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0/528

  就在最后一个号称出自纵横家的中年文士入座之后,在场所有人都精神一振,腰杆下意识挺得笔直。
  所有人都明白——好戏要开场了!
  现实没有让他们失望,不过片刻工夫,随着站殿御史一声整齐的唱喏,李承乾穿着龙袍的身影出现在殿门外。
  在场的王侯公卿及百家名士同时起身,朝着李承乾躬身三拜:“臣等参见陛下,愿吾皇万寿无疆!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承乾巡视四顾,看了看满坑满谷的太极殿,在心里满意地点了点头。
  虽然他对文官们坚持的「礼仪法度」不怎么感冒,但不可否认的是,经他们这么一布置,这个会场顿时就有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此时出现在李承乾面前的,是一个典型的拥有大唐特色的会议场所。
  大殿以中间的御道为界,分为左右两边,就和平时的文武分班差不多。
  只不过由于与会的人数太多,为了避免有人听不见,大殿四周都设置了类似回音壁的物件,用来聚拢声音。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有人激动之下将文斗转化成武斗,朝廷特地从御史台调来了一百多个年轻御史,专责维护会议秩序。
  一旦有人不守规矩,那就等着上朝廷的黑名单吧。
  至于这次太极殿之会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禁忌,早就已经提前发给有资格参加会议的人了。
  作为大唐第一届R大,本次太极殿之会将分为学术和国策两个部分。
  其中学术部分将分为明义、明道、论战三个阶段。
  明义,顾名思义,就是让所有与会学派分别上台,阐述他们各自的理念和宗义。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不许说话,不许打断。
  否则,轻者逐出会场,取消参与太极殿之会的资格,重者治罪下狱,连带着他身后的学派也会被官府定为「伪学」,禁止传播。
  之所以要这么安排,当然是为了给所有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论道机会。
  毕竟,有的学派实在太过弱小,如果没有这条规定,他们的声音轻易就会被那些大学阀压制。
  那样的话,就有违李承乾召开这个会议的初衷了。
  ……
  在明义之后,第二个环节就是明道。
  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派将用一刻钟时间,接受其他学派的质询和诘难。
  时间一到,除非李承乾特许,否则便要下台。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用来剔除那些假大空学说的。
  毕竟如果你连一刻钟的诘难都应付不了,还想着传播天下,留名青史,不是开玩笑嘛。
  至于最后的论战环节,则是本次太极殿之会的重头戏。
  就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战一样,在这个环节中,任何一个学派,都可以点名其他学派,对他们的某个理论或观点进行驳斥。
  被点名者则要就对方的问题进行解释或辩驳,解释不了就要被判负。
  当然,李承乾召开这次会议,只是为了追寻真理,不是为了挑起学术争端。
  所以,什么事情可以说,什么事情不能说,早就已经交代的明明白白。
  如果还有人明知故犯,那就真的是在作死了!
  ……
  闲言虽多,但也不过是几个呼吸的工夫。
  李承乾收回目光,温和笑道:“诸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众人躬身再拜,不过却并没有坐回去。
  李承乾带着后宫众人朝御陛方向走去,一边走,一边还和两边的诸子百家学士寒暄,将礼贤下士的君王风范做了个十足十。
  等到李承乾登上御座,已经是一盏茶之后的事情了。
  皇帝陛下目光扫视全场,右手虚抬,肃声道:“众卿且入座!”
  “谢陛下!”
  众人再次行礼,这才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太极殿之会,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作为礼官,太常张行成首先出列拜道:“臣太常行成敬拜陛下,陛下前日诏臣曰:今九州升平,八方来朝,当法三代,招天下贤达,稽参政务,堪合道理。”
  “臣行成谨奉诏,以龟占草蓍之仪,卜得今日吉日,今时良辰,利天下,便社稷,谨奏陛下,伏请赐命!”
  李承乾起身,目光看着所有人,正色道:“朕命卿等懋天下哉!”
  “伏唯陛下天生神圣,履责乾坤,动合阴阳,臣等敢不效死!”
  内外臣工,王侯贵戚,外国使臣,所有人都俯首而拜,恭敬说道。
  “善!”李承乾微微颔首,转头看向御陛下站着的杨师道,朗声道,“请左仆射代朕主持此番盛会!”
  杨师道满脸喜色地朝李承乾躬身一拜:“唯!臣谨奉诏!”
第658章
:儿子们的选择
  自从皇帝用雷霆手段压下了封禅一事,杨师道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其实还是很惋惜,甚至于是有些不满的。
  毕竟前任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的功绩实在太过耀眼,如果他不能在任内做出成绩,将来史书之上,一个庸庸碌碌的评价肯定跑不掉。
  本来封禅一事如果成了,能让他大大刷一波脸。
  奈何皇帝心意已决,不惜用威权胁迫大臣们低头也不愿封禅。
  自知没办法跟皇帝对着干,杨师道私底下惆怅了好几天,直到天子要召开太极殿之会的消息传开,仆射大人才重新振作起来。
  作为涉及诸子百家,影响天下学术风潮的大聚会,这件事做好了,刷声望的效果丝毫不逊色于封禅。
  如果这个制度能一直延续下去,其影响力更是要在封禅之上!
  因此,从接到皇帝诏命的那一刻起,杨师道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各种献言献策,事无大小都要亲自过问,以防出现纰漏。
  时至今日,该付出的都已经付出,到了收获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
  稍稍平复了一下有些激动的心情,杨师道在两个佐官的簇拥下,缓步登上大殿正中搭建起来的那座演讲台。
  演讲台高有九尺,仅比九尺九寸九分高的御座低了不到一尺。
  站在台上,只需稍稍抬头,就能和皇帝来个脸对脸,低下头,则能将王侯公卿,诸子百家尽收眼底。
  那场面,颇有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味道。
  杨师道登上演讲台,从佐官手里接过一卷文书,清了清嗓子,沉声念道:“臣,越国公、司空、尚书左仆射杨师道,奉圣命,为本次太极殿之会主持。”
  “钦命臣以监督、臧否之权,凡诽谤天子,妄议国政,目无君上者,皆可斩;凡肆意为乱,有违大会章程者,皆罢之......”
  杨师道说的这些,其实就是太极殿之会的禁忌、规则和流程。
  这些东西,在场所有人之前都已经收到通知,不过他还是不厌其烦地当着众人的面从头说了一遍。
  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规则之一了。
  所谓“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
  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朝廷颁布了法律和政令,官员们要尽快将之解释给老百姓听。
  如果官员没有提前说明,那么如果百姓一不小心犯了法,罪责就要算到官员头上。
  这便是俗语“不知者不怪”,或者“不知者无罪”的来源。
  当然,这个规则大多数时候都没什么卵用,不过是句空话而已。
  但在朝堂上,在太极殿之会这样的场合,该喊的口号,该做的面子工程还是要做足。
  要不然,怎么体现大唐作为“礼仪之邦”的风采?怎么展现朝廷“仁德治世”的理念?
  ......
  趁着杨师道宣明规则的这段时间,李承乾的目光又开始满场乱转。
  这一次,他的注意力并不在与会的诸子百家身上,而是关注起了几个儿子的表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0/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