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16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3/2214


我听说函馆港有个船队连续几次出海都捕捉到了大量的蓝鳍金枪鱼,船队规模在短短几个月就翻了两翻?”
东方平作为东海渔业的都督,对于大唐海外的各个港口的情况都很熟悉。
这函馆港虽然是在倭国北部,但是并不是属于倭国的统治范围。
准确的说,这里之前是无主之地。
所以东海渔业如今占据了函馆港,那么这里如今就是大唐海外的飞地,是属于东海渔业的港口。
这也是为何东方平频繁来到这里视察的原因。
“是的,那个船队的东家叫做何余生,还是蒲罗中市舶水师提督杨七娃的姐夫呢。
那个蓝鳍金枪鱼,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点浪费,因为没有足够的冰块让它们能够顺利的运输到长安城去,所以就直接腌制了。
但是进入冬天之后,冰块变得不再稀缺,气温也已经降到了零下,这些蓝鳍金枪鱼能够保持新鲜度,快速的运输到登州,运输到长安城,可以卖上非常不错的价格。
据说在长安城,现在都已经有了专门的海鲜店和鱼脍店,为百姓们提供冰鲜的海鱼脍呢。”
作为函馆港的负责人,兰乔生自然不会觉得蓝鳍金枪鱼有多么的难得。
但是他以前也是生活在关内道,对于大唐内陆地区的情况,还是非常清楚的。
如此口感优异的海鱼,运输到了长安城之后,价格绝对是大幅飙升的。
难怪上次他看到何余生的时候,他都是满面春风。
“这个挺好的,冬天对于函馆港来说,反而是一个优势季节了。那鱼脍的味道,确实很不错,如果能够让长安城等地的勋贵富商也能有机会品尝,那么就意味着捕捞业又有了一个新的盈利途径。
虽然把鱼制作成鱼干、咸鱼、鱼肉罐头都能挣钱,但是肯定没有冰鲜鱼来的这么节约成本,利润那么高了。”
东方平在海上漂泊了这么多年,自然对捕鱼业的情况很了解。
“是的,我们现在专门在港口附近修建了一个巨大的冰窟,趁着冬天制作冰块的成本很低,多储存一些冰块。
一些作坊也在修建属于自己的冰窖,以便在将来气温回暖之后,也能有足够的冰块。
更加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在函馆港附近发现了一个硝石矿,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是足够我们制作大量的冰块了。
这么一来,以后的海鱼保鲜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兰乔生这段时间没日没夜的忙碌,显然还是做了一点事情的。
百废待兴的函馆港,就像是一张白纸一样,给了他巨大的发挥舞台。
“冰块准备是一方面,海洋的储备也要准备妥当,别到时候捕捞回来的海鱼太多,结果却是浪费了,那就可惜了,也很打击大家的积极性。”
“没问题,我们现在有专门的海船去登州运输海盐,并且为了鼓励捕鱼业的发展,这些海盐我们都是以近乎成本价出售。”
对于东海渔业来说,大唐最大的海盐作坊就是自己旗下的。
所以海盐根本就不是问题。
顶多到时候就是在登州那边再扩大一下晒盐场的规模而已。
“这一次李耿带着船队去北美洲,虽然还没有回来,但是我觉得函馆港可以为此做一些准备。
东北部应该还有几个岛屿,其中有些岛屿上面也有天然的港口,明天开春以后,可以腾出一部分人手去那里修建一些简易的补给设施。
到时候不仅去北美洲的船队可以使用,捕鱼的渔船也可以使用的。”
对于东方平来说,他自然是希望把东海渔业的影响力扩张到整个太平洋。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实现。
“没问题,函馆海域的渔场规模太大了,多修建一些补给的港口,也能让渔船的活动范围扩大一下。”
兰乔生一边跟在东方平后面视察着港口的情况,一边交流着各种看法。
一路上,时不时的会有一些商家、海员跟兰乔生打招呼。
很显然,他这个函馆港的负责人,跟许多人都是非常熟悉。
“我听说如家客栈准备在函馆港也修建一家分号,他们的负责人已经过来开始选址了吗?”
看到络绎不绝的人流在寒风中忙碌着,东方平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
函馆港这里,许多人都不是长期居住的。
特别是一些商家来这里做生意,可能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偏偏之前这里人口规模实在是太小,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客栈。
“已经有一个掌柜先过来了,不过现在天气太冷了,没有办法施工,只能是先做一些前期的准备。”
“以后函馆港的外地商家肯定会越来越多,路过的船队、海员也会越来越多,这些人的衣食住行问题都是需要充分考虑的。
要不然人家来了一次之后,就不敢来了。”
“嗯,东方都督您放心,这些问题我们都已经在考虑了。等到开春以后,立马就会开始完善。”
“等我这一次回大唐以后,跟楚王殿下再商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将长安城实行的警察制度扩大到各个海外州城、港口之中。
函馆港现在充满了商机,除了各种各样的商家涌过来之外,肯定也会有一些人不怀好意。
我们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东海渔业有自己的护卫队,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则。
但是伴随着海外实际控制港口的增加,东方平自然也在开始考虑一些其他问题了。
各个港口,是不是有必要跟大唐国内一样建立一套管理体制呢?
这些人是由朝廷委派,还是由东海渔业负责呢?
许多东西,都是挺敏感的,不是东方平能够做决定的。
第1324章
全面唐化
就在贞观十九年即将过去,贞观二十年即将来临之际。
大唐周边的国家之中,发生了一件意义颇为不凡的事情。
接连承受了几次重大打击的新罗王国,不仅没有跟大唐分道扬镳,反而一口气彻底的实施了一场重大的改革。
“九条兄,金胜曼的这个决定,你怎么看?”
在金城的一处院子里,贺健跟九条浩之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边吃着火锅,一边商讨着金城发生的大事。
自从贺健收到金城将有大动作的消息,他就立马从平壤赶了过来。
这几年,在大唐有意无意的控制之下,朝鲜半岛上的局面,整体上还是比较平稳的。
不管是新罗、百济还是南高句丽、北高句丽,还是渊盖苏文带领下的高句丽王国,大家谁都不敢跳出来反对大唐。
至于百济旁边占据了一块飞地的倭国,就更不敢说半句不字了。
这种局面,让九条浩之和贺健在朝鲜半岛过的如鱼得水,乐不思蜀了。
对于长安城百姓来说,比较昂贵的新罗婢女,他们要是愿意,每天都可以不重样。
“听说金德曼已经完全不管国事了,金胜曼算是彻底的大权在握。我听说最近两年新罗安排了不少的遣唐使,对我们大唐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这个金胜曼,应该是想借着全面模仿大唐的契机,让新罗重新走上富强的道路吧。”
九条浩之作为一个倭国人,对于番邦属国的勋贵们的想法,显然是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嗯,金胜曼的动作非常快,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金城就已经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我听说新罗人直接把孔子学院的规模给扩大到原来的三倍,还准备在各个州城设置蒙学和小学,全部都教授汉学。
甚至新罗王国新成立的教育部,更是金胜曼亲自担任部长,然后下面的不少官员是原本孔子学院里头的唐人。
她这个举动,算是在向我们大唐示好吧?”
贺健感觉自己要看不懂新罗这里的局势发展了。
实在是情况变化太快了。
以前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居然变成真的了。
“是的,确实如此!并且新罗朝廷还准备拿出一成赋税的钱财,专门用来发展教育。
一方面,他们在国内修建学堂,另外一方面,他们准备继续扩大前往大唐学习的学员规模。
只要是从大唐学成归来的人员,在金城都能得到重要,现在几乎所有的贵族富商的子弟,都计划前往长安城学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3/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