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2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2/733

  随即雷远摇了摇头:“这剑是吾妻所赠,给公子看看倒也罢了,委实不能转赠。”
  阿斗失望地拉下脸。
  秋浦奋力把阿斗抱了起来,向他轻笑道:“你还差得远呢,怎敢和雷将军相比?慢慢练吧!”
  阿斗手脚乱动,不断抱怨着什么,最终跟着秋浦,回到船上去了。
  待到他们的身影折返船舱里,雷远身边有人笑道:“刘禅公子英武异常,酷肖玄德公,真是可喜可贺。”
  雷远忍不住轻咳了几声,答道:“确实可喜可贺!”
  在雷远身旁的便是吕岱。
  这位昭信中郎将身材不算壮硕,长须有些花白,虽然身着戎服,走路时的姿态却从容不迫,温文尔雅,像个儒生。倒是副将尹异看起来很精悍。
  雷远听说过吕岱的事迹。据说此君本在广陵郡下做了二十年的县吏,四十岁的时候为避战乱逃亡江东,被吴侯任命为吴郡的郡丞,后来处法应问甚称吴侯之意,于是被召为身边录事,再补余姚长。
  这是寻常文人的升迁途径,下一步本该是太守或吴侯身边的大吏。然而吕岱在余姚长任上招募精健,组织成千余人的私兵部曲,随后击败了会稽、东冶等五县贼寇,由此得授武职。
  近年来,吴侯孙权在父兄所遗的文武之外,大力拔擢新人,故而吕岱、徐盛俱为中郎将,而潘璋、凌统为校尉。其中,吕岱资历虽浅,年龄却长,因而特显持重,得到吴侯格外的重视。
  这几日途中,吕岱与与雷远相处得不错。
  他多次向雷远请教巴汉等处的地形、民情,也殷勤地向雷远介绍江夏以东各地的情况,并及吴侯麾下诸将的性格、喜好。
  昨日里,从成都传来一个消息:玄德公应吴侯的要求遣雷远东行襄助,但随即后悔,于是对身在成都的鲁肃抱怨说,吴侯只用一个籍籍无名的昭信中郎将,就换取我部下重将,我思来想去,未免太不划算。
  于是鲁肃应道,雷续之有鹰扬哮阚之威,吕定公也有忠勤柔远之美,未必不能匹敌也。若玄德公一定以为不足,我鲁肃自认为临事不苟,愿意随吕定公同往汉中,记录他的功绩,到战后来供玄德公评价。
  玄德公大笑,遂请鲁肃留在成都,参赞军事。
  这消息传到峡江道中,雷远有点感动。
  这明摆着是担心雷远与江东仇怨颇深,唯恐他在江东遭遇不测,专门再留鲁肃为人质。料来有鲁肃、吕岱两人在益州,吴侯那边再怎么记恨此前覆军杀将的败绩,也不至于对雷远下什么黑手。
  这消息此时传来,计算时日,诸葛亮离开成都时就已知道了。但诸葛亮并不在雷远面前提起。他是君子,不会以此市恩。
  但其他人并不明白玄德公的深意。不少人只看表面,又因为己方主公地跨两州的骄气,都传说玄德公轻视吕岱,认为鲁肃和吕岱两人才能及得上雷远一人。
  这传闻自然瞒不过吕岱,但他之后两日与雷远往来时,神气自若,举动沉稳一如往常,显然丝毫都不将传闻放在心上。
  再过一日,江水愈加汹涌,船只须得经纤夫的帮助,才能缓缓前进。
  雷远在江关处与诸葛亮会面,随即送别众人,领部下轻骑折返。
  春夏之交江淮涨水,吴侯的大军就该行动了,留给雷远的时间并不多。如果前往江淮只是作战,那点起精兵强将、备足粮秣就够,但如果要按诸葛亮的建议,在江淮闹出点大动静来,还需要额外的准备。
第四百八十九章
故交(上)
  夫夷县。
  此地位于零陵郡北部,原为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义的夫夷侯国,顺帝时因犯法国除,复为夫夷县。玄德公控制荆州之后,将此归属零陵北部都尉治下。
  之所以设立零陵北部都尉来治理昭阳、昭陵、夫夷、都梁四县,是因为这四县并处都梁水和资水沿岸,与紧靠湘水的零陵郡南部交通不便,反倒更便于沟通长沙郡的益阳县。
  数百年来,此地蛮汉杂处,近代以来更渐渐成为蛮夷活跃的区域,朝廷政令不出县城,常有厮杀攻劫。后来玄德公将从江淮迁移来的淮南豪右各族两万余众安置在此,又以习珍为零陵北部都尉,率兵临之,方得安定。
  这一日傍晚,夫夷县的县尉樊尚回到县城。
  靠近县城的田地中,有些赤膊的农人在耕作,还有手持刀剑的行人在城门处出入。但他们见到健硕高大的樊尚来到,隔着老远就恭敬行礼,可见他在此地威望甚高。
  两年前,淮南人最初迁到夫夷时,曾有蛮夷作乱,掠夺城池。当时刘景升所署的县令弃城而逃,引发阖城人丁哄堂大散。樊尚带着少量部下逃到城外以后,发现蛮夷混乱无备,于是领着自家恩养的刀客娄忠、胡兆、季胜等人分作几路杀回城中,一边杀贼,一边虚张声势呼叫郡兵数千已至。
  蛮夷惶恐之下,不及分辨,主动撤离城池。樊尚又纠合部属追击二十余里,斩杀蛮夷两百余级方回。
  在樊尚看来,这个过程其实很简单,自家昔日在庐江雷氏的部下当侠客,干各种黑活儿的时候,杀得人多了。就连朝廷官吏都亲手宰过几个,区区蛮夷有什么难应付的?
  此举大大地震慑了夫夷县的本地大族。不久之后,玄德公追究城池丢失的责任,罢黜了原来的县中大吏,而樊尚以收复城池的功勋,被破格任命为县尉。
  再后来,新任的零陵北部尉习珍就任,据说他是庐江雷氏的女婿,将会迎娶庐江雷氏当代宗主雷远的妹妹。樊尚凭着与雷氏的旧关系,很快搭上了习珍。此后他在稳定地方的几次作战中都有功勋,还曾驰援百里外的邻县,眼看着阀阅簿上功劳不少,很有可能再得升迁。
  在夫夷县范围内,无论淮南移民还是本地居民,能像樊尚这样声威赫赫的,别无他人。
  但樊尚心底里并不满意。
  他是见识过江淮间豪杰纷争、大军往来的人,如今却在荆南边鄙之地栖身。两年下来,他和他的亲信部下,都感觉自己将要荒废。
  有时候他从习珍口中听说,庐江雷氏如今极其兴旺,宗主雷远身兼多个二千石的文武职位,已成了整个荆州范围内仅次于荡寇将军关羽的重将,说一句权势滔天亦不为过。
  就连当年跟着雷远的那几个小扈从,什么郭竟、王延之类,也全都当上了领兵上千的校尉,堪称飞黄腾达。
  偏偏我樊尚追随雷氏两代,当年也算在江淮颇有声名的游侠剑客首领,历年来虽无功劳,也有苦劳,怎么就在雷远掌舵之后被抛开了?樊尚想到自己在灊山的时候似乎对这位小郎君不够恭敬,常常后悔得锥心刺痛。
  他又想到自家的两个族弟樊宏和樊丰,若他们尚在,还能替安丰樊氏美言几句。可惜他们先后战死,使得安丰樊氏和庐江雷氏的联系就此中断了。
  这该如何是好?
  县尉固然也不差,可是比起在奋威将军麾下效力,到底差了那么点意思。何况身处乱世,荣华富贵当从沙场上取,成日里除了威吓荆蛮,就是训练几个歪瓜裂枣的县兵……那有什么意思?
  他忍不住长叹一声,垂头往家中去。
  今日离开县城是为了公务,但明天再禀报县长也没什么关系。这种山野荒僻之所,本也没有急事。
  就在这时,道路尽头奔来一人,直冲向樊尚。
  樊尚吓了一跳,正待怒喝,发现原来是亲近的下属季胜。
  “何事?用得着这么急躁?”樊尚沉声喝道。
  季胜满脸激动神色,结结巴巴地道:“有……有……有庐江雷氏宗主的使者来见!说雷宗主有书信给故交!”
  “什么?”樊尚大跳起来:“你怎不早说?使者在哪里?快快带我去见!”
  与此同时,在昭陵县的县城里,梅成打开自家院门,与外间站着的使者打了个照面。
  梅成看那使者鲜衣怒马,知道绝非寻常信使。
  他正待询问,使者已经开口道:“此地可是梅成先生居处?”
  梅成道:“我便是梅成。不知足下何人?”
  “我乃奋威将军、宜都太守的部下,奉我家将军之命来见故交梅先生,带来亲笔书信。”
  梅成吃了一惊,说道:“是小郎君……不,雷将军的书信?”
  “正是。”
  梅成沉吟半晌,举手为礼:“有劳足下奔波,还请进来叙话。”
  昔日淮南豪右联盟尚在时,汝南梅氏是联盟中的骨干,地位和实力都仅次于雷氏和陈氏。而梅成身为族长梅乾的侄子,常以代理人的身份联络各方、处置相关事务,出了名的交游广阔。
  谁知道因为族长梅乾在擂鼓尖隘口时刻意避战以收拢实力,遭到小郎君雷远的突然打击,梅乾当场身亡,而梅成当了俘虏,被一直关押到了大局底定。
  后来庐江雷氏与各家豪族脱离,单独去往乐乡,而豪族们在零陵北部落脚。因为族长梅乾身死,整个汝南梅氏乱成一团,连着几个庸碌之辈意图夺占宗族的利益,导致短短两年间发生了好几次大规模的内斗。
  最后能够平衡各方、勉力维持梅氏宗族场面的,竟然是梅成。
  只不过,经历了两年多的内斗消耗之后,梅氏的徒附、部曲大都离散,规模不如当年的十分之一,眼看已算不上豪族。而梅成顶着艰难时势苦撑,性子越来越阴沉。许多人背地里说,他和前代族长梅乾越来越相似了。
  梅成领着使者回到有些破败的院子里,在树下分宾主落座。
  接过书信,他向使者微微躬身:“不意雷将军还记得灊山中的败犬。”
  “我家将军言道,当日情形,乃属不得不尔,梅先生是聪明人,应当不至于囿于旧恨。”使者向梅成示意,请他且看书信:“何况,果有重振家声的机会,将军并未忘记故交。”
  梅成苦笑一声。他知道雷远的声威如何,也早就不想再去追究灊山中的那档子烂事了。然则……重振家声?
  梅氏到了现在这个地步,还有重振家声的机会么?如果有这个机会,又需要梅氏做什么来换取呢?
  他挺直腰杆,慢慢拆开封泥,细细观看书信。
第四百九十章
故交(中)
  汝南梅氏的祖先出于秦时长沙郡守梅茂,梅茂之子梅鋗归汉为汝南侯,宗族遂在汝南生根。四百年繁衍下来,虽少官宦,但宗族支脉不少。
  梅乾到灊山以前,只是县中主记室,算不上宗族里的大人物,所以他在扩张势力的时候,陆续招揽了一批孤儿、乞儿,一律改姓为梅,对外说是自家侄儿,以壮声势。梅成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特受亲信,常常代表梅乾号令汝南豪杰的一人。
  当然,如今梅成已经执掌了梅氏在荆南的这一支,局面再怎么窘迫,他也是族长,没人会提起他与汝南梅氏实无血缘。就这么慢慢经营下去,等到梅成五六十岁老死,大概就可以开辟出武陵梅氏的基业吧。当年兵荒马乱的时候,被梅乾从尸堆里救出来的恩德,这也就算还了。
  但,这样就结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2/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