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4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3/733

  当这个道理深入交州各地人心,则雷远也就震慑了不轨,凝聚了民心,进而有力杜绝了出现下一个士燮,或者下一个区逵的可能。
  在马忠、阎圃两人说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考虑。
  虽说交州号称有一年两熟之稻菽,但那东西更像个传说或者生造出来的祥瑞,至少苍梧、南海、郁林这些地方,依然保持中原汉地春耕秋收的习俗。
  去年冬季,雷远挟战胜之威,大肆调动民夫、俘虏推进各地的工程建设,但现在,春耕时分快到了。民夫们都该被放回原籍,而地方郡县也该做起行春、劝农的工作。
  这两项,雷远都不放心。
  雷远本身是大豪强出身,他也深知,现在的政权,归根结底是士人豪强的政权,代表士人、豪强的利益。可雷远并不会把自己当作士人和豪强的代言人。
  对他来说,士人豪强也只是被统治的一部分罢了。相对于士人豪强,他更格外注意百姓们的生存环境。近来他常想:
  民夫们是不是被及时放归?他们回乡的路上,县乡各地,有没有派人领路,有没有沿途安排食宿?民夫们应得的平贾资财,是否完整地发放到每个人手里?会不会有人意图克扣?他们在工程中如果受伤生病,有司是否给予了充足的补偿?
  他更注意到,区景、夷廖、钱博这些人陆续都当上了太守,他们都是交州的有实力者,有稳定地方的手段。但他们和他们的部下们,其实并无治理地方的经验。而交州各地,更不似中原那般具备完整治政体系,后来者想要萧规曹随,也没处学去。
  故而雷远也必须到各郡各县去亲眼看看,检察一下他们各自的施政,必要的时候,动用强力手段,扭转某些错误的苗头,惩治某些不知死活的小人。
  综合这些原因,雷远很快做出决定。
  他以赖恭、马忠留守苍梧处理政事,吴班暂代军府庶务,自领扈从和帐下精兵两千人,再加上贺松、雷澄两人各领本部甲士五百,张鲁、阎圃这对旧日主从随行相陪,预备出行。
  因为有威慑地方的意图,所以吏员们还搜罗府库,筹备了完整的将军仪仗。到一月下旬的时候,这支队伍从广信出发,巡行各地。
第七百五十二章
县城(上)
  广信县的东南,郁水下游一百五十里,有县名曰端溪。
  端溪县境内多山多水,有香山、藿山、茗山等连绵山川,虽不甚高,却峰峦秀郁,形势盘蔚。有端溪、陆溪、麻墟水、灵陵水等曲折流经山间,大部分可通舟楫。
  在郁水两岸,又有险要处名曰峡山,此山乃郁水通道沿线的锁钥之一。山分南北两岸对峙,山高百丈,江水中流,春夏多雨,因为山势挡水,常使郁水水势峻急,舟不能行。此前关平与马岱、丁奉等人率军直逼南海郡,便是通过峡山,再向东越过高要。
  与中原各地不同的是,交州的许多县虽有县名,却无县城。比如端溪便是如此,古时此地属于秦置四会县的一部,境内有一个军寨。到元鼎年间汉灭南越,在此地设端溪县,但破旧军寨很快就不堪使用,故而近百年来,端溪县令长驻广信,遥控当地,或者说,熬到任满后另谋高就。
  当然,毕竟汉家极盛时,苍梧郡坐拥十一万户,四十余万口,哪怕放到中原,也是大郡。没有城池和地方官员,并不代表端溪县境内没有百姓人丁。
  只不过,近数十年来,交州内部纷乱不停,原有的算民制度早就没人执行了。而百姓迫于战乱、饥荒、乃至豪强或官吏的欺凌压榨,纷纷逃离本乡,进入到深山之中。
  他们在深山中选择适合的小片坡地烧荒播种,以聚落的形式维持生活。因为交州毕竟地广人稀,官寺根本管不到他们,自然就没有了税赋的逼迫,更不用担心永无休止的征发劳役。
  但山间生活到底艰苦。毒虫、猛兽、洪水、疫病随时随地都威胁着这些逃人,仿佛鬼蜮那般,用可怕的速度收割着他们的性命。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如果不是对生存绝望,谁又真的愿意背井离乡,在这种深山里挣命呢?
  何况,深山里没有了县、乡的官吏,也就没了王法,没了秩序。山间逃人们躲开了家乡的豪强、官吏,却躲不开山间新生的豪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强贼们愈来愈肆无忌惮,将山间的聚落渐渐转变为无法无天,弱肉强食的可怕地狱。
  许多山间逃民竭尽所能地耕作,却不得不把绝大部分土地出产供奉给他们,还要忍受他们毫无底线的勒索。
  此等在逃民中新生出来的强贼,在交州各地都有。比如高凉郡那边的,闹得特别凶,专门得了个名号叫作“高凉贼”。所以雷远派了高凉贼的老前辈夷廖去收拾他们。而在端溪县境内的,自然就是端溪贼。
  好在端溪的强贼还不成气候,山间的逃民中,也有凶悍勇烈的,他们不堪欺凌,便以一些当过豪右门下剑客或死士的人为核心,聚集起一个个彼此呼应救援的聚落团体,与强贼们不断对抗。
  端溪县东北面有座山,叫作西源山。山区周回三十里,山势比境内其余的山岭都要高一些,主峰顶上有个四时不竭的水池。大约四十余家百姓便围绕着水池居住,在水流下泄的沿途,开辟了十几块小田地,种些稻麦。
  聚落的首领叫杜鸦儿,是最初前来汉人与雒越杂处的后代,擅长射猎,昔年曾经随从张津攻入荆州,颇有勇力。他带着跟从他的百姓,连续几次打退了强贼袭扰,还把抓捕的强贼用绳索捆了,悬挂在西源山侧的悬崖上,让鹰隼啄食。
  这手段堪称极其残忍了。
  强贼们固然肆无忌惮,逃民们本身也没什么顾忌可言,毕竟,当他们逃向深山,就已经注定要和山外面的世界隔绝了。山里的事,山外面没人在乎,正如山外的事,山里也没人在乎。
  但这种情况,在最近的几个月里,有了点变化。
  西源山顶上的水池向山下倾泻,分为东溪和西溪。
  东西两溪分头往山下流淌二十余里,然后又汇合成一股。汇合处接近郁水,有个地势颇为平坦的开阔地。此地有个大寨子,寨子的首领是端溪有名的强豪,据说与苍梧太守吴巨有关系。
  不过去年初的时候,交趾太守士燮发动大军讨伐吴巨,好几千人马从南海方向来,经过这个寨子。
  兵马所过之处,自然难免烧杀抢掠。于是寨子里的男丁被杀了许多,剩下的都被挟裹到军队里取了,而妇孺老弱更是死无遗类,这个寨子就此覆灭。
  过了几个月,大约去年入秋的时候,从广信方向又来了一批人。人数约莫千许,男女老少都有,架着车马,裹着猪牛羊三牲,沿着土路轰轰隆隆过来,激得烟尘四起。
  这些人进驻被废弃的寨子,立即开始挖沟垒墙,伐木起屋,扩建寨子。上千人一个个都忙的脚不点地,成年男子固然要承担重体力活儿,女子或者割草、或者剥树皮、或者编结绳索草席,就连孩童也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
  只用了一个多月,他们就把寨子的规模扩大到了原来的两倍有余,并且开始将寨子周边的废弃田地重新围垦,显然是在做种田常驻的准备。
  西源山的聚落中,有人前去勘查打探,回来禀报了情形。首领杜鸦儿亲自去看过以后,觉得这群人图谋非小,于是专门让自家长子杜狗儿每日盯着此地情形,稍有风吹草动,立即回报。
  杜狗儿是个很机敏的少年人,于是每日都从西源山的山顶长途跋涉下来,打探情形。
  初时他禀道,原先在交州的庞然大物,士燮、吴巨等人,都已经不在了。朝廷派了左将军雷远来交州坐镇,这些人便是左将军派来的,是要重建寨子,当作端溪县的县城。
  过了几日他又道,这些人手中的铁器和农具都很精良,无论用来做工还是开垦,真真事半功倍。从广信方向,还时常有专门负责的人来,指点寨子里的人兴建堤坝,开辟池塘,沿水流方向另外设了好几作样子古怪的水车。
  再过几日,杜狗儿道,打探得知,县城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偏将军郭竟下属兵将,他们和家属便在这里屯田。因为郭竟将军通常不在,负责此地建设的是个校尉,唤作李齐。这李校尉待人甚是和蔼,给我糖吃。
  除夕的那一天,杜狗儿提前向父亲告了假。他说,寨子有个都伯叫黄小石的,家中妻子怀孕,又别无亲眷,虽然有同伴帮衬,开辟田地仍很繁忙。之前几日杜狗儿试着搭了把手,黄小石大是欢悦,热情邀请杜狗儿留在寨子里,与大家共度佳节……且有好吃好喝招待。
  杜鸦儿不好阻止,有些忐忑地让孩儿去了。次日杜狗儿兴高采烈回来,到处宣扬自己在县城里吃的多饱,又向父亲奉上一个袋子。袋子里装的是两把镰刀、一把铁斧、几根缝衣针,另外还有一小包食盐。
  杜狗儿道,因为郭竟将军以后会常驻合浦,县城里的兵将随同去了三成,故而人力稍有不足。校尉李齐让都伯黄小石出面,向县城周边的山里招募人手协助,做的都是筑路之类的粗活儿,每人每日结算佣价,要钱亦可,要粮食亦可……或者,要这些县市中供销社售卖的物资,也可。
  这一袋物资,便是黄小石自家给的馈赠。
  杜鸦儿并不相信朝廷办事会如此大方,但他仔仔细细检查了这些镰刀斧子之类,不得不说,都是罕见的精良之物,更别提还有盐了!
  他思忖了几日,选了几个年轻人,跟着杜狗儿去了。
  这些年轻人去了又陆续回来,大都很疲惫,但又很欢悦,各自带着铁器或粮食,也有直接提着几溜钱币的。杜鸦儿向他们打听了县市中农具铁器的售卖价格,狠狠吃了一惊,勒令不要钱币,赶紧回去,往县市里再买铁器回来。
  这样的情形延续了大半个月,某日年轻人们回到聚落中,却各自长吁短叹。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杜鸦儿惊问。
  原来县城里之前缺乏人手,除了将士们驻守合浦的缘故,还有个原因,便是许多人家中的壮丁乃至宾客、仆役,都被左将军雷远统一调度到苍梧北面修缮道路。
  如今春耕在即,这些人很快就要发遣回来。也就是说,可能县城里不再需要雇佣人手了。
  这倒是有点可惜。
  杜鸦儿是管事的人,深知过去大半个月里,聚落从县城里获得了多少好处。如果这好处以后没了……还真怀念,还真不舍得!
  他想了整整一夜,次日一早,又满眼血丝地召了聚落中的老人们商议。到中午时候,他叫了儿子来:“狗儿,你去准备些礼物,要好的,再带上我屋里那张熊皮!”
  “父亲的意思是?”
  “我亲自去县城里走一趟。”
第七百五十三章
县城(中)
  说走就走,父子俩全不耽搁。
  杜鸦儿抱着他心爱的那捆熊皮,杜狗儿背着一个木箱子,箱子里装了些珍贵的药材和兽筋之类零零散散的东西。两人又叫了几个常来常往的年轻人同行,沿着东溪一路行来。
  西源山的南麓比北麓要陡峭很多,所以山路往来折返,很快就到了平地。下来以后,杜鸦儿先看到了官道。
  这官道与两个月前那荆棘横生的破烂样子大不相同了,不仅路边拓宽,两旁有排水沟,而且平整得超乎想象。杜鸦儿蹲下身摸了摸,只觉得路面坚硬得像是石头。
  有个年轻人见他疑惑,连忙道:“这是用熟石灰和沙子、石子均匀搅拌,再夯打而成的。”
  杜鸦儿问道:“你怎么知道?”
  年轻人拍了拍自己胸膛:“再往前一段,我是出过力的!”
  杜鸦儿点了点头。
  一行人顺着官道往前走。
  走了没几里地,看到官道旁有一片新平整的土地。有约莫百数十人,正在边上挖一个十丈方圆,横平竖直的口字形深沟。杜鸦儿走得近了才发现,新挖的沟壑里还站了几个人,手持各种工具将沟壑的边缘细细平整,再用石灰砌过。
  这当是护城河一类的沟壑,看来此地今后会是个据点。只是,挖个沟还那么麻烦?砌得如此精细做甚?杜鸦儿一时没想明白,随口问道:“这是做甚?”
  杜狗儿会错了意,摇头道:“听说这是苍梧郡法曹负责的工程,唤作驿置。这些劳力也和端溪县里不是一路。这驿置究竟作什么的,我却不知。”
  “听说是供行旅休息的。”有个年轻人道:“供销社的商队,便在这里落脚。”
  杜狗儿喜道:“以后我们能在这里买东西吗?”
  年轻人摇头:“那不成,非得去县市才行。”
  “那不就得多走十里地?”杜狗儿很是失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3/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