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于帝国时代(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264

  当初的英法联军只需要打通主要的城市道路即可,那些乡村根本不需要搭理,满清帝国麻木的汉人百姓,也不会出现什么民族主义意识,真的跟侵略军玩命,甚至还有不少汉人百姓受到金钱的诱惑甘愿为侵略军驱使!
  对待英法这种白人军队都如此,更何况是对待同种同源的大汉帝国军队?
  再加上特务处融入本地的棋子推波助澜,汉国军队在战争期间没有遇到丝毫本地百姓的阻挠和骚扰!
  只是,王起明接到的任务是彻底占领京津重地,将这里变成大汉帝国的直属领地,现在不用面对乡村城镇,以后也是早晚的事情,并且,汉人百姓虽然没有什么敌对行为,但已经被满清帝国彻底奴役的士绅阶级,还是普遍对大汉帝国军队保持谨慎心态的,当然,这些士绅是没有军队的,不可能主动对汉国军队发动袭击罢了。
  但是,汉国军队想要真正深入控制乡村,这些士绅就是一道要迈过去的坎!
  赵杜天面对这种情况的应对措施便是着落在特务处身上!
  王起明就是在满城的将军府里接见了身份没有公开的广汉堂幕后龙头老大,也是最开始向天津地区渗透的特务处元老级人物代表!
  当王起明看到这位广汉堂的龙头老大脑瓜子后面还拖着一条猪尾巴时,神情顿时变得不悦起来,要知道,大汉军队在入城后,就倡导全民剪辫子这种代表着站队的宣传,不少不满于满清统治的汉人和投机分子,都在第一时间剪掉了辫子,成为了第一批拥护汉国军队的基层!
  广汉堂的龙头老大十几年风风雨雨走来,如何看不出王起明这个前线统帅的不悦?
  “小的后面还有任务在身,所以后面的辫子暂时不能剪掉,请将军大人海涵。”
  广汉堂的龙头老大不卑不亢的解释道。
  作为潜伏满清帝国十多年的特务处元老,本身是直接效命于赵杜天这个皇帝的,与王起明所在的陆军体系分属俩个部门,特务处有配合陆军的义务,但却不是陆军的下属机构!
  因此,这位广汉堂的龙头哪怕面对的是上将军衔的王起明,也不用表现出下属的谦卑!
  特务处和锦衣卫由于在大汉帝国中的地位超然,除了赵杜天外,对于其他帝国高官往往以平等身份对待,特务处和锦衣卫也是以汉国天子亲卫自居!
  王起明听后,眉头稍缓,他自然不会去询问特务处的命令,有需要告知的情报,特务处的人自然会主动前来禀报!
  比如说现在!
  “将军大人,我们特务处在绿营渗透多年,如果有我的人进入绿营战俘群中劝说,可以成功转化一些可靠的俘虏,协助大军管理地方治安!”
  这才是广汉堂的龙头老大来见王起明的原因!
  王起明自然不会拒绝特务处这个提议,不过他随后问出了自己心中的担忧:“你也算是特务处在京津地区的老人了,我们大汉要对乡镇进行统治管理,该如何处理那些威望极大的士绅宗堂呢?”
  广汉堂的龙头老大微笑道:“这正是我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将军大人的兵马暂时不需要向乡镇渗透,暂时跟士绅虚与委蛇即可,根据皇帝陛下的指示,我们特务处自然有所行动,将军拿下北京城后,自然知晓结果!”
第415章
取而代之七
  王起明目送广汉堂的龙头老大离去后,心里有些不太爽快,特务处的意思相当于彻底断了王起明利用地方乡镇力量的意图,只能依靠打下来的城市和掠夺来自官府满城的物资填补后勤!
  实际上,要是没有特务处的阻拦,王起明是打算让士兵清理乡镇中的士绅阶层的,在军队至上主义观念的王起明眼中,再根深蒂固的本地势力,在步枪大炮面前也是不堪一击,有人不配合,直接碾死便是,大汉帝国对南美洲,北美洲,乃至日本国的战争,不都是这么一路碾过来的么?
  可惜,这一次特务处是奉了赵杜天这个皇帝的命令,王起明不得不约束军队暂时放过那些士绅!
  王起明自然也明白自家皇帝的意思,无非就是想要保留一个完整的基层社会体系,让汉族人口最大可能的保留下来。
  然而,王起明并不了解士绅阶级的力量有多少,因此对于特务处的行为自然有些不快,幸运的是,大汉帝国军力鼎盛,攻打满清帝国北京的战役,并不需要掠夺当地!
  其实,赵杜天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推翻满清帝国减少阻碍罢了。
  士绅阶层确实武力值很弱,但一旦彻底将其放在了对立面上,将很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一般的连锁反应!
  历代中国能成事的帝王,都会对读书人这个阶层进行拉拢分化,不是因为读书人打仗厉害,而是因为读书人代表了广大的百姓基层的士绅宗堂!
  在中国古代世阀大家族垄断社会体系崩塌后,科举制度的兴起,创造出了一个更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士绅阶级!
  士绅阶级不再像以往的世阀家族那样,形成一个个体量巨大的利益共同体,而是成为了以科举为攀升途径的百姓与朝堂之间的关联体!
  普通百姓通过科举发达起来,在家乡里成为举人老爷乃至进士大人,开枝散叶之下形成一个以血脉宗亲为主的当地宗族,周围的穷苦百姓为躲避朝廷繁重的赋税,纷纷开始依靠这些士绅大族,心甘情愿的成为他们的佃户!
  不错,佃户并不是后世里宣传的那样不如农奴,相对于朝廷施加在小民身上的沉重赋税,成为特权免税阶级的士绅宗室的佃户,起码能活的下去!
  的确,有的地主举人老爷是对佃户很不好,但这只是一些反例子,真正的书香世家,家族里拥有举人身份撑腰的士绅,并不会刻意剥削佃户那点钱粮!
  相反,不少士绅家族很注重在当地百姓眼中的名声!
  比官府更注重!
  原因很简单,官府只是为朝廷压迫奴役百姓的政府机构,但士绅却是与自己的家乡父老打交道!
  在古时候,同乡之情可是相当讲究的,如果一个人发达后,当了大官,不照顾照顾自己家乡的话,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一旦这种不顾及同乡的名声传到上官乃至君王耳朵里,对仕途可是一个大大的黑点!
  天地君亲师中,天地君固然高大上,但对于百姓而言太过遥远,真正亲身看到的,只有亲和师,一个是亲属家眷,一个是授业恩师,那都是中国古代深受儒家思想荼毒的百姓精神寄托所在!
  亲眷家属这个是依靠血脉联系,无法掌控,但授业恩师却可以!
  所谓桃李满天下的大贤,连皇帝老儿都不敢对其下手,正是因为这个大贤的徒子徒孙太多,而且大部分都有出息有能耐,皇帝一旦无端制裁这个大贤,将会受到所有的徒子徒孙的怨恨,哪怕再功利的人,在儒家思想统治的社会里,也必须做出为老师出力的态度!
  这是做当时社会做人的根本!
  相当于后世里,甭管这人依靠什么能耐,只要有钱就受人尊敬一个道理,一个时代一个普世价值观!
  士绅阶层与朝堂之上的关联,依靠的就是这类师生关系维系的,看似很单薄,却深得人心!
  要说‘师’为士绅与朝堂的联系,那么士绅与底层百姓的联系,就利益的多!
  简单来说就是宗室与佃户之间的利益纠葛!
  普通百姓家庭为躲避高昂的朝廷赋税,将自己的田产挂在本地的举人地主老爷名下,举人老爷是可以免田税的,到时候这家佃户只需要向举人老爷定期缴纳相对较少的收成即可!
  本地的举人老爷,看在同乡和自身名声的份上,往往不会如同朝廷官府那样不讲情面,在灾年荒年都会适当减少佃户上供的收成,保证佃户能吃饱饭,因此,除了个别的恶少一般的地主家外,大多数的百姓佃户,都是打心眼里感激本地士绅的!
  这也属于人之常情,哪怕是在21世纪的中国,出身农村的人发达有钱以后,不还是掏出大笔款项建设家乡农村,甚至干脆给家乡农村家家户户发钞票!
  连金钱至上的21世纪中,中国人都讲究同乡之情,发达后不忘本,更何况礼教严苛的古代封建时代?
  中国有句古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说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这种利益纽带关系!
  比如说军队里有人当了军官,只要有条件,他必然会从自己的家乡里拉出几个乡亲青壮来充当自己的亲卫,以同乡之情辅以亲卫之利,可以说这种亲卫背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真要是有那种六亲不认的亲卫对提拔自己的同乡之主动刀子,那这个人今后基本上就绝了正经攀升的路子,连同乡的人都敢背叛,谁还敢用他?
  当然,这只是在中国古时候罢了,21世纪的中国是万万不能这么看的,兄弟之间互相诈骗的例子都比比皆是……
  正因如此,百姓或许对于高高在上的朝廷很是麻木,但却对自身利益相关的士绅老爷,很是重视!
  只要不是太愚蠢的士绅,都能通过日积月累的威望,轻易煽动一场民乱!
  就连当地的县太爷,都对乡村的士绅讳莫如深,在没有充足证据下,很少插手乡间的事务!
  乡村百姓如果有什么纠纷,更愿意找德高望重的士绅老爷评理,而不是去衙门!
第416章
取而代之八
  啪~
  曾经英勇睿智的乾隆大帝将天津陷落的告急文书甩了军机首辅一脸,怒极而笑道:“好一个天下第一海关,好一个大清江山安如泰山!
  区区不到十日时间,几万天津边关军队,就土崩瓦解,连同整个天津城都落入海外汉人的手里,我们堂堂大清在战争开启一个月前,竟然丝毫战争信号都没有收到,我想问一句,你们这帮军机大臣整日里都干些什么!”
  御书房殿前一排胡子花白的军机大臣,五体投地的跪伏在地上,脑袋紧紧贴着地面,丝毫不敢抬头看盛怒中的乾隆帝,生怕成为了那个背黑锅的替罪羊!
  天津城陷落,督抚等大官与满城内的将军,一起殉了国,真是满城忠烈啊!
  然而,这也就意味着,天津城陷落的黑锅,没有足够分量的当事人背起来了……
  这么大一个败仗,自然不能找那些低级文官和军官顶罪,自然而然的,兵部里的一二品大员和总领全国政务军事的军机大臣,变得人人自危起来!
  满清帝国历来有过错,都是下臣奴才的错,无论皇帝老二再如何昏庸无能,也不可能犯错!
  这是政治正确!
  因为在满清帝国,皇帝背后站着的不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是代表着数百万旗人满人的利益纠缠!
  满清帝国的皇帝之所以将中央集权发挥到了极致,不是靠其独特的法治和手腕,而是依靠着入关的这群满清旗人力挺而来的!
  数百万满人面对几个亿的汉人,想要稳固自身的统治和压迫,必须抱团取暖,努尔哈赤的子孙很清楚,他们的根子比当年的蒙古人还要不如!
  正是因为旗人吸取了历史上的教训,且时刻有着被汉人推翻的危机感,才造成了整个满清帝国高度的集权制度!
  旗人利用皇帝的高度集权层层压迫汉人百姓,满清帝国的皇帝也了解自己权利的根本,对同族的旗人颇多照顾!
  整个利益链条牢不可破!
  因此,只要满清帝国皇帝不是要杀宗室旗人贵族的脑袋,对整个天下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一句话一个人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2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