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6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2/733

  然而荆襄一败、曹公一亡,中原局势接下来会如何,谁也说不清楚。于是原本分布在各地戍堡的曹军半主动、半被迫地收缩,旬月间连吃了几场败仗,先丢了整个右扶风,进而把北地和冯翊两郡也丢得七七八八。
  然而,曹丕本人虽因父亲身亡的消息而哀恸不已,但麾下文武群臣犹能各司其职,应付局面。过去十日里,两军在渭水沿线厮杀过几场,保持着一定的均势。
  长安城里的曹军将士,此前许多都是主动收缩撤退的,他们或多或少地保存了一点斗志。他们还不服,觉得自身尚有实力,能继续维持局面;同时他们又觉得,凭着这一支力量,他们犹能在逆境中有所作为。
  然而张松的蔑视语气,恰恰打碎了这个幻想。
  眼前的均势有什么用?
  荆襄败了,曹氏的主力部队已受惨痛损失,还都在曹彰之手。关中的益州、凉州之军,有的是时间来慢慢炮制长安城。何况还有荆州、交州之军能通过武关支援。
  玄德公本身,便是得到魏王赞许的天下英雄,是经过最惨烈乱世崛起的出群人物。魏王若在,尚能与之匹敌,可魏王已经死了!玄德公举四州数十万雄兵要取长安,靠谁来阻止?就凭城里这三四万士卒?
  张松说得明白,玄德公有绝对的把握拿下长安!
  他都已经在考虑拿下长安以后,如何应对城中的这些文武群臣了!
  以张松的狂傲性子,不至于在这上头妄言。既如此,所有人在这里的坚持,究竟是为了什么?
  难道指望以螳臂拦车之举青史留名?还是为了给宛城的曹彰争取时间,以使那黄须儿有统合曹氏河北、中原的余裕?
  曹丕呆呆地坐着,仰着头,眼神散乱。视线中,厅堂上垂挂的白幔飘拂,也如他的思绪繁乱不堪。
  钟繇等了一会儿,轻声唤道:“世子,世子。”
  曹丕回过神:“元常公,有话请讲。”
  “如今事急矣,老臣斗胆,敢问世子一个问题。”
  “只管问来。”
  “世子当前的敌人,究竟是谁?”
  这话也太直白了。曹丕连连苦笑:“元常公,你急着要我效法袁显思么?适才岂不闻那张松说了,刘备颇愿见到父王身后一如袁本初身后情形。可惜,他更想要长安。”
  “那又如何?干脆就把长安给他!”钟繇大声道。
  “什么?”
  “世子,这长安不要也罢!纵无长安,以河北、中原为凭,魏氏犹为大国。久后只消整军经武,不失关东六国合纵攻秦之势!”
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千户
  “你放屁!”
  曹丕尚未答话,曹洪拍岸而起:“钟元常,你是在挑拨离间子桓与子文兄弟!”
  钟繇没有理会他。子桓、子文,还有身在邺城的曹子建三人,但凡有半点兄弟之情,根本就不会出现当前局面。
  就算魏王在荆襄失败,可宛、雒和邺城等地,仍有雄兵可供抽调。若子文和子建有意,全力起兵向西接回魏王世子,难道真的就做不到?
  问题是,子文和子建根本就没有做!
  当年袁本初死后,冀青幽并四州仍在,袁氏的底气未损,难道其长子袁谭就不知道统合众兄弟,齐心协力抗曹?不是袁显思愚蠢,而是袁尚、袁熙之流的贪婪,迫使袁谭不得不与之对抗。
  此时曹丕面对的局面,不也是如此?放弃长安,乃是不得已,是被逼无奈!
  玄德公不是要长安吗?我们给。
  玄德公不是想看曹公身后一如袁公情形么,我们就给你看。
  样样都满足玄德公的心意,这不是很好么?
  钟繇深信,只要提出这样的条件,一定能使玄德公满意,一定能为长安城中数万将士赢得全身而退的机会。
  刘备根本没有拒绝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这样也能为魏王国赢得卷土重来的可能。
  曹丕有实力,有班底,有军政两途的诸多友盟,更是名正言顺的魏王世子。曹彰一介匹夫、曹植区区书生,不过仗着魏王的亲爱罢了,绝非曹丕的对手。这一点,其实在场诸人心里都清楚,否则也不会始终追随着魏王世子。
  一旦曹丕和他麾下的文武班底从关中脱身,接下去就是曹刘两家争分夺秒的竞赛。刘备要尽快重整关中,统合凉陇;而曹子桓则要尽快接收魏王的军事、政治遗产。这个竞赛或者延续数月,或者一年,或者三年五年;而竞赛结束之后,双方仍然是不死不休的决战。
  那时候的决战,一定会比现在更艰苦,成功的可能一定比现在更渺茫。但,不试一试,怎知道成不成?哪怕用兵如神的魏王,这一生中也多遭惨败,甚至刚送了性命,谁又敢说,刘备和他的部下们,就能战无不胜呢?
  总得试一试!为了天下,为了大位、大权,值得试一试!
  “元常公。”曹丕忽然唤道。
  钟繇俯下身:“在。”
  “你是汉室老臣,素受天下仰望。如今刘备括取天下之半,威势盛极,你又为何如此尽心尽力地帮助曹氏?那张松此来,要看的人里,难道就没有元常公你么?”曹丕抬起头,轻声问道。
  钟繇想了想,笑了起来。
  “世子说的是,我还真是汉室老臣。这些年来许都朝堂上的宿老凋零,资历名望能与我大体仿佛了,好像只剩下王景兴、华子鱼那几位啦。只是,我所尊奉的汉室,乃是皇帝与世家共治,纲纪有常的汉;却不是玄德公纠合武夫、斯文扫地,又尚申、韩严刑峻法,苛待士人的汉。”
  钟繇向曹丕稍稍躬身行礼:“子桓不必相疑,我所想所谋,全都是为了回报魏王,为了重整天下,再建太平。”
  曹丕垂下头,用力抹着脸。
  过了会儿,他沉声道:“我不会主动放弃长安。”
  钟繇只作静听姿态,动也不动。
  曹操身死的消息传来以后,曹丕失魂落魄了好一阵,但现在看来,似乎又重新振作起来了。终究他在父亲身边多年,常得耳提面命,绝非无能之辈。
  曹丕起身在厅堂里走了几步,扫视诸将,继续道:“天下局势剧变,不容我们悠闲。接下去,有几件事要尽快去做。”
  诸将皆道:“请世子吩咐。”
  “如今父王病逝,河北、中原扰乱,志士狐疑。我身为魏王世子、副丞相,有守土之责,又有忠勇将士相助,必定会驻长安不移。请诸将督促下属,并发关中民力,继续修缮长安和周边军堡城防,做好在此击退刘备大军,重振我军威风的一切准备!凡有动摇军心、怯敌惧战的,皆斩!”
  诸将一时迷惑,但皆应道:“是。”
  曹丕转向钟繇。
  “元常公。”
  “我在。”
  “劳烦元常公与那张松再作商议,务必要让张松向玄德公转达我方平定中原局面的渴切。嗯,也不妨多多渲染曹子文的勇力和军中威望,要让玄德公对他大加戒备,视他为日后的大敌,这样,才便于我们行事,对么?”
  “遵命。”
  “与张松之间的联系,只限于堂上诸君所知,不得外传。我授元常公以全权,完整决定其中的一切细务,不必求快求急,务必要办的妥善,无论军事上或是其它方面,都不要留下受人利用的破绽。”
  曹丕说到这里,不经意地提了句:“此事非同小可,我与元常公之间,须得妥善之人居间联系,嗯,不妨就让仲常、稚叔都随我一起,专门处置相关事宜,可好?”
  仲常、稚叔者,乃是钟繇之弟钟演、钟繇之子钟毓。曹操在邺城,使群下都将族人迁居邺城为质任,唯独钟繇名望极高,不在此列。一弟、一子,皆在长安用事。如今曹丕提出让两人随同身侧,钟繇竟不能反对。
  钟繇愣了一愣,苦笑着躬身施礼:“世子的安排十分妥帖。”
  曹丕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而再对诸将。
  “骁骑将军曹彰素来轻佻躁脱,近在宛城,又有阻兵专权之举、所在犯暴之迹。若元常公能稍遏刘备进兵之势,我即当以魏王世子的身份,行文天下,痛斥子文的罪过。若曹彰认罪顺服,倒也罢了。若他肆心恣欲,罔顾大义,我便提兵讨伐之,继而自雒阳至邺城,压服乱局,继大位而定天下人心!”
  原来如此,世子甚是高明。这番言语,很有几分魏王当年风采了。
  诸将提起嗓门,继续应道:“是!”
  五天以后。
  茂陵邑西南,刘备军中军大帐。
  五短身材的张松,被许多同僚围拢着,以至于刘备和诸葛亮看不到张松的表情。
  不过,听他高亢的言语声音,足见实在是得意至极。
  他也真有得意的资本。
  这一趟汉中王令他入城吊丧,顺便再以言辞震慑曹营上下。
  去时汉中王说了,吊丧为主,言辞震慑乃是小事。小事办不成、办不好,都不怪罪,张松本人更不要强求。
  可张松不仅办成了,竟然还迫得曹营方面俯首,恳请一个拱手交还长安的机会!
  这是长安!再怎么荒残,这都是数万曹军盘踞的关中雄城,是大汉的旧都所在!
  张松竟然只靠一张嘴皮子,就迫得敌军主动退让,这样的功绩,足以为张松赢得一个名留竹帛的地位,足以和史书上任何一位辩士相提并论了!
  此番果真拿下长安的话,玄德公已说了,值得给张松一个实封千户的侯国为酬!
  张松指手画脚,将自家的言辞姿态细细描述,说到高亢处,他时不时仰头哈哈大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2/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