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4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6/2214


哪怕是巅峰时期,人口也没有突破一个亿。
现在才是贞观十四年,虽然没有人口普查,但是李宽估计大唐的人口数量也就是在三千万到五千万之间。
这要增加一千万,可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了。
李宽在后世看过一个关于人口增长的理论,说是在“无妨碍条件下”,一个国家的人口每二十五年就会翻一倍。
这个定律,放在二十世纪后半页,基本上是符合情况的。
但是,你只要随便算一算,就会发现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朝代能够符合这个定律。
我们就按照汉朝初期的时候,人口只有一千万来计算,那么到了唐初,人口早就超过不知道多少个亿了。
这可能吗?
这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吗?
那为什么这个理论在古代完全没有用呢?
在李宽看来,最主要的就是三个原因吧。
一个就是粮食产量,这是最影响人口增加的限制因素。
其次就是医学技术的落后,婴儿夭折的多,人的平均寿命很短。
最后一个就是战争!
无穷无尽的战乱,各个几百年就来个改朝换代,都是需要无数的白骨去填充。
“王爷,你在想什么呢?”
武媚娘睁开眼,看到李宽两眼发呆的看着床顶,有点忐忑不安的问道。
自家王爷,不会是吃完之后就后悔了吧?
“啊?没……没什么。”
猛然听到武媚娘的问话,李宽还没有从系统安排的任务当中清醒过来。
“媚娘,你说怎样才可以让大唐的人口增加个一千万呢?”
“啊?”
武媚娘脸色羞红。
在她看来,李宽此时此刻问自己这个话,似乎……
可是自己昨天才是第一次,现在没法再……
“王爷,媚娘现在……现在……”
听到一向聪明机智的武媚娘支支吾吾的声音,李宽不由得转过头看了一眼。
不过,看到那羞红的表情,李宽立马明白问题出在那里。
“哈哈,媚娘,看你在想什么呢。本王是问,怎么让大唐的人口增加一千万,纯属字面意思。除了关中道,大唐如今也算是地广人稀,特别是江南道的各州县,人口数量远远不如关中,而人口就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最基本条件。”
“媚娘不知道,王爷你就知道捉弄人。”
武媚娘难得的露出了一副小女人的模样,把被子往头上一拉,整个人钻到了被窝里面。
不过,李宽倒也没有真的指望在这个问题上,武媚娘能够提出比自己更有见解的方案。
其实,到了贞观十四年,大唐的人口已经具备了快速增长的许多条件。
一方面,曲辕犁已经普及多年,耕作效率大大的得到了提高;另外一方面,南洋水稻的种植已经开始推广,不用几年,大唐的稻谷产量就可以翻一倍,甚至翻两倍,乃至更多。
大唐已经具备养活更多人口的粮食基础。
当然,渡过了隋末动乱,同意了天下主要州府,大唐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虽然每年都还有战争,侯君集现在还带着大军在沙漠中奔袭高昌国呢。
但是,大规模的战事,可以说从贞观四年灭掉东突厥之后,就已经没有了。
也就是说,限制人口增加的因素当中,如今最需要的就是减少婴儿的夭折率,提高人均寿命。
换一句话说,只要提高这个年代的医学水平,再加上本身大唐具备的条件,一千万的人口,似乎也不是那么难?
刚好系统也开放了医疗模块,看来,诸事都有因由啊。
当然,这个任务,一年半载,是够呛了。
这一次,系统又给了自己一个长任务啊。
算了,自己就勉为其难,再在孙思邈等人的面前装一波十三,好好的把观狮山书院的医学建设成大唐最顶级的存在吧。
就是不知道到时候的奖励会不会让人满意呢。
第447章
充满童年回忆的打谷机
襄阳的木材商人,在大唐的名气是非常响亮的。
与此同时,襄阳的木匠,数量也是众多。
进入五月份以来,所有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州县,木匠们都被大量的征集起来,集中打造一种器械。
为此,户部和工部还专门联合观狮山书院的机械作坊,向主要的州县安排了人员。
等到水稻开始变得金黄金黄,所有突厥移民和关中道移民的家中,都出现了一种新式的器械。
“哥,这个打谷机看上去怪怪的,真的比我们之前用的打谷桶要好吗?这两百文钱一台,虽然不算贵,可也不算便宜呢。”
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田野中的雾水还非常重。
不过,石良和石文两兄弟,已经早早的起床了。
辛苦了半年,今年总算是到了收割稻谷的日子,梧地村家家户户都起了个大早。
“县里的胥吏,还有观狮山书院那些学员也都说了这个打谷机好,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再说了,这两百文钱,不是还没有交嘛。”
石良对兄弟两正抬着的打谷机,显然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这个打谷机,正是当初李宽让格物学院下属的机械作坊研究搞出来的玩意。
其实,只要有相关的创意,打谷机的制作是非常简单的。
要不然也不可能在后世普及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机械作坊要做的事,无非就是怎样让打谷机的结构变得更加简单,构件更加的少,更加的轻便。
石良兄弟现在将要使用的打谷机,就是几次改版之后的成品。
“哥,虽然还没有交,胥吏也说使用不满意可以退回去,但是你觉得这两百文钱,你可能不交吗?”
“先别想那么多,等一会开始用一用,不就知道好不好用了吗?”
石良虽然对打谷机有信心,但是毕竟还没有用过,倒也说不出一个什么来。
伴随着阵阵鸟鸣,大片大片的稻穗静静地挂在稻禾上面,享受着最后一顿清晨的阳光。
虽然石良起的很早,不过还有比他们更早的,下地开始割禾了。
割稻子算是农活中最累、最苦的一种活,夏收这一次的割稻子尤其如此。
因为要抓紧时间,割完稻子就要重新耕地、插秧。
完了那些稻谷你还要把它晒干,可以说是好多活都集中在一起。
农忙农忙,说的最主要就是这段时间了。
“五弟,观狮山书院的学员说,一个人操作打谷机,正常需要两到三个人割稻禾才能对应过来,这比打谷斗可是快多了,今天我们先把这块地的稻禾割下来,然后我再去打谷吧。”
石良缓缓的将打谷机放在了田垄之中,抽中一把禾镰,撸起裤脚,赤着脚进入水田,开始干活。
这禾镰也是观狮山书院机械作坊特别改良之后的,刀口有一些锯齿,跟一般的镰刀有所不同。
只见石良左手抓住一棵禾蔸,右手挥舞着禾镰,顺势往前一拉,一小把稻禾就已经割下来了。
“刷刷刷!”
石良不愧是种田能手,割起稻禾来,非常的麻利,不过是一两个呼吸之间,他就已经割了三四株稻禾,然后利用已经发黄的稻叶,将几株稻禾缠绕在一起,然后接着再割了四五株稻禾,这一把稻禾,就算是完成了。
没有亲自割禾过的人,很难理解看似简单的割禾动作之中,包含的多道工序,每一道都蕴含着农夫们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6/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