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万岁万万岁(校对)第5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6/611

  且与秦国交好,两国都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他们也不愿意与秦国就此分道扬镳。
  也正如庞统与乐毅所言的一般,秦王的目的是天下太平,如果对自己的盟友用兵,那便是挑起纷争,这又如何算得上是为了天下太平呢?
  就在秦牧回到咸阳之后,他便将张良安排到了集贤苑中读书。
  请范仲淹当了张良的老师,给予了这位少年时期汉初三杰最优厚的待遇。
  如果对方最终能够为秦国所用,秦牧不介意重用张良。
  如果张良最终不能为秦国所用,那便让他在集贤苑中教书,也不枉费其自身的天赋。
  伴随着张良入学,秦国的集贤苑中又有一批学子学成毕业。
  其中为翘楚者,乃是曾经与韩非关系密切的秦赋。
  这孩子本来就天赋上佳,又因为自己的「疏忽」,竟然亲自将敌国的王子送回故国。
  这让他内心极为自责,在怨恨韩非欺骗他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开始读书学习。
  在其毕业之时,秦牧看过他的文治,已经达到了100点的程度。
  最为关键的是,他的武略也达到了98,可谓是文武全才。
  这样的人才当然要经过重用,但是秦牧却不准备直接为他任免官职。
  每一名朝臣才能有所不同,但是没有系统的他们根本不能通过肉眼来衡量。
  就像是秦牧破格提拔的最后一名丞相张仪。
  虽然他连横诸国确实是给秦国带来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许多臣子的心目当中,依旧不认为张仪比自己更加出色。
  许多臣子在秦国战战兢兢的奉献了那么多年,结果他们的身份与地位却比一些刚刚加入秦国的贤能更低,这让他们如何能够心服口服?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而又完善的人格,在秦立国之初,为了能够更快的壮大秦国,秦牧不得不用自己的王者君权来压制这些百官的异样想法。
  但是现如今秦国已经成就霸主之位,秦国原有的土地暂且不论,许多秦国新占领的土地需要提拔大量的人手去治理。
  如果这些人都要让秦牧一个个去筛选,那秦牧还不得被累死?
  而且,这些地方上的百姓可不会认可秦王直接指派的贤能。
  最为关键的是,秦牧而今已经30多岁,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给后世的君王提供一个更加行之有效的科举制度。
  与其等到继任者殚心竭虑的改变他现在的集贤举荐制度,不如直接改为更加科学有效的科举制度。
第774章
科举考核制度的阻力
  “启禀王上,而今我大秦已并韩国,但是却还没有选拔出贤能治理韩地,微臣这里有十二名集贤苑中最为优秀的臣子,想要举荐给王上。”
  在安顿好了张良之后不久,正准备筹备科举的秦牧便遇到了范仲淹前来举荐。
  秦牧见状之后,随即笑着说道:“爱卿来得的正是时候,寡人正好有一件事情需要爱卿去办。”
  秦牧话音落下之后,范仲淹先是一愣,随即恭恭敬敬的向着秦牧请示道:“还请王上赐教。”
  秦牧随即将范仲淹拉到自己的御前,然后指着案几之上的一张写满了计划的纸张说道:“寡人欲要在秦国推行科举制度,今后通过考核的方式来进行官吏选拔和提升。”
  范仲淹闻言之后眉头轻皱,他狐疑的看了一眼秦牧之后问道:“王上慧眼识珠,有选贤用能之德。朝中百官,地方干臣,王上一言自决便是,何必要用这么劳民伤财,耗时耗力的方法?”
  作为直接被秦牧提拔到重要位置的范仲淹来说,秦牧这等金口玉言的选官方式并无不妥。
  而朝中百官也一直都是由他进行推举,然后直接由秦王进行审核便可以分派任用,也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案。
  而今秦牧提出科举考核,这却是一个新奇的概念,但是从这洋洋洒洒的几张纸上来看,确实是让范仲淹觉得有些劳民伤财。
  毕竟要在全国各郡县设立考场,选拔出其中各科最优秀的前三甲,然后又将这些前三甲全部召集到咸阳进行会考,从其中选出各科前20名授予官职。
  最终让这些人在王宫之中进行第三次考试,最终由秦王在其中选拔出最优秀的前三人。
  关于秦王设立的各科,其中政,法,兵甚至是武科范仲淹都能够想象得到他们的作用。
  但是另外的数,工,农三科却是让范仲淹有些难以理解。
  考试的内容应该考一些什么暂且不论,但是考出来的这些人用来干嘛就让范仲淹难以想象了。
  “每一次科举都会选拔出至少二十名各科人才。这20名数科选拔出来经商?二十名工科学子选拔出来当铁匠打铁?20名农科学子选出种地?”
  范仲淹心底暗自苦恼,但是他却并不觉得秦王这是在做一些无用之功。
  然后他的目光便又落到了另外一份纸张之上,上面写着的乃是秦国的考核制度。
  如果科举是用来选拔官吏,那么考核制度便是用来晋升官吏和剔除秦国的无能官吏。
  如果考核数次无法达标,这些官吏便会遭受降级,或是调任,最终甚至有可能被踢出官员行列。
  如果考核达标,便会酌情进行提拔。
  其中每年一小考,小考会影响官吏的评星,当星级累计到三颗之后,便可以申请进行大考。
  一旦通过大考,便可以进行升职。
  这一份考核制度让范仲淹根本反应不过来,但是他却也能够隐约察觉其中的妙处。
  现如今大秦立国已有数年,许多官吏留任地方也有数年之久,他们早已经在地方上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无论是有意或者无意,手底下的人都逐渐的把他们尊为了土皇帝。
  最初这些人还能够因为对秦王的忠诚而保持相应的清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那么一些人禁不住诱惑。
  虽然秦国的天罗地网替秦国剔除了一部分贪官污吏,但是对于那些无能之辈,却终究没有相应的处理方案。
  其本身并无过错,但是坐镇地方却没有什么贡献,国家没有办法因为其犯错而惩治他,但是其无能又会造成地方发展的阻碍。
  现如今有了这一套考核制度,便可以将政绩不达标的无能之辈剔除。
  然而范仲淹也同样看出了这一条政策背后所蕴涵的风险。
  秦国虽然尚且没有所谓的大世家大贵族形成,但是现如今军中官吏还是个郡县的小吏,大多数都是秦牧提拔的那些能臣猛将们提拔的。
  军中因为有军功制度倒还好说,但是治理地方的那些官吏大多都是与朝臣们关系密切的人。
  就比如说是现如今的诸葛亮,他虽然忠心耿耿的一心为秦国效忠。
  但是在选拔将领的时候,他依旧会安排自己的弟子姜维。
  其中不排除姜维有能力的缘故。但同样,其中也有诸葛亮与姜维的师生关系在其中。
  这个时代的人不会觉得有什么诧异,毕竟诸夏千年来都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在运行。
  然而其中有利也有弊,诸葛亮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选拔出来的姜维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然而姜维在治理一方的时候,他选拔出来的人就不一定有姜维这样的能力,甚至可能出现昏聩无能之辈。
  但是因为他与姜维的关系在这里,因为姜维与诸葛亮的关系在这里,诸葛亮与姜维就成了这昏聩无能之辈的保护伞。
  哪怕他们本身并没有这样的意愿,但是在外人的心目当中,这人也就是诸葛亮麾下的人。
  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在他没有违反秦律的情况下,谁又敢去处置诸葛亮的门人呢?
  别说是普普通通的朝臣,就算是秦牧这位秦王,如果要他贸然去处置诸葛亮麾下的门人之时,依旧要仔细斟酌一二,以免影响到了自己与诸葛亮之间君臣情谊关系。
  然而秦牧的科举与考核制度如果推行完成,官员分派与升迁,都将脱离地方官吏的直接任免。
  这样做可以肃清秦国的吏治,一定程度上保持秦国吏治的清明。
  但这样做,同样也会触动一部分朝臣的利益。
  在国家法律没有明令禁止之前,自己掌握权力的情况之下,谁不会安排一两个自己家的亲人一些出路呢?
  科举制度的出现,直接受益者是普普通通的士子。
  是秦国书院培养出来的千千万万寒门学子。
  有人受益自然就有人受损,那直接受损的当然就是那些有能力安插亲信进入秦国体制内的朝臣。
  你不能说他们安排了自己亲属就是不忠,也不能说别人为了自己家的利益考虑就是不义。
  所以秦牧要推行的这两条政策,最大的阻力便是现如今秦国的官吏们。
第775章
白起的求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6/6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