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733

  诸葛亮屏退左右,开门见山道:“之所以急请续之来此,因为主公有两件事情吩咐下来。”
  雷远略躬身:“军师请说。”
  “吴军此番大举渡江,却在南岸败绩,我方降俘、杀伤几近万数,这是续之的大功。那么,续之有没有想过,此战之后,今后荆州情势会如何发展?”
  这个话题很大,雷远一边斟酌,一边道:“论及荆州情势,其实重心不在战事,而在周郎。周郎在时,图谋西取巴蜀、北蹙曹操,同时遮蔽主公的发展前途。但他所仰赖的,又只是对江河沿线据点的控制,其处境其实非常脆弱。所以,他才会策动东吴的这次巨大攻势,试图以军事上的胜利来扩张江东的影响力,同时将主公彻底压制在荆南边缘之地。但随着周郎病故,这一局面霍然变化。”
  诸葛亮轻声道:“周郎一去,东吴便没有了能推进军事进取之人,使得东吴在联盟中的优势地位大大削弱,也使得东吴对抗曹军的底气大大削弱了。”
  “正是。”雷远道:“吴侯对周郎逝世后的荆州局面,必有安排。但无论他怎么安排,没有周郎,东吴就没有能压住阵脚的人物。继任南郡太守之人,在南北两面都会处在应付唯艰的局面。或许可以说,荆州对于吴侯,有可能从赤壁战后的收获,转变为难以维持的包袱……”
  “而续之在公安的胜利,进一步削弱了江东的军事力量,增加了他们的困难,使他们更加难以维持。”说着,诸葛亮举起羽扇,轻轻一挥:“所以,我会尽快前往作唐与主公商议,以图全据荆州。而续之这里,还请勿辞劳苦,准备渡江。”
  “渡江?”
  雷远微微吃惊。
  他一手按着案几,俯身向前:“听说此前我方送还程德谋的尸身时,已经激起了江东众将的忿怒。如果此时以兵渡江,会不会使得双方敌意不可收场?到时候战事迁延,恐怕……”
  诸葛亮笃定地道:“续之,有件事情你还不清楚,所以会有这样的疑虑。”
  “什么事?”
  “孙刘两家之间的冲突,已经引发了曹军的关注。驻守襄阳的折冲将军乐进,已经起兵南下,昨日此时,抵达青泥隘口。另外,曹公所署的江夏太守文聘,也有异动。南郡的吴军,绝不敢在这时候与我们再起冲突。”
  “乐进?文聘?”雷远皱眉。他并没有询问诸葛亮何以知晓这一消息。以诸葛亮的人望和多年经营,他在荆州北部,自然布置有种种侦探动向的手段。
  “这两支兵,是虚张声势,意图试探,还是全力南下,将要有所大举?”
  诸葛亮道:“以乐进和文聘的力量,远不足以攻略荆州,此行当是虚张声势,但如果他们觉出了南郡吴军的虚弱,也随时可以化虚为实,在南郡各地攫取人口、土地。”
  这事却和我脱不了干系,雷远不禁叹气。
  南郡吴军的机动兵力,通常数量保持在一万五千左右,另外还有数量不明的乡县地方防军。
  但此前甘宁渡江时,竟然一口气抽调了一万一千人;再加上此前吕蒙动用的兵力,至少半个南郡,甚至大半个南郡的兵力,已经被调用竭尽。而这一万多人渡江以后,又在雷远发动的夜袭当中或死或俘。
  正如孙刘两家在襄阳等地派有细作哨探,这么大的一场战斗,也瞒不过襄阳曹军。于是曹军南下试探,就顺利成章了。
  此刻驻守南郡的吴将唯有吕蒙,部下兵力更是紧张,恐怕这时已将报急文书雪片般发往柴桑去了,也不知吴侯的援兵什么时候能到。
  “军师的意思,是要我领兵若干,打着支援南郡吴军的旗号,渡江北上?”
  “孙刘两家联盟,本来就是为了抗曹。曹军既然威逼南郡,我方身为盟友,没有袖手旁观的道理。续之放心,这也是主公的意思。”诸葛亮正色道。
  “然则吴侯那边?”
  “续之此去,初时无须重兵,只领本部骑卒即可,主要任务是协同南郡守军、延缓曹军南下的速度,并向他们宣示孙刘联盟牢不可破。如此一来,可以视为主公向吴侯表达善意的举措,将会有利于主公与吴侯的谈判。”
  “原来如此。”雷远想了想,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想法。
  既然乐进、文聘的进军是虚张声势,那己方也以虚张声势来应对。数百骑兵北上,足够了。
  从另一方面来考虑,庐江雷氏部曲经历了连番作战之后,需要休整,雷远现在能够比较容易调用的,也只有三五百名的骑兵。
  只是……终究这些骑兵们,都是自家部曲中的精锐,究竟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还是得仔细斟酌,做些相应的安排。
  考虑到方才取得大胜,各部将校尚未得到封赏,又要前往敌境,对于将士们的激励、鼓舞,也需要额外下些工夫。
  相关立功将校的封赏、提拔,雷远来到公安时,原本有个腹稿。但如果这时候说出来,恐怕会给诸葛亮留下以为要挟的印象。于是他对自己说,终究战事未歇,不妨待到渡江事毕以后再提。
  他问道:“容我稍作准备,两日,或者三日后出发可好?”
  诸葛亮想了想:“两三日里,吕子明想必还能应付,续之自行决断便是。”
  雷远微微颔首,道一声:“诺。”
  说到这里,话题告一段落。
  雷远顿了顿,又问:“军师适才说,有两件事要我去做?”
  诸葛亮点了点头:“第二件事,较之第一件事更为重要。”
  他转过身去,从背后的柜子里,取出了两样东西放在案几上,继续道:“此番主公与吴侯之间,必将有正式会谈,以决定荆州的未来、孙刘联盟的未来。但会谈的前提,乃是我方战胜,处于上风;所以该得的实利,不能放过。”
  雷远精神一振:“不知主公有何安排?”
  “之后一段时间里,在武陵、长沙等地,我们都会主动扩张,压迫东吴的领地。武陵会交给陈叔至,长沙有黄汉升负责,而在南郡的任务,交给续之。”
  “军师的意思是?”
  “我们此番渡江,初时不用重兵,以安吕蒙之心。但主公会立即遣回荆州水师一部,并调冯习、霍峻、向宠、杜普四将所部随水师行动。水师抵达公安以后,与四将所部均由续之统一调遣……”
  诸葛亮沉声道:“请续之赶在江东援兵大举抵达之前,出其不意地占据枝江以西的猇亭、夷陵、秭归等地,彻底堵塞东吴入蜀的通道。”
  说到这里,诸葛亮双手捧起案几上的东西,肃立起身,站到雷远身前:“另外,主公深知此番续之所部战功极大。麾下部曲将校的叙功,一会儿马幼常会寻你来办;而对续之本人,主公已经颁下将印和文书在此。嗣后,续之便以奋威将军的名义统辖水陆两军,在主公大军回师之前,全权负责对南郡方向的一切事宜。”
第二百四十六章
权柄
  这当然不是说,雷远从此获取在南郡的方面之任。
  南郡郡土沃水丰,物产富饶。虽然屡经水火战乱之灾,却始终堪称荆州雄城、水陆交会。
  在陆路,此地为秦代以来荆襄道的起点;在水路,则是江汉船运的枢纽。
  数百年来,此地或为楚国国都,或为荆州州治,几乎是天下屈指可数的重镇。某种角度来说,拥有了南郡,才算真正控制荆州。
  所以诸葛亮说得很明白,在刘备大军回师之前,暂由雷远负责对南郡方向事宜,主要的任务便是此番交代的两项。
  待到刘备返回公安,南郡方向毫无疑问将会由左将军府直接应对。到时,会对雷远另有任用。
  即使如此,这也是雷远来到荆州以后,掌握到的最大权柄。而雷远的职位,也由偏将军到奋威将军,上了一个台阶。
  虽然仍是二千石,却能够统领诸将、总摄前敌,不再是带着自家部曲作战的偏师首领了。
  “本该有个封拜的仪式,然而军情紧急,姑且如此。旗帜、仪仗等等,日后再补上。”诸葛亮微笑着,将手中的印章、文书举了举。
  雷远慌忙躬身行礼。
  行礼已毕,他接过装着将军印章的锦囊,先确认无误,随即将这青绶银章收回锦囊,郑重地悬在腰间。他再打开文书,文书上写道:“偏将军雷远,开爽忠亮,有文武才干,历位外内,精练戎事,威略之声,著于江汉,宜表为奋威将军。”
  因为汉帝在许昌的缘故,这些年来地方政权封拜职位,都是如此。
  在任命中挂上“表为”二字,意思是向皇帝上表,举荐某人担任某职。其实并不真的上表,皆因就算上了表,也到不了皇帝面前;到了皇帝面前,皇帝也批不了半个字。
  这样的任命,其实很有些沐猴而冠的意思,倒是和急就章的将军印很般配。只不过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归根到底,玄德公再怎么言必称尊奉汉室,其实所尊奉的,也未必是许昌的那个汉室。
  这样的拔擢,当然是因为雷远在公安的赫赫军功,但又不止如此。
  在长沙和武陵,荆州军与吴军以对峙为主,并没有大规模的战斗,但黄忠和陈到也获得了主掌一郡军务的地位。
  在荆州诸将之中,此前唯有关、张、赵三人有这样的权力:关羽素来独挡一面,张飞出掌宜都,赵云曾为长沙太守。
  此番对雷远、黄忠、陈到的提拔,使得第一线的将领增加到六人,显然是为了大范围扩张领地所做的准备。
  看起来,这一次玄德公竟然已经下定了决心,要趁着东吴新丧元戎、进退失据的机会狠敲一笔了。
  在雷远前世的记忆里,孙刘两家在这时候,并没有发生如此剧烈的冲突。孙刘两家之间因为荆州、因为益州而产生的矛盾,每一次都被控制在了战争边缘。或许正因为此,才使刘备和诸葛亮都对江东的政治节操产生了误解,从而一步步走向那场摧毁性的失利。
  现在这样,或许才是最好的局面。双方名为联盟,实则把利益摊在明面上考虑,全靠北方曹公的威势才把两家捏合在一起。
  既然彼此忌惮、互相防备,反而彼此都没有背刺的可能。
  这种大人物之间的周旋折冲,自然有大人物去操心,如雷远这样的将领,只需要完成该完成的任务就行了。
  当然,取得更高的地位以后,就得承担更重的责任,执行更复杂的任务。
  乐进?文聘?
  江陵?吕蒙?
  还有猇亭?夷陵?秭归?
  战场厮杀破敌是一回事,要用尽量少的力量稳定南郡局面,还要寻机鲸吞南郡西面江峡诸城,需要的可就不只是勇猛善战。
  雷远想了想,慢慢将文书收起,躬身道:“必不负主公厚望。”
  如此重要的任务,具体的行动步骤当然不是两人寥寥数语可以确定。
  这一日里,雷远和诸葛亮谈了很久,就连吃饭都不出偏厅。待到雷远走出左将军府,已经是黄昏时分了。
  随他进入公安城的扈从们,这时候大部分都回到家中待命。等在左将军府的只有李贞和叱李宁塔。
  李贞向仆役们借了条毡毯,正在耳房里睡得昏天黑地。而叱李宁塔坐在门口的石阙下,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大盆桑葚干,一把接一把地捞着猛吃。就连混在其中的一些枝条和叶子,也被他嚼着嚼着咽了下去,因为吃相难看,满脸都是黑紫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