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6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1/733

  “那不能再多卖些?”
  “以蜀锦为例,朝廷五年前创设锦官,力兴蚕桑之业,藉以向河北、中原等地海量倾泻蜀锦。只是,当年我们拥兵十余万,决敌之资尚可仰赖蜀锦;拥兵二十万众如何?三十万众呢?四十万众呢?”
  张飞皱着眉头,应是没有理解。
  诸葛亮继续道:“翼德你想,若以河北、中原为一大市,某样精美货品常年输入大市,市中人趋之若鹜,每以巨资收买。然而,某日里,货品的数量翻了两倍、三倍、五倍,市中人还会照旧高价购买么?”
  “这我可就明白了。”张飞重重叹了口气,将案几拍得砰砰作响:“大市里的人就这些,有钱的更无非几家。莫说什么精美货品,便是猪牛羊这些,一口气杀得多了,也没处卖去,反而要臭烂在自己手里。”
  众人皆笑,都道车骑将军说得甚是。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西域(下)
  后汉以来币制昏乱,各地诸侯豪强多有私筑钱币的。更有董卓这样的肆意妄为之辈,胁迫朝廷废五铢钱,而以极其粗制滥造的小钱来替代。这一来,延续数百年的货币体系几乎崩溃,到玄德公入蜀时,益州、荆州边远地带物资交换,几乎全都已经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
  这时候,钱币只能用于成都周边的繁华区域,而对于军府来说,只要牢牢掌握大宗货品如粮食、盐、铁、蜀锦的流动,就足以支撑起庞大的军政架构。
  后来朝廷重铸五铢,乃至发行直百大钱,首先是用于维持军队和官员体系内的物资流通,其次用于实现贵金属和大宗货品价值的稳定挂钩。
  有了可靠的货币、再有了受欢迎的大宗商品,益州、荆州、交州等地的商贾便不断向中原拓开商路。由此朝廷在市税、工税、訾算等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满足了连年征战的巨大消耗,得以在军事方面不断进取。
  但是,随着朝廷的力量不断扩张,掌控的领地愈来愈庞大,需要维持的军政架构也翻着跟头不断增长,只靠着往河北中原走私这一条腿走路,非长久之计。且不谈别的,哪天曹丕发个狠,全力阻断商路,难道大汉朝廷上下就跟着喝风?
  总得找出个替代的渠道来,缓急之时,也能支应。
  所以……
  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张飞身后屏风上,那幅巨大的西域地理图。
  也不知怎地,厅堂里似乎有好些人呼吸粗重。
  昔日博望侯使月氏、大宛、乌孙,遂凿空西域,贯通河西走廊,此后三百年,汉家在西域统辖三十六国万里之地。汉之威力行于绝域,万里折冲,无不如志。
  如今,新生的汉室雄心勃勃,朝中文武自上而下,多激励奋发、胸怀进取之志。或许重定中原、河北尚需时日,可区区西域,难道能放着不管?
  怎能坐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那些地方,长久游离在朝廷管控之外?
  怎能坐视鄯善、龟兹、于阗等国妄自尊大,不知汉室重兴的消息?
  更不消说,打通西域能获得多少商业上的好处!那可绝不能放过!
  如今的朝中重臣,如诸葛亮等人,都是极有远略的大才。而此时杨阜、赵昂等人,更都是世代居住在凉州的大族代表。他们之所以推翻马超,投入朝廷怀抱,就是为了搭上朝廷的便车,分享贸易之利。
  一旦朝廷透露出有贯通西域,重开丝路的念头,许多人闻风而起,全力推动,立即将这个念头转化成了不可遏制的大潮。
  在张飞从汉阳回到成都之前,这样的会议,已经进行过好几次了。
  诸葛亮本人就直接主导了其中多次,会上他直言不讳地谈及实际利益,简直不像是通常儒生作派。而这更使得凉州籍的官员们放开了胸怀,将他们所见、所闻,毫无保留地倾囊而出。
  朝廷对西域的了解,由此不断加深,对当年的丝路贸易,更是花了大力气去反复剖析。
  在众人看来,原先的丝路贸易,看似绵延万里,其实是由许多短距商路拼接而成的。
  汉家商旅的往来线路,大致以长安为东端,敦煌为西端,绝少更进一步。过了敦煌以后,月氏、康居等族胡人商贩再以层层传递的方式,将货物运过西域长史府的辖区。待到西域以西的数万里路途,自然也还是这样层层传递。
  这样的货品贩卖方式有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汉家的西域长史府,其实只是为存在而存在。商贾们以胡人为主,他们的通行线路,依托于西域诸国,他们在路途中数次十数次转手的利益,也大都落到了西域的胡人手里,与西域长史府无关。
  这样一来,汉室在西域有政治上的利益,却乏经济上的收获。于是每到中枢衰弱,西域立即就遭放弃,想维持也没有维持的理由。
  此番朝廷意图经略西域,却不会像当年那样做。
  当年姜冏说服凉州大姓抛弃马超时,就有过一个粗略的构想。后来凉州归汉,姜冏又特意上书,详细陈述。
  他的想法是,由凉州汉人出面,囊括益州、荆州、交州等地的豪商,组织一个大规模的商业团体。这个商业团体以汉阳为中心,收集各地特产,全程贩运,直接横穿西域长史府,至少抵达大月氏的领地。
  这样一来,少了沿途西域诸国的盘剥,每一项货物的获利,至少能在本钱的三五倍!而每一趟所运出的货物数量,还要比层层转运时多出倍数不止!
  当然,如此的财源,不可能把西域诸国隔绝在外。商旅沿途需要补给点,断然离不开沿途绿洲。汉家也愿意与西域诸国合作,把商路拓展繁荣。商路愈是繁荣,往来的商旅愈多,需要的商队补给点乃至市镇就更多,甚至有可能在旧的商路以外,开拓出新的商路。
  由此一来,所有人俱得其利。
  当然,汉家天威久不至玉门关外,难免有些胆大妄为的西域小国不肯合作,乃至觊觎眼前的利益,纵兵为患。那就需要朝廷以武力临之,惩罚这些小国,特定情况下,不妨绝其国祚,另立新王。
  谁来当这个新王,自然要看漫漫商途中,哪些部落恭顺,哪些部落有用,那些部落心慕汉化。新王继位,少不了汉家朝廷在后头为之撑腰;而新王则更需遵循汉家的要求,为汉家的西域长史府,乃至汉家朝廷的利益出力。
  当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捆绑到一起,西域就再也不是可被放弃的一块,而成了汉家朝廷必须掌控的重要支柱。
  考虑到凉州接近西域,谙熟汉胡间事,这方面的巨大权柄,这方面的无数高官显职,几乎天然地必将掌握在凉州士人的手中。
  有了这一块的发言权,凉州人也就能从此逆转在汉家朝廷长期被忽视、被歧视的状态,凉州人能够堂堂正正地成为汉家朝廷中的主流!
  这个巨大的计划,已经筹划了将近半年,虽然尚未经过朝议,但江东能探听到消息,可见已是半公开的了。
  待到此番诸葛瑾来访,代表江东方面承诺,当以有力手段吸引曹魏的注意力,以保证朝廷无两面作战之虞,相有的工作当即再度加速。
  此时此刻的这场会议,丞相诸葛亮在场,代表了中枢的决心;
  车骑将军、持节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张飞在场,代表了武力上的保障;
  杨阜等凉州籍的官员在场,代表了凉州与中枢携手合作的诚意;
  最后还有姜维这个年轻人在场。
  姜维是皇帝的侍从,此前因功被擢为虎贲中郎。他又是凉州地方大姓姜氏的杰出子弟,父亲姜冏现为车骑将军参军、汉阳太守,伯父姜叙则任右护军、抚夷将军。
  姜维随同张飞行动,则凉州地方势力必然闻风而动。
  既然万事俱备,这件大事,已如箭在弦上,克期必发!
  许多人看着巨大的舆图,仿佛那舆图上的笔划,就在眼前慢慢化作了真实的河流、山川、大漠、城池,仿佛自己即将持汉家符节,将苍茫绝域,踏作通途!
  当下众人以诸葛亮为首,纷纷起身站到舆图之前,开始进行细节上的筹划。
  一场会议直接延续到了晚间,张飞留众人在府中用饭。他一向不爱繁文缛节,直接就让仆役们端来酒肉,大家在议事厅上吃喝。
  席上诸葛亮忽然想起一事,笑着向姜维招手。
  姜维是个殷勤的性子。他连忙抛下筷箸,从一行大员的身后绕到诸葛亮身边,躬身行礼:“丞相,何事吩咐?”
  诸葛亮也不叫他起身,只继续笑着,上上下下打量姜维,看得姜维简直有些不自在。
  打量了好一会儿,大概愈看愈是喜欢。于是他拉着姜维的手臂,让姜维靠近说话:“咳咳,伯约啊,不知你可曾婚配?”
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烦恼
  姜维稍稍一愣:“不曾。”
  “嗯……”诸葛亮点了点头,又向对面席上几名端着酒樽的官员微笑示意,再转回来,低声道:“咳咳……我记得,你今年二十了?”
  “是,上个月过的生日。”姜维看看诸葛亮的面色:“丞相的意思是?”
  诸葛亮露出几分踟躇表情,顿了顿,才沉声道:“有一位朝廷重臣,意欲嫁女,故而托我私下问问你的意思。嗯……这位重臣,名声大,地位高,若能成为他的女婿,对伯约的前途定有帮助。他的女儿么……性格有些娇纵,也稍微高傲了点,不过,品貌都是好的。”
  今年以来,朝堂中的年轻人数量渐渐增多,但姜维始终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皇帝和丞相对姜维的偏爱,也都落在有心人眼里。
  所以,最近陆陆续续有人盘算着,想和汉阳姜氏结一门亲。
  站在朝局稳定的角度,臣僚之间的通婚,尤其是跨地域的通婚,是值得大加鼓励的。连诸葛亮偶尔闲暇,都会乐呵呵地猜测谁会成为姜维的岳父,又叹自己的女儿年龄太小,不合适。
  而在昨日,有一人当面向诸葛亮提出,自己有意嫁女,请诸葛亮出面探一探姜维的口风。
  此人的身份非同小可,他的提议,诸葛亮没法拒绝。
  但此人素有高傲之名,入朝以来,对待士人的态度颇显轻慢,朝中群臣普遍认为他不太好打交道。他又将这个女儿视若珍宝,此前李正方、霍仲邈都曾经有意为子求亲,结果他皆不看中,反而落得尴尬。
  此番他为女儿提亲,自然是看重姜维的缘故。不过,万一姜维不愿意,此人难免不满,心里有了芥蒂,日后在朝堂上更不好相见。诸葛亮思忖再三,决定先委婉地暗示,看看姜维本人的意思。
  在诸葛亮想来,自家这两句话,差不多便将重臣的身份交代清楚了,姜维自然能猜到是谁。若姜维同意,那是最好。诸葛亮再去信询问姜维的父亲,促成这桩好事。
  若姜维有所犹豫,自己话没有说明,那便有转圜的余地,不致生出矛盾来。
  果然诸葛亮一言既出,姜维顿时迟疑,看来是需要想一想才行。
  “……丞相。”
  “伯约,请讲。”
  “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自己还没有想过。丞相既然提了,容我先问问汉阳家中父母的意思。”
  “也好,问一问也好。”诸葛亮和气地笑道:“嗯,伯约莫要生出额外顾虑,我只是一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1/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