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33

  梅乾在远离众人的角落里发言:“不止……不止……曹公有屠城杀俘的名声在外,百姓们畏之如虎。我估计,愿意跟随我们南下的,可能有三万多人。”
  “那就带着三万人走!”雷绪凝视着两人。
  纠集三万民众,在曹军的眼皮底下退入苍茫深山险道中,进行数百里路程的大撤退!
  陈兰瞠目结舌:“这也太难了……简直疯了!”
  “要不你就领兵出击,和曹军死战吧,看看谁疯得厉害。”雷绪淡定地道。
  厅堂中瞬间安静。
  陈兰突然泄了气:“将军,我没有别的意思,都听你吩咐。”
  “你呢?”雷绪注视着阴影中的梅乾。
  “我……都听将军的。”梅乾干笑。
  “其余各位呢?”
  江淮之间的豪强们,素来唯雷绪、陈兰、梅乾三人马首是瞻,既然三人已经达成了一致,其余各人陆陆续续地都同意了。
  “没问题!”
  “干了!”
  虽然一度慌乱,但这些人终究都是历经乱世锤炼的男儿,既然计议已定,便不再犹豫,转而立即开始讨论这场大撤退相关的具体安排,厅堂中顿时热闹起来。
  而雷绪则将目光投向了站在厅堂稍远处的高大身影,那是被他寄予厚望、已经开始逐步接手处置事务的长子:“阿脩,你有什么其它的意见么?”
  雷绪虽然老病,性格中果断刚毅的成份却并未衰减,作出决定原本无须等待许久。之所以将这场会议拖延至此,就是期待长子参与其中。在他想来,以长子的勇猛强悍,足以慑服众人,进而通过主导这次规模庞大的撤退行动,逐步树立起在整个江淮豪霸群体中的地位。
  然而雷脩竟然一时间迟疑无语,似乎是愣住了。
  雷远轻轻拽了一下兄长的袍袖,附耳低声道:“兄长,撤离的同时,曹军随时南下,不能没有领军阻截的人。应该要求各家首领尽数征调麾下壮士,交给你统一指挥,提前进驻六安备战!”
  “什么?”雷脩流露出茫然的神色。
  “危急时刻,需要有人站出来纠合人心,为中流砥柱!父亲病弱,兄长难道指望陈兰梅乾他们担负此等重任吗?”雷远急道。
  “呃……”雷脩顿时动容,但又问:“万一那两人不服?”他在战场上的勇猛果敢远迈常人,但在战场以外,却未免太迟疑了。
  此时,踞坐在上的雷绪渐渐露出不耐烦的神情。
  而雷脩只是下意识地摩挲着刀把。
  雷远深深吸了口气,又将之用力吐出。
  他猛地从雷脩的身后站出来,大踏步走到厅堂正中。他大声道:“父亲,各位叔伯长辈,请听我一言。大家的部曲、徒附,散落在西至汝阴,东至九江的广袤地区,还包括决水、灌水上游山区的诸多村寨。即便立刻发出号令,十天左右才能尽数汇集。而曹军的下一步行踪难以预料,我们须得早做准备,以防曹军突袭!”
  首领们渐渐安静下来。有人低声道:“只要我们跑得够快……”
  雷远打断那人言语,继续喊道:“拖家带口的时候,再快能快到什么程度?如果这时候曹军直取灊山大营,我们怎么组织撤退?如果被曹军一路追杀到山里,我们还能留下多少家底?如果最后只剩下亲信左右若干人去江东做富家翁……那现在就可以走了,还用费那么多功夫讨论吗?”
  在哄闹声中,雷远加重语气:“即便是撤退,也一定要留下相当规模的兵力,为大营提供掩护,以保安全!”
  辛彬突然问道:“留多少兵力?留得少了,在曹军面前不堪一击;留得多了,各位将军只怕承受不起损失。”
  雷远明白他的意思。长期以来,各家地方豪族首领通过依附的农民获得源源不断的利益,通过部曲佃客控制依附的农民,又通过较精锐的武力维持部曲,维护其在大环境中的利益;此三者共同形成自上而下的体系。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直接掌握的武力,一旦武力被重创,部曲和徒附也就难以维持。因此辛彬其实是在提醒雷远:这些首领们各计私利,绝不愿意将自家兵力随便地投入作战;如果雷远想要他们倾尽家底,那是必然失败的。
  大难临头了还在算计自家的一盘小账,这是许多地方势力的通病。他们没有政治理想,没有长远目标,更没有全局意识;乌合于一处是为了维护私利,需要各人付出时,满脑子仍然想的是私利。诚如古人云: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雷远非常厌恶这种局面,但他又必须及时应对。
  “各位,不必许多兵力,也不会有大规模的作战!”他大声道:“我们固然畏惧曹军的强大实力,曹军也未尝不忌惮我们的殊死一搏。只要各位凑出一只精干兵力,多携旌旗、车辆、骡马,大张旗鼓进驻六县,伪装成诸位首领齐至前线,要与曹军决战的样子。则曹军必然会聚集大兵、严阵以待……这样一来,额外拖延三五日不成问题。”
  雷远环视众人:“与此同时,留守大营的诸位心无旁骛,全力组织民众撤退,可确保万全。如何?”
  “曹军大集之时,这支部队如何撤离?”辛彬又问。
  “六安城南二十里便是番山,六十里是小霍山,一百七十里是天柱山。沿此路径,凭借地形且战且退,为大队断后,最后跟随大队退往南方。”
  陈兰来回踱了几步,双手拳掌啪地交击:“我觉得可行!”
  梅乾微微点头。
  辛彬眼神闪了闪,慢慢坐回原处。
  于是所有人都望向雷绪。
  雷绪用枯瘦的手指轻轻敲击案几边缘,发出有规律的得得声。他的眉头紧紧地皱起来,流露出深思的神情,似睁非睁的双眼拖出一条条的鱼尾纹,显得眼眶愈发深陷。
  半晌之后,他点了点头。
  雷远始终屏息凝视着雷绪,当雷绪点头的时候,雷远感觉到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
  最近几次刻意的表现,应当已经给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声誉。何况,考虑到兄长单纯以武勇行事,善于谋划的自己至少是个辅弼的良好人选。只要能够担负起这个职责,之后可做的就太多了……雷远看见陈兰略向前半步,却被身后的人轻轻拉扯袍袖,止住了。很好,这个任务本来也不适合他。
  雷远向自己的父亲微微躬身,将要说些什么,却听雷绪平静地道:“阿脩,这件事情,你来负责。我让贺松、刘宇他们助你,还有……嗯,请梅乾校尉随你一同前往,大小事务,你都要多请教。”
  梅乾明显有些意外,他叹了口气起身施礼,又向雷脩点了点头。
  雷绪加重语气:“现在你就去整备兵力,各家都要派出精锐,所有人今晚就出发!”
  雷脩愣了愣,连忙下到大堂中央行礼:“是。”
  而雷远看着自己的脚尖,仿佛看到雷绪不经意的声音就像沉重的石块从高处坠下来,一块块轰然落在漆黑的地面上:“阿远,你左右无事,便带些人往西去,将今日的决定通知与我们相熟的各家村寨吧。是否跟从行动,由他们自行判断,你不要强求。”
  “……遵命。”
第七章
村寨
  当天夜晚,雷远和他的亲信从骑们便再度远离了灊山大营。一行人披星戴月赶路,直到夜色深沉如墨。山间的土路蜿蜒崎岖,土层中有许多石块裸露出来,这时候再勉强前行的话,很容易伤到马蹄,于是他们进入一处小树林里歇宿。
  “小郎君,请用。”孙慈就着篝火烤热了两张饼子,递给雷远。
  雷远带着部下们急匆匆离开的时候,只有孙慈想起了从伙房取来干粮和饮水。要不是这青年足够机灵,一路上可就难熬了。
  雷远默默地接过来,将之慢慢撕扯成碎块,塞进嘴里。
  他的思绪仍有些纷乱,现在已经几乎想不起来自己是如何走出厅堂的。似乎兄长在背后呼唤过几声,但他没有理会。
  他能够理解父亲对长兄的偏爱,也能够理解将重责大任一步步移交给长子时,身为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本人并非喜好表现的人,原也不打算牵扯进这些权力交接的流程中去,对于这名见识超越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为了继承家族的部曲徒附展开争夺,那格局未免太小了。但这不代表他感受不到羞辱,不代表他感受不到雷绪对自己的刻意漠视。或许习惯了等级森严的人不在乎这些,但雷远在乎。
  更重要的是,雷远失去了参与对抗曹军的机会……这个机会,对雷远来说非常的重要!
  雷远几乎压抑不住自己的焦躁。
  围坐在篝火四周的从骑们也沉默着,偶尔交谈几句,也都压低了嗓音。
  雷远这次出发,将全部的亲卫们都带上了,合计二十来人。他们都跟随雷远有些年头了,能够体会到雷远的不悦。虽然他们大都以为这是因为吴侯退兵、曹军即将压境的缘故,但这种情绪也影响到了他们,使他们心中压抑。
  天上浓云遮蔽,没什么星星,也没有月亮,暗沉沉的,远近寂静无声。
  雷远起身向远处眺望,视线沿着起伏山梁向东北延伸,最远处地平线上朦胧的阴影,应该就是六安城。这座古城位于崇山峻岭与淮西平原的分界线上,同时威胁着合肥与寿春的侧翼,占据此地,必可使曹军不敢轻动。今后数日里,这座城池将会成为整个战场的焦点。
  转过身来向南,南面是绵延的枯叶林,林子后面黑沉沉的山脉渐次抬高,最后与天空融为一体。偶尔有绿色的光点在林间飘动,好像萤火虫在飞舞,那是夜晚出来觅食的狼,在篝火周围探看着。
  沿着山脉吹来的寒风呼啸而过,使得雷远激烈的情绪渐渐缓和。
  雷远坐回远处,慢慢地考虑:雷氏本非江淮间的大姓,能有现时的地位,主要依赖于雷薄、雷绪这一代人从军作战积累下的声威。因此,遍布于淮南数郡的村社,大部分是近年来逐步依附的。对于这些关联松散的依附村寨,宗族通常只是按年度少量征缴粮秣,此外别无所管。因此,通知他们随同撤离,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眼下最重要的是把这件事情办好;其它的,都急不来。
  次日清晨,雷远等人便牵马入山。
  从灊山大营到西面的汝阴郡,大路是先向北,再折而西;但这条路的路程较远,距离寿春和合肥这两个曹军据点也太近了。因此,雷远选择直接横越山区。他所要通知的坞堡和村寨,有不少就在山里,这样也可以先通知到他们。
  山中的天气与平地大不相同,忽然间有小雨洒落下来,顿觉寒冷。一行人取出毡布覆盖在马背上,自己淋着雨走了半个时辰,雨忽然停了。可雨雾被山风携裹着层层压下来,沾在脸庞上,立刻凝成水珠。
  跋涉到将近午时,一行人终于到达了第一处目标,一个叫做獠坞的地方。大概前汉时抑或更早,为了防备山獠而在这处山脊上修筑了烽燧;如今烽燧早已坍塌,反倒是围绕烽燧的矮墙成为了一个小小坞壁的依托。
  獠坞的居民不多,首领与雷远的从骑樊宏樊丰兄弟有亲戚关系,与雷氏宗族的往来也很密切。听到雷远传递的消息,他们毫不犹豫地就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启程。
  雷远也不耽搁,继续赶往下一处。
  这一天里,他们走到了六处村寨,有三个寨子是本地氏族聚集兴建的,他们都婉言谢绝了,另三个流民寨子决定跟随着雷绪撤离。这也在意料之中,背井离乡是太过可怕和痛苦的事,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愿意;反倒是对于本就远离故乡的流民来说,再度启程不是难事。
  这时他们已经渐渐深入到群山之中,起伏的缓坡不见了,一座座深灰色的山岩慢慢耸立起来,在道路左右形成壁立的巨大悬崖。雷远为了抓紧行程,拒绝了在某座村寨歇宿的提议。结果晚间一行人只好坐在山崖下休息,呼啸的山风一次次吹灭了篝火,所有人哆哆嗦嗦地过了一夜。
  接下去最主要的目标,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山寨。这个寨子叫永胜寨,首领名唤冯迁,据他自己声称,是当年剿灭汝南黄巾时掉队的官军伤兵,后来逐步纠合弃家逃避重税的百姓和各地亡命,在深山中的一个谷地落脚。不过许多人都认为,冯迁应该是逃散的黄巾余部才对。
  冯迁所占据的谷地,有溪水、有平地,能够种植庄稼,因此这个山寨的人数较多,也有余力进行基本的建设。他们在山谷口修建了长长的篱笆,像模像样竖起两座望台,颇有几分戒备森严的样子。
  雷远等人通报了姓名和身份,便在谷口等待。
  孙慈笑道:“此地首领既然叫冯迁,应当是个乐于迁徙的,这回应当很顺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