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万岁万万岁(校对)第5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7/611

  实际上要主持这一次官吏改革,最好的人选当然是卫鞅。
  但是卫鞅作为秦国丞相,历年来一直从事着秦国变法的重任。
  其在不知不觉之中得罪了多少人,根本无法去衡量。
  虽然秦牧在世一天,便没有人能够动卫鞅,甚至是秦政在世一天,都没有人能够动得了卫鞅。
  但是秦牧却不希望,自己麾下的这名丞相会真正的成为所有秦臣的公敌。
  于是他将自己的目标放到了秦国人缘最好的范仲淹身上。
  范仲淹一直从事着为秦国举贤,同时又为秦国培养年轻俊杰的重任。
  身为集贤院的院长,他的门人弟子必当遍布朝野。
  作为招贤馆的馆主,秦国大多数的朝臣都是他推荐给秦牧。
  再加上他从来没有拥有过什么实质性的职权,与大多数的朝臣都没有权利上的矛盾纠葛。
  这样一个人如果提出并且主持吏治改革,那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范仲淹不是愚钝之人,在仔细的研究了秦牧拟定的吏治变法方案之后,他随即叹了一口气之后道:“微臣这么多年的好名声,怕是要因为王上的这两张纸而毁于一旦了!”
  秦牧闻言之后,随即含笑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是要一时之名,还是千秋万世之名,便要请范爱卿自省!”
  范仲淹闻言之后面色一阵凝重,他十分恭敬地拜服在秦牧的面前道:“微臣当为王上尽心竭力,百死无悔。”
  秦牧上前将他扶了起来,笑意盈盈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寡人还没有昏聩无能到要臣子送命的程度。你只管递上奏折,但凡有胆敢拦在寡人变法道路之前的人,寡人自会处置。”
  伴随着秦牧的话音落下,范仲淹只感觉一阵寒意涌上心头。
  他随即恭恭敬敬地点头答应了下来,然后将秦牧的两卷纸都收进了怀里。
  秦牧并没有过多过问,现如今的他已经将所有事情都想得非常透彻。
  他清楚这件事情的利弊,非常清楚这一件事情势在必行。
  作为秦国的开国之君,一手将秦国带向辉煌的君王,如果他都不能完成这一次吏治改革,那他的后继者便更加难以完成。
  科举考核制度或许并非是一个万全之策,但是它的出现却是远比于秦国最初的集贤举荐制度更加高级。
  至于现如今魏国,赵国等国还在沿用的公卿门客制度,更是被秦国甩出了十八条街。
  作为秦国的王,掌握着秦国所有的军政大权,他必须得尽早完成吏治改革,甚至已经做好了大开杀戒的准备。
  然而他将此事交给了范仲淹去办,范仲淹远比他更加圆滑。
  在仔细的研究了秦牧的制度之后,看着秦牧在书写这些内容之时,字里行间之中透露出来的杀意,范仲淹仿佛是看到了一场刀光剑影。
  如果是卫鞅的话,他的第一反应便是与秦牧一般,提前做好镇压反叛的准备。
  但是现如今主持这一件事情的是范仲淹,在察觉到了其中危机之后,他十分果断的跑遍了整个咸阳的朝臣之家,亲自面谈了秦国数十名朝臣。
  他这一顿跑,几乎是已经跑断了腿。
  但是像这种国家大事,他又不好将人召集在一起来谈论,便只好一个个的提前与这些人通气。
  这些臣子在得知秦王想要变法之后,大多数的人都露出了诧异的神色,但是却并没有几个人敢当面闹腾。
  范仲淹本来以为自己劝说这些人要耗费一番功夫,结果没想到当他说出这是秦牧的意志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臣子与他多嘴多舌,甚至连抱怨的语气都没有。
  虽然现如今整个秦国的朝堂都是由这些大树繁衍而出的枝桠形成,改革确实是会动摇这些朝臣的地位。
  然而秦国立国确实是不过十三年,大多数朝中重臣对于秦牧的忠诚早已经达到了死忠的程度。
  如果秦牧只是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或许还会争取一二。
  如果秦牧已经下定决心要杀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在这个时候生出与秦王叫板的意思。
  大朝会的日子来临之时,秦牧穿着庄严肃穆的王冕坐在御座之上,静静的等候着范仲淹提出科举考核制度。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却是率先有人前来禀告道:“启禀王上,白起将军令人前来请求援兵。”
  秦牧闻言之后当即一愣,随即开口问道:“寡人已经派人往绛都增派援军,上将军何故此刻求援?莫非是前线遇到了什么变故?”
  伴随着秦牧的话音落下,前来禀告的信使便将一封奏书呈上,而后继续开口说道:“上将军得到消息,年初之时赵国被犬戎寇边,为了能够击败犬戎,赵国选择了竖壁清野的方式。
  而今赵国虽然看上去军力强盛,实际上国内却是严重缺乏粮草,已经到了不得不向卫国与徐国求购粮草的程度。
  上将军以为,我大秦应该另派一路是攻打卫国,掐断南方诸国对于赵国的补给,最终将赵国的军队耗死在长平。”
  秦牧闻言之后眉头微皱,如今秦国面临供养韩民的重大负担,若是再从秦国调遣一支兵马攻打卫国,其中粮草消耗便会呈现数倍增长。
  秦牧的内心犹豫不决,但是在这个时候,端木赐却是突然前来禀告道:“启禀王上,卫国虽然与赵国同盟,但是我秦国同样对卫国有恩,故而微臣斗胆愿意前往卫国,或许能够说服卫王放弃支援赵国。”
  秦牧闻言之后,正准备点头答应之时,文官之首的卫鞅却是突然迈出一步道:“微臣出生于卫国宗室,对于卫国之事极为熟悉。微臣愿意为使出使卫国,还请王上恩准。”
  他话音落下之后,便直接跪倒在秦牧的面前,什么多余的话也没有再说。
  秦牧当然明白他的心意,作为秦国的丞相,他自然是要为秦国考虑。
  但是他本身与卫国终究是有着同宗情谊在,又不可能看着秦国与卫国动兵而坐视不理。
第776章
科举制度的建立
  眼看着卫鞅主动请缨,秦牧最终点头答应了下来。
  国家与国家的利益之间虽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但是卫鞅替秦国战战兢兢了这么多年,他如果只是想要求一个和平解决秦卫之间矛盾的机会,秦牧也该给他这个面子。
  “寡人可以让丞相回去劝说卫王,但是寡人也必须得派遣军队增援上将军。”
  伴随着秦牧的话音落下,卫鞅十分感激的叩首拜谢。
  秦牧叹了一口气,随即又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范仲淹。
  范仲淹闻言之后当即会意,随即上前开口说道:“启禀王上,我秦国覆灭韩国,新开疆域千里,得韩地之民数百万。此时我秦国新辟之地虽有将军镇守,却并没有贤能治理。
  再加上秦立国十余年,国内官宦皆为臣子们推荐推举所得,其中难免有一些滥竽充数之辈,也需要及时为我大秦剔除。
  为秦国千秋计,臣献计科举考核,愿为王上分忧。”
  伴随着范仲淹的话音落下,秦牧随即点了点头。
  虽然他早已经知道了其中的内容,但还是开口说道:“便请爱卿当殿奏报。”
  群臣也早有心理准备,并没有露出丝毫的意见,随即便有范仲淹静静的讲述了所有关于科举制度与官吏考核制度的细节。
  没有任何一个人在这个时候出声打断他,等到他将所有的内容都讲述完毕之后,秦牧缓缓开口问道:“范爱卿之策,甚合寡人心意,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众人早已经提前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又哪里敢在这个时候出声忤逆秦王。
  故而就在秦牧都有些难以置信的情况下,群臣一片叫好之声,并没有任何一人提出反对意见。
  眼看着没人反对自己,秦牧的目光随即便又落到了范仲淹的身上,他暗自点头自己没有将任务错托非人,随即便令范仲淹筹备第一次科举,然后又让吏部拟定一个考核标准。
  经过一番商议,最终将科举的时间定在每年的六月初六,但是却将考核的时间定在了三月初三。
  刚刚过了新年,趁着万物复苏的好时节,秦国吏部的官员便正好可以开始走访诸郡,经过长时间的审核,便可以判断一郡一地之官员去年的政绩如何。
  负责进行审核的是吏部的官吏,但同样会有刑部的官员随行监察,另外还会有天罗地网的成员暗中监督。
  如果发现有官吏徇私舞弊收受贿赂,谎报政绩等等,吏部管理与舞弊者同罪,如果刑部管理监察不力,同样也会遭受到相应的惩处。
  当然,如果有人连天罗地网都能够欺瞒下来,那秦牧也确实是没有办法了。
  第1届科举的时间定在了六月初六,但是在这之前,秦国确实是需要有人去治理韩地。
  这个人必须得有独挡一面的能力,而秦国有此能力者虽然众多,但是秦牧最终还是将目标放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诸葛亮总督西北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列土封疆的想法,但是据天罗地网回报,诸葛亮麾下的一些手下,却是悄然生出了这样的想法。
  时常会有一些西北的官吏们议论,说诸葛丞相劳苦功高,想来要不了多久就能够封君开国。
  秦牧可不打算搞周天子的分封制,他虽然信任诸葛亮,但是也担心诸葛亮会有被黄袍加身的那么一天。
  故而秦牧心神一动,随即将诸葛亮调遣到了安邑,负责主持秦国整个东北面的所有事宜。
  由谁来接任西北又成了一个难题,最终秦牧在于成龙与端木赐二人之间犹豫不决。
  这两个人都有足够的功绩与能力,可以让他们有资格成为总督西北的封疆大吏。
  这二人一个擅长经商,一个擅长治民。
  犹豫再三之后,秦牧最终将这个难题抛给了他们自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7/6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