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4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2/2214


作为最杂学的格物学院,几乎所有不知道该属于哪个学院的教学内容,都被扔到了这里。
天文、地理,是格物书院的。
机械、物理,是格物书院的。
炼丹之中方士的研究项目,也是格物书院的。
至于现在很热门的造船和航海,自然也在格物书院进行教学。
“按照楚王殿下这地球仪中划分的情况来看,蒲罗中基本上就是接近赤道的所在地,继续往南之后,就会出现天气跟大唐完全相反的情况。因此,我推测这地球仪上的澳洲,此时应该就是属于春天。”
房遗爱站在讲台上,说出了一番让人惊讶莫名的话。
李义协和李耿面面相觑的对视了一眼,紧接着又甭发出了火花。
这个世界,居然如此奇妙?
不出去看看,实在是对不起自己啊。
这一年来,李义协和李耿可谓是弃武从文,在观狮山书院好好的学习了一番。
不管是算学院的阿拉伯数字,还是医学院的外科手术,亦或是农学院的农作物识别,他们都有所涉及。
而最让他们感兴趣的就是今年才开始教授的造船和航海,可谓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房教谕,按照你这个说法,岂不是我们冬天的时候,那什么澳洲是大夏天?这同一个太阳底下,居然有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不大可能吧?”
李义协忍不住站了起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对啊,我们夏天,澳洲是冬天。这很奇怪啊。”
“为何赤道附近就一年四季炎热,而南北两边却是相反的气候呢?”
“按照这个方法推断,最南边和最北边,岂不是一年四季都是冰天雪地?”
……
很快的,课堂上就响起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声。
“这个说法,我也是听楚王殿下说的,但是王爷的这个说法,却是和我这些年的航海情况高度吻合,所以我是相信王爷说的是对的。其实,要辨明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也不难,只要有船只从蒲罗中出发,继续往南行走几千里,自然就能证明这一点。”
让房遗爱去说一说航海经验,吹吹水,还是没问题的。
但是要他解释起一些理论问题,那就力不从心了。
要回答南北半球气候截然相反的情况这个问题,就绕不开日心说这个跨时代的理论。
显然,这么一个理论,在没有李宽引导的情况下,一时半刻还没有人会提出。
大家都认为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才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岂不知,别说是宇宙中心了,连宇宙的一粒尘埃都不一定称得上。
“房教谕,那东海渔业会派船只继续南下吗?然后,之前王爷说绕着地球转一圈,就会回到原地,东海渔业会派船只去实践吗?”
李耿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房遗爱。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生的追求,李耿迫切的想要去出海寻找传说中的亩产几千斤的粮食。
不过,他也有自知之明。
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
进入观狮山书院学习,然后跟随东海渔业的船队出海,这是李义协和李耿都认为比较靠谱的一个想法。
“必然是会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
房遗爱对李宽的想法还是比较了解的,如今东海渔业在大力建设南洋的各个据点,特别是那个蒲罗中,今年尉迟环带了一千多人出海,船上几乎装的都是水泥、铲子、铁锹、农具等各种用来开荒、筑城的物资。
这明显是要把蒲罗中建设成大唐的一个飞城啊。
第396章
等的花儿都快要谢了
房遗爱在格物书院客串的讲课,影响比他想象的要大。
“哈哈,笑死我了,长孙兄,你听说了吗,那个房遗爱居然说有些地方的一年四季跟我们恰好相反,太搞笑了。”
郑海笑着笑着,眼泪都要出来的。
观狮山书院的格物书院现在是大唐许多新理论、新说法的起源之地,再加上书院不是很拒绝大唐百姓在课堂外面旁听,这些新的说法往往很快就会流传开来。
这也算是为大唐百姓的枯燥生活添加了一些趣味。
“要是李宽这么说,我说不准还得思考思考是不是真的,他房遗爱……”
长孙冲脸露不屑之色,觉得这种哗众取宠的事情,也就是房遗爱能够干出来。
“是啊,借着楚王府的风光,味之素搞得有神有色的,这房遗爱是飘了啊。”
郑家在长安城也是有自己的酒楼,但是别说跟房遗爱的味之素比较了,就是崔家的五合居,也要强很多。
这让郑海实在是有点吃味。
“听说,观狮山书院现在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落魄士子,整个书院的学员数量已经超过三千人了,单单教谕就有几百人,郑兄,你说这建设书院,有搞头不?”
眼看着观狮山书院缓缓崛起,虽然长孙冲还没有看出来书院能够给李宽带来什么好处,但是以他这些年对李宽的了解,他应该不会干吃亏的事情。
自己这是要不要跟进呢?
今天跟郑海吃饭,他也是想要探探他的口风。
毕竟,真的要建设书院的话,如果能够和荥阳郑氏合作,成功的可能性会很多。
长孙家在经学上的底蕴,还是稍微差了一点。
“建设书院啊?”
郑海陷入了沉思。
作为郑家的嫡长子,他的见识自然也是不差的。
科举改革之后,如今每年的春闺影响是越来越大了。
据说朝廷有意再进一步改进各道、各州和各县的科举考试,形成中央、道、州、县四级的科举制度,让各个层级的考生都能享受到相应的实惠。
真要是如此,科举的影响力必然会进一步扩大。
“长孙兄,这几年,书籍和纸张的价格是越来越便宜了,如今一本《春秋》,在新华书店里不用一百文钱就可以买到,而十几年前,哪怕是一贯钱,也买不到。这书籍和纸张的价格一下来,读得起书的人就变多了。书院的兴盛,几乎是必然的。”
“是啊,所以我才和郑兄探讨兴建书院的事情。”
最近朝廷从观狮山书院招募了大量的胥吏前往各个水稻推广的州县任职。
虽然是没有品级的胥吏,但是这却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信号,让长孙冲慢慢的意识到投资书院,似乎可以有力的扩大家族的影响力。
“修一个书院,不见得有多难。但是要把这个书院办好,就很有难度了。长孙兄,这事,我还得回去跟家里商量。”
郑家能够传承几百年至今,自然有自己的一套人才培养体系。
是否需要通过修建书院来对外吸收人才,关系着荥阳郑氏未来的人才策略,所以慎重一点,也是没错的。
“好,那我就等郑兄的回复。”
……
石养今天起了一个大早,吃了几个饼子,就扛着锄头出了门。
这段时间,村子里通往官道的黄泥路要改建为水泥路了,石家村家家户户的壮劳力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去到现场帮忙。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八百里水泥路的修建,武媚娘也是很有魄力,除了砂石这些东西有一部分是各村自己准备,所有的水泥都由楚王府下属的水泥作坊免费提供。
当然,首先修建的,肯定是楚王府别院周边的各个村路的水泥路,特别是各条通往楚王府的田地的乡间小路,全部都使用水泥重新铺设一遍,也算是大大的方便了佃户们运输粮食。
另外一个区域,就是作坊城周围的荒地,按照规划,提前修建了纵横交错的道路。
“石养,听说你明年准备租赁二十亩水田?你们家就你一个壮劳力,你忙的过来吗?”
石福也吃完早饭,来到了村道上面,准备开始干活。
这一次的水泥路修建,南山建工安排了一些匠人来指导大家,免得修出来的道路质量太过差。
虽然再差的水泥路,也比黄泥路强。
“忙不过来就去西市买一个奴隶回来,那些倭人奴隶价格非常便宜,今年水稻鱼卖的钱财,就够买一个了。这还没算上售卖稻谷的收入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2/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