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6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7/733

  结果昨夜连着醒了三五回,没有睡好,这会儿两只眼睛都带着黑眼圈。这会儿他翻着诸多文书,看着看着就觉困倦,忍不住把文书往案几边上拢一拢,打算扑在案几上瞌睡一小会儿。
  刚把脸贴到案几上,门口脚步轻响,抬起头来,瞧见马忠解开蓑衣走了进来。
  “德信,有什么事?”
  “将军请看。”马忠奉上文书。
  雷远接过文书,看了看:“王平等部本月粮秣调发不足?”
  他想了想,对马忠道:“我记得州府曾经行文解释过此事。说是近来江东向州府大量购买物资,以支持辽东那边的军事行动。所以江陵邸阁可能存粮不足,需要往乐乡大市采买补充。那份文书……”
  他转身看看墙边一叠叠的文件,捋了捋胡髭道:“一时怕是找不出,德信如果用得着,不妨带两个书佐来查一查。”
  马忠颔首:“丞相府那边,早先也有行文来,说孙权有意策动辽东的兵事,但须我方在物资上稍稍予以支撑,还特批了一些武备军械的额度。毕竟如今的江东辖区窄小,要隔海支应辽东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怕是吃力。只是……”
  雷远看马忠眉头紧锁,不禁失笑:“只是什么?”
  “将军,他们买的实在太多了!州府在江陵的库存都因此不足,这是何等庞大的数量?江东人要办多大的事?”
  当日成都中枢准许江东人在荆州、江州紧急采买大宗物资,以支撑辽东方向。这个举措,乃是隐晦地向江东士人表达了己方对孙权的支持。雷远这里,既有钱赚,当然不会反对。
  去年开始,荆州、江州两处军府都得到来自交州的盐、铁、粮秣等大宗物资支撑。由此一来,州府的府库也变得宽余许多,以两地物资存量规模,应付此事应该毫无问题。雷远还曾专门遣人吩咐,物资转售的价格不妨稍稍克己,莫要乘机宰割,坏了名声。
  现在看来,江东人采买物资的数量,竟庞大到了州府存粮不足的程度?射援要另外往乐乡大市采买,才能填补空缺?
  这么一说,雷远也觉得蹊跷。
  他立即召来一名吏员,令他前往荆州刺史府,调阅近期予江东的物资汇总。
  当年太祖高皇帝领兵攻入咸阳,部下将士们都抢红了眼,只有萧何先派人收集户籍、土地、税赋等资料。此举被公认为,后来高皇帝能在蜀地站稳脚跟,随后争夺天下的根本。
  此后汉家四百年来,始终都重视数据统计。待到诸葛亮为大汉丞相,对此项要求更加琐细,有很多统计项目、统计方式是前代根本不曾掌握,或者即便掌握也只是大概的。
  射援这个荆州刺史当了多年,在公务上边自不含糊。没过多久,他就遣了几名吏员,将雷远索要的物资进出簿册完整携来。
  这些数字中的大部分,每月都有往军府呈报,雷远和马忠都看得熟了。早前看过也就看过,不会太过仔细核查,毕竟军府与州府各管一摊,不是直接上下级关系。
  可这会儿带着疑问仔仔细细查阅一通,马忠的脸色便有点不好。他立即令人去请骠骑将军金曹从事,再携乐乡大市的物资流动簿册来。
  金曹从事一到,将乐乡大市的簿册呈报上来,雷远和马忠就更惊讶了。
  去年起,乐乡大市里流散在市面的物资明显比往常要多。连带着包括手工艺品、奢侈品乃至被严格管控的铁器交易等,也比往年活跃。
  故而雷远专门以范巡为金曹从事,负责专门管理、记录各地物资价格波动和一些重要的交易内容。这个数据每日更新,数月下来,甚至有各地均输官员专门派遣人手来抄录,以便地方上均输平准操作的。
  这会儿雷远和马忠关注的,倒不是价格本身,而是价格急速提升背后的大量交易记录。
  看这架势,就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江东人不断地买了又买。他们简直如一头胃口无穷无尽的饕餮,举凡市面上能发卖的货品,无论粮食、农具、奢侈品、日用品、工艺品,就没有放过的。他们硬生生以一己之力,使荆州、交州的诸多豪商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查一查,他们究竟投了多少钱,买了多少物资?”
  马忠取了纸笔,当场一一汇总计算。
  雷远快步出外,叫了几名吏员进来协助,他自己站在案几旁边看着。
  不待结果出来,他也已经连连摇头:“这可不是一亿钱两亿钱的买卖,江东人怕是把过去几年积攒的老底子,一口气全投进去了!这……怪不得我听说,近来百里洲和江津港的码头,全都忙碌得不成样子!”
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囤积
  马忠搁下笔,抹了抹额头的汗:“将军,要不要立即传令,截停它们!”
  他起身往厅堂外头看了看,回来又道:“这才未时,至少今日装船发运的诸多货物,都还没起行。另外,以烽火传讯大江下游,三日便能发往柴桑。大江沿线靠泊港湾同时动手,还能截停一大批!”
  说到这里,马忠向雷远靠近几步,沉声道:“另外,此举也正好让沿江烽燧全都警戒,并通报柴桑、南昌两地,让他们集兵备战……”
  他见雷远露出沉吟神色,加重语气道:“将军,吴人诡诈,不可不防!”
  “吴人诡诈”这四个字,已是这些年来汉家朝廷上下对江东政权普遍的评价。
  倒不是出于敌对或者污蔑,而是事实如此。
  毕竟故去数年间江东政权毫无顾忌的行事风格,实在给过荆州人太多的惊喜。纵然他们每次都没捞着好处,可包括现在执掌东府军事的雷远在内,每个人都对他们保持着极度警惕。
  当年赤壁战后,曹、刘、孙三足鼎立。其中曹刘两家互为死敌,势不两立,双方都毫不掩饰自己统一天下,重建秩序的最终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双方都毫无顾忌、也坚定异常地排除一切干扰。
  而孙氏则与曹刘大不相同,孙氏虽有雄心,却限于局势发展和自身的能力,所以通常都只将眼光局限在眼前。但如何获得眼前利益,甚至究竟何谓眼前利益,孙氏政权内部的判定错综复杂。不同的人,不同的势力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干扰,便如扔出手中的几枚博茕团团乱转,没有停下来之前,谁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
  这种情形,放在外人看来,自然只有“吴人诡诈”四字可以形容。马忠到现在才想起要作军事上的准备,已经算得有些迟缓。
  雷远却反倒沉静了下来。
  “我看此番要盘查的数字甚是庞大,一时间出不了结果。德信、伯虞,你们两位不妨把资料卷宗带回去,慢慢算。明天或者后天能有个结果就行。”
  “啊?”
  雷远伸出手,按压在马忠已经确认汇总出的简单文书上,若有所思。马忠和范巡两人彼此对视一眼,谁也不敢出声打断雷远的思绪。
  过了会儿,雷远道:“今日就到这里。不必惊慌,姑且一切照常。”
  “……是。”
  马忠和范巡一齐施礼,领着吏员们退下。
  雷远注视着他们离开,轻声唤道:“文平。”
  阎宇自厅堂角落中趋步而前:“在。”
  “庐江雷氏宗族派在江陵的管事是谁?”
  自从雷远出任骠骑将军,持节统领三州军务以来,设置在江陵的骠骑将军府便有了个别称,唤作“东府”。
  毕竟站在军事角度考虑,除了荆、交、江三州以外,大汉朝廷所控制的便只有益州和半个凉州、半个司州了,说骠骑将军掌握朝廷半数的武力,绝非虚言。
  骠骑将军府所能直接动用的资源规模,更只有处在成都的“枢府”,也就是丞相府可堪相比。时人称骠骑将军府为“东府”,恰可以体现雷远的巨大权威。
  雷远不是不知轻重的人。在出任这一职位以后,他刻意收敛了自己对地方政务上的影响力,只在一些关键事务上提出建议。
  至于庐江雷氏的宗族运行,他也委托给了宗族中的一些较可靠的骨干人物,组成了十余名管事协同的模式,而不再直接插手。
  庐江雷氏宗族在苍梧扎根以后,仍然在北方保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多条商业路线,故而长期在荆州治所派驻地位较高的管事,以直接处理宗族事务,并管理雷氏在乐乡大市中的商业操作。
  这样的管事一般来说以半年为任期,新的管事上个月末就任。
  本来雷远是该接见的,但他这些日子忙于骠骑将军府的军务,日常又照顾孩子多些,竟一直没有抽出空来。
  这会儿他忽然问起,阎宇打了个格愣,才应道:“将军,是令弟。”
  “啊?”
  “新来的管事是将军你的弟弟,雷深。”
  雷远拍了拍自己的额头:“……我竟忘了。今天用得着他,让他立即来!”
  前代庐江雷氏族长雷绪有四子,长子雷修战死,次子便是雷远,再之后是小妻吴氏的两个孩子雷深和雷遐。
  雷深早年间性子有些文弱,后来跟着王延颇习弓马,也曾在交州与蛮夷厮杀。雷远调他来身边做了两年的扈从,觉得他的才干颇可一用,便使他逐渐接手宗族事务。
  过去数年庐江雷氏在交州不断深耕,并逐渐将眼光投向更远。去年宗族在九真郡获得了一个规模极大的露天炭场,又在这炭场的基础上修建了规模极大的港口,用来支撑继续向南航行的船队,这都是雷深的手笔。
  既然要基于江陵的物资流动情况进行分析,如雷深这样长期沉浸在商业环境中的人,恐怕比马忠、范巡更合适些。
  这会儿阎宇去请,雷深立即赶到。
  “拜见兄长。”
  雷远在堂前等候。他微微颔首:“渊白,几个月没见了,近来可好。”
  两人虽是兄弟,权位上有天壤之别。雷深对兄长极其恭谨,躬身应过。
  雷远不再多做客套,带他入得厅堂:“近来有人在本地大举采购物资,渊白你可知道?”
  “起初不知。前日起各处商栈有货物价格、存量的汇总,我才发现端倪。不过,有能力大举采买物资的商队数量甚多,提供物资的也不止我家,具体发生了什么,尚无可靠的消息,也还不知道是何方所为。”雷深说话的声音不大,很沉稳,言简意赅地解释清楚。
  “是江东人干的。”
  “江东人?”雷深吃了一惊。
  两人在堂上坐定,雷远将手中文书递给雷深:“军府这里,已有些数字,你且看一看。”
  那文书上,比较详实的是乐乡大市中的各项大宗物资价格波动,而在具体物资进出数量上,以推测为主。
  “我想听听你的意见。从这些数字上,你能看出些什么来?”
  堂上安静了片刻,只有雷深翻动卷宗,发出轻微的哗哗声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7/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