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4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5/733

  “郁林郡那里,中郎将区景、夷廖和钱博都有文书发来,文中言辞甚是谦卑,说散兵游勇往那里去的很少。但实际上,这三人都在竭力招降纳叛,试图扩充自身的力量。我方眼线报说,这三人目前各自领兵两三千人,聚在山险。”
  “当惯了山大王,以为可以一辈子当下去。”雷远轻笑道。
  区景、夷廖和钱博这三人,最初都是荆州的军校,随历任交州刺史南下的。但他们到了交州以后,牵扯进刺史与地方势力的争夺,区景攻杀了与曹操友善的交州刺史张津,而张津的两名部将夷廖和钱博又与区景勾结,三人抱团驻在郁林。
  此前玄德公有意绥抚交州,故而对这三人都授予中郎将的职务。这三人在士燮攻打吴巨时袖手旁观,也不参与江东的行动,摆出一副据地自守的模样。
  值得注意的是,区氏也是交州大族,实力几乎能与士氏相提并论。区景的同族区逵,自初平年间夺取日南郡的象林县,以此为基业自立为王,并向南扩张千里,号称拥兵数万。
  而区逵的弟弟区遵,本是郁林郡的邑豪,此前响应士燮的号召,出兵攻打荔浦,结果遭到马岱所部骑队的袭击,当场败死。所以区景的选择,便格外微妙。
  苍梧、南海、郁林三郡,是汉家子民比例较高、户口数量较多的郡,同属于雷远坐镇交州的基本盘。雷远自然不会容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下去。此前左将军府向他们传令,要他们协助搜检败兵和离散户口,便是第一步的试探。
  “先发个邀请吧。”雷远道:“就说我来到交州数月,眼看苍梧郡元气稍复,心中欢喜,所以邀请区、夷、钱三位中郎将来做客。他们若来,我们就和他们讲道理,好好谈谈。若他们不来,再作区处。”
  “是。”
  雷远的意思很明白,所谓的“再作区处”,无非是起兵讨伐。但马忠看来,眼下雷远所部也有难处,一时尚不能出动大军。
  马忠顺着之前括取逃亡吏卒的话题,继续说下去。
  “早前将军迫降的七千多人,因为我方兵将分批南下,又忙于农事和建设,所以至今尚未整编完毕。现在又新增了六千多人,对他们的拣选、训练和分配,都在加紧进行。但是,兵力扩充太快,也有弊端。比如有经验的曲长、屯长、都伯就明显不足。”
  “老郭那边没有办法抽调些人出来?”
  “郭将军的人手一样紧张。将军你想,一万三千的新卒,沙汰之后保留四成从军,六成屯田。那就需要曲长以上军官至少三十人,都伯六十余人,什长不全由老卒担任,至少也得出三百人。屯田的那些,也要额外配备社吏、里吏。眼下马岱、丁奉、贺松、雷澄四位中郎将,每人从部下抽调五十名军官负责遍练;郭将军那边抽调了一百人。没法更多了。”
  “等吴班、雷铜两人来到,军官就不缺了。眼下先从我的直辖部曲中调一些人去。让韩纵……不,让王平去负责!”
  “是。”
  “交州如此广阔,又与荆州、益州相隔数千里,我们能依靠的,就只有手里的兵力。扩充兵力越快越好,多一百人便有多一百人的用处,多一千人便有多一千的用处!”
  “是!”
  雷远出镇交州之前,特意询问吴班、雷铜两人的想法。这二将在雷远去往江淮作战时都有功勋,故而雷远承诺,无论两人是想回益州,还是想留在荆州,都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个很好的职位。
  但这二将最后都说,跟着雷远不错,他们愿意随雷远去交州。
  于是雷远将他们安排在最后一批出发的队伍,这时候还在宜都,尚未启程。缺了他们这三千兵力,雷远直属的六千多人要吞并、消化步骘和士燮留下的一万三千多人,真不是件容易事。
  纵使雷远素来都很重视基层军官的培养,还在夷道专门建了个三峡小学,用以培养军官,可毕竟要保证部属中有几支能够随时能打硬仗的主力部队,不能让每个部队都充斥降兵。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妥善完成这项工作。
  连带的结果,便是区景、夷廖、钱博三人活蹦乱跳到了现在。
第七百二十二章
司金
  郁林郡是迟早要控制在手里的,但区景、夷廖、钱博三人毕竟没有与雷远撕破脸,也早都得到了汉中王所任命的中郎将职位,所以暂时不急,还有沟通的余地。
  交州这地方,天高皇帝远,各种各样的邑豪、乡豪、洞主、宗帅多如牛毛,如果能够妥善地对待区景等人,便可以影响周边的广大区域,甚至可以以之为模板,作为对交趾、九真、日南等郡的宣传。
  而雷远的当务之急,始终还是站稳脚跟,扩充自身力量。到了一定的程度,任凭这些地方上的鬼魅魍魉作何想法,自家一路平推过去,一力降十会便是。
  雷远想了想,又问:“铁官呢?冯乐、徐说他们,都看过当地的铁场、铁山了么?”
  雷远所说的铁官,并非郡国地方的铁官,而是左将军府下属新设的冶铁机构。
  前汉执行盐铁专卖的制度,武帝时在广设盐铁官,统一归口在朝廷大司农的下属。其中铁官负责管理铁料开采和铁器产出,作为朝廷的重要财源。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盐铁之禁渐渐松弛。光武中兴后,盐铁官转入各地郡国直管,而且也不再直接负责采矿出铁,而转为以收税为本业。
  雷远在宜都时,鼓励私营的冶铁作坊,所以荆州大族多有在宜都开设铁场,牟取巨额利润的。
  然则,去年初荆州各地就听到风声说,汉中王决心重拾盐铁官营的制度以充实财政。后来益州又传来消息,司盐中郎将王连和司金中郎将张裔与益州豪族激烈的争斗,有好几家地方豪族因此遭破家灭门的。
  待到益州盐铁整顿完毕,自然就会轮到荆州和交州。
  为此,荆州士族们与雷远谈过几次,也与关羽有过沟通。
  关羽作为荆州方面大将,自然不是孤家寡人。他也有亲族、部曲和日渐庞大的依附百姓,也有宗族附属的产业,其中少不了铁场、石炭场之类。
  虽说以关羽和雷远的身份,不可能对抗汉中王的大政,但在一定范围内的保证自家的利益,还是可以做到。所以年初时关羽、雷远与诸葛亮在江陵会谈数日,其中便提到此事。
  最终三人确定的口径是,荆州、交州两地大军驻扎,战事频仍,军械供给不可能完全仰赖在益州遥控的铁场。所以,两地都会在将军府下设司金校尉。由司金校尉直接掌控一部分的铁场和石炭场,并且具有与私营铁场合作的自主权限。
  在雷远的左将军府下属,便由冯乐、徐说两人分别担任左右司金校尉。
  此前雷远去往巴西宕渠的时候,以武力迫使地方豪族交出子侄为帐下吏,冯乐便是帐下吏的首席。宕渠冯氏乃巴西大族,祖上出过诸多二千石乃至司隶校尉的。冯氏本代的族长冯贺体弱,故而家中事务多赖长子冯乐主持。
  冯乐在跟从雷远以后,颇显庶务才能,做事情也很扎实,故而逐步升迁,在宜都郡督邮郭辅自尽以后,冯乐和他益州籍贯的同伴负责管理宜都郡范围内的铁场,到现在正式成为六百石的左司金校尉,也算独挡一面了。
  而徐说则是雷远的老部下,他是庐江舒县人,族兄徐简是庐江雷氏的匠户首领。他自己曾为雷澄下属的什长,作战有功。庐江雷氏往荆州落脚前后,徐说在兴建营造方面立下大功,雷远后来论功行赏,定了他的一等功。
  就在雷远专门为他颁赏的这一天,徐说在野外踏勘,结果被荆蛮捕捉,雷远立即带人进山解救,这才遇见了自称五溪蛮王的沙摩柯。
  后来徐说主要负责庐江雷氏部曲的军械。相比与冯乐,徐说在组织管理上的才能远远不如,出身也实在低微了一些。
  但徐说对采矿、冶铁乃至军械制造方面颇具天赋。雷远从益州返回的时候,带了玄德公赐予的巨额财物,他将其中相当部分划拨给徐说,要求他扩大工匠队伍,提升武器甲胄的产量和质量。
  而徐说只凭雷远的几句零散言语,就与宜都当地的铁工合作试验,前后花了一年多的工夫,终于将夷道城附近的几座水碓改造为锻铁之用。通过水池蓄水,再释放水力驱动重达上百斤的锻锤,得以数倍效率地出产大片的甲叶。
  虽说产出的甲叶还需要后继加工研磨,但这已经是个极大的进步。这种大片的甲叶更节省了后期编缀的时间,本身对箭矢、对刀枪砍刺的防御也非常有效。
  诸葛亮在江陵的时候,雷远特地带了徐说拜见,并约定与益州铁官开展冶铁技术的交流。藉着诸葛亮对此事的大加赞赏,徐说的身份也大大提升了,遂得以一口气压倒诸多正经士子,成了雷远麾下的右司金校尉。
  听得雷远问起他二人,马忠道:“之前冯全安禀报说,苍梧郡的铁矿不在少数,猛陵以西便有几个露天的矿脉,原料绝无问题。而在郁水南面,越过凤凰顶,深入到靠近高凉县的大山中,据称还有规模更大、更易开采的。他和徐说两人,这几日分别在两个方向踏勘,估计再有三五日返回;到时综合各项条件,就可以选定冶铁场的位置了。”
  “倒也按部就班。”雷远徐徐道。
  “将军是觉得?”
  雷远思忖着道:“近来气候多雨,矿区还好办些,炼炉兴修不易,这我都明白。然则,交州比荆州更潮湿,军械甲胄保养困难,短期内可以从荆州调用补充,但自家的冶炼一定要尽快。铁场选址定下以后,德信你要专门保证人手,有什么难处,直接报予我知。”
  “徐说手下的匠营,现在有三百人。铁场开建以后,我还能从陶威和徐简那边调动民夫五百,断不会耽搁……”
  “五百人不够,加到一千人。”雷远截断马忠的言语。
  数以万计的人丁部众南下开拓,同时展开的建设、需要用人的项目不计其数,马忠作为左将军长史,通盘权衡调用人力,很是辛苦。雷远这么一说,他便要忙上好一阵。但他神色不变,并不表露丝毫难色,只干脆应道:“遵命。”
  雷远顿了顿,向马忠解释说:“德信,咱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人手总是紧张的。愈是如此,我们愈是要把现有的人手尽量集中使用,完成一项,再转移到另一项。千万不要平均分配,诸多方向齐头并进,到最后全都延误。你尽量筹措人手,实在不行,我让周虎想办法。”
  对马忠的才能,雷远很有信心。但他自己经过乐乡、宜都两地的经营,在这些方面已经颇有经验。而这些经验断非纸上得来,非得通过切实操作,一点点积累总结才行。
  “将军放心,一千人没有问题。”马忠应道。
  “好。”
  其余琐事,马忠专门有书面的条陈禀报。
  雷远拿在手中仔细看过,向马忠点了点头,转向阎圃:“文苗,你那头呢?”
  阎圃也同样奉上文书:“请将军先看过。”
第七百二十三章
供销
  雷远虽有董督交州的名义,现在能够直接管辖的领地,就只一个苍梧郡。他这个苍梧太守又分身乏术,所以数月来实际负责苍梧政务的,便是交州治中从事阎圃。
  雷远深知,一个团体的成功,不仅在首领是否出众,更在于团体中诸多执行者是否得力。所以他始终注重培养人才、更注重从外界吸收人才。
  对于麾下的武人,他用各种形式加以培训,并鼓励不断抽调有功的将士们到他身边轮班担任扈从,以此来创造将士们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的机会,开拓他们的视野。
  而在文吏方面,他抽调儒士培训社吏、里吏这样的基层,同时也注重从管事、书佐中提拔人才,比如周虎、黄晅、宋水、岑鹏、范巡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但随着他的地盘越来越大,部属越来越多,这些人有其长,也有其短,并不都能适合新的局面。
  此前担任宜都太守的时候,雷远特意加强了与荆州士人的联系,试图用荆州士人来充实自家的幕府。
  可惜这方面的努力并不成功,荆州士人在本地的利益牵扯太多,而庐江雷氏受宗族门第所限,又很难吸引到特别出众的人才。最后出了麋芳和秭归文氏的事情,还差点把郡丞向朗等一批荆州士人牵扯进去。
  所以到目前为止,雷远身边最得力的僚佐,一个是益州巴西人马忠,另一个则是寓居汉中多年的凉州人阎圃。他们的才能固然足够,更重要的是,与地方、与雷远麾下的各部都没有牵扯,雷远遂能放手使用,授以大权。
  阎圃原为张鲁的重要僚佐,张鲁身处大乱之中,而能保全汉中、巴郡的势力范围,使领民得以生息而域内安稳无事,其中多有阎圃的功劳。
  自雷远控制苍梧,阎圃便成了事实上的苍梧太守。他从五月到现在,陆续核定了苍梧郡下属十一县的人丁户籍,编制坊、里,又照常推动春种秋收,并恢复县、乡、亭各级的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等基层职位,保障日常管理。
  数月下来,本地人心渐定,耕种渐定,赋税征收也渐渐恢复正常。虽然真实数字还不能与吴巨在时的簿册记载相比,但阎圃郑重表示,到明年当可超越之。
  如果雷远是因循之主,如果阎圃是因循之部属,做到这程度便可以了,之后的户口繁衍、粮产恢复,都是理所应当之事。可阎圃当然知道雷远绝非因循之主,他对地方官的要求也要高得多。
  有更高的要求,才会有更多的成果,当然,也就会有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便如此刻阎圃在条陈中所列出的这几条。
  “广信城中的市井已经彻底毁于战乱?周边的县市、乡市,也大都被毁,商人或死伤或逃亡,短期内不可能恢复?”雷远皱了皱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5/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