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万岁万万岁(校对)第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7/611

  范仲淹也是听得双眸发亮,他毫不犹豫的上前拉住了糜竺的手臂道:“先生果然大才,范仲淹愿意支持先生,上书国君纳蜀国公主为国母。”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与他一同派系的于成龙当即点了点头。
  随后糜竺又将目光落到了沮授与法正的身上。
  这两位可是秦国的老臣,深受国君信任,如果得到他们两位的支持,此事也就成了七八成。
  沮授被他目光灼灼的盯着,最终也只能无奈的点了点头。
  一旁的法正眉头却是微皱了起来,随即开口说道:“诸位大人所求的乃是为国为民,法正所求的,只是国君的信任尔,此事乃是国君的家事,在下便不掺和了。”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王允的眉头便是微微皱起了,他看了一眼法正与沮授之后,又与糜竺对视了一眼。
  他拱手向着庞统一拜道:“若那位殿下真如糜竺先生所言的聪慧与仁爱,王允倒是愿意亲自上书谏言。”
  随后范仲淹便开口道:“下官也愿意一同上书。”
  朝中的这些主要的重臣虽然都是秦牧指定的,但是一些小的官吏却是范仲淹提拔。
  眼看着范仲淹带头,他们便也纷纷附议起来。
  朝堂之中便有大半的人选择了支持蜀国昭姬,但最终的决定权却还是要看庞统。
  庞统从个人情感来讲,他的心底并不支持昭姬。
  毕竟那个女人得到了秦国君的亲口承诺,已经可以说是半个身子坐上了秦国国母的位置。
  但是她为了秦国的安定,主动地离开了秦国。
  一个愿意为秦国牺牲的女人,哪怕是他并不能够母仪天下,但依旧值得被敬重。
  昭姬虽有母仪天下的贤能,但她却是带着蜀国的盟约而来,她与秦国君之间的婚事,更像是一场政治交易。
  等到其真正成为秦国的国母之后,又如何保证她已经变成了是秦昭夫人,而不再是蜀国的蜀昭姬呢?
  最为关键的是,庞统与秦国君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他在内心深处,根本不想秦国君的婚姻变成了一场政治交易。
  对于那个为秦国殚精竭力的秦国君,这实在是有些不公平了。
  在秦国尚没有红云夫人的时候,他可是很少看着秦国君带着笑意早朝。
  但此时此刻,秦国也正如糜竺所言,迫切的需要一名母仪天下的女主人。
  “与蜀国联盟,救援蜀国之事,本官可以替国君答应下来。这便命人传书白起将军调动与巴国边境的军马,以此牵制巴国的军队进攻蜀国。
  至于秦蜀联姻之事,还是等国君回来之后再行商议吧。”
  他的话方才落下,那糜竺便正要开口说话之时,庞统却是将眉头一挑道:“先生若是有什么话,还是留着与国君说吧。本官只是丞相,国君虽然将咸阳之事全权托付于本官,但是本官能做的主便只有两国的盟约。”
  他言语落下之后,态度已经变得有些冷漠。
  “诸位忠心爱国,本官甚感幸慰。但诸位在爱国之时,也请稍爱国君一些。
  毕竟国君为尔等提供了休假,他自己却是常年久居深宫,唯一的所爱,便只有红云夫人了。”
  伴随着他的话音落下,
  未等群臣给予任何的反应,他便径直大手一挥,随即道了一声:“散朝。”
  群臣这才反应过来,急忙向着庞统拱手。
  等到人群逐渐散去,范仲淹盯着糜竺打量了一番之后,咬咬牙还是迈步走到了他的身旁。
  “先生……”
  范仲淹与秦牧相处的时间实际上很短,他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受到秦牧太多的影响。
  所以在他看来,就算是有了昭夫人,再娶一个红云夫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295章
夫子至周
  秦历三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
  魏王,周天子,楚王,犬戎王,徐国的国君先后去世,就连卫国的国君也陷入了危难之地,眼看着便是性命不保。
  天下强盛的国家,国君十五薨其六,可谓是天下诸国除旧迎新的一年。
  这一年,儒家圣人自玄鸟之西,驾车西游诸国,先至大秦咸阳新都,而后至大周洛邑。
  其沿途所见,竟是各有不同。
  夫子在秦,见诸侯之国,虽有流民百万,却依旧井然有序。
  老弱妇孺,青壮劳役各有安置,以工代赈,使得整个秦地生机勃勃。
  夫子将离秦时,也不由得感叹道:“人人如龙!”
  但是夫子虽然感叹秦国的生机勃勃,却并不认同秦国的治国理念。
  在夫子心目中的大同世界,是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其根本是以礼,以德治理国家,
  用教化使人明礼,用礼使人知德行。
  而后以德服人,使人爱人,知廉耻,则人不再有争执,各司其职,各安其业,于是天下大同。
  但是秦国治理的方式对于夫子来说,确实有些简单而又粗暴了一些。
  他在秦国随处可见执法的小吏在宣传秦国的法律。
  一味的用刑法来约束秦人的言行,
  而后以工代赈,用利益驱动百姓,这与夫子此时思想中的以德服人背道而驰。
  在夫子眼里,秦国虽然在运用儒家推崇的仁道。但实际上,骨子里却是法家的那一套。
  这种治国的策略让他不敢苟同,但同样也给他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让他折返前往洛邑的时候,又在秦国的其他城市里,仔细的观察过秦人的治国方针。
  已经离开了秦地,洛邑就在眼前,
  作为夫子最为得意的弟子,颜回忍不住开口问道:“夫子刚才所言,可是指秦国之民?”
  夫子摇了摇头,并没有正面回答自己的弟子。
  此时的他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与思想,但夫子从来不是一个思维僵化的人。相反,他非常善于学习和采纳别人有益的一面。
  在论语之中,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语录。
  此时此刻的他并不能确认秦国治国政策的利弊,所以他还需要继续在周王朝游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世界并没有鲁国,夫子虽然已经声名远播,但他并没有真正实践过亲自治国。
  “秦国之民终日乾乾,每一个都是斗志昂扬,对生活与未来充满希望,当真是让人向往!”
  颜回没有等到老师的回应,等来的却是另外一个人的声音。
  他的面色当即有些不善,作为一个将德行看得极重的人,
  在没有抵达秦国之前,他听诸国的商贾提及秦国之事,得知了秦国君战前放粮的仁义之举,本来已经对秦牧心生好感。
  但是当他到了咸阳之后,却是亲眼见到了以工代赈的秦国政策。
  虽然在自己的老师口中,这样的政策并非是一无是处。
  但他还是对于秦国以工代赈始终耿耿于怀,认为这是用利益的驱动百姓,是失德之举。
  如果是别人在这个时候推崇秦国的话,他还不至于如此生气。
  但眼前说话的人叫做端木赐,也就是历史之上的子贡。
  其出生卫国,25岁的时候才拜夫子为师,最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比夫子更强,直到第3年方才正式认可了夫子的深不可测,将夫子比作日月。
  正是因为他曾经的倨傲,让整个孔门对他都没有太多的好感。
  夫子游历诸国,门人弟子随行,上百人的开支何其庞大,就在这个时候端木赐挺身而出,主动的承担了老师与同学的「旅游」经费。
  因此,端木赐方才得到夫子一众门人弟子的认可。
  但是在颜回这里却是不同,这是一位为了德行能够忍饥挨饿的狠人。
  他虽然也与端木赐的关系有所缓和,也十分感激端木赐的慷慨。
  但他却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高看端木赐的德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7/6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