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2/733

  无论哪一家的兵马,带来的总是屠戮、焚烧、淫辱、掠夺……这使得荆襄之间再也没有零星散布的小村落,百姓们要么流亡,要么聚集到坚固的坞壁或城池中。
  可惜,这回坞壁和城池都救不了大家。
  雷远孤军深入攻取编县,必然引起襄阳、宜城等地曹军的猛烈反击,这将会是一场大战。而大战之后,惟有玉石俱焚。
  宋琬加快脚步。他有个秘密,去年的时候,他偷偷在后院挖了个隐蔽的地窖,地窖里常备食物和饮水。若提前将自己的妻、子藏匿其中,或许能有万一的机会避过劫难?
  然而刚到宅院门口,他心头一凉。
  几名甲胄鲜明的武人正立马于院门前。为首一人弯着腰,和守在门口的马甲说话,他的战马不耐烦地喷着响鼻,在寒冷的空气中冒出股股白雾。
  “宋琬在此!有话好说!”宋琬大喊着跑过去。
  那说话的武人一回头,宋琬便认出了,正是昨日晚间为雷远打开条幅的扈从。
  “宋先生,我们奉命带你上城头一叙。我家将军有请。”
  “好,我马上去。”宋琬连声道:“然请足下稍等,有几句话要和家人交待。”
  “将军催得很紧,请立即跟我们来。”扈从的答复礼貌却坚定。
  他的同伴们勒马过来,围堵在宋琬身前,甚至还牵来一匹从马。
  宋琬只能连声苦笑,随他们上马离开。
  几名门客凝视着家主远去。
  有人道:“你们猜家主想和家人交代什么?”
  另一人道:“无非是那个地窖吧。他以为我们不知道呢。”
  宋琬并不知道自家的秘密已经不是秘密了。他忧心忡忡地跟着雷远的扈从们来到城头,再度见到了雷远和昨日那些共同商议的商贾和小吏们。
  雷远隔着老远看到了从步道现身的宋琬,微微颔首,向他打了个招呼。而其他人谁也没有理会宋琬,他们都在往外看。有人藏在垛口后面全神戒备,有人战战兢兢,也有人压抑不住欣喜若狂的神情。
  宋琬随着他们的视线眺望,在距离城池不远处,有几支小规模的骑队正在驻足。马上骑士冲着城头指指点点,有时候将马一赶,逼近到城下,当城上的弓箭手作势射击的时候,再飞速地折返回去。还有几支同样规模的骑队沿着官道快速前进,毫不停歇地绕过编县,继续向北。
  在这些骑队后方,视线尽头处,还有一支规模巨大的军队。虽然此时距离尚远,但那些旗帜的形制、甲胄装具的色彩都是宋琬见过多次的。那是曹军。
  这支军队分成平行的十余支纵队,在浓云密布的阴沉天气下迅速前进。
  因为天气盛寒的原因,地面积雪未化,所以大军行动并不激起腾空的尘埃,也正因此,可以看见密密麻麻如蚁群般的将士,还有汹涌的骑队绵延不绝,仿佛黑色的波纹漫过白色的平原。
  当他们渐渐接近的时候,脚步和马蹄踏击大地的声音宛如闷鼓轰鸣,混合着铁甲和兵器碰撞的铿锵声,令人油然而生肃杀之感。
  “这应该是折冲将军的兵马啊。”有人忽然叫道。
  宋琬已经看见了在风中翻卷的“乐”字军旗,他们又是从东南方向沿着汉水而来……这真是乐进所部!
  自从雷远率军攻克编县,城中许多人都在期盼着襄阳曹军发起反击,夺回城池。如果襄阳城的守军不便出动,至少北面宜城大营的曹军可以来。他们也隐约发觉了,雷远的部下们数量并不很多,只是仗着出其不意夺城,真要碰到大军攻打,必定不是对手。
  现在的情形比他们预想的更好,居然有折冲将军亲自率军来救援。那是至少一万人,甚至更庞大的兵力;那是五倍、十倍的优势,以之攻打雷远所部,真如泰山压顶!
  “没错,正是折冲将军的大军来了!”
  立即有人响应前者,大声呼号起来。
  城头上的小吏们一阵骚动,好几个人都大喊起来。这些人或者是编县当地有实力的宗族人士,或者是襄阳郡下属的吏员,自有其影响力。听到他们的喊声,城头和城下多处都有人喧哗大闹起来。
  曹丞相的大军来了,编县的天又要变回去了。这时候再和那雷远不清不楚,难道是要给自己家族带来谋反的罪名吗?不趁这时候与荆州军切割清楚,更待何时?
  这喧哗哄闹很快蔓延到了更多的人。在城头下方,有几处看押编县县兵俘虏的栅栏内狂呼乱吼之声大作,有人开始推搡栅栏。守把的庐江雷氏部曲用刀鞘或枪杆乱打,但还是压不住躁动。有人开始向着雷氏部曲大声怒骂。
  然后惨叫声响起。
  那叫声凄厉无比,一听就是雷氏部曲在毫不犹豫地杀人。城头上的商贾和小吏于是又冷静下来,有人偷偷向城内瞥一眼,看到在高处警戒的弓弩手直接瞄准闹得最凶的几处乱射。
  箭矢所及之处,立刻有人倒地流血。更多的人立即与那几名凶悍暴跳之人拉开距离,下个瞬间更多的箭矢落下,将目标射成了刺猬。
  躁动很快就被平息下来。
  而宋琬注意到,雷远自始至终都不见半点慌乱。至于随在雷远身边的杨仪,脸上只有沮丧。
第四百五十七章
欢迎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他不害怕?
  这是在编县啊!距离襄阳才一百里!难道他还有什么额外的凭藉?
  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任何可怕局面的宋琬满心的茫然。
  与此同时,被编县官吏们寄予厚望的折冲将军乐进也一样满心的茫然。
  三年前,曹公在赤壁战败,随后征南将军曹仁不敌孙刘联军的进攻,败离江陵。负责留守襄阳的折冲将军乐进就在事实上担负起了荆州北部的方面之任,包括满宠、文聘、吕常等将,全都是他的辅弼。
  乐进素有骁果之称,其勇悍猛迅的作战方法在面对江东兵马的时候,屡次获胜。后来驻扎在江陵的换成了刘备麾下的荆州军,乐进仍然几次挥军南下,连续击破寻口、荆城、竟陵、旌阳等重要据点,甚至兵锋直逼江陵。
  就在不久前,乐进趁着深冬水浅的时机再度出兵,意图重创荆州军的机动兵力,同时摧毁荆州军在江陵以东的重要据点华容。
  华容周边的大小湖泊薮泽不下百余处,每年三四月以后,夏水扬水全都暴涨,有时候整座华容县城四面环水,完全成为水军自由出没的区域。想要攻向此地,仅有的时间段就在冬季。
  此番乐进动用的兵力合计约有一万五千。包括他自身的本部兵力七千余,江夏太守文聘所部三千,襄阳太守吕常所部两千,南乡太守傅方所部两千,另外,长期驻扎在樊城的奋威将军满宠也派了千余人随行。
  按照事前的计划,先由吕常、傅方所部和满宠之一部大张旗鼓顺汉水而下,此行多携辎重、装具,伪装成将要攻占荆城,并长期占据的姿态;而乐进率领本部随之继进。再秘密以江夏太守文聘带兵从安陆出发,穿越冬季干涸的诸多沼泽直扑华容。
  吕常、傅方两部和满宠之一部合计五千人,又有宿将带领,乃是正兵。而文聘所部奇袭华容,则是奇兵。一旦荆州军被正兵吸引,双方在荆城一线对峙的时候,江夏奇兵直取华容,立即焚烧荆州水军积储。待到荆州军发现水军基地被毁,军心动摇,乐进本部再一举杀出,底定胜局。
  这是不少参谋们仔细筹划后的战术。考虑到关羽本部除了水军和各处城塞的守军以外,能上陆攻战的机动兵力总数不过五千余,己方拥三倍的力量,以正合,以奇胜,足以制之。
  然而,吕常傅方两部方才抵达荆城,就遭到关羽亲自领兵冲阵。关羽只一击,就在千军万马中斩杀了南乡太守傅方。
  吕常慌乱中难以收勒部下,数千人四散躲避,遭荆州军追击刺杀,状若虎入羊群。吕常且战且退,至退到三十里外,才依托地形稍稍稳住阵脚,部下兵马折损过半。
  这时候乐进率军赶到,与关羽所部对峙。
  按照乐进所想,哪怕接战不利,若能够一直对峙下去,文聘未必不能攻下华容。可是就在这时候,忽然天降大雪。
  文聘行军的路线要经过诸多湖泽、渡过汉水,哪怕冬季水浅,到底潮湿泥泞。此时路面被飘扬大雪一罩,原本能看清的地面状况完全被遮蔽了,战马和人常常走着走着,忽然就身体下沉至没膝。又因为大雪的缘故,难以收集马料,就算有吃的,战马饮用雪水,也多生病。
  他这一路在恶劣环境下挣扎了两天,将士病倒者数百,匹匹战马都掉膘脱毛。这时候又听说,荆州水军从华容南面的夏水入汉水,截断己军后路。文聘断然下令撤兵。
  如此一来,原本三路人马分进合击的局面,成了乐进与关羽的当面对决。乐进自恃英武,初时倒也不惧,两方对峙数日,暂时尚未分出高下。
  直到昨日晚间得到急报说,有一支荆州军从荆山中杀出,夺取了编县……
  编县如果有失,乐进返回襄阳的后路就受威胁!这就有点大事不妙了。
  乐进得报,立即将信使关了禁闭,又烧毁文书,严禁消息外泄以免动摇军心。但传来消息的又何止一个两个信使?那支荆州军从编县到夹石、章乡等地横冲直撞,不止夺取编县,还连续攻破了十余处坞壁。
  这些坞壁中的告急使者东奔西走,早就将消息传遍军中,哪里是乐进能控制得了的?
  他知道大势已去,连夜退兵。
  好在关羽倒不急着追赶,乐进顶着彻骨寒风奔走了一整夜,次日上午也不停歇,一口气赶了百里路程。直到编县左近,他才喝令全军稍稍缓步,竭力整肃队形,摆足威风向前。
  乐进已经做好了编县城里的荆州军出城拦截的准备。
  己方是疲惫之军、堕归之军,而编县里的敌军以逸待劳,以饱待饥,这场仗断不好打,但又不得不打。
  但使乐进茫然的是,这编县城里的荆州军,似乎并不甚多,而且竟无开城作战的意思?
  这是为什么?
  徒然摆一支兵过来看戏?
  那么,如果我索性下令攻城,歼灭这支部队呢?
  如果关羽的追兵到来,我以编县为凭,背城而战,岂不美哉?
  他忽然发现局势并没有如自己想象中那般恶劣,扭转局势的关键节点就在眼前,一时间,反倒有些举棋不定。
  这时候身在编县城头的雷远忽然起身,站到城台高处极目眺望。
  看了一会儿,他向杨仪招手:“杨主簿,请上前来。”
  杨仪这几日里为雷远抓捕荆州各地的商贾、小吏,忙得不可开交,简直有鞠躬尽瘁的气概,但他曹公麾下荆州主簿的架势尚在。
  听得雷远召唤,他冷哼一声,方才出列:“何事?”
  雷远请杨仪站到自己身边,笑道:“之前数日,听说曹公新任命了傅群傅刺史来襄阳,我就和部下们说了,应当折腾点声势出来,以示欢迎。”
  杨仪摇头:“不敢当雷将军的深情厚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2/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