汉鼎余烟(校对)第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733

  在周边将士的哗然声中,凌统颔首道:“确实如此。”
  甘宁踉跄了半步。
  “周郎走得太快了。”他喃喃自语。
  他又想到:孙仲异是好乐坟典的文人,并无实际武略,而鲁肃……甘宁记得,此前刘备滞留京口的时候,周郎曾致书吴侯,并请吕范出面,力主扣押刘备。而当时驳斥吕范的,便是鲁肃。
  这位周郎的好友,曾经与周郎共同提出全据长江的战略,可现在,却被曹操的军事力量吓倒了。如今的鲁肃,宁愿吴侯在江淮间往复用兵,也不愿意在荆州承担直面曹军的压力。荆州尚且如此,如何能指望他去攻伐益州呢?
  甘宁觉得疲累。他双手按着膝盖,喘了一阵,又坐倒在地。他沉默不语,只握紧拳头咚咚地敲打着自己的胸口,敲得很重,可依然觉得透不过气来。
  甘宁从来不掩饰自己,包括凌统在内,每个人都知道他的想法和计划。此刻看他如此,凌统忽然觉得有些说不出的情绪。
  凌统冷笑了几声,拨马就走。
  他的愤恨还在,焦躁还在;可他其实也像甘宁一样,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在两人没有注意到的更远处。
  吕蒙松开手,任凭分开的芦苇重新合拢。
  凌统的出现,双方战事的停歇,让吕蒙的脑海中浮现出某种可怕的猜测。他坚信,哪怕南郡这里的战局不利,东吴的军事力量相对于刘备的公安政权,仍然占据优势,以周郎的性格,不会这么轻易放弃。那么,现在两家忽然罢兵,这代表了什么?
  一名部下道:“可惜我们离得远了,听不清。要不,我们出去见见凌公绩?”
  再站出去一名重将,是嫌吴侯不够丢脸吗?吕蒙连连摇头。
  “一定是出了大事。”他一边对部下们说着,一边卸下甲胄和武器:“但是,败军之将只要有甘兴霸一个人就够了。各位辛苦下,我们得游到百里洲去,先把水军战船掌握在手,然后寻机接回本部兵马。”
  他的部属们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一行人在滔滔江水中劈破斩浪、奋力游泳,仿佛一队白色的江豚。
第二百四十四章
欢迎
  此后的数日里,雷远所部依旧停驻在百里洲以南的江岸处,而刘备带领着荆州军的主力,也依旧停留在作唐。但是整个荆州的局势,已经迎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雷远在迫降了甘宁所部近万之众以后,当日清晨动用部分兵力,进逼驻扎在乐乡县东面的吕蒙所部。
  倒不曾想吕蒙本人不在军中,他的副将宋定和徐顾发现雷远所部数量甚少以后,试图强行突至江岸。
  但雷远很快得到荆蛮酋长们的援兵,经过了两次小规模的厮杀,终于将这支吴军重重包围在了原地。
  这个过程中,凌统几次求见雷远,都被扈从们挡驾。凌统怒极,在外痛责荆州军肆意妄为,在双方休战之后还擅动刀兵的无耻之举,雷远只做不闻。
  凌统无奈之下,径自折返作唐去了,临走时说要向玄德公申诉云云。
  这时候荆扬两军之间危急如火的对抗,已经完全停止下来。
  雷远所部的将士们该休整的休整,该警戒的警戒,恢复了日常作息。俘虏们被分批送往公安城安置;而甘宁所部,宋定、徐顾所部也只能停驻在自家营里,过上了不是俘虏胜似俘虏的生活。
  巴丘和作唐两处主帅驻地之间,往来奔走的使节倒是很频密。
  但使节们短期内不可能作正式的谈判,皆因吴侯在知晓了周郎病逝的消息以后,停驻在柴桑逡巡不进;而暂时领军的孙瑜和鲁肃,又没有多大的权限。
  再往后数日,程普的死讯传达到巴丘,这个消息各部吴军都感激愤,一度有吴军奋然发兵西向。然而孙瑜和鲁肃二人竭力弹压,终于把军队控制住了,没有重启战端。
  这一日早晨,公安城里忽然钟声齐鸣,惊得满城的鸟群扑喇喇地飞舞起来,在天空中盘旋不落。
  钟声响了一阵,又有鼓号此起彼伏。城里各处军营的将士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出了辕门,又出了城门。
  还有一批吏员们沿着城里南北向的主干道巡视,督促清扫路面,并传达军师中郎将的命令,请城中百姓暂时莫要出行。
  城里的百姓们多半都是军将的家属,和吏员们混的早就熟了,也不害怕。有人趴在院墙上探看,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吏员并不隐瞒,告诉他们说:“战胜东吴大军的雷远将军,今天要返回公安了。军师和留守城中的文武们,都会前往迎接。”
  正说着,便看到诸葛亮带着部属们,往城门方向走去。
  八月下旬的时候,天气渐凉。诸葛亮披了件大氅,惯用的白羽扇倒是继续捏在手里。在他的身边,魏延顶盔贯甲,披挂齐全。
  诸葛亮问道:“续之现在到哪里了?”
  马良略微落后半步,回答道:“适才报说,雷续之已经出了驿置,轻骑简从而来。快则一刻,慢则两刻,就该到了。”
  诸葛亮点了点头。
  战事结束后的这段时间里,雷远忙的很。一方面要处理诸般战后事宜,比如乐乡各地的百姓们流离失所,须得重新安置;各处城池坞壁的损坏,也要尽快组织修缮;还有相关的赏赐、抚恤工作,也不能耽搁。
  另一方面,他还得打起十万分的小心,盯紧了停留在乐乡境内的两支吴军。哪怕孙刘两家停战,也得防备这两支兵力忽然暴动起来。好在甘宁倒是部勒将士,配合的很。为了感谢,雷远特地设宴招待了这位猛将。
  毕竟甘宁是史书留名的人物,雷远也知道了,当时甘宁打算用一次突击来扭转战局……若非霍峻、凌统传来停战的消息,胜负犹未可知也。因此雷远在宴席上对甘宁客气有礼,丝毫都不以胜利者自居。
  待到这一系列的事情忙完,十天过去了;这时候诸葛亮来信相请,说有后继的事务需要当面商议,雷远便启程往公安去。
  清晨忽有吏员来驿置通报说,因为此战大胜的缘故,诸葛亮会出城迎接。
  雷远无意用这种场景炫耀威风,于是将随行骑队留在驿置,只带了十余名扈从,催马疾行。
  没多久,就看到了等在城门口的诸葛亮和文武官员们。
  雷远连忙下马,急步向前。
  诸葛亮细细看了看,笑着对左右道:“续之似乎瘦了点。”
  转回头来,他又向雷远施礼:“经过此战,方知续之用兵猛烈,诚所谓动若雷霆也。”
  雷远连忙还礼逊谢:“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战果,非一人之功。”
  接着是魏延上来,并不多话,只捶了捶雷远的胸口。
  雷远哈哈一笑。他与魏延原本并不熟悉,但经过这一场战斗之后,彼此之间便多了几分共患难的情谊。
  接着其余的文武官员陆续见过,一行人共同进了公安城。
  马良落在后面些,低声对马谡道:“看到了么?虽然立下赫赫之功,却无骄矜之气,这雷续之的前途不可估量啊。你当与他多多往来才是。”
  马谡颔首笑道:“此战之后,想要与续之往来的荆襄人士在所多有。不过兄长放心,我可不是续之的寻常友人,而是良师益友。”
  马良微微愕然。马谡的年齿与雷远一般,张口却说什么良师益友,好像前辈长者也似,未免过于自信了。但他也知道,自己这个弟弟确有过人之才,难免锋芒外露,便只干笑了两声,没有接话。
  这时候雷远和诸葛亮已经走在通往左将军府的大道上。
  临街人家的百姓们,有不少趴在窗头和墙头上,往外观看的。在每一次战争中,百姓们都是最受伤害的一方,也是格外提心吊胆、日夜忧惧的一方;当得知吴人被击败以后,他们也是最欢欣的一方。
  只是,本以为能够看到得胜而归的大军耀武扬威入城,谁知道只迎来这么十余骑,大家都有些失望。
  对于雷远这个人,过去大家只听说,他是玄德公用夏口城换来的一支江淮豪族首领,此前曾在乐乡附近压制荆蛮的。
  后来雷远在公安城里住了数月,有些百姓见过他,觉得是个很和气、没有架子的年轻人,既没什么威风,也殊少武人的肃杀凶悍之气。
  这会儿再看他,依然和以前一样策马徐行,有时候侧身与诸葛亮对答,言笑殷殷;只有身上浅灰色的戎服和腰间佩剑,让人想起这是一名统军作战的将领。
  “吴军杀到公安城下的时候,我还以为又要身陷兵祸。好在有雷将军在。听说,雷将军一口气打败了东吴三员大将,杀了程普、抓了甘宁、迫退了吕蒙,只用三千人,前后击败了吴人数万大军!”一名百姓道。
  另一个百姓眯着眼,看了半晌,低声道:“……可是看起来真不像啊。雷将军这么年轻,看起来和隔壁老王家的孩子也没啥区别。”
  “我可去你的吧。”另一人嗤笑道:“这叫杀气内敛,懂不懂?雷将军驰骋战场的威风要是显出来,岂不把你吓死?这时候因为孔明军师在旁,他才刻意显示文雅姿态!”
  隔了几道院墙以外,忽然有个百姓喊道:“雷将军,辛苦了!”
  于是好几处都传来欢呼之声。
第二百四十五章
渡江
  雷远很受自家依附百姓的拥戴,在乐乡时,倒也不止一次听到百姓们的欢呼。但这种感觉并不会让他飘飘然。
  在这个大乱世,一位又一位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彼此争竞、各领风骚,而他们和他们的军队所过之处,无数百姓家乡化为丘墟、尸首填满沟壑。可以说,每一位百姓都是乱世中的幸存者,能够活到现在,已经有绝大的幸运。
  所以他们对当权者的要求,已经低到了极限。他们只是想活着,谁能够让他们免于刀兵之苦,能够让他们苟活于它乡,谁就可以得到他们的欢呼雀跃。
  千百年以后的史书上,不会有关于黎民黔首的只字片语,仿佛他们生来就只是户口簿册上的数字。但雷远见到的,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雷远不禁自问,我来此世,还能为百姓们做什么?
  诸葛亮忽然问道:“续之,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总算没有辜负百姓们的期待。”
  诸葛亮颔首:“希望以后但有征战,皆能如此。”
  一行人返回左将军府。官员们各归曹、属,诸葛亮领着雷远进入平日办公的偏厅,分别落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