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5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0/733

  估算距离,这是枝江城中的火光映照,显然城池已经陷落了。
  雷远盘算了会儿。
  枝江是江陵城西面的重要屏障。江东兵马自东面来,只用一日,就已扫荡了江陵城周边的诸多据点,枝江既然易手,对江陵的陆上包围态势就已形成。而枝江易手之后,江东水军就能毫无顾忌地进驻沱水码头,完成对江陵的水上包围。
  此刻的情形,倒有些类似当日曹仁挥军南下之时,只不过江东动用的兵力更多、进展更快,而水军优势更为曹军万万不及……拿到沱水码头之后,江东的艨艟战舰就可以继续上溯,随时能够截断宜都郡南北两岸的联系了。
  可应该来此集中的部众,至今还没有到。
  雷远是正经从锋镝厮杀中崛起的战将,深知真到了面对大敌的时候,光靠着中枢授权,并不能使自己的号令顺利达于各地。
  霍峻这个宜都太守,能否站在大局出发,支持新的作战计划?我雷续之离开宜都快三年了,对各方的号召力还在么?此前留置宜都的众多人手,如今究竟可战不可战?
  雷远本来很有把握,现在忽然又好像没什么把握。
  按雷远的本意,是想亲自渡江与霍峻一叙,但军情紧急至此,又容不得他走这一回。于是,他只能在山间继续等待。
  越等,心里越是不安,山间风凉,他却出了一身又一身的大汗。他提笔写了几封书信,唤了扈从来,打算命之再快马分送。
  书信交到扈从手里,他又道:“等一等。”
  扈从不解。
  雷远忽然觉得,信件中的辞句过于急迫,反而会起反作用。他徐徐道:“天色将晚,山间驰马多有不便。且等一等……明天再说吧。”
  “是。”
  恰在此时,后方有骑士喜形于色奔来禀报:“宜都各地的兵马陆续赶到了!有刘功曹的袍泽伙伴们、文县尉的部曲、夷陵徐县尉的部下、沈老将军的部曲,乐乡段校尉麾下甲士,还有沙摩柯的族人和霍太守的帐下精骑!”
  听这骑士兴冲冲报来,雷远身边所有人几乎同时缓了口气。
  陶威算了算:“这几部俱都响应的话,能有三千五百人,再加上我从荆山中召来的蛮部千余人,马岱将军所部精锐千骑,合计六千人。”
  其实全力抽调地方宗族部曲,再动用宜都诸县郡县兵的话,还能更多,毕竟宜都身当荆益两州之咽喉,一向都被当作仅次于江陵的军事重镇。但那就过于削弱霍峻的力量,将夷道城逼上险境了。
  所以雷远向霍峻索要的,或是庐江雷氏留置在宜都的部曲,或是利于战场指挥的自家故旧。霍峻另遣来的帐下精骑,算是额外惊喜。
  雷远深深吸气,又深深吐气,他平静地道:“足够了!”
  眼看此时山道间人马喧腾之声响起。远远望去,一支支部队点起火把行军,仿佛一条条的火龙蜿蜒飞腾在山中。他又道:“遣人快马通知,让他们熄灭火把!莫要露了行迹!”
  之后便是一阵忙乱。
  趁着天中尚有余光,数千人终于赶在完全昏黑之前进入了屯堡。各路军校分头督促将士们不得喧哗,但毕竟人多马多,将士们又面临战前的激动状态,难免吵扰。
  回到雷远身边的陶威注意到雷远在皱眉,连忙解释道:“此山周围绝无人迹,我已吩咐哨探、游骑,额外多散出二十里,凡是这时候还往深山中来的,必是探子,一概抓了。反抗者格杀勿论。”
  雷远点了点头。
  李贞从屯堡里出来,站在路边四面探望,像在寻找什么。
  陶威向他连连挥手。
  李贞一溜小跑过来,身后跟着一名细目丰髯的高大武人。待要介绍,雷远已笑道:“仲邈有心了!季思,一路辛苦!”
  霍峻的本身实力,源于枝江霍氏宗族。而宗族部曲掌握在霍氏这一辈的四兄弟手里,长兄霍笃病逝后,排行次席的霍峻继任族长,代领其众。而部曲中较精锐的一队骑兵,始终在四兄弟排行最末、而勇名最盛的霍存霍季思手中。当年雷远在荆州与霍峻往来熟稔,曾登门拜会,见过霍存。
  霍存向雷远恭敬施礼,从怀中取出一个木匣:“将军,兄长让我带来的这些。”
  雷远接在手中:“这是?”
  “是到今日午时为止,夷道城里收到的全部军报副本。另外,还有霍太守手书的宜都郡军情。”
  “能有仲邈在宜都,真是太好了!”雷远向霍存颔首示意,随即道:“我们收到的军报呢?一并取来!”
  他向周围看看,选了块平坦大石,把军报取出。他一份份地看过,时而陷入深思。
  李贞连忙指挥扈从们取来松明火把,又绕着众人张开帐幕,遮挡山风。
  因为吴军突然行动,荆州东面各处城池、军寨在极短时间内同时受到攻击,紧急发出的军报常常彼此矛盾,又因为惊恐而夸大其辞,但真正有经验的将领,能从数十份乃至更多的军报中找到可靠的内容,用蛛丝马迹拼凑出敌军的真实动向。
  而荆州的防务,是雷远无数次推演过的内容,他要寻找其中的脉络更不为难。
  当刘郃、段丰、文四等将校陆续汇拢过来的时候,雷远已将军报全都看过,他垂着眼眉,把军报按照原样仔细分成两摞,分别放在木匣里。
  在他身前,雁翅般排开的二十余名将校尽皆屏息以待,远处扈从卫士们也垂手侍立,不敢胡乱出言。
  雷远在生活中从不看重繁文缛节,他在宜都的时候,与部属们谈笑从没有架子。可数年过去,他毕竟已执掌一州,而眼前的将校们大都还停留在郡县辅佐官的级别,实在没法不持重相待。
  何况愈是到了大敌当前的关头,所有人愈是会把希望寄托在战无不胜的统帅身上。无论雷远本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军事才能,此时在场众人无不坚信雷远能带领他们夺取胜利。
  于是,当雷远若有所思的时候,所有人都不敢高声出气,唯恐打断了他的思路。
  这样的静默持续好一会儿,直到雷远从沉思中惊醒。他看看四周众人宛如泥塑木雕,不禁笑了起来:“你们这是做什么?难道从前都没打过仗,吓着了?”
  此刻围绕在雷远身旁的部属们,或如刘郃,昔日在雷氏部曲体系中处于较外围;或如文四,因为年长而退出部曲主力,转而安置到地方,除了马岱和数名骑将以外,都没有直接受雷远指挥作战的经历,有些地位再低些的军校,还是头一次距离雷远这般接近。
  听雷远这般说来,众将顿时便觉得轻松了许多,原本有些紧张的气氛瞬间瓦解。
  文四应声道:“上次见到的是奋威将军,这次却见到了董督交州的左将军,是以小人腿软害怕。”
  雷远长叹:“文四,你若早几年有这口才,现已做到将军、校尉了。”
  众人无不大笑。
  笑过几声,雷远正色道:“各位,玩笑开过,谈打仗的事。江东背盟,事出突然,但中枢对此并非是没有预备。我身来荆州,便是受军师将军诸葛亮的委托,协助前将军云长公应对局势……各位放心,此战有胜无败,我有把握!”
  众人齐声响应。
  雷远往身旁的灌木从中随手折断一截,持之于面前的泥地点划:“江东的兵力虽众,却分散铺开各个方向,在我看来,彼辈大概分为三个部分。”
  众人一齐向前,俯首观看,身上甲胄兵器碰撞,一阵铿锵乱响。
第八百二十九章
把握(下)
  “北路是潘璋、徐盛二将所部两万余人,他们的目的是攻打江陵城北各城,阻截关将军南下的道路。这批人在关将军刀下怎么个死法,我们且不用管。”
  “是!”
  “南面是陆议所部一万五千余人,他们有水军配合,目的是封锁峡口,切断荆、益两州的联系,并适时向南发展,压制荆南各郡的力量。这一路,又分南北两路行动。南路军昨日已夺取公安城,并沿江上溯,此刻应当已经攻占了乐乡。霍太守会坚守夷道,与之对抗。”
  庐江雷氏宗族初抵荆州时,第一个落脚的地方就是乐乡县。当日梁大便是乐乡县的宗帅首领,而刘郃则在县里的驿置为吏员,此刻听到乐乡失陷,众人俱都吃了一惊。
  雷远立即道:“按照霍太守的方略,乐乡此刻本不至于有失。这是我的建议。”
  “将军的意思是?”
  雷远先不回答,转向沙摩柯和陶威两人:“听说陆议一路上广颁官职印信,厚赂钱财,诱引周边蛮夷部落和地方宗族为其所用。你们二人可有什么应对?”
  陶威尚未开口,沙摩柯大大咧咧道:“我已传话出去,谁敢乱来,我剥了他的皮!”
  蛮夷粗横,确该如此勒令。雷远微微颔首,又看陶威。
  陶威道:“霍太守要收缩兵力,可时间太短,乐乡大市里的物资没办法尽数搬走,总有巨量留存。我已遣亲信回去通报,若有商贾为了保住自家财货而与江东虚与委蛇,只要大节无亏,日后将军和霍太守都不治罪。”
  什么是大节,日后自然陶威说了算。
  众人都对陶威侧目以视。
  雷远颔首,继续解说军情:
  “今日我让李贞前往夷道,请霍太守迅速收拢兵力,不与敌野战纠缠。诱使陆议所部一路向西,直到诸军猬集峡口。这样的话,陆议的本军就必然围攻夷道,由此便与他们在江北的一路兵马稍稍脱离。”
  雷远拿着灌木枝条在地面点点划划,先画出夷道,再画大江,最后在示意为江北的位置重重一戳。
  马岱问道:“江北这支人马由谁统领?兵力多少?他们为何行动慢了?”
  “江北一路的主将应是谢旌。步骑合计,约莫五千人。他们要等到江东的中军主力围拢江陵,才能向西出动,是以明日才会越过沱水水口。”雷远下意识地继续戳着这个位置,结果戳到了一块小石头。
  他手腕用力,将这石头猛地撬出来,一脚踢开,随即轻蔑地笑道:“他们是送上门来的肥肉,我们先吃下这一口,向吴侯打个招呼!”
  好生恶死,人理显然。无论多么勇敢坚定的战士,如果多想敌我数量的差异,多想艰难的未来,难免就会犹疑。一旦犹疑,就会失去决心,而没有决心,也就没有了奋死作战的胆气。
  所以雷远会特意向各部将校细细分剖敌军来势,将至少七万人的江东兵马前部,拆分到眼前谢旌这一支。
  在将校们看来,己方大将的才能名望既远胜谢旌,兵力也有优势,还是以有备攻无备,有必克之理。当下众将轰然应是,斗志瞬间高涨。
  “最后是中路吕蒙所部……”雷远一时沉吟。
  众人静候片刻,雷远继续道:“中路是吕蒙、凌统、贺齐三将所部三万人。他们自江津港登陆,今日已经在猛攻江陵城。估计,之后孙权还会亲提大军抵达。”
  说到这里,他忽又止住言语。
  众人继续等待,唯独沙摩柯茫然看看左右,打了个哈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0/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