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2214


由于走的是来的时候的路,所以一路都很顺利,一直到了伏俟城,碰到朝中派人过来召唤李宽的人马。
“楚王殿下,陛下口谕,王爷即刻回京,不得延误。”
“啊?是要大军立马回京,还是只是本王回去?”
李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李世民为何派人来到吐谷浑召自己回京。
“只是楚王殿下回去即可!”
“发生什么事了?”
传令的百骑看了看四周,轻声的说了一句,“听说太上皇抱恙!”
李宽一听,立马就反应过来了。
历史上,李渊就是今年去世的,看来是病重了,所以李世民才急召自己回京。
“薛礼、玄策、玄武、君买,收拾一下行囊,立马启程回京。”
这种时候,不管李宽跟李渊的感情如何,即刻回京的态度是不可以有任何松懈的。
以孝治天下!
这可是每个朝代都提倡的,虽然唐朝的时候没有汉朝那么夸张,但是不管什么事情,涉及到“孝”,一定是要慎重的。
李宽原本还想着回到凉州之后先安排一下吐谷浑的事情,现在看来什么都要以后再说了。
……
石见国。
程咬金等人已经在最初登陆的码头旁边建起了一座小城堡。
除了东海渔业派遣了五十名护卫入驻,还有几十名从大唐而来的匠人,专门负责勘察石见国的银矿。
不过,虽然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对石见国内的几个小银矿进行了确认,但是暂时还没有多大的收获。
李宽口中的银山更是连影子都没有。
“上回周二福来难波津,说是楚王殿下领兵出征吐谷浑了,错过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实在是可惜啊。”
尉迟环跟程处默最近一段时间都在石见国,跟着匠人在山里头到处跑,觉得无聊极了。
“你放心,楚王殿下不是说过了嘛,这大唐以外,还有无数的国家,我们要一一寻找,一一征服,你想打仗,到时候有的是机会。”
程处默是彻底喜欢上了航海,觉得那种征服大海的感觉,就像是征服了一个一个国家一样。
“这次我们出来也有将近一年了,下次跟东海渔业的船只回长安看看,算算时间,楚王殿下应该也从吐谷浑回来了。”
“行,回去看看也好,省的家里老担心。”
……
李宽终究还是没有见到李渊的最后一面。
等到他回到长安城的时候,李渊的头七都已经过了。
太上皇驾崩了,整个长安城都陷入了一阵特殊的氛围之中,各种婚嫁、宴席全部都停止了。
李宽看到李世民的时候,他正一脸憔悴的给李渊守灵。
按照儒家孝治天下的说法,父母去世之后,子女是需要守孝三年的。
当然,这个三年不是整整三年,一般是指二十五个月,也有说是二十七个月的。
李世民作为帝王,自然是不可能真的三年不上朝,不处理政事。
不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孝期还是不能少的,这期间除了重要的政事,其他时候基本上都要守孝的。
李宽作为孙子辈,理论上也是需要守孝一年的,守孝期间不做官,不嫁娶,不赴宴,不应考。
不过,实际上,贞观年间,很多仪式还没有那么死板,往往守个三个月就差不多了。
当然,一年内婚嫁是绝对不可以的,那绝对是千夫所指的事情。
“陛下,节哀顺变!”
李宽想到去岁的那段时间,李渊对自己着实不错,心中也是一阵难受。
第248章
足不出户的生活
酷热的太阳高高的挂在空中,知了在有气无力的喊叫着。
李宽躺在一颗银杏树下,百无聊赖的盯着一只飞来飞去的蜻蜓发呆。
回到长安已经一个多月了。
这段时间,除了每天例行的去给李渊灵堂尽孝,其他时间都是在王府别院之中。
长安城虽然已经重新恢复成一个热闹的大都市,东西两市依旧人流如织,但是这些都和李宽没有关系。
“王爷,渭河北边那块地,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在施工了,再过几个月就可以开始使用。”
王玄策满头大汗的从外面回来,立马就来到李宽身边汇报着情况。
去年,在李渊的要求下,李世民赏赐了一块几万亩的地和荒山给到了李宽。
怎么利用这块地,李宽也是想了好久。
而自从坑爹的系统奖励了一套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李宽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不能浪费了,便干脆让王玄策安排兴建一座书院。
只是没想到碰到了李渊驾崩这件事,搞得自己一直都没有去关注书院的建设情况。
如今看来,还是先把教材给搞出来吧。
既然是书院,怎么也不能只是教授蒙学的那些东西。
但是,哪些东西适合拿出来,哪些东西需要换一种说法,这里面其实还是挺有讲究的。
好在李宽现在很闲,可以慢慢的琢磨琢磨。
算学、物理和化学,这应该是最有意义的三个学科了;医学的话,有孙思邈师徒,倒也好办;至于农学,有初级农业技巧的加成,也能搞一搞。
“玄策,那个许敬宗你觉得怎么样?”
王玄策现在是李宽手下的头号谋士,每天都有一堆的事情,让他专门负责新建书院的日常事务,那是忙不过来的。
而那许敬宗,一直负责大明宫的兴建,中间需要协调的事项非常多,但是几乎没有让李宽操什么心,个人能力可见一斑。
虽然历史上,许敬宗是被打入了佞臣榜,但是李宽倒是不觉得怎么。
说句不好听的话,你要是没点水平,你想上这个榜还上不了呢。
唯才是举和唯德是举之间,李宽是倾向于前者的。
至于个人道德方面,更多的需要制度去约束他,需要制度去监督他。
“王爷,延族是个干实事的人才,虽然之前名声不显,但是本事其实一点也不小。”
王玄策也不是那种怕别人抢了自己位置的人,他很清楚,楚王府的事情越来越多,自己是不可能什么都插一手的。
与其等李宽主动的出手,倒不如自己自觉一点。
“大明宫二期的工程也已经完成了大半了,从明天开始,你让许敬宗也接手书院的建设事宜吧。”
“好的,延族确实很适合。”
……
楚王府的印刷作坊最近有点忙。
别家的印刷作坊,一年也只不过是印刷几本新书,其他的基本都是翻印过去的书籍。
但是楚王府的印刷作坊,却是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接连收到了十几本书籍的印刷任务,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个任务还在不断的变大。
按照李宽的设想,蒙学的教育保持不变,主要是教授识字;小学的教育相当于后世的小学和初中,一共学习六年,之后就去到观狮山学院,也就是渭水北边正在建设的学院里头进行学习四年,总共学满十年。
至于在观狮山学院里教授什么内容,这个可能每年都会变化。
整体来说,李宽是希望把后世高中和大学的一些内容都放在那里教授,当然,四书五经之类的,也是要学习的。
这么一来,正常情况下从六岁进小学,十六岁从书院毕业。
按照这个年代的情况来看,基本上算是比较合适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