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2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733

  雷远颔首,伸手在舆图上画了个圈:“所谓江淮,就是淮南郡和庐江郡。这两地乃是扬州在大江以北的部分,兼有水陆之利,为东南之屏蔽。吴侯一旦得此,则威力所及,可至青徐兖豫四州,从一隅之主跃升为争衡中原的强豪了。”
  “正是如此。”诸葛亮拍一拍手,继续道:“然而吴侯始终缺乏在江北平原与曹军对抗的决心,因而在确定盟约时提了个要求。他与玄德公约定,当江东起兵进攻江淮之时,玄德公必须在益州、荆州等地对曹军形成牵制,否则盟约便无意义,他也就谈不上归还荆州土地。”
  雷远瞬时想到数年前那次,吴侯提大军围攻合肥,却被蒋济一封书信吓退的情形。他连连摇头道:“我素知吴侯虽有野心,却殊少沙场决胜的手段和毅力。却不曾想他竟已不敢独力与曹军决雌雄?可笑,可笑。”
  诸葛亮道:“毕竟近数年间周郎离世,而宿将也多有折损,吴侯难免缺乏信心。主公一旦取得荆益两州,迟早要起兵北伐;此际能得吴侯策应,且不论效果如何,哪怕徒具声势,也是好事。所以协同起兵之事,双方俱都认可,只是……”
  诸葛亮摆了摆羽扇,慢慢组织语言:“只是,玄德公希望吴侯在春夏涨水之时及早起兵,以吸引曹军主力向东;而吴侯那边,则希望玄德公先期出兵汉中。故而两家使者往返数次,未能最终决断。”
  雷远继续点头。
  再好的盟友关系,归根到底出于利益,更不消说孙刘两家乃是各怀鬼胎的同盟。曹军主力无非就这么些,孙刘两家都想少打恶仗少损失,多拿好处多占地,让盟友去硬吃敌军的主力。
  所以两家也不知道彼此打了多少嘴仗,费了多少笔墨,都盼着对方先动。
  问题是,这讨论总得有个结束的时候,两家始终拖延下去,孙刘联盟始终不动,曹军可能倒要动了。到那时候,数十万曹军南下,必得有一家承担全部压力,而攻守之势进而逆转,那又何必?
  所以最终的办法很简单。两家各自派一支援军,盯着盟友的行动,你我两家谁也别想拖延。至于谁承担曹军的压力更多些,那就看曹丞相的选择,谁也别埋怨。
  “主公之所以拜托续之出面,往淮南一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哦?”
  诸葛亮用扇柄敲打着庐江和淮南两地,轻声道:“这两地乃是庐江雷氏深耕之所,而当地数十万百姓,现被曹军驱使耕作屯田,形如奴隶。续之,你有没有办法在这里造些动静出来,替吴侯张一张声势呢?”
  雷远不禁失笑。这主意可真够损的,怪不得需要诸葛亮亲自出面交待。
第四百八十七章
补偿
  雷远抬头看了诸葛亮一眼。
  诸葛亮摆了摆扇子,一副气定神闲的正经人模样。
  雷远忍不住又干笑了两声。
  能在这乱世中崛起的势力,能在这些势力中执掌重权的人,哪会有满脑子仁义道德的傻子?
  再怎么样的盟友,背后都各有各的算计,各有各的谋划;落在纸上,通篇都是戮力齐心翻然并举云云,可背后不可形诸于外处,每个人手里都攥着刀柄,藏着冰冷的刀锋,随时做出无情的决断。
  玄德公在去年平定益州,虽说因为种种缘故,过程中并未经历久战,荆益两州的元气未损,但雷远可亲眼见过那天晚上诸葛亮伪报曹军南下时,成都城里的慌乱情形。也就是说,诸多柔弱之人尚在任上,人心的平定尚需时日。
  而驻扎在汉中的曹军,又形如随时落下的铡刀,始终保持着巨大的威慑力,这柄铡刀一日高悬,益州就一日不能真正稳定。
  所以玄德公必然要进取汉中,逐退曹军。
  但这绝非易事。由于张鲁和韩遂等关中诸将先后降曹,曹军在关中的存在比预想更早,也更稳固。他们对汉中的支持力度,随着时间推移也会越来越强。
  只要曹公愿意,数十万许昌、邺城之军随时可以进入汉中,形成堵在玄德公家门口的威逼之势。
  到那时候,益州局势又会如何?那些跟从了刘焉、刘璋多年的东州人和本地豪强,真的都会全心全意跟随玄德公,与曹军死战?
  从这个角度去看,玄德公此刻其实有点外强中干的意思。他必要夺取汉中,却又难以承担曹军的压顶之势;所以他对吴侯在江淮起兵的需要,一点也不少于吴侯对汉中的期盼。
  然而吴侯自有主见,他何等精明,又怎么可能舍己为人?必得要通过某种途径,给孙氏大大地造出声势来,强行把江淮战场变成南北交争的主战场。
  这想法听起来荒唐,数年以来,只有吴侯通过孙夫人当玄德公的家,没见到玄德公有反过来策动吴侯的可能。然则既然战场是在江淮……
  玄德公麾下,有一支力量正适合在江淮施展拳脚。
  这支力量曾经盘踞江淮数十年,距离割据一方只差毫厘罢了。他们当过叛逆,受过招安,占过城池,进过深山,在这片山河间堪称故旧遍地,一呼百应,正是庐江雷氏。
  这是要庐江雷氏将其数十年的积累,尽数投入玄德公的事业里。这已经不是对雷远个人的要求,而是对整个宗族的要求,是要庐江雷氏拿淮南本地的桑梓和整个宗族的名望,去搏一地一战的得失。
  雷远不知道玄德公和诸葛亮怎么看待江东的战斗力,反正以他本人的见识,觉得吴侯绝大概率是不会成功的。
  这和先前以为的走一趟,可大不相同了。雷远看着地图,迟疑不语。
  “续之?”过了许久,诸葛亮唤了他一声,诚恳地道:“我来时主公特意吩咐,此番续之往淮南去,一应开支都有大司马府承担。主公还会向吴侯致书,使雷氏的亲眷、婚娅都可以随续之折返荆州。他们的家财若因此而有损失,大司马府可以三倍补偿;家中的土地抛弃,可以任择荆益两州膏腴之地,三倍替换;另外,诸家子弟有才能者,州府、郡府俱可辟用,倘有卓异者,可任令、长。”
  承担雷远此行的开销倒是小事。
  庐江雷氏的故旧与曹公为敌,无论政治上、经济上必然都有损失,而玄德公这边保证将予以几倍的补偿。
  这补偿堪称优厚之极了,说起来以三倍为限额,其实究竟彼辈在江淮有多少家财土地,还不是他们自己上下嘴皮子一碰说了算?诸葛亮所说,等若便是玄德公承诺,只要他们开口,无论钱财土地,都能满足。
  而诸家子弟起家能在州府、郡府,更是了不得的优待。庐江雷氏本身也只是近代崛起的豪武宗族,彼辈与庐江雷氏有关联的,充其量乡豪身份,但玄德公这是答应了将他们都当士人看待!
  玄德公无愧仁厚之名。这样的条件摆出来,说实在,哪怕真需要淮南豪强们去卖命,这时候就该卖命了。
  雷远想了想:“江淮乃四战之地,户口流失极多。此前随我父前来荆州的,足有五万之众;留在当地的百姓担心曹公迁民之策,逃亡大江沿线的又有十余万人,却不知此时江淮还有多少百姓在。万一当地人丁稀少,我兴不起几分声势,反而误了主公的大事。”
  “人丁自然还是有的。适才我说曹公在淮南大兴屯田,并非虚言。续之你看……”诸葛亮站在雷远身旁,指示着舆图道:“这是淮南郡的施水附近,有屯田;这是合肥城外肥水附近的屯田;这是芍陂附近的浆水、泄水,这是茄陂附近的决水、灌水,并及沘水附近,都有屯田。另外,近来听闻曹操所任命的皖城太守朱光大开稻田,也聚集了男女数万口。”
  诸葛亮所说的,已不限于淮南、庐江两郡,而扩展到了豫州的安丰、汝南等郡。雷远离开淮南以后,许久不曾关注那里的情形,玄德公却能对当地动态掌握如此清晰,显然有其独特的渠道,非雷远所知。也亏得雷远的舆图精确细致,能供诸葛亮一一指画。
  当下雷远微微颔首:“既如此,我尽力试一试。”
  诸葛亮笑了起来:“如此最好,就劳烦续之一趟了。”
  “只是……”
  “续之还有什么疑问,但请说来。”
  雷远沉吟稍顷,徐徐道:“当地的豪强倒也罢了,寻常百姓呢?”
  “什么?”
  雷远长身而起,站到厅堂门畔透了口气,才回头道:“庐江雷氏之所以领数万之众背井离乡,远逃荆州,是因为想在曹军威胁之下保护黎民百姓。那些留在江淮,没有离开的,是庐江雷氏力所不能及,是庐江雷氏未能做到保境安民的承诺,遂使他们沦落曹军之手。他们当中,侥幸未死于屠刀的,都成了被压榨的农奴。如今雷氏赖主公恩德,得以在荆州立足,却又回头策动百姓们拼死……以军师的明智,不会不知道这些百姓们一旦响应庐江雷氏,会迎来什么样的结局。到那时候,再欲为农奴、为犬马,其可得乎?”
  诸葛亮默然。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反问道:“若续之在彼处,凭借雷氏的威望,或者授以刀兵,或者诱以逃亡,无论结果如何,总是一条路。若无续之,吴侯难道就不起兵攻伐江淮么?曹、孙两家大军所至,难道就没有厮杀屠戮么?除非终结这乱世,否则,生民之哀,岂有已乎?”
  厅堂中静默了许久,雷远和诸葛亮一起叹气。
第四百八十八章
英武
  诸葛亮离去之后,诸多信使从夷道出发,奔向郡中各地。驻扎在宜都、巴东各地的诸将加紧挑拣精锐,向朗、周虎、辛彬等文吏调集民夫和粮秣物资,预备后勤。
  就在紧锣密鼓准备出发之时,簇拥着孙夫人和刘禅公子入蜀的庞大队伍经过了宜都郡。
  这支队伍比原来预想的更加庞大,皆因除了原定随同的仪仗以外,还额外增加了受吴侯之命入蜀的吕岱所部三千人,故而峡江水陆道沿线各郡都增调人丁为之保障。
  随着吕岱所部的加入,孙夫人此行对孙刘同盟的宣示意味更加浓厚,玄德公在成都也作了礼遇方面的各项安排,包括军师将军诸葛亮亲往江关迎接在内。
  雷远作为宜都太守和江关都尉,这时候必然要尽地主之谊。故而他虽不情愿,最后还是前往夷陵,随船队同行两日,直至江关。
  好在孙夫人这趟倒真没生事。她沿途深居舟船,极少露面,只有侍女秋浦某日带着阿斗离开船只,登岸来见了雷远,再度感谢雷远在江上的拯救之恩。
  话自然都是秋浦说的,阿斗不耐烦地等待了好一阵子,终于打断了秋浦的话,直接站到雷远身前。
  他一迭连声嚷道:“你看!你看好!”
  雷远尚未应答,阿斗从腰间拔出短剑,向上斜刺。
  这剑只是刷了层清漆的普通木剑,动作本身也平平无奇。但他持剑刺击的时候,也不知怎地,就带着一股端凝厚重的气概;配以身后湍急如瀑的江流和鳞次栉比的高山,俨然像个浸淫剑术多年的大家,而非寻常孩童了。
  周围的武人们都是懂行的,当场吃了一惊。
  下个瞬间,阿斗大喊:“嘿!哈!”
  他口中呐喊着,挥剑乱砍,圆胖的身躯再度恢复了笨拙的姿态。可能过去这几日里,他只学好了一个斜刺的动作吧。
  秋浦显然不通武艺,她在一旁张开双臂,小心翼翼地作势环绕着阿斗,柔声道:“别急!地上滑,站稳了!”
  而阿斗直舞到额头见汗,才满意地把木剑收回腰间。
  他站在雷远跟前,昂首道:“如果我的剑术比你好,你就把那柄青色的剑给我,怎么样?”
  看来江上见闻给阿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然而一张嘴,说出的仍是小孩儿言语,全没道理。
  雷远在那一刹那却有些慌乱。
  随着雷远的地位渐高,对原本历史进程的改变渐多。然而此前他所做到的,终究只是在天下滔滔大势之中稍许助力,以辅线的局部改变促使主线的变化。但这一回,他似乎不经意间办了桩大事。
  五六岁时的变化,会不会延续到成年?自幼习武、酷爱剑术的刘禅长成以后,还会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么?哪怕他没有玄德公的才能,只要有中人之资,只要比雷远所熟悉的历史上强一点,今后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天下局势,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雷远不禁思忖片刻。
  阿斗满脸期待地上前半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