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4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7/733

  今日鲁肃便约了友人在此相会。
  这位友人身份非凡,权势极重,非得鲁肃亲自接待才行。在当前的局势下,他的身份又很敏感,所以鲁肃特意五更就出发,一方面避免自己迟到了失礼,另外也避免自家军中人多眼杂,泄露风声。
  然而他刚跳下船,岸堤尽处便有个晴朗嗓音传来:“是子敬吗?”
  鲁肃在湿漉漉的岸堤上紧走几步:“是我!”
  “子敬果然来了,哈哈。欣闻子敬得吴侯拔擢,大志得以伸展,诸葛亮特来贺喜。”
  鲁肃连连苦笑。
第六百七十四章
隐晦
  “这须不是什么好事,孔明,何必说这样的话。”鲁肃叹着气道。
  他在雾气中往前再走几步,便看到一座水畔凉亭,而玄德公的左膀右臂、军师将军诸葛亮就在凉亭中端坐着,身边连一个僮儿也无。
  诸葛亮穿着素白的袍子,白羽扇斜插腰间,手上正端着一只木碗。碗里面半碗酒粼粼闪动,映着清晨的微光。看到鲁肃唉声叹气的表情,他举起酒碗致意,笑眯眯地抿了一口。
  鲁肃挥了挥手,令自家下属远远退开,随即快步向前。
  待到鲁肃踏入凉亭,诸葛亮从身边又取出一只木碗,伸手握着铜勺,将两只酒碗斟满。
  “子敬,请。这是巴郡的蒟酱酒,我记得你很喜欢。”
  鲁肃也不客气,用手分开胡须,将碗对着嘴巴一仰头,咕咚咚地灌了半碗下肚。
  把木碗往案几上一搁,他沉声道:“孔明,我真没想到你会来!这么做,太荒唐了!”
  这两人是老朋友不假。赤壁之战前后,两人同出同入,为组建孙刘同盟奔波于荆扬两地,交情匪浅。可现在孙刘两家的局势不同,两人的地位也都不同,正当此微妙关头,诸葛亮就这么莽撞跑来……
  鲁肃很清楚,自己的威望远远不如周郎。当年周郎驾驭江东武人,还软硬兼施,费了偌大的功夫,自己空顶着一个大督的名头,其实职在协调诸将。万一诸葛亮来此的消息被巴丘大营中那些粗猛武人知道了,生出些好歹怎么办?
  正因为此,他这个新鲜出炉的前部大督才不得不凌晨轻舟出行,分明是孙刘两家的正式谈判,却闹得像见不得人一般。
  诸葛亮大笑:“子敬的情谊,我懂!劳烦子敬大清早地辛苦出来,是我疏忽了。还请子敬宽宥,千万不要放在心上。”
  鲁肃“嘿嘿”几声,把剩下半碗酒也喝了。
  “只是……”诸葛亮一边替鲁肃倒酒,一边慢悠悠地道:“不瞒子敬,此番来访,本定了潘承明出面。后来听说子敬升任前部大督,关将军便有意走一遭,以示郑重。”
  关羽若来,哪里还能谈什么事?以他的刚傲性子,不指着鲁肃的鼻子骂才怪!鲁肃若敢反驳,说不定两家立时就要开战!
  鲁肃脸色一变。
  诸葛亮继续道:“是我对关将军说,我与子敬乃是肝胆相照的故交,所以才抢了这个任务。若子敬不愿与我谈,那咱们今日只饮酒,只叙旧,怎么样?过几日换关将军来,你两位摆开部伍,阵前谈话,亦无不可。”
  鲁肃摇头:“孔明,我是担心你的安危,你却在我面前卖弄口舌之利。关羽虽然勇悍,难道我就怕了他?”
  说到这里,他端着酒碗的手忽然一顿。
  “孔明,你已经去过了江陵?”
  诸葛亮失笑道:“玄德公已经提兵到达巴郡,我领大批僚属官吏东下,先往江陵,设下左将军大司马府。这是理所应当之事,子敬难道有什么疑问?”
  去年孙刘两家同时发动北伐,鲁肃作为吴侯的代表前往益州观战,前后数月方回。以鲁肃的眼光,自然能看明白玄德公的政权中枢体制。
  凭着汉中、江陵两战胜利所带来的威望,玄德公已经完全掌控了益州,并且将荆益两州的大权完全集中到左将军大司马府。而两名军师将军诸葛亮和庞统,也从此前一人负责统筹协调,一人偏向军事情报、参谋,逐渐转为包揽一切军国大权。至于其它叠床架屋的州郡机构,全都要为军师将军让路,仿佛本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体例。
  而两名军师将军,通常一人跟随玄德公参予前方指挥,而一人留守。当玄德公专注汉中、凉州等方向的时候,庞统跟随,而诸葛亮留守;而如果玄德公转向荆州方向,则诸葛亮跟随,庞统留守。
  过去的一年多,玄德公常常驻在汉中,以诸葛亮为留守成都的政务总管。而诸葛亮对鲁肃的回答,则代表了整个刘备政权已经在调整战略方向,诸葛亮既已正式进驻江陵,玄德公随后就到!
  鲁肃吐了口浊气,放下酒碗,沉声道:“孔明,何至于此?”
  诸葛亮应声反驳:“子敬怕是在说笑。眼下的局面,难道不是江东引起的么?我也不明白,子敬,你们又何至于此?”
  “吴侯需要交州。”
  “什么?”
  鲁肃凝视着诸葛亮:“孔明,此间只有你我两人,我没什么好瞒你的。吴侯必须要拿下交州!”
  诸葛亮斥道:“为了交州,不惜扰乱荆州?不惜向玄德公的盟友下手?不惜使孙刘联盟出现裂痕?”
  在江东孙氏政权中,鲁肃一向都被认为与玄德公亲善。自从他一手主导了建安十五年那次瓜分荆州的盟约,甚至有不少武人当面指称他软弱的。但此刻他代表孙氏与刘氏谈判,断容不得半点后退。哪怕是在私下相会的场合,也不可以!
  于是鲁肃双掌按住案几,向前俯身:“孔明,所谓扰乱荆州,实属污蔑。吴巨其人,现在还活着,我们并没有动他……另外,玄德公不是交州之主!”
  诸葛亮敛眉不语,凉亭中的气氛变得沉默压抑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鲁肃慢慢把身子往后挪些。他放缓语气,坚定地重复道:“孔明,吴侯需要交州!吴侯需要亲自拿下交州!”
  “吴侯需要亲自拿下交州?”
  诸葛亮愣了愣,才反应过来。
  这话倒也没错。负责此次行动的步骘,乃是吴侯亲信;所领的兵马,也是吴侯帐下亲军。整个行动,想来也是吴侯亲自策划,亲自推动执行。
  诸葛亮挥了挥羽扇,长长叹气。
  此番江东忽然向交州伸手,自玄德公以下,初时无不错愕。
  想不通的地方有两个:
  一来,玄德公确实不是交州之主,如果江东谋划交州,如果遣人与玄德公正式会谈,双方商定行动步骤和利益划分,完全可以共同行动。孙刘两家毕竟是唇齿相依的同盟,本无必要做得如此激烈。
  二来,就算要谋划交州,何必非得扰乱荆州?以江东的人才之众、实力之强,诸葛亮毫不怀疑,他们根本无需策动荆蛮叛乱,就能有千万种办法来针对交州。但他们偏偏选择了对荆州造成巨大损害的方式,图的是什么?
  但现在与鲁肃面会,鲁肃的言辞固然隐晦,但诸葛亮大概已经明白了。
第六百七十五章
交换
  随着左将军大司马府的架构日趋完整,又有诸多荆益英才为玄德公分担军政要务,诸葛亮这个军师将军的职权虽重,但忙碌程度倒未必超过以前。
  所以他有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荆州方面,进而关注江东。他对江东局势的了解,正如鲁肃对荆益政权的了解。
  所以鲁肃只说了两句,诸葛亮已然明了其话中深意。
  由于吴侯继承父兄余烈,坐领江东,他在政权中的威望和向心力、凝聚力,都不能与玄德公这样白手起家的英雄相比。
  诸葛亮见过吴侯,他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吴侯极欲展现一方诸侯的威严,可眼睛深处却又藏着进退两难的犹豫,哪怕在曹操水陆大军压境的时候,这位江东之主首先要面对的,却只是自家麾下各说各话的臣子们。
  赤壁之战的胜利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可吴侯面临的局面还是同样。大部分时候,他都必须在淮泗旧臣、江东地方势力和孙氏亲族三者之间平衡周旋,既要满足他们的利益,又要压制他们的扩张本能。
  然而利益在哪里?
  吴侯自建安五年执掌江东,到现在十三年了。建安五年的时候,曹公所领不过兖、豫、徐三州,面临着河北袁绍的巨大压力;刘备更是四方奔走,亡命于汝南,召了一群黄巾贼当部下。而现在,曹公领有中原、河北、关中,仿佛随时将取代汉室,开辟新朝;玄德公跨有荆、益,俨然有光武之志。
  吴侯呢?吴侯所执掌的江东呢?
  可悲的是,江东还是那个江东。
  整整十三年了,江东只在荆州方向获得小半个江夏郡、小半个长沙郡,一共区区七个县,此外别无丝毫进展。非要说的话,只能吹嘘各路坐拥私兵将领奋勇向前,把山越宗帅征伐了一遍又一遍。
  这够么?曾经拥戴孙氏,希望通过拥戴孙氏获得利益的人,都已经饿得两眼发红。这样的局面延续下去,吴侯何以为江东之主?
  想到这里,诸葛亮甚至有些同情吴侯。
  昔日玄德公曾问庞统,周郎图谋荆州的时候,士元可曾出谋划策?庞统答道,我曾对周郎说,玄德公只据有荆南,而招揽天下英杰,图谋大业,只要江东牢牢占据南郡,将玄德公压制在荆南,不消数载,政权内部就会因为利益分配而自相争夺,至于分崩离析。
  当时周郎自知命不久矣,故而行事操切,没有听从庞统的劝告。可谁能想到,数年之后,这情形即将发生在江东?
  江东的利益已经完全不够瓜分,而吴侯为了保障自身的权力和地位,又不得不大举提拔新人,在江东境内一遍遍地敲骨吸髓,以求支撑起真正与吴侯同进同退的军政集团,非得向外攫取一些东西。
  然而去年吴侯兴兵攻打江淮,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绝对主动,却在合肥城下遭逢耻辱性的大败。吴侯掌控的兵力大大削弱了,由此,吴侯对江东的控制也再度削弱。
  这种削弱,其实为玄德公,为诸葛亮所喜闻乐见。在乱世中最好的盟友,莫过于一个足以自保但虚弱的政权。
  但吴侯毕竟是非凡人物,他不会坐等着政权内部的矛盾像火山那样喷发出来,他一定会做些什么,来竭力满足饥肠辘辘的部属。
  那么,除了向交州下手,还能向哪里?
  吴侯全都已经算好了,此番下手夺取交州,既没有让淮泗旧臣插手,也没有让江东世族插手,动用的,乃是吴侯麾下最亲近的核心力量。所以成功之后,吴侯切取利益,也自然占据主动,无需看任何人的眼色。
  而特意挑起荆蛮叛乱,不仅是为了牵制荆州军的力量,更是为了告诉玄德公,吴侯一定要拿到交州,不惜任何代价!
  微妙之处在于,吴侯又并不真的不惜任何代价。他要的只是实际利益,除了实际利益以外,他的立场非常柔软,姿态也很特殊。
  江东方面强硬的动作自然要做。可当玄德公对此作出剧烈反应,从汉中提兵千里迢迢将往荆州的时候,吴侯却身在建业不动,而委任鲁肃为前部大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7/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