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1/528

  经过这些年的“辛苦耕耘”,李承乾的子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现如今,他已经有了七个儿子,九个女儿。
  女儿们就不说了,七个儿子中,从华阴书苑毕业,开始接触朝政的有四个,分别是中山王李彻,临山王李阙,陈留王李显和濮阳王李钰。
  这次太极殿之会,他们几个也都参加了。
  不仅如此,李承乾事先还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学问。
  这么做一来是为了了解几个儿子的思想倾向,为挑选继承人提供参考。
  二来也是给机会让他们组建各自的班底,为接下来的皇位争夺战奠定基础。
  眼下太极殿之会开会在即,几人也都已经挑选完毕。
  李彻和李钰两兄弟,不出李承乾所料,分别选择了儒家和墨家阵营。
  至于田思所生的皇次子李阙,则挑选了来自洛阳,不怎么被长安舆论待见的重民学。
  考虑到田氏的商人背景,这个选择还算在情理之中。
  唯一让李承乾有些没想到的是皇三子李显,居然跟荀子学派还有商鞅法家搅和到了一起。
  据说他还分别拜了这两个学派的老师,要跟随对方修习荀子、商鞅的学问......
  ......
  荀子学派的理论,李承乾通过缇骑卫的情报也了解到了一些。
  在他看来,荀子学派在辽东的种种举措,颇有后世皿煮政治的味道。
  虽然短时间内还看不出这种模式究竟会发展成约翰牛那样的议会制,还是会发展成兔子那样的G和制。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荀子学派所坚持的道路,是最先进,最科学的。
  因此尽管长安士林舆论普遍看衰荀子学派的前途,认为他们是从辽东那个荒蛮之地发展起来的荒蛮之学。
  但李承乾却已经打定主意,一定要保住他们的传承,给后人多一个选择。
  此外,荀子学派选择的盟友,那个从法家大旗下分离出来的商鞅法家,也是让李承乾决定扶持他们的一大原因。
  当前的法家,大多都有着一切唯上的毛病。
  如果遇上明君圣主,又或者遇到李承乾这样清楚知道未来发展方向的穿越者,那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但如果遇上一个昏君,就完蛋了。
  一个昏君,加一群酷吏,能造成的破坏,远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一部分就因为以李斯为首的秦国官员已经偏离了商鞅最初的道路,成了只知唯上的法家官僚。
  偏偏又给他们碰到了胡亥那个二百五,这才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把秦国几代人的心血祸祸的干干净净。
  在李承乾看来,真正的法家,就该像商鞅那样,抛弃所有杂念,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只要触犯法律,不管你是平民还是王公贵族,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做到“刑过不避天子,赏善不遗匹夫”。
  只有那样,国家才能始终保持稳定强盛。
  一旦刑罚有了偏差,让某些人有了特权,刚开始还看不出问题,可矛盾却已经在暗中慢慢积攒,越聚越多,最后爆发开来,天翻地覆,固有社会秩序被推到,一切从头再来。
第659章
:鲁儒的末路
  李承乾欣赏荀子学派和商鞅法家,是因为他有着远超这个时代的见识,知道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但李显今年才十岁出头,毛都没长齐,怎么可能和他有一样的眼界。
  除非李显也是穿越众,否则拉拢荀子学派和商鞅法家这件事,就一定是有人在背后出谋划策。
  而考虑到李显的身份,李承乾敢肯定,这个人九成九就是他的母亲,贤妃武媚娘,历史上的则天大帝。
  想到这里,李承乾目光微微偏移,落向御座右侧,那里是后宫妃嫔和宗室诸王所在的位置。
  李承乾的目光转过去的时候,武媚娘同样也在看着御座方向。
  二人的目光在空中相会,武媚娘脸上立刻露出一副我见犹怜的哀求之色。
  李承乾愣了愣,明白对方是担心自己反对让李显拉拢荀子学派和商鞅法家。
  毕竟这二者的潜力都很巨大,一旦发展起来,未必会输给儒、法、黄老、墨这几大巨头。
  类似这样的势力,一般皇帝都是交给自己的继承人掌控,其他人根本别想染指。
  但李承乾是谁?
  在他心里根本就没有嫡庶之分,不管是李彻、李钰两兄弟,还是李阙、李显,甚至再之后的李昆,李远,都是他的儿子。
  只要李显能证明自己比其他兄弟都强,李承乾就不介意捧他上位。
  至于武媚娘将来会不会像历史上控制中宗、睿宗那样控制李显,李承乾根本就不担心。
  他又不打算做皇帝做到死,有他这个「太上皇」在,谁都别想作妖,则天大帝也不行!
  因此只是稍稍考虑了一下,李承乾就给武媚娘投去了一个「安心」的眼神,算是默许了李显的选择。
  得到皇帝的许可,武媚娘悬着的心也放了回去,微微弯腰行了一礼。
  李承乾点头回应,目光重新看向演讲台方向。
  ……
  就在刚才这么会儿工夫,杨师道那边已经将规则和制度都讲完,太极殿之会的第一阶段,明义阶段即将开始。
  诸子百家马上就要轮番登场,当着所有人的面,阐述自己学派的理念和诉求。
  首先登台的,必然是眼下还算执政党的儒家。
  只不过儒家现如今已经分裂,就谁能代表儒家第一个上台这件事,各派吵来吵去,始终谁也不服谁。
  最后还是李承乾这个皇帝拍板,才定下由鲁儒代表儒家第一个上台。
  李承乾给出的理由也很强大——儒家这个学派都是孔圣人一手创立的,当然是他的直系后人最具代表性。
  对于这个理由,大家是不信的。
  真要说孔子嫡系,有孔颖达这个孔子第三十一世孙坐镇的新儒,毫无疑问要比鲁儒更有代表性。
  可是皇帝却偏偏对新儒视而不见,点名让鲁儒第一个登台,真相显然不像他说的那么简单。
  皇帝到底要做什么?
  有些人心里隐隐有所猜测,但却不敢告诉旁人。
  至于大多数人,则对背后的深意一无所知,比如身为当事人的鲁儒,就丝毫没有察觉异样,反而弹冠相庆,觉得这是皇帝重视自己的表现。
  ……
  当杨师道刚刚说完「请鲁儒登台宣明宗义」,鲁儒这次来到长安的代表,孔颖达的堂弟孔宣幽幽起身,朝四周施了一礼,迈起四方步,不急不缓地朝演讲台走去。
  看着孔宣做作的模样,许多人恨不得直接上去给他一脚,无奈现在是在皇帝驾前,刚刚又宣明了太极殿之会的规则,就算他们有想法,也不敢付诸行动,只能任由孔宣继续装逼。
  孔宣施施然登上演讲台,先朝御座上的皇帝、皇后大礼参拜,然后再朝四周作了个罗圈揖,朗声道:“曲阜孔宣,敬拜诸位贤达……”
  说这句话的时候,孔宣双眼微眯,眼中满是忿忿之意。
  眼前这群人,曾经全都是与孔氏关系亲密的同道,其中很多都有过游学山东,在孔氏做客的经历。
  但是,一朝风向不对,这些家伙立刻就换了副面孔。
  曾经的溜须拍马,如今全都变成了冷嘲热讽,
  想到自己来长安后的那些遭遇,想到连身为兄长的孔颖达都劝自己要「识时务」,孔宣就觉得血气上涌,整张脸都红了起来。
  【尔等终日蝇营狗苟,只知媚上以求幸进,岂能明白这世间大义所在?岂能明白这天下民心所钟?】
  【今日,吾便要让尔等知道,何为君子之道!】
  这么想着,孔宣直接跪坐在台前,慷慨激昂地陈述起来:“我闻:……”
  ……
  孔宣的声音在太极殿中回荡,可是应者却是寥寥,有些看鲁儒不爽的人甚至恶意满满地打起了哈欠。
  当今之世,各家各派都在讲「经世致用」,都在寻求「理论联系实际」。
  就连同为儒家和新儒、孟子、荀子等派,也有自己的发展,可是孔宣的言论,却还在说「仁以爱人,义以正己」「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老三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1/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