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2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4/733

  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到了次日凌晨,辛彬和王延一行骑队进入村落,传令村中丁男在村中的空地齐聚。
  来到骑队面前的雷氏子弟共有六十多人,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有十六七岁的少年。
  这便是庐江雷氏宗族的大部分男丁了,雷远将他们尽数禁锢,在外效力的反倒不过三四十人。若非他这宗主凭借强兵逞威,断不能如此。然则到这时候,也确该有个说法了。
  这些人都是宗主的亲戚,辛彬和王延不敢怠慢,早早下马相迎,和几个旧识寒暄几句。
  雷氏子弟都知道辛彬和王延的身份大不同与往日,更不敢失礼,两方倒像是久违的友人相会,其乐融融。只不过雷衍等人有些强打精神,像是昨夜没有睡好,不知在忙什么。
  辛彬忽然问道:“咦,怎么不见庆雍公?”
  他又点了几位庐江雷氏宿老的名号:“连带着那几位长辈,也都不在么?”
  雷衍和雷淑、雷深等几个较年轻的子弟彼此望了望,都道:“庆雍公等人年迈体弱,这几日里病了。”
  “病了?”辛彬关心地道:“可有请医者来诊治?庆雍公等人都已经五六十往上了,身体定然不如年轻时,可不能疏忽了!”
  雷衍想了想,客气地答道:“不急着请医者,他们只要长久休养就好了。嗯,庆雍公和各位长辈的家人都在榻前照顾,当无大碍。”
  “好,好。我会禀明宗主,取些有利滋补调养的老参和大枣、龙眼、桃仁来,交给庆雍公等长辈使用。”说到这里,辛彬叹了口气:“宗主让我来,是通知诸位即日起解除禁锢,陆续都有任用。可惜庆雍公病了,否则我当面告知,他一定高兴。”
  雷衍等人互相望望。
  “我们所有人?全都解除禁锢么?”
  “当然。”辛彬失笑道:“诸位都是雷氏族人,虽然犯过错,但已受过罚,这就够了。宗主总会给大家效力的机会,怎能长久弃而不顾呢?”
  雷淑满脸茫然,看看左右,又扭头回去叫那个族中少年:“虎头!你不是说……”
  刚一开口,雷衍狠狠踩了他一脚,使他痛呼一声,把下半句话咽了回去。
  “宗主但有所命,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雷衍向着辛彬和王延恭恭敬敬地施礼:“还请两位向宗主转达我们的诚意!”
  在雷衍身后,数十人一齐拜了下去。
  辛彬和王延两人返回夷道的时候,队伍比原来扩大了不少。雷衍、雷深、雷淑等与雷远同辈的族兄弟尽数随行,而过去拥有实力的长辈一个都没见到。
  雷远当日就接见了他们,给这些昔日的宗族骨干分别授以门侯、掾史、帐下吏等职务。这些职务虽然都不高,却是奋威将军的亲近僚属,于是雷衍等人无不欢悦,都说宗主宽厚,必当倾尽全力,以报恩德。
  正在宗族中人轮番表忠心的时候,厅堂外有扈从来报:“吴侯派遣使者,来见将军。”
  “吕岱所部已经入蜀,我却尚未出兵,想是吴侯急了。也罢,这几日里已准备得差不多,正好与使者一同前往江东。”雷远笑着起身,问那扈从:“江东使者是谁?可曾问过?”
  “他说,乃是将军你的故交,颍川冯熙冯子柔。”
第四百九十二章
在即
  昔日在灊山中,冯熙代表吴侯前来拉拢淮南豪右联盟,过程中一旦发现雷氏另有去向,立即鼓动陈兰叛乱,抢夺淮南豪右联盟数万人丁。这是个狠人,是以雷远在控制淮南豪右之后,对他始终客客气气,不敢稍有慢待。
  好在到现在这时候,冯熙已经没资格和雷远为难了。
  哪怕他已经从讨虏将军掾属升为车骑将军东曹掾,执掌江东武官的迁除和任用,雷远现在却是执掌重权的二千石,在荆州为关羽的副贰。说得不客气点,吴侯本身也不过控制一个扬州,身份未必就比关将军高出多少。冯熙为人下属,全没有拿大的资格。
  当下雷远召冯熙入见。
  两人寒暄几句以后,冯熙并不正面催促,先说此来奉了吴侯旨意,带了两艘大船,运粮五百石,以备沿途所用;又道雷远率军往江东时,冯熙将全程为向导,以免沿途的麻烦。
  雷远连声致谢,当场召来正在偏厅办公的马忠,请他安排粮秣入库,再招待冯熙休息一两日。他歉意地对冯熙道:“可惜很快就要起兵,不克陪同子柔一同观看峡江间的景致,只能留待以后有缘了。”
  这么说,就是承诺即将行动的意思,冯熙当然不会在乎什么峡江景致,当下满意地离去。
  雷远则铺开摞在面前的卷宗,继续原来的工作。
  这些卷宗乃是各种委任和命令,内容早都确定过了,知道出兵在即,才最终用印。
  雷远名义上领着宜都太守和江关都尉的职位,实际上长期领兵出外,殊少实际履行职责。去年一整年,他只有四个月在宜都,其余时间都在蜀中往来作战;今年也是如此,三月就要出兵,还不知什么时候能够折返。宜都倒也罢了,江关的各处戎堡,除了离开益州时视察过一遍,再没有去看过。
  大汉四百年传承下来,法令条文自然是完备的,雷远来此世后,常为这自上而下的层层治理体系之严谨充实而惊叹。然而封建社会的治理原则乃是“人治”,雷远在一日,处处雷厉风行,他若不在,就难免出问题。
  所以此番出兵之前,他的许多精力都放在宜都本郡的事务上,非得把一切人选都安排妥当,千万不能再出现上次那种豪族勾连胡为的事情了。
  为此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家离去之后辖区政务的负责人。
  这方面原由郡丞向朗独立负责,现在雷远决定,由五个人共同负责,小事各司其职,大事商议决定。这五个人是:郡丞向朗、主簿辛彬、郡尉王延、夷道令蒋琬、乐乡长周虎。
  这五人既要彼此配合,也要彼此督促,若有疏漏,互相查遗补缺,否则待雷远回来,俱都受罚。
  五人当中,向朗是玄德公部下的旧人,辛彬和王延是老资格的心腹。蒋琬因为治理有方,经雷远举荐,由六百石提升为千石,成为向朗在政务上的直接助手;而乐乡的事务事关重大,周虎以庐江雷氏家宰的身份出任,在那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在军事方面,雷远所部分布在巴东和宜都两郡的合计九千人。此番出兵,乃是孙刘同盟彼此互相支援,讲究个人数对等。吴侯已遣三千人入蜀,雷远也只需动用三千,留下六千人保守峡江要地。
  基本上,此前经历过益州征战的将士都留下,以慰思乡之情,但有渴求立功的勇士主动提出东行的,雷远也都批准。郭竟、邓铜、贺松、丁奉、任晖等校尉和益州军的吴班、雷铜二将俱都随行。
  吴班雷铜领着他们的两千益州军,郭竟等校尉只带千名精锐,然则以雷氏在江淮的影响力,如有必要,这千名精锐随时可以化身为上万大军的骨干。
  负责代领留守六千人的,乃是雷澄。
  往日里雷澄自负勇力,酷爱突阵破敌,去年往益州一趟,大概见识到真正的猛将是何水准,被吓着了,此后便开始沉下心,重视练兵习战的基础。
  此番由他留守,再加上沈真、韩纵等人都是庐江雷氏的老部下,另外王平新被提升为假司马,作为辅助。他们看好地盘毫无问题,如有万一,也不是没有出击的能力。
  至于随同雷远出行的本部,由三百名骑士和数十僚属组成。
  这三百骑绝大部分都是凉州人,重伤初愈的马岱负责带领他们。此去江淮数千里路途,雷远却将自己的安危托付给了曾经你死我活厮杀的敌人,部下将校们都有些担心,但雷远相信马岱不会辜负自己的信任。
  僚属们无非马忠、阎圃那几位,再以雷衍、雷淑、梅成、樊尚等人为乡导。这些人有的负责辎重后勤,有的协助文牍书信,有的负责往来联络,各有职司,也都需要提前明确。
  所有这些任命、安排,或需宜都太守印,或需江关都尉印,或需奋威将军印。雷远将几个印章在案几上一字排开,啪啪地敲过,只觉得胳臂有点酸。
  待到将这些都完成了,看窗外天色已然昏暗。
  雷远起身伸个懒腰,回内院去。
  这时赵襄正在为雷远收拾行囊。她和雷远成婚一年多,已经两次送丈夫出征,但她是武人的女儿,见惯了出征送别,并不似寻常小儿女那般作洒泪姿态。
  见雷远回来,赵襄令婢女端来夜食。
  雷远每天都要去军营,与将士们共同训练,因而饭量一直很好。赵襄为他准备的夜食也很丰盛,主食是雕胡饭,配着烤鱼和盐菜,还有个酱过的鸡子。雷远尝过赵襄作的烤鱼以后大加赞赏,最近连着吃了好几顿,只觉百吃不厌。
  赵襄与雷远对坐着,笑着看他狼吞虎咽。
  雷远问道:“夫人不尝尝么?”
  赵襄摇头道:“这几日没什么胃口。”
  雷远止箸不食,看看赵襄的面色:“怕不是前几日吹风,受了寒?早些歇息,可不要强撑。”
  两人说了些闲话,赵襄觉得倦了,便去歇息。
  雷远面临出征,实无睡意。按说此番出征,属于孙刘两家政治宣示的动作,政治意义远高于军事意义,江东自有强兵猛将,也轮不着他去争功。但他是爱操心的性子,自家心里打了无数的腹稿,仿佛成了江东统帅,将要挥师北伐。
  他在床边坐了会儿,觉得赵襄的鼻息渐渐平缓,于是替她掩紧被子,自己轻轻地起来,在门边的案几旁落座。
  案几上铺了一副舆图,有点旧,因为前年渡江时受了潮气,有几处笔迹洇开了,看不大清楚。尤其是图上六安至番山,到小霍山,再到天柱山的路线,有几个重重的墨点,还有黑色的实线虚线标识。还有一处被笔杆子戳了个洞,这会儿显得特别碍眼。其它几处倒是不受影响,宛城、舒县、居巢、合肥等周边重镇,依旧清楚明白。
  雷远略微挑亮些灯火,看着这些熟悉的地名,慢慢回忆当年的情形。
  过了许久,他放下灯盏回头,发现赵襄不知何时醒了,她用亮晶晶的眼睛看着自己,却不说话。
第四百九十三章
随行
  建安十七年,四月末。
  皖水。
  春夏时节,灊山深处大雨连绵,雨水汇成湍急山溪,而千万条山溪汇入皖水,使得皖水的水面扩张到秋冬时的五倍宽度,覆压周边的沼泽、圩田,浩浩汤汤,气概有若江汉。
  在宽阔的河面上,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正下碇停泊,如林的樯帆几乎遮断天际。
  哪怕汹涌的水势,在这支船队面前也不得不屈服。来自上游的重叠波浪撞在楼船坚固的船身上,瞬间就粉身碎骨,化作无数白色的浪花,在空中飞溅、撞击,最后变成细碎的水滴落回水面。而大船只微微一荡,就恢复重心,完全无视自然的威力。
  这样的动荡甚至无法引起船上众人的注意。他们都是长久往来于大江的老手了,哪怕船只再颠簸十倍,他们也能自如走动,如履平地。
  身披锦袍的吴侯孙权,站在船头,回头看看绵延十里的船队,踌躇满志。
  而同船的部属们,更多关注着前方的战斗。
  就在距离大船数里之外的皖城方向,一片尘土飞扬,无数将士正围绕着城池厮杀搏斗。环城四面,莫不旌旗漫卷,马匹奔驰,断臂残肢飞舞,而鲜血如雨倾盆而下,浇灌在城边湿润的土地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4/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