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5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38/2214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为探索新航线而准备的。
从地球仪上的情况来看,从函馆横穿北太平洋,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北美洲。
这可是比蒲罗中去希望港,然后再去北美洲要快了至少两个月时间。
这一来一回,效率可就差的太大了。
“东方都督,函馆港似乎有点荒凉啊,没有几艘船只出没。”
李耿是勋贵子弟,对上东海渔业这个既不像是商业机构,也不完全是殖民机构的负责人,并不会心虚。
大家的沟通还是很平等的。
而东方平出身低微,虽然现在也算是身居高位,但是也不会看不起谁。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倭国虽然人口不少,但是北边这个大岛屿上,一年四季都比较寒冷,除了一些土人生活在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人员活动的踪迹。
不是我说的夸张,在这个岛上,现在的函馆港,就已经是人员最密集的地方了。”
北海道这个地方,是倭国经过了几百年开发之后才慢慢的有人人气。
现在这个年代,估计岛上除了万把土人,基本上就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东海渔业的人哪怕是想要抓几个壮丁都困难。
最近一年,也就是从大唐抽调了千把号人,慢慢的建设,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如果我们这一次的航线能够开拓成功,作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点,函馆港应该还是可以变得更加热闹一点的。”
伴随着船只慢慢的进入函馆港,李耿言不由衷的说了句安慰的话。
其实他也很清楚,单靠给出海探险的船只提供补给,是养不起一个大港口的。
最关键还是要这里有商业利益才行。
“希望如此吧。不过我听人说,函馆四周的海域,似乎有挺多鱼群出没。这一次我专门带了几艘捕鱼船过来看看,如果真的鱼群很多的话,倒是可以吸引一帮商家来到函馆捕鱼。”
很显然,东方平认为把函馆定位成一个大型的捕鱼中转港,比探险补给港,要有前途的多。
登州就是因为捕鱼业和捕鲸业的繁荣而兴盛起来。
不过因为聚集了太多的捕鱼队,这几年的产量已经慢慢的陷入到了瓶颈阶段。
虽然不至于说捕不到鱼了,但是哪怕是捕鱼船数量还在增加,产量却是没有什么增加。
所以一些渔船已经开始朝着难波津和蒲罗中发展。
从难波津到函馆,哪怕只是普通的渔船,有个小半个月时间也就足够了。
如果是东方平他们乘坐的新式飞剪船,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一个星期就到了。
“这里的地理位置太靠北,一年四季的气温应该都比较低,不大可能有大量的海鱼出没吧?”
李耿这话,应该是代表了许多人的看法。
为何很少有渔船往函馆这个方面移动?
一方面是难波津四周的海域,目前还没有达到捕鱼的饱和状态,渔船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但是,另外一方面就是大家认为继续往北的话,海鱼的数量应该是不断下降的。
所以没有几艘船会往北而去。
也就是东方平在难波津的时候,看到函馆那边的人员汇报说港口附近很多鱼群出没,他才会好奇的带着几艘渔船亲自过来走一趟。
“我也是这么认为,但是我觉得函馆这边的人员既然说附近海域很多鱼群出没,自然也不会是在说谎,所以我才亲自过来走一趟。
并且,我还邀请了观狮山书院气象研究所的朱铜过来一起看一看,好好的研究一下函馆四周的气象,为今后开拓北太平洋航线服务。”
“东方都督,李郎君,这一路而来,我也在不断的记录各种数据。正常来说,函馆附近这里的位置,跟辽东道最北部的位置是差不多的,哪怕是夏天,气温也不算高。
但是我偶然间测了一下海水的温度,发现却是似乎比想象的要高。
虽然我还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只要海水的温度够高,那么函馆附近有许多鱼群出没的可能性,理论上是非常大的。”
朱铜这话,让东方平和李耿都颇为意外。
“朱教谕,你的意思是函馆这里虽然气温比较低,但是海水的温度比较高,所以其实是比较适合鱼群生活的?”
李耿航海经验那么丰富,自然是知道鱼群大量出没的海域,水温都不可能特别低。
但是,水温这个东西,也不是越高越好。
要不然大家全部直接去南洋打鱼就可以了。
“温度比较高是一个必须的条件,但是这并不表示这里就一定很适合鱼群生活,具体的情况,我准备今年待在函馆港里头,好好的研究一番。
之前我去的都是南洋,对北边这里的气候情况,还是比较缺少了解的,正好趁着这次机会,好好的补充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观狮山书院里头,气象研究所的地位,虽然不算特别高,但是也不低。
李宽对气象研究的发展颇为重视,每年都让书院划拨了不少的经费。
像是朱铜这一次出行,就带了一帮学员和器具跟在自己身边,几乎都可以在函馆建设一个小规模的气象研究站了。
事实上,他也正是这么计划的。
“李兄,在函馆你先休整几天,我让渔船出海捕捕鱼看看,到时候也给你们船上多带上一些鱼获。过了函馆之后,你们的探险船队,就得完全依靠自己了。”
东方平的这个提议,李耿自然不会拒绝。
反正他是把探险当成了旅游,不用说非得怎么赶时间。
第1230章
被包围了
函馆港人口太少了。
哪怕是东方平这个东海渔业的都督亲自到来,也没有什么盛大的欢迎仪式。
整个港口就只有一千多人,其中大部分还是奴仆,在匠人的指导下,帮助修建码头和房屋。
好在东海渔业倒是往函馆港这里运输了不少的水泥,码头修建的速度还算比较快。
要不然这么一支大规模的船队跑进来,连个停靠的码头都没有呢。
“这些螃蟹,怎么如此巨大?蟹肉肯定非常多!”
唐人应酬,吃饭喝酒肯定是最好的方式。
特别是对于从船上下来的人员,好好的享受一下美食,那绝对是最好的款待了。
毕竟,在船上,哪怕是吃新鲜的熟食,都算是毕竟奢侈的事情。
大多数情况下,一天能够开火煮一次饭菜就不错了。
毕竟这年头的船只都是木船,在船上烧火,风险是非常高的。
一般情况下,都是要尽量的避免。
“这些螃蟹就是在港口里头捕捉的,据说函馆港四周,随随便便都能捕捉到大量的螃蟹,随便碰到锅里头煮一煮,味道就非常鲜美。
这么大的螃蟹,单单一只爪子就有小臂长,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呢。”
东方平扯下了自己面前的螃蟹的一只螃蟹腿,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在李宽的带领下,整个东海渔业上下都非常喜欢各种海鲜。
哪怕是以前渔民都不怎么喜欢吃的螃蟹,他们也都吃的津津有味。
“看到这些螃蟹,我对明天船队出海捕鱼的期待就更高了。可惜这些螃蟹没有办法运输到长安城去,要不然在五合居,估计一只螃蟹都能卖到几千唐元呢。”
李耿这话,倒是说到东方平的心坎上了。
如果这些螃蟹能够运输到长安城,函馆四周的螃蟹产量又那么大,那么单靠捕捉螃蟹,就能吸引许多的渔船到来。
而只要有大量的渔船来到函馆港,这里的人气就会不断的增加。
到时候就会有商人在这里开设作坊,从别处携带伙计、帮工和奴仆过来。
慢慢的,人口就多了。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
在海外待的时间长了,东方平对这话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38/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