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528

  现在的尚书右仆射杨师道,当初因为中书令和侍中同时出缺,才跳过了第一步骤,直接成为了侍中。
  但是之后的两个步骤,他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踩过来的。
  而等到杨师道接过房玄龄的担子,成为尚书左仆射,他留下的右仆射职务,按理该由身为侍中的马周接任。
  可是李承乾却并不看好马周,他更属意让中书令岑文本来接任尚书右仆射一职。
  马周和岑文本相比,无论能力、心性还是手腕,后者都要比前者强出不少。
  如果马周要比岑文本年长,那李承乾不介意多等两年,让马周过过首辅大臣的瘾。
  可惜的是,岑文本要比马周还大六岁。
  于是,为了给岑文本让路,李承乾也就只好委屈一下马周这个老实人了……
第609章
:迟到六年的新君新气象
  看着俯首拜倒的几人,李承乾也暗暗松了口气,目光重新变得温和,微笑道:“特进元勋,位在百官之上。来人,给诸位特进赐座!”
  一声令下,立刻就有宦官抬着案几和坐席,恭请六位新特进以及之前就有的几位特进坐到皇帝御陛左侧的一片平台上。
  尘埃落定,自觉拗不过皇帝的几人只好躬身谢恩:“臣等谢陛下厚爱。”
  说完便跟在内侍身后朝一旁走去。
  等到几人就座,文武百官重又抖擞起精神,目光灼灼地看着御座上的皇帝。
  大家都明白,皇帝一次性「罢免」了这么多人,接下来肯定要为他们寻找继任者。
  而那些官职,无论哪一个落到自己头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飞冲天。
  想到这里,众人的腰杆便越发挺直了几分,所有人都尽量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皇帝面前。
  ……
  没有理会这些人的献媚,李承乾按部就班地对黄安吩咐道:“宣诏吧……”
  “唯。”
  黄安应诺一声,捧着一卷诏书走到御陛前,朗声道:“尚书右仆射杨师道听诏!”
  杨师道闻言立刻出列,俯首拜道:“臣杨师道敬闻圣训!”
  黄安将诏书展开,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敕:行止两全,必惟明哲。致其用以匡国,敦乎道以保身。周旋令名,始终不替,斯贤者之极致,而行之实难。”
  “端揆之职,综理百司,任望斯重,勋贤攸寄。”
  “光禄大夫、守太子少傅、尚书右仆射、安德郡公杨师道,禀粹挺生,郁为邦杰,虚怀朗畅,达识周通。可尚书左仆射,余并如故,钦哉!恭承宠命,可不慎与!”
  杨师道顿首再拜:“臣谨奉诏!陛下教诲,必铭记于心,不敢或忘!”
  说完便躬身退下,站到了房玄龄空出来的左仆射之位上。
  ……
  杨师道接任尚书左仆射,早已是百官公认的事实。
  因此大家并不觉得意外,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剩下的几个职务和因为杨师道升官而空出来的尚书右仆射上。
  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因为侍中马周已经失去了竞争资格,所以毫无疑问由身为中书令的岑文本递补出任。
  至于侍中和中书令,则分别由门下左散骑常侍褚遂良和尚书右丞卢照辞接任。
  在卢照辞之后,兵部尚书李绩升任了吏部尚书,加中书门下三品;
  虎贲卫将军、闻喜郡公裴行俭接过了老上司的权力,升级成了虎贲卫大将军;
  玄甲军将军、安国公执失思力调任鹰扬卫大将军;
  最后的宣武军大将军一职,则落到了赋闲一年多的郧国公张亮手里。
  这些人里,无论李绩还是褚遂良,抑或是张亮、执失思力,都是从先帝时期就已经闻名天下的贤臣名将。
  他们的升官,基本上还在百官的预料之中。
  唯一让众人事前没有想到的,也就只有卢照辞会出任中书令这件事了。
  不过考虑到对方皇帝第一亲信的身份,众人腹诽几句之后,也只能黯然接受这个晚辈后来居上,骑到自己头上的事实。
  ……
  在将所有的空缺官职补全之后,自然又到了例行的御前赐座环节。
  此时,无论众人心里对皇帝的布置究竟是什么看法,都只能暂且放在一边。
  毕竟御前座次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接下来几年中朝局的走向,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人还敢三心二意。
  刚刚升任尚书左仆射的杨师道掸了掸袍袖,正准备起身谢恩,却听皇帝说道:“太尉劳苦功高,赐座朕前!”
  “呃……”
  杨师道愣了愣,刚刚抬起来的屁股又坐了回去。
  文武百官也都有些失神。
  自从元新元年开始,元日大朝的首席一直都是由尚书左仆射占据,六年以来无一例外。
  怎么尚书左仆射刚刚换人,这规矩就变了?
  ……
  原本还算安静的含元殿,因为皇帝的这手安排,顿时变成了菜市场。
  文武百官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或喜出望外,或忧心忡忡,议论不休。
  对于众人的议论,李承乾并没有理会,示意站殿御史维持了一下秩序之后,继续不紧不慢地安排座次。
  司徒、尚书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御史大夫……
  一直到给吏部尚书赐座的时候,皇帝陛下这才重开尊口,对上前入座的新任吏部尚书李绩说道:“社稷之重,首在吏治,吏部尚书掌百官任免之责,职重任远,不可不慎!”
  “卿今履职,当选贤任能,汰除恶劣,勿逋朕望!”
  听到皇帝这么说,李绩还不觉得有什么,某些心里有鬼的人却瞬间出了一身冷汗。
  皇帝先是让身为武将代表的太尉坐上了大朝首席,又对管理天下官员的吏部尚书说这种话。
  摆明了就是对官场的现状很不满。
  只怕今日朝会过后,一场波及整个大唐官场的「整风运动」就要拉开序幕。
  自己能不能在这次的动荡中幸存下来,谁也不敢保证。
  一时间人人自危,所有人都在心里盘算起接下来的应对之道,以至于连皇帝接下来究竟说了些什么也没工夫去理会。
  等到元日大朝结束,百官离宫,含元殿上发生的一切,如同飓风般席卷出了大明宫,沿着长安城外四通八达的官道,朝着这个庞大帝国的角角落落涌去……
第610章
:羊毛
  李绩到底是出身行伍,做起事来雷厉风行。
  仅仅三天后,新年假期结束的官员们刚刚回到衙门,还没来得及开展今年的工作,就收到了来自吏部的公文——
  本来还有两年才会到来的吏治大考,提前到了今年。
  而且此番不同以往,凡是在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全部开革,像以前那种降级留用的情况不会再出现。
  消息传出,整个长安官场哀鸿遍野,无数曾经浑浑噩噩,想着得过且过的官吏,在这次的清查中落马,被赶回老家种地。
  ……
  放在几年前,李承乾绝不敢这么大张旗鼓的整顿吏治。
  其他的暂且不说,光是裁撤那些尸位素餐的家伙留下的空缺,李承乾就找不到人去填。
  可是如今,随着百家复兴和科举考试逐渐走上正轨,李承乾再也不用像当年李二陛下那样,发愁到哪里去找足够的人来做官。
  想要吃上皇粮,为君父效死的文人士子多如过江之鲫,随时等候他的「临幸」。
  再加上王师连战连捷,百姓安居乐业,李承乾的个人威望已经稳稳超越了他的父祖,成为了「当世圣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