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1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7/733

  当时刘备也确实为之扼腕,还向诸葛亮提到此事,叹息卧龙凤雏不能同在麾下效力。
  谁知道没隔多久,庞统回到荆州来了。据说他此去江东未得吴侯青睐,谋官失败,所以试图在玄德公这边求取一官半职。
  老实说,这样的选择,对刘备来说简直有些侮辱。
  玄德公在荆州耕耘整整十年了。十年来,他从寄人篱下的客将,到执掌荆州的州牧,无数次的待人接物,从来没人能说出他半点坏话。绝大多数荆州士人,都将之看做可堪托付的英主、明主和仁厚之主。
  偏偏庞统不是这样想。明明身为荆襄士子,此人仕官时不考虑本州的刺史、州牧,而是先投周郎,再投孙权,直到无处可去了,才考虑刘备。
  我刘玄德在你眼中竟然如此不堪?我也是要面子的!
  刘备素来宽厚,对待部下有能之人比如廖公渊之类,也愿意容忍相让,可这不代表他没有脾气。于是庞统求见的时候,他刻意冷谈对待,想把他安置到耒阳去做个县令,庞统竟然还敢不去!
  刘备实在很头痛。他觉得,自己既然是不尴不尬的第三选择,就很难摆出主君的样子,去要求庞统。如果勉强庞统尽心效力,还不如彼此眼不见心不烦。
  谁想到,自己什么都没做,庞统反倒回心转意了?据说还特地花了大功夫,为自己劝降了江东大将甘宁?
  刘备简直不知道庞统究竟是怎么想的。所以,虽说他听从孔明的建议,急召庞统回来咨询,可对着庞统,总还有几分不舒坦。
  庞统倒是丝毫没有什么不自在的感觉。
  他迎着堂上许多人探察的眼光,稳步登堂,长揖见礼:“从事庞统,拜见主公。”
  “士元先生,请你来,是有事相询。”刘备开门见山。
  “主公请讲。”
  刘备见庞统端然,也略微挺直身体,简单阐述了曹操将遣二将进入汉中的动向,同时有意没提诸葛亮和廖立的判断,试图籍此探一探庞统的才能。
  最后他诚恳地道:“毕竟荆州新定,士马疲惫,粮秣物资俱阙,所以短期内难以抽调大军。但如果坐视着曹军进入汉中而不理会,我又怕巴蜀动荡,进而引发刘季玉的摇摆……士元先生,我听闻,你在周公瑾的帐下时,就曾参予筹划入蜀。却不知,你对眼下的局面,可有什么看法?”
  庞统沉吟稍顷,说道:“曹公这样的安排,接下去无非两种可能。”
  “哦?”刘备看了眼诸葛亮,又看了眼廖立:“敢请足下言之。”
  “第一种可能,曹公降伏张鲁,只是为了有借口向关中调兵。而增兵关中之举,随即就会引发羌胡豪帅们的武装对抗。以曹公之用兵如神,一年之内就可以把羌胡豪帅驱逐到凉州。到那时,曹公再用一年时间整合关中、汉中,随即便可南下益州。而我们则拉拢刘璋麾下诸将,与之对抗。”
  刘备微微点头,心道,这便是廖公渊猜测的可能。孔明此前也曾私下提到,但孔明以为,若只为了制造调兵的借口,曹操大可不必专门承诺张鲁,既然他这么做,就一定有特定的原因。
  另外,廖立以为曹孟德需要三年五载剿灭豪帅,而庞统认为,曹孟德只需驱逐豪帅至凉州即可,驱逐豪帅用一年,整合关中汉中两地、囤积粮秣物资至少也要一年,如果在这两年里我能控制益州,双方正好决战。
  刘备面色如常,颔首道:“第二种可能呢?”
  “第二种可能,曹公付出相当的代价,就只为了输送夏侯渊、徐晃二人至汉中。与之同行的,或许还有一套益州牧或益州刺史的文官班底。以二将所部为凭依,这套益州班底就可在汉中以曹公的名义招降纳叛、封官许愿,使得益州人心动荡。与此同时,曹公本人则安心平定关中和凉州。如果待到北方大局已定,我们还未能拿下成都,那就大事不妙。”
  这……
  刘备不禁要对庞统另眼相看,他此刻所说的,与诸葛亮与自己私下推算出的情形不谋而合。诸葛亮那时说的,还更深入些;但若给庞统足够的时间,未必不能将之完善。
  此人确实是荆楚少有的俊才!
  “说得对。”刘备连连点头:“以本来的形势而论,我方取蜀,而孟德定关中,双方谁的动作快,谁就能够规取汉中,抢占主动。而孟德此举,便是提前在汉中布局,竭力拖延我方取蜀的步伐。”
  他情不自禁地向前挪动坐席:“士元,既然已经确认这两种可能,我方又该如何应对呢?”
  “主公说得极是,这两种可能,说到底并无不同。都需要我们和曹公争分夺秒,力争抢先稳定益州,然后争夺汉中。至于如何稳定益州……”
  庞统微笑前趋半步,注视着刘备:“那就要问主公了,您是要伐蜀,还是要入蜀?”
  “伐蜀?入蜀?”
  “伐蜀者,我们一方面在荆州蓄养兵力,一方面派遣得力人手、厚馈金帛财货,拉拢益州重臣,收买关键人物。待到兵力充足,择一适当的时机,给刘季玉安排一个适当的罪名,我们自荆州鼓行而西,直抵成都,然后再徐徐收拢益州人心,与曹操决战。”
  “入蜀者,我们借着曹公有意于益州的声势,提出愿意为刘季玉北上汉中,讨伐张鲁,保障益州安定。若得刘季玉的邀请,主公可领精兵若干入蜀,择一适当的时机,执刘璋于阶下,再以刘璋的名义迫降益州各郡。如果动作迅速,甚至还可抢在曹操之前,击破夏侯渊等辈,先取汉川。”
  刘备屏息听完,吐了口气。
  他环视在场众人,忽然有些后悔。今日不该召集这么多人与会,这庞士元把话说得太明白了,有些话传出去,有碍声誉。
  “董子曰,以有道伐无道。刘季玉只是温和怯弱了些,并非无道。我与他又同为汉朝宗室,所以伐蜀云云,不必再说了。至于入蜀……荆益两州本该守望相助,若刘季玉果然邀请,我便为他讨伐张鲁,理所应当。两家若能协和抗曹,那是最好的。”
  厅堂上,每个人都明白玄德公的意思。
第二百八十四章
仁厚
  “今日在场的,都是我的肱股之臣、心腹部下。到如今,有些安排也不必再遮掩。我们的敌人是国贼曹操,为了对抗曹操,我们要聚合更多志同道合之士,掌握更大的力量。所以,我们之后的方略,便是入蜀。”
  刘备沉声道:“虽说欲图大事者,不拘小节,时势逼迫之下,有些事也不得不做,但刘季玉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敌人,只有曹操。这是我的心里话,望诸君深体吾意。”
  所有人一起起立躬身:“是。”
  玄德公起身立于堂上,徐徐言语,温和一如往常。
  但他的眼中一闪而逝的神色,那种沉痛而凶狠的样子,落在了所有人眼里。哪怕是追随玄德公很久的幕僚,也不常见到这样的神情。
  没人会表示疑义,哪怕就在半年前,就在这座厅堂,人们还怒斥孙权背盟。当时的沸腾怒气似乎尚在,就和此刻绝无情面的算计一样清晰。
  雷远也有些惊讶。
  在他上一世的记忆里,玄德公素来高举宽仁道义的旗帜,他曾经与人说,当今天下,与自己成水火之势的,惟有曹操。故而,曹操行事峻急,我便宽厚;曹操以暴虐待人,我便仁厚;曹操以诡谲多变为能事,我便崇尚忠诚。想要与曹操对抗,就只能站在曹操的对立面来行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或许因为他实在舍不得那面旗帜,又或许是刘季玉天真纯良得让他不好意思下手,刘备入蜀以后的一系列操作可以说拖沓之极,太长时间被浪费了。
  直到最后双方反目,玄德公也根本没有发挥自己身在巴蜀腹心的优势,硬生生将快刀斩乱麻的局面打成了迁延日久的呆仗和硬仗。
  但眼下的局面,和雷远记忆中的大有不同。
  玄德公原本就号称英雄,被公认为是能与曹公分庭抗礼的寥寥数人之一。此番强硬迫退吴侯,顺利占据了荆州大部以后,其声望更是扶摇而上,隐然成为天下抗曹联盟的盟主。
  因为玄德公的威势甚于往日,曹公选择了更加积极的应对,他开出了更高的价码给汉中张鲁,也更快速地插手关中;而因为曹公的积极,玄德公也不得不采用更加猛烈的进取手段。
  所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似乎就从在这时候,这对纠缠数十年的老对手,将在实力渐渐接近的条件下,开始一场真正的全面对抗了。
  刘备站到庞统身前,打量着这个曾经的敌人:“今日只是稍许了解士元先生的才干,我想,以后还会有倚仗的地方。或者,先生姑且屈就为荆州治中从事,可好?”
  庞统一直在注意刘备的表现。
  庞统少年时就学于鹿门山庞德公,与诸葛亮乃是故交。但他选择主君的角度,与诸葛亮大不相同。
  诸葛亮看中仁厚之主,愿意与之一起背负道义的负担;庞统却不愿意。他心中的明主,是像周郎那样烁烁生辉的巨星,是全力进取,在乱世中振翅雄飞的大丈夫。至少,也得像吴侯那样年少有为、野心勃勃。
  至于玄德公……如果他自己真的相信那套宣扬的仁义道德,那就太愚蠢。如果他自己不信,又未免虚伪。
  但现在庞统忽然感觉到了,玄德公的宽厚是真的,手段也是真的。许多看似矛盾的东西集合在一起,才构成了刘备,这个屡次失败却得人心、年过半百而奋进不止的英雄。
  庞统也注意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已经是玄德公部下的首席文臣,甚至拥有凌驾于其他所有人的特殊地位。有了诸葛亮在前,庞统便怀疑自己能不能得到毫无保留的信用。
  但在今天的场合,诸葛亮显然不像传说中那般耀眼,或许是这是他聪明的地方。如果玄德公西进益州,那么诸葛亮一定会负责留守荆州,既如此,许多话,许多意见就不适合由诸葛亮来说了。
  这是我庞士元的机会。
  入蜀,伐蜀,玄德公怎么称呼都行。庞统很明白,到最后,都是一样的,一定会有血淋淋的厮杀对抗,有冷酷无情的算计。这些事,诸葛亮未必拿手,我行。我庞士元可太行了。
  想到这里,庞统整冠而拜:“庞统一身所学,常恨不能得一明主而用。既然主公赏识,我一定竭尽犬马之力,为主公开疆辟土,奠定基业。”
  刘备双手搀扶起庞统。
  刘备的身材并不甚高。而庞统的身材又不甚低,于是庞统站起的时候,特意略微弯下腰,让刘备的双手能够舒舒服服地攀着自家臂膀。
  刘备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当然不会认为这是庞统在刻意谄媚。这只是一种表达态度的方式罢了。
  于是他更加亲密地挽着庞统的手臂,将他带到文官队列的前方。
  “来人,看座!”
  因为这场会议重要,寻常仆役都远远退开了。
  所以还是马谡兴冲冲地取来坐席,按照玄德公的指示,将之摆在廖立的下方。摆放的同时,还抽空向庞统投了个乐呵呵的眼色。
  马谡的兄长马良,本人也是荆楚名士中的一时之选,与庞统乃是故交,连带着马谡也认识庞统。荆州士子们或是有家族婚姻的联系,或是年轻时拜在同一个老师门下求学,又或是双方的家族根本就比邻而居,他们彼此间的关联一向都很紧密。如今庞统得到玄德公的重用,诸如诸葛亮、潘濬、马良等人,全都满面春风。
  下首的文官们连忙挪动自己的坐席,腾出一个空间来。
  唯独廖立笑得有些尴尬。
  此前诸葛亮出居临烝,刘备身边的主要参谋,便是两位治中从事廖立和潘濬。而潘濬徒有聪察之名,处置事务却远不如廖立那么明快。因此事实上廖立已经形如玄德公的首席参谋。谁晓得才舒服了没多久,又新来一个竞争对手……
  庞统全没注意到廖立的想法。
  他落座之后,往左右略作观瞧,只对自己说,须得加把劲,把座次往前挪一挪才好。
  此时又听玄德公笑道:“士元先生已为我们指点了应对的方略,之后就得看具体的操作了。接着不妨请甘宁将军来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7/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