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校对)第9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8/2214


“多谢杨提督成全,我敬您一杯!”
哈梅迪听了杨七娃的话,心中大喜。
……
广州府,番禺县。
又到了一年一度收割甘蔗的时候。
在楚王府的带动下,长安城许多勋贵都在岭南道有自己的甘蔗园,其中以番禺县最为密集。
放眼望去,一个小山坡靠着一个小山坡,一片连一片,东看不到头,西望不到尾,到处都是甘蔗。
这种大面积的甘蔗种植,给人一种无边无际,深陷翠绿海洋的感觉。
“程兄,你们府上的甘蔗地,今年长势非常不错啊。”
房镇骑着马,带着一批下人,准备前往甘蔗地,开启今年的收割模式。
“这都托了观狮山书院,托了楚王殿下的福。那个叫做姚远的学员提出了化肥的概念,并且还进行了好几轮的试验,证明了化肥的添加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我们东家专门安排人从襄阳运来了一船的化肥,全部都用到了这十来万亩甘蔗地里了,效果看来还不错。”
程刚是程家负责来广州种植甘蔗的掌柜。
经过几年的发展,程家已经是大唐最大的甘蔗种植主。
当然,房家也不弱,牢牢的坐在了第二名的位置。
反倒是楚王府一直不争不抢,每年种个五万亩左右的甘蔗地,便不再扩张。
毕竟,对于李宽来说,通过工业来挣钱,速度比农业要快多了,没有必要跟程家、房家去抢钱。
再说了,他们种再多的甘蔗,最终大部分的糖霜都卖给了楚王府。
否则,这些糖霜就没有办法变成雪白的砂糖。
“那个化肥真的那么管用吗?”
房镇将信将疑的看着程刚。
程家从襄阳运输了一船所谓的化肥,这个事情房镇是知道的。
但是他了解了一番之后,发现这所谓的化肥,其实就是粉碎了的石头,立马就没了兴趣。
现在听程刚这么一说,心中不由得多了几分困惑。
“房兄,你要相信科学!这化肥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可是在《科学》杂志上面说过的,楚王殿下也亲自做了点评。甚至那个姚远还因此获得了大唐皇家科技奖呢。你要是实在还有疑问,到时候我们对一对两家糖霜的产量,你就知道这化肥到底有没有用了。”
虽然程家和房家都在广州种植甘蔗,看起来似乎有点竞争关系。
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楚王府现在对于糖霜,还是属于你有多少我就收多少的地步,这些种植甘蔗的勋贵,彼此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矛盾。
反而因为时不时的要共同对付不听话的僚人帮工,大家的关系还不错。
要不然像是杜家、韦家等勋贵,李宽要想给他们使绊子,他们的甘蔗园在广州根本就开不起来。
哪怕是种出了甘蔗,只要楚王府不收购他们的糖霜,这些勋贵挣的钱也会少很多。
“好,那我就拭目以待!如果真的有效果的话,明年我也去买一船化肥回来,反正那个东西好像也不算很贵。”
房玄龄不怎么管家中商业上得事情,只要事情不是很大,房镇这个掌柜完全可以做主。
“东西是不贵,不过运费贵。来来回回的折腾,花费的钱财都能买到两船的花费了。”
程刚一点都不忌讳房镇知道自己的秘密。
毕竟,给甘蔗使用化肥,他也是跟着楚王府学习的。
只不过楚王府似乎没有把自家的甘蔗地太当回事,反而一门心思的扩大压榨作坊的规模。
第810章
我们坐在那里看戏就行
大唐速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南山建工的速度。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南山建工就上了两次《大唐日报》的头条。
“大唐第一高楼顺利封顶!”
“颐和园确定选址,南山建工再次成为独家承建商!”
这些消息,让长安城的冬天显得很是火热。
基本解决了升降梯的问题之后,大唐第一高楼的修建就进入了快车道。
因为剩下的工程大部分都是室内工程,哪怕是冬天,只要气温不降低到零度以下,也能够正常施工。
李宽准备在明年春天的时候,正式将这座高楼推送到长安城百姓面前。
“王爷,这渭水支流引入水源到颐和园之中,再让水流到作坊城的中心湖之中,最终让它们顺着作坊城内的河涌,重新汇入到渭水下游。我觉得这个方案,可行性非常高,并且解决了颐和园需要大量活水的问题。”
阎文本仍然是本次颐和园修建的将作大匠,同时,他还邀请了渭水书院的宇文善来给自己当副手。
作为宇文恺的关门弟子,宇文善这几年在渭水书院的表现也算是比较出彩,很是让渭水书院的格物学院上了一个台阶。
“没问题,水源的方案就按照你说的来制作。颐和园的建设重点就是一山一水,作坊城旁边,并没有像样的山坡,也没有明显的大湖泊。正好把挖掘湖泊的淤泥堆积到旁边,形成一座人工堆积的山坡,然后围绕着山坡修建一些庭院和宫殿,四周栽上各种名贵树木花草。这个湖,要挖的足够大。
听说杭州那边有一个西湖,去年杭州刺史在西湖中间筑了一道堤坝,将西湖一分为二,让这堤坝成为了一道新的风景线。我们的颐和园,直接参考西湖的格局来挖掘湖泊就行,总之我希望这个颐和园,是一个跟大明宫完全不一样的行宫,能够让陛下住进来之后就不想离开。”
既然杨本满那帮人那么给力,给自己这么好的一个助攻,李宽自然要把这个机会把握好。
行宫的修建,如果不能把李世民吸引过来?
那么意义就大大的削减了。
相反的?
如果以后李世民一年到头,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颐和园里头?
那就相当于大唐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颐和园?
转移到了作坊城。
这背后的意义,自然不需要多说。
“王爷?
其实按照大明宫那样修建,速度最快?
花费的钱财也少。如果完全要按照江南风格来修建?
那么费时费力不说,钱财绝对不会少花,您要不要再考虑考虑?”
阎立本已经跟李宽交流过颐和园的建设思路。
虽然他心里还是挺期待的,但是看到那规模浩大的宫廷建筑?
生怕修了一半就修不下去了。
作为大唐有数的大匠?
他很清楚江南风格的庭院,修建起来有多么麻烦。
“不用,既然要修的别致,就干脆做到极致,否则陛下在大明宫待的好好的?
干嘛来颐和园?我就是要让陛下感受到颐和园的不凡,让他来了就不想回去。”
反正都是花的李世民内帑的钱财?
李宽可是一点也不心疼。
作为东海渔业和大唐皇家钱庄最大的股东,李世民的内帑之丰厚?
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估计连李世民自己都不清楚内帑到底掌控了多少财富。
“不管是谁去了完工的颐和园,都会流连忘返。就凭王爷您给的设计图中的那一段话?
我就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以人工叠石成小山?
有高二丈至五丈者?
联贯而成无数小山谷,谷之低处清水注之。在山谷之中的池畔有庭院,有敞廊,有花园,有瀑布。而园内山丘之上遍栽名贵稀奇林木,而以各色花树为多’;这绝对是是人世间的天堂啊。”
按理说,阎立本的手中已经有了大明宫,算是功成名就。
这些年虽然有不少勋贵找他设计房屋,但是他都不为所动。
这一次,看到李宽给的东西之后,却是主动请缨的要担任将作大匠。
倒是省了李宽一番口舌。
……
河东道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比去年整整翻了两番。
第一年的时候,大家是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跟着楚王府的步伐在种植。
如今,尝试到了甜头,甚至可以说是暴利的勋贵们,立马就爆发了惊人的能量。
人手不够?
我自己搞定!
朝廷赏赐之外的荒地,需要出钱购买?
没问题,我给钱!
观狮山书院农学院的学员数量不足?
没关系,我们在这里专门修建一个棉花种植研究所,一应费用大家承担了,观狮山书院只要负责安排教谕。
“褚主薄,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大量的棉线被运往长安,特别是太原王家,后来者居上,今年单单他们一家种植的棉花面积,就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亩,几乎占据了将近一成多的产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8/22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