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4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0/2214


“你们有办法预测飓风什么时候形成?”
一旁的李义协忍不住问道。
朱铜:“除了天上的神仙,没有人有办法预测飓风的形成。”
要是李宽在这的话,倒是要为朱铜随口而出的这句话点个赞。
因为要确认飓风的形成,必须要有卫星云图才行;这可不就是相当于要在天上能够看到云朵的情况,然后才有办法预测。
很显然,天上要是真的有神仙,他们是可以看到云朵的变化的。
“那你刚才那话是什么意思?”
李义协觉得自己被调戏了,脸色变得有点难看。
“虽然没有办法预测飓风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形成,但是假以时日,我可以至少提前一天预测飓风将要来临。如果在海上航行,提前一天就知道了飓风将从哪个方向过来,那么岂不是有很大的概率躲过它们?哪怕是不能完全躲开,至少也是可以躲到风暴没有那么强烈的地方吧?”
朱铜虽然现在还没有办法做到提前预测飓风的到来,但是他已经隐隐的触碰到了一点思路,觉得自己迟早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其实,我们的研究不仅是可以用来提前预测飓风,还可以确认海水流动的方向。如果出海的时候能够顺流而行,速度肯定是要比逆水而行要快很多。在缺少淡水和粮食补充的海面,速度越快就能让风险变得越小。”
朱银站在旁边,跟自己弟弟一唱一和的宣传了一下自己的研究。
“这海水还有流动方向?”
李耿狐疑的看了看朱银兄弟两,明显是不大相信这种说法。
“我现在还不能完全确认这一点,但是按照之前楚王殿下在给书院做的一堂讲座里面,提到了洋流这个概念,按照殿下的说法,出海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把握洋流的变化,不仅可以有效的缩短航海时间,还能提高航行的安全性。”
朱铜微微抬着头,很明显是想到了什么。
观狮山书院格物书院门前的那个地球仪,朱铜几乎已经能够完全背下来里面的情况了。
为了让自己的气候研究理论得到证实,朱铜希望自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地球仪上的主要大陆和海洋给走一遍。
当然,这种想法,哪怕是他的兄弟,他都没有说的。
李耿:“真要按照你这么说,岂不是那些道士做法,其实完全是骗人的?这刮风下雨,其实就是气候变化,是能够预测的?”
“我没有这么说,但是人家的做法到底是什么回事,这就要你自己来判断了。”
道教可是大唐皇室大力支持的一股力量,朱铜可不想随随便便的把他们给得罪了。
“行,只要你们两兄弟真的能够证明刚才说的东西,到时候我肯定跟许参军说明你们的功绩,让你们成为书院的教谕,甚至还能去太史局兼任个什么职位呢。”
李耿作为李忠的儿子,跟长安城里好多武勋都有来往,甚至就连李世民也时不时的能够见到。
这个优势,朱铜两兄弟是永远赶不上的。
有时候,投胎也是一种能力啊。
……
九条浩之如今是汉城有名的大商家。
而以他名字命名的九条贸易,是汉城高句丽贵族们最大的一个合作商家。
“何管事,刚刚探听到的消息,高句丽的太子高桓权已经启程前往长安朝贡了,而高句丽边境的长城也基本上修建完成,目前高句丽国内,似乎看不到有什么跟大唐过不去的动静。”
九条浩之今天跟汉城的几个高句丽贵族吃了个饭,送上一些精美的水晶制品,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
“前年高建武派兵侵犯新罗北部的七重城,结果新罗将军阏川率军迎战,与高句丽的大军在七重城城外大战了一场,一向自视甚高的高句丽大败而归,之后他们就收敛很多了。不过,我还是坚信楚王殿下的判断,这高句丽,终究会是一个祸害,大唐迟早跟它们是有一战的。”
何青泉虽然心里面也有一些不理解。
以如今高句丽国王高建武对待大唐的态度,虽然充满了防备,但是面子上还是认大唐这个老大的。
为何楚王殿下就会认为高句丽迟早狼子野心呢?
莫非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可这九条浩之也不是唐人,办事却还是挺忠心的呀。
“属下明白,这两年,那个贺建也联络上了近千当年大隋的遗民,暗中组建了一支五百人的队伍,一旦有需要,这些会说高句丽土语,熟悉地理环境的士卒,将成为大军的向导,快速的攻打汉城周边的各个关隘。”
何青泉、九条浩之、贺建,基本上就是李宽留在高句丽的三驾马车,假以时日,必定要让高句丽付出惨重的代价。
第443章
不就是一些石头嘛,就能增加水稻产量?
汉水作为长江最大的一个支流,将鄂州与襄州完美的串联了起来。
而襄阳作为襄州的治所,繁华程度远超后人了解。
在后世,襄阳在哪里?
估计有不少人都是不知道的。
哪怕是知道的人,也没有太把这座城市当回事。
毕竟,它的存在感有点太低了。
但是,放在大唐,襄阳却是有数的繁华之地,襄阳县更是上上县。
可以说,襄州是跟扬州、洛州等大州一个级别的存在。
当然,这跟襄阳离长安比较近,又有汉水直通关中和长江有莫大的关系。
“王爷,这襄阳城可是一点也不比扬州城小呢。”
站在船头,武媚娘看着长不见底的城墙,不由得感叹了一句。
襄阳九里郭,楼堞连云树。
按照白居易的诗作里头记载,襄阳城长宽大概有九里,在古代,算是少有的大城了。
看过《神雕侠侣》的书友们对郭靖镇守的襄阳城应该有所印象,这个襄阳城,就是武媚娘眼前的这座。
可想而知,襄阳城在古代的地位有多高。
“这襄阳作为山南道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拱卫关中的一个重要关隘,城墙建设自然不凡。”
李宽也是第一次来襄阳,虽然心中也有点惊诧于它的雄伟,不过却是很好的掩饰住了。
看来,自己把襄阳这一带作为南洋水稻推广之地,算是选对了。
为了能够赶在程静雯生娃之前回到长安,李宽在鄂州并没有待太久就来到了最后一站襄阳。
如果一切顺利,自己应该可以在七月份赶回长安城,再不济也可以在中秋之前回到。
“王爷,这襄州是观狮山书院的学员去的最多的一个州府,也是关中道移民数量最多的地方。这里的南洋水稻种植应该面积应该是最大的。”
武媚娘满怀信心的跟着李宽下了船,踏上了襄阳的土地。
“襄阳离长安那么近,应该没有那么多幺蛾子,我们先去襄阳县里面住下吧。”
如此重镇,大唐皇家钱庄和西北贸易在这里都是有分号的,李宽自然不用跟襄阳县令抢地盘住。
“这一路巡视了这么多州府,我们基本上都没有好好的游玩,这一次,你不会又整天让人在县衙里面审理案子了吧?”
武媚娘娇嗔的抱怨了一句。
她已经记不住自己到底审理了多少个案子了,整部大唐律,她都快能背下来了。
“嘿嘿,再审理几个案子就行了,我们这叫善始善终,不能让人家襄阳百姓觉得本王在区别对待嘛。”
李宽想到自己系统中96/100的进度条,迫切的想要看看一百个案子的审理任务完成之后,系统会开放什么新模块出来。
“真的只是几个吗?”
“当然,一只手数完就不审了,让襄阳县令自己烦恼去。”
……
在襄阳县城西边,靠近汗水支流的一处村落,原本只不过是几十户人的小村落。
自从去年底,关中道迁移了上千户人家到襄州之后,这个村落就成了一个有着超过百户人家的大村子。
石良和石文的落脚地就是这个叫做梧地村的地方。
“哥,这水稻已经开始抽穂了,下个月应该就可以收割了。按照去年楚王府的田地上种植的双季稻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地应该也能赶上再种一季呢。”
石文看着地里一望无际的稻苗,心中充满了希望。
关中农户愿意南下种植南洋水稻的,朝廷准许你拥有一百亩永业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0/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