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3/528

  那么就只剩下了两种可能:
  其一,皇帝看这二人不爽,故意打压他们;
  其二,皇帝对他们另有安排,贸然晋封他们为郡王,会打乱已有的布置。
  思前想后一番,所有人都将注意力放在了第二个可能性上。
  毕竟以当今天子的手段,如果真要是看长孙无忌和李绩不爽,早就想出无数个办法把他们赶回老家种地抱孩子了。
  之所以一直把他们留在朝堂上,此番又故意压低他们的赏赐,绝对是「另有所图」。
  接下来这次元日大朝会,宰治朝堂二十余年的房玄龄就要退位让贤,朝堂势必要为此进行一次洗牌。
  皇帝很有可能会趁着这个机会,进行他下一步的安排。
  想通了这一点,所有人都将目光看向了长安城北龙首原上的大明宫。
  恢弘壮丽的大明宫,如同一尊降临人间的神祇,沉默地关注着天下的一切,主宰着所有人的命运……
  ……
  天色渐暗,元新六年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走向了尾声。
  三更的鼓点刚过,各怀心事的文武百官便纷纷走出家门,朝着大明宫的方向赶去。
  丹凤门下,一如往年般热闹。
  只不过大家在互相道贺,共祝新年的同时,眼底却都有着一抹散不去的迟疑。
  朝局马上就要改变,有人一飞冲天的同时,也必然会有人要被时代的浪潮拍在岸边。
  究竟自己会成为哪一种人,在踏入宫门,见到皇帝前,谁也没办法保证。
  冬夜的冷风中,百官一边凑在火盆旁取暖,一边不断转头看向紧密的丹凤门。
  这一刻,时间对于他们来说,突然变得无比漫长。
  也不知过了多久,就在百官都有些焦躁不安的时候,东方的天空终于露出了一丝鱼肚白。
  同一时间,丹凤门上传来召集朝会的钟声,厚重的宫门在众人面前缓缓开启。
  来不及考虑太多,文武百官、勋臣亲贵们就脚步匆匆地跟在太常寺礼官的身后走进丹凤门,朝含元殿的方向走去……
第608章
:变天
  大明宫深处,李承乾穿着衮冕的身影站在紫宸殿外的月台上,静静看着东边天空那一道曙光。
  不知不觉间,他来到这个时代也已经有二十八年了。
  时至今日,他终于完成了对大唐周边各国的征服。
  如今的东亚,再没有任何势力能够威胁到大唐的统治地位。
  接下来,就该是内部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只要能够按照他的设想完成改革,将大唐带进工业社会,那么这个民族将再也不会被王朝周期论所束缚,这个国家将再也不用经历那段被列强欺压的历史。
  文治和武功,将会成为两株相互依附的藤蔓,支撑着这个民族站上世界之巅……
  正在李承乾思考着他的改革计划时,黄安缓步走上前,躬身拜道:“陛下,百官已在含元殿候诏。请陛下移驾,宣慰诸臣!”
  “嗯……”
  李承乾回过神来,淡淡应了一声,转身朝御阶下早已准备停当的御辇走去……
  ……
  含元殿上。
  元日大朝开头的祝辞和送礼环节已经过去,原本有些嘈杂的含元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将目光紧紧盯着御座上的皇帝陛下。
  他们都很清楚,接下来皇帝说的每一句话,都将关乎到往后一年乃至数年的朝局走向,关乎到他们每个人腰间的官印是否稳当。
  这个时候,没有人敢有丝毫怠慢。
  李承乾的目光从百官脸上扫过,最终停留在了文官首位的房玄龄身上:“梁郡王乔,身居宰辅,理政当国,不以富贵骄人,持正守序,公忠体国,朕心甚敬之。”
  “「功必赏,过必罚」,此圣王之教也,朕欣从之……”
  说到这里,李承乾从御座上起身,朗声道:“梁郡王乔接诏!”
  房玄龄早有准备,闻言走出队列,来到御陛之下拜倒:“臣乔恭聆圣训!”
  “朕命卿为特进,位列百官之上,许卿每月朔望参与朝会,旁听政务。”
  “侍中马周、吏部尚书高士廉、宣武卫大将军程知节、鹰扬卫大将军尉迟恭、虎贲卫大将军牛进达皆如令!”李承乾面色古井无波,语气平静地说道。
  ……
  李承乾自己是很平静,可是他的话却如同一颗重磅炸弹,震得文武百官眼前金星乱冒。
  房玄龄要致仕的消息已经在长安官场传了几个月,对于他被升为特进,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
  可是其他几个和房玄龄一起被提拔为特进的人,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马周这个侍中的权力虽然没有房玄龄的尚书左仆射大,但怎么说也是当朝四相之一,拿出去还是很能唬人的。
  高士廉的吏部尚书,掌管着天下所有官员的乌纱帽,号为「天官」,手底下的权力比马周还大。
  至于剩下那三个,就更是位高权重的代表,如今大唐的军队,有将近一半,都掌握在这三个人手里。
  西突厥已灭,接下来就是王师大杀四方的最好机会。
  这个时候,他们难道会愿意放弃手里的权力,去换那个狗屁不是的特进?
  ……
  文武百官纷纷转头看向皇帝话里提到的几人,只见无论马周还是高士廉,又或者是程咬金、尉迟恭、牛进达,一时间都变了脸色,脚下踟蹰半天也没动位置。
  不过皇帝陛下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催促道:“诸卿接诏罢!”
  让这些人致仕,是李承乾反复思量之后的决定。
  这几个人,都是从大唐尚未建立时就开始跟随李氏的老臣,换句话说,他们都老了。
  几人中年龄最小的马周,今年都已经快五十了,至于岁数最大的高士廉,今年已经年逾古稀,重重孙子都能打酱油了,居然还占着位置不放,简直不能忍!
  如果大唐的高级官职全都被这些七老八十的家伙占了,让那些后进的年轻人怎么办?
  身为穿越者,李承乾很清楚老人政治的危害。所以,这些人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李承乾都必须要让他们退出政治舞台,给其他人挪位置。
  当然,李承乾也明白「棍子和甜枣」的理论。
  在昨天的封国大典上,这几人都得到了封赏。
  除了程咬金和尉迟恭的郡王之位,其他三人也都在原有的爵位上有所升授。
  【如果这样还不能让你们乖乖交出权位,那也就怪不得朕了!】
  这么想着的时候,李承乾左手不自觉地搭上了腰间的剑柄。
  ……
  看到皇帝下意识的小动作,高士廉几人顿时吓出一身冷汗,连忙出列,跟在房玄龄身后拜道:“臣等谨奉诏!”
  他们很清楚,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能一直忍到今天才对朝堂展开清洗,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更何况,天子给出的补偿确实很不错,也算对得起他们这么多年的付出了。
  几人中唯一不情愿的就只剩下了一个马周。
  在侍中大人看来,自己今年才四十多,完全可以继续为陛下,为朝廷,为江山社稷再奋斗个二三十年。
  现在就致仕,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马周这么想也没错。
  他的年纪,确实没到不得不退休的年纪。
  但是,谁叫他挡了别人的路呢?
  ……
  按照大唐官场的潜规则,一个官员,想要出任尚书左仆射,必须得先出任中书令,再任侍中,再任尚书右仆射,最终才能成为首辅大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3/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