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33

  此刻涌动在雷远心中的是另一种强烈的兴奋感,那感受在他内心深处像火焰般灼烧着,提醒着他:对于淮南群豪来说,此次响应吴侯起兵,就等于自绝于曹公;但对雷远来说则未必,无论是从感情角度,还是利益角度,雷远都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这批土豪完全捆绑在一起。
  雷远依稀记得有个说法,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凶残暴虐的兽性。而杀戮和死亡最能够激发出兽性,所以在战争中,种种惨不忍睹的状况往往难以避免。雷远已经亲身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突然又想到:许多人都对曹操的凶残嗜杀感到畏惧,但他们同时又不得不承认,是曹操在这个混乱不堪的世道重新建立秩序、给这个乱世带来了难得的和平。那么……如果不考虑凶残嗜杀的那面,曹操会不会是值得效力的英雄?他所建立的政权和军队,会不会是能够统一天下的政权和军队呢?
  雷远常常会对这些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产生敬畏之情。他了解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几乎没有和这些大人物对抗的资本。毕竟,自己那个介于土豪和贼寇之间,还明显不喜爱自己的父亲是不可依靠的;自己在后世积累的那些如何在企业中混吃等死的小手段,更是屁用没有。既如此,这样下去哪有前途可言?
  所以,他曾经认真地考虑过:找个机会投靠曹操,做一个安全无虞的小官吏,安安稳稳地渡过乱世,这应该是不错的选择……那么,这个目标有没有可能实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又应该做些什么呢?退一万步来讲,如果淮南豪右们的局面断不可维持下去,自己是否可以早做准备,离开这艘注定倾覆的破船呢?
  “小郎君!大家得休息下,否则坚持不住的!”耳边响起又一声呼唤,那是郭竟见他迟迟不答,催促了一句。
  雷远猛地勒马。他将种种胡思乱想都驱离自己的头脑,再把纷繁芜杂的情绪藏起来。瞬间,又回到了极度冷静的状态。他看了看天色,东方已经透出隐约的灰白,于是抬手向众人示意:“休息半个时辰。”
  环视四周的地形,他又道:“现在开始,马匹全部勒口,人也不许再出声了,小心遇见曹军侦骑。另外,全体着甲,随时准备接敌!”
  所有人立即遵照雷远的吩咐行事,动作敏捷,也绝不打折扣。他们紧跟着郭竟,来到一处隐蔽的小谷,鱼贯而入。深秋时草木渐渐萧疏,露出小谷两侧嶙峋的岩层,岩层上方是大片茂林,恰好成为了极佳的遮挡。随着骑队的进入,有一群乌鸦惊飞,见无其它异状,又慢慢地降落下来。
  在很短的时间内,骑士们就悄无声息地隐蔽下来。得益于从张喜手中的缴获,他们随行带着七八匹替换用的战马,这时有人从战马背上解下皮甲和头盔等物,互相帮助穿着起来,也有人负责检查弓弩、刀剑等武器。
  这二十余名骑士是雷远目前为止的全部班底。人数虽少,却都是经过他精心挑选,然后逐渐加以笼络的人才。
  这些骑士中,为首的是郭竟。他是陈国阳夏人,性格刚强果决,少年时本为陈王刘宠帐下的骑将,曾随刘宠击退黄巾,战必当先,颇立斩将搴旗的功勋。后来陈王遭袁术所害,部众星散,郭竟在江淮各地游荡许久,干过打家劫舍的勾当,最后才被雷远解衣推食的手段打动。数年来,郭竟处事忠勤干练,是雷远最倚重的左膀右臂。
  地位与郭竟相仿的,是被雷远急遣回大营报信的王延。王延是所有从骑中最早追随雷远的,也是众骑士中最年长的,雷远平时对他特别尊重,常常称他为“延叔”而不直呼姓名。王延曾是徐州大将曹豹的下属督将,身为老资格的军人,曾与青徐黄巾作战、也曾与时任兖州的曹公所部交手,甚至还经历过飞将吕布与刘豫州的往来厮杀,军旅经验丰富之极。
  再有樊宏与樊丰,他们俩是堂兄弟,家族乃是庐江灊县某地的小豪强。因为雷绪身为庐江各路豪强的宗主,这两人自幼寄养在雷氏族中,有几分质子的意思。他们俩与雷远一起长大,彼此情好甚密。两人各有所长,也都通晓弓马刀枪的技艺。近来雷远出于培养人才的考虑,逼迫这两兄弟读了些兵法,不知实际能学到多少。
  原还有孙慈,他是众人之中特别机灵的那个,可惜已经死了。
  其余的骑士们也均有来历,诸如郑晋、陶威、王北、宋景等人,都不是平庸之辈。能够在不被父亲重视、既无权力也无名分的情况下,一点点聚拢起这些忠诚可靠的部下,需要非凡的耐心和持续投入。
  他们代表着少年的雷远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代表着他对自己未来有所作为的期待,而在此时此刻,他们是雷远信心和胆量的来源。
  “这片谷地的入口很难找到,正好用来藏身,再往东去大都是平野,便无适合的所在了。让战马缓一缓,喝些水,立即出发,小郎君以为如何?”郭竟一边替雷远调整皮甲丝绦的松紧,一边压低了嗓音解释。
  雷远轻声笑着,拍拍郭竟的胳膊:“我明白,我明白,好在有你提醒。”
  郭竟点了点头,又替雷远试了试弓弦的松紧,点了点腰间革囊里的箭矢数量。雷远的箭术很一般,因此往往忽视这些。而郭竟久随雷远出行,总是会替雷远提前想到每一处细节。或许是因为距离敌军不远,此刻他的比往日里更加仔细。
  在小谷另一头的樊宏突然附耳在地,随即连连挥手,让所有人小心戒备:“西北面,来了股骑兵!”
  谷中众人立刻警戒。人和马匹都寂然无声,所有人牵着战马默然站立于黑暗之中,刀枪紧握在手,随时做好暴起作战的准备。
  没过多久,土地微微震动,沉闷的马蹄声隐约可闻,听声音,至少有两三百骑。这支骑队沿着北面与淮水平行的大路前进,毫不耽搁地越过了小谷附近。
  曹军骑队数量如此之多?来得如此之快?所有人都神情肃然。
  雷远皱起了眉头:在这个年代,绝大多数人都肉食摄入不足,所以或多或少地出现夜盲症的症状。能够在夜间行动的,必定是平时里得到优渥待遇的精锐。能够派出两三百骑的精锐斥候骑兵,在其之后的主力部队规模绝对不小,却不知道是曹公麾下哪一路兵马?
  他向樊丰比了个手势。
  樊丰会意点头,他起身略微活动下身体,随即双足蹬地发力,如同狸猫般腾身翻上侧面的岩层,全程悄无声息。待到站定脚步,他立即垂手拉起兄长樊宏。两人又各伸一臂,帮了雷远一把。这樊氏兄弟俩对窜高伏地的手段好像有些独特天赋,雷远自问算得身手矫健,也只能瞠乎其后。
  留下郭竟领队戒备,三人从密林中慢慢向外潜行,约莫走了一箭之地,到了月光能透过枝丫的林木稀疏之处,便停住脚步。
  此处地势较高,可以看到淮水如惨白的白练一般,宽宽窄窄地自西向东延伸,渐渐远去的骑队就在淮水南岸凋零的田野间奔驰。由于无人维护,常见某段的道路被灌木沼泽隔断,骑队便顺着地势自然分流,到了较远的某处又重新汇合,甚至发现某处道路无法通行,不得不退后另择方向的时候,骑士们依旧沉稳有序,队列丝毫不见散乱。如果仔细分辨,甚至可以发现骑与骑之间的间隔距离也几乎不会有剧烈变动。雷远知道,这是因为骑手们每个人都具备精湛的骑术,在马匹奔走时可以轻易控马避过路上的石块或凹陷,而速度并不稍缓。
  昏暗的夜色中,他们黑色的身影穿行于苍茫平野。双方相距甚远,雷远本不应该看得这么清晰,但黯淡的月光洒落下来,照射在那些骑士身上,竟偶尔反射出星星点点的寒光。
  “竟然是……那些是铁甲骑兵!”樊丰的声音有些颤抖。
第十三章
大军
  樊丰显然是有些害怕,这也正常。要不是提前隐藏入小谷之中,自家二十余骑很有可能被这支军马撵上,那时的情形,便和羊入虎口没有区别。
  铁甲在当下属于战略性的重要物资,一名士卒持刀披甲,便足以战胜十人以上同等训练水平却未着甲的士卒。但铁甲制作复杂、保养不易、战斗中的损坏率又极高;雷远隐约记得,昔日河北霸主袁绍统辖冀青幽并四州数十万众,所拥有的铁质铠甲也不过万领,而当时占据兖州的曹公,据他自己所说,手中不过“大铠二十领”而已。眼下这支骑队如果确有许多铁甲骑兵在内,那在战场上冲阵突击的威力,就足够击溃数十倍之敌。而能够给斥候骑兵大量配备铁甲的军队,又会是怎样的实力,怎样的规模?
  莫说樊丰害怕,雷远自己也害怕。
  他忽然想到了,自己对局势的判断有个极大的疏漏。因为此前张喜带领一千骑兵救援,他在猜测第二批援军数量时,下意识地以一千骑兵为基准:或许三千?五千?但是……如果更多呢?如果曹公此次向淮南挥出的,是一记足以痛击吴侯的、真正的重拳呢?他顾不得细想下去,猛地转身:“敌军侦骑如此,足见其本部规模极大。我们就算冒风险,也得尽快离开了,否则陷入曹军大部队的行军队列之中,可就有大麻烦!”
  转过身来,却见樊宏又一次附耳在地,樊丰满脸紧张地看着自己的兄长。
  片刻后,樊宏起身:“西南面,又来一股骑兵!”
  第二拨骑兵应该是沿着南方山区与平原交界处的道路,一直向东,行进的路线距离小谷很远了,所以在凌晨的黯淡天色中完全张望不到他们的身影,唯有低沉的马蹄声隐约传来。
  “走吧走吧!”他加快脚步,准备尽快撤离。
  曹军数量比预想得要多得多,真的不能耽搁了。
  樊宏跟在他走了几步,突然涩声道:“小郎君,好像又来了一队骑兵,第三队了……还是冲我们的方向来的。”
  这是什么样的鬼运气!雷远情不自禁地抱怨。
  这队骑兵果然是直冲着小谷的方向来的,就在眨眼工夫,沉重的铁蹄踏地声就连雷远也听得见了!
  “你去传我命令,全体小心隐蔽,人出声杀人,马出声杀马!”雷远厉声向樊丰道。
  樊丰应声往密林深处跑去了。
  雷远与樊宏向被树林覆盖的坡地另一侧紧走了半晌,眼前渐渐开阔,他们潜藏在一处巉岩之后,向外探看。
  骑兵们的身影渐渐近了。
  他们的数量比之前的两支骑兵更多,大约在五百人左右。限于复杂的道路状况,这支骑兵并没有以纵队行军,而是沿着东西向的多条平行道路同时行动,铺开将近两里的宽大正面。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雷远可以清楚看到这些骑兵们统一身着黑色兽面兜鍪、黑色鱼鳞铁甲,甲胄映着月光,散发出幽暗的光泽。他们的战马也披着统一马铠,在面帘和当胸上用红色涂料画着狰狞的虎豹图纹。甚至他们纯以单手控缰的策骑动作也惊人的相似,虽然战马奔行迅速,骑士却沉稳;毫无疑问,这些骑士们都是能够驰骑彀射、周旋进退、驰强敌而乱大众的真正精锐,当他们数百人整齐划如一人地前进时,这种沉静便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凶恶肃杀之感。
  再靠近些,骑兵们大略分成南北两路,绕过了小谷所在的台地和森林,继续向东。最近的时候,这些骑兵距离雷远藏身的巨岩只有十余丈,可以看到他们的马鞍两侧,往往悬挂着一个两个,或更多的黑色圆形物体。
  雷远猛抽了口凉气。
  他看清了,那些黑色的圆形物体,都是首级。
  有些是青黑色的,因为淤血而开始扭曲变形的首级;有些是淅淅沥沥淌着污血的,刚被砍下的首级;有些是老人的首级;有些是小孩的首级。
  五百名骑兵,每人的马鞍下都有挂着首级,那就是上千条甚至更多的人命。
  雷远可以确定,包括雷绪所直属的部曲在内,江淮之间绝没有任何人敢于挑战眼前这种精锐部队,他更清楚方圆数百里内根本就没有成建制的军事组织。那么,这些首级是哪里来的?被这些骑兵杀死的是谁?
  樊宏突然咒骂了一句。
  雷远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强烈的沮丧和恼恨。
  于是他也瞬间想到了。他伸出手,想拍拍樊宏的肩膀作为安慰,却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颤抖。
  显然,这些首级都来自于尚未撤离的村社居民。
  雷远可以想到,当曹军自西向东而来,在进入到淮南群豪的势力范围时,他们便开始了有条不紊地屠杀和焚烧。包括昨天被烧毁的五座村寨在内,或许还有更多的村寨都没有逃过这些骑兵的屠刀。
  那些村寨里还留有多少人?五百?一千?在路途中几乎必然被曹军赶上的又有多少人?两千或更多?
  这些人,都是两天前还活生生地在雷远面前出现的人,是雷远等人竭力奔忙数日,想要挽救的人!可现在看来,这些手无寸铁的黔黎草民,都已经死在曹军的刀下了。
  这种大规模的屠杀不是某一些士卒因情绪失控而发生的暴行,不是在战场上为了最大限度杀伤敌人而发生的暴行。这必然是自上至下的命令,有组织且高效率的行动。这行动是向一切敢于对抗曹军,甚至曾经对抗曹军的人发出的恐怖威吓!
  一股怒气夹杂着寒意,直冲雷远的天灵盖。雷远不是没有听人说起过曹军的残暴。他听说过曹军所过之处水面漂满尸体,把整整一条泗水都堵塞的情形;他听说过徐州腹地一座座城池遍地尸骸,只有吃人肉的野狗尽情狂欢的情形;但那些毕竟都只是传闻,是发生在遥远地方的故事,只有当他亲眼目睹这些首级的时候,他才真正从内心深处爆发出了激烈的情绪。
  他突然醒悟到,什么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用兵如神的军事家、激情豪迈的诗人,那是数千载后生活在和平安逸环境的人们给出的评价。然而,肆意屠杀无辜百姓的恶行,怎么能够被洗刷?那些无辜者的尸骨,又怎么能够被无视呢?
  是怎样暴虐的恶魔,才能够塑造出如此毫无人性的军队?又是怎样毫无人性的畜生,才能高居于残暴政权的顶端,心安理得地享受富贵荣华?或许天下无数的百姓都曾在心中质问,甚至也有人用他们的生命为代价,发出了质问……然而,无数质问都在愈演愈烈的残暴之下化为齑粉了,最终能够留在史书上的,只有几个冰冷的、不痛不痒的词汇而已。
  凝视着骑兵们渐渐远去,雷远长身立起,慢慢地道:“这些骑兵应该是曹操的亲卫骑兵,虎豹骑。据说,此辈皆天下骁锐,临战常为先锋,如有折损,则从数十万军中选拔善战的百人将来补充。”
  “曹公的亲卫骑兵?难道……”樊宏想了想,猛然大吃一惊。
  雷远已经自顾往小谷中去了。
  当他沿着来时的岩层缺口一跃而下,郭竟已经在安排给战马喂料。众人都清楚,马上又将会有长途奔驰,于是有人干脆将自己的干粮掰碎了喂给马匹。这种时候,马匹的状态直接就能决定人的生死,所以保证马匹的精神健旺,比什么都重要。
  “小郎君,情况如何?”樊丰问道。
  “过去的几拨骑兵不是寻常斥候,而是虎豹骑。敌军规模超乎想象,恐怕曹公已然亲自领军来此。”雷远看到部下们流露出吃惊的神情,但并没有因此失去镇定,于是继续道:“大家稍许整理下,我们立即就走。”
  顷刻之间,一行人已经结束停当。
  雷远率先出来,随后二十余人牵马鱼贯离开小谷。林木掩映下,雷远和他们一个个招呼鼓励几句,有时拍拍他们的肩膀。他拥有足够的交际往来经验,对待部下们的分寸掌握得非常好,保持着既亲切又受尊重的状态。
  众人的状态还不错,虽然有些疲惫,但精神都还旺盛;马匹这几天被用得有点狠,普遍都掉膘了,好在底子很好,而且深秋时正是马匹最健壮的时候,再跑几程问题不大。
  他抬头眺望远方。东面,灰暗的天穹尽处慢慢透出了亮光,那是朝阳已经喷薄欲出;而在西面……虽然还看不清任何景象,但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大地在震动。
  这种震动与此前骑兵经过时完全不一样,要猛烈得多,毫无停歇地一波一波,逐渐加强。林木中的败叶一片片落下,而那群胆大的乌鸦聒噪着飞起,一会儿就不知往哪里去了。仿佛有种让空气都凝滞的东西,从西面铺天盖地的涌来,雷远看见郭竟嘴唇翕动,想要说些什么,却听不清楚。他回过头,看见部下们难以压抑的慌乱神情,看到这慌乱的气氛就像波浪一样,瞬间席卷了所有人。
  他再度向西眺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