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528

  刹不住的车厢推着想要停下脚步的马匹继续前冲,本来一直向前的马车因此失去了方向,左摇右摆的,眼看就要冲进两边的店铺。
  就在这个时候,薛仁贵出手了,长刀出鞘,目标正是惊马的脖颈。
  薛仁贵的动作不可谓不快,不可谓不准,可是他快,有人比他更快,他准,有人比他更准。
  就在薛仁贵的刀要砍到的时候,从另一边递出一把弯刀,抢先一步砍在了马脖子上。
  事发突然,薛仁贵只顾着砍马,也没发现居然有人和自己同时出刀,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反应,只听「叮」的一声,薛仁贵的刀砍在了对方的刀背上。
  薛仁贵的刀是尚坊所制的宝刀,再加上他自己天生神力,长刀只停滞了一瞬间,就把对方的弯刀砍成了两段,顺带手的把马脖子齐根切断。
  看到马匹被斩杀了,刚才还四散奔逃的百姓把薛仁贵和那个不知名的年轻人围在当中欢呼起来。
  薛仁贵没有理会这些人,而是把目光看向了那个和他一起出刀的人。
  虽说他刚才没有使出全力,可这人的动作能比他还快上一瞬,也算是个少见的高手了。
  看了一眼之后,薛仁贵微微皱眉,这人虽然穿着一件关中十分常见的粗布衣衫,可是眉眼间却和关中人不一样,甚至和唐人都不一样,多了几分粗豪之气。
  “你是突厥人?”薛仁贵的语气有些不善。
  虽然突厥现如今已经归于大唐治下,但是说到底两国打了几十年,双方的仇恨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不少唐人还是不怎么待见突厥人。
  薛仁贵的反应对于那个突厥青年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习惯了这种目光的他并不放在心上,说道:“是的,我叫纥干承基,是突利可汗的部众。”
  突利可汗早就投奔大唐了,他的族人在大唐的各个地方都不少见,百姓对于这部分突厥人也更加包容。
  不过在薛仁贵眼里,突厥人就是突厥人,他可不管你是突利可汗的族人还是颉利可汗的部下。
  既然对方是突厥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薛仁贵收刀还鞘,也不和他搭话,径自朝醉长安走去。
  ……
  薛仁贵想走,可是有人不干了。
  秉持着官僚阶级的优良传统,长安令手下管理东西市的市掾这个时候才跑出来,带着几个市吏冲进人群,一阵大呼小叫:“怎么了?怎么了?我们是长安令的人,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时候,被翻倒的马车压住的车夫终于从车下爬了出来,凑上来颐指气使地说道:“我是梁王府的人,这两个人刚才冲撞了梁王府的马车,还杀了梁王殿下心爱的宝马,你自己看着办吧。”
  他这么说,周围的百姓可不干了,明明是你纵马伤人,人家不过是见义勇为,怎么到你嘴里就成这样了。
  等他一说完,立马就有人跳出来将刚才发生的事一一说出,不少人都喊着要严惩车夫,放过薛仁贵和纥干承基。
  虽然这个市掾也很气愤车夫的行径,不过对方怎么说也是梁王府的人,不是他这个微末小吏惹得起的。
  稍作考虑之后,市掾走到薛仁贵和纥干承基的面前,请他们和自己一起去长安令衙门一趟,当面向长安令说明实情。
  他觉得只要长安令搅和进来,不管最后结局如何,梁王府都不会再和自己这个小人物过不去。
  纥干承基自从听到对方自称王府下人的时候就有些后悔,原本他来长安就是想靠着自己的本事博取一份功名,可是刚到长安就得罪了一位大王,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了。
  只是市掾的命令他更不敢反对,稍作纠结之后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薛仁贵知道这市掾打的什么主意,也有心成全,只是他这次是陪着李承乾一起出来的,他去了长安令衙门,李承乾万一要是遇到危险怎么办?
  就在薛仁贵纠结不已的时候,原本跟在李承乾身边的杨林走了过来,附到市掾耳边小声说了几句。
  市掾听得连连点头,等到杨林说完,市掾高声对四周百姓宣布道:“这两位壮士见义勇为,当场释放,此人纵马行凶,还冒充梁王家仆,罪加一等。来人,将这等刁民拿下,送往长安令大牢。”
  围观的百姓轰然叫好。
  等到市掾带人走了,杨林来到纥干承基面前,说道:“这位壮士好身手,我家公子有意与壮士一叙,不知壮士意下如何?”
  看到杨林三言两语就说走了市掾,还给那梁王府的车夫栽了个冒充王府仆从的帽子,纥干承基哪里还不明白这是遇上大腿了,想都不想就答应下来。
  “只是这两天我家公子有急事,没办法和壮士见面。这样,我告诉你一个地址,你自己去寻,到了之后只要说你是唐公子介绍来的就行。”
  纥干承基也不管杨林是不是故意敷衍他,一把答应下来,问清楚地址之后就转身离开了。
  处理完了纥干承基的事,杨林来到薛仁贵身边,说道:“家里来人通知,夫人临盆,公子已经先回家去了,让我们自己回去,不用管他。”
  薛仁贵点点头,和杨林一起离开了东市。
  ……
  话分两头,就在薛仁贵跳下楼勇拦惊马的时候,东宫突然来人,说长孙皇后马上就要生了,李二陛下让李承乾赶快回去。
  把杨林留下处理薛仁贵和纥干承基的事,李承乾则跟着送信的禁卫回了太极宫。
  ——立政殿——
  李承乾赶到的时候长孙皇后还没生出来,李二陛下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在殿外不停转圈。
  其实也难怪他急成这样,自从贞观四年那次大病之后,长孙皇后的身体一直不怎么好,虽然每天按照孙思邈的建议调养身体,可是仍然时不时的生些小病。
  安慰了一番李二陛下,父子二人就在立政殿等着,一直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终于从大殿中传出一阵不怎么响亮的啼哭声。
  很快,女官抱着裹在襁褓里的婴儿出来报喜:“恭喜陛下,娘娘生了一个小公主,母女平安。”
  李二陛下长长的松了口气,高兴的连话都不会说了:“哈哈,好!好!尔等有功,赏!”
  “谢陛下。”众人跪倒一片。
  李承乾的心也落回了肚子里,走上前从女官手里接过襁褓,抱给李二陛下,李二陛下满脸慈爱地看着怀里的婴儿,轻声嘟囔着谁也听不懂的话。
  李承乾转过头往外面看去,只见宫墙之上,橘红色的太阳依旧不停地散发着光和热,往日里觉得有些破败的夕阳这一刻看来竟异常的美丽。
第74章
:大婚(一)
  饭要一顿一顿吃,日子要一天一天过。
  ——立政殿中——
  李承乾坐在椅子上,逗弄着刚被李二陛下封为晋阳公主的小兕子,长孙皇后坐在上首,正在宫女的伺候下喝些调理的汤药。
  长孙皇后笑盈盈地看着兄妹二人亲热的样子,突然想起一件事,问道:“承乾大婚的日子就要到了吧?”
  李承乾有些羞赧的笑笑:“是的母后,还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
  “嗯,这几天被兕子折腾的有些糊涂了,母后都差点忘了还有件事要跟你说。你大婚的时候母后给你准备了一个惊喜。”
  “什么惊喜啊母后?”李承乾好奇问道。
  长孙皇后带着一脸神秘的笑容说道:“这可不能告诉你,若是让你提前知道了,那还算什么惊喜。”
  “母后,您怎么也开始和儿臣卖关子了?到底是什么惊喜?说说嘛……母后……”李承乾开始撒娇。
  “不行,就是不能告诉你。”长孙皇后憋着笑,坚定地拒绝。
  说完了这句,接下来不管李承乾用什么手段,长孙皇后都一言不发,实在是让李承乾气闷不已。
  母子二人闹了一会儿,李二陛下到了,李承乾也就没再继续纠缠,和父母一起吃了顿饭就回了东宫,不过那个问题却始终留在了他的脑子里。
  到底是什么样的惊喜,值得长孙皇后这样守口如瓶?
  ……
  带着问题过日子真的不是一般的难受,接下来的一个月,李承乾脑子里成天都在想长孙皇后说的到底是什么秘密,可是想来想去也没个答案。
  终于,这样的苦日子就要到头了,明天就是钦天监选出的太子殿下大婚的日子。
  虽说是明天大婚,但其实李承乾婚礼的流程早就开始了。
  中国自古以来的婚礼形式都是按照周礼的要求来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国很多地方其实还是沿用的古代的婚礼流程,即便你是选择的西式婚礼。
  只不过其中的很多流程都已经简化了。
  按照周礼的要求,男女婚配,要遵循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项。
  首先是纳采。
  男方如果想和女方结亲,需由男方家里遣媒妁往女方家里提亲,送礼求婚。
  得到应允之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方家纳「采择之礼」。
  本来按照礼仪这件事应该男方的父亲去做,不过也没有哪个活的不耐烦的敢让皇帝陛下亲自登门求婚,李承乾的纳采礼最后还是李建成负责的。
  谁让李世民的众多弟兄里就他和李承乾的关系最亲密,而且他还是最清闲的那一个。
  古代纳彩礼的礼物只能用雁,而且除了纳征之外,其他的五个流程全都要用到大雁,因为大雁是候鸟,冬去春来,毫不违背,而且大雁一生只找一只配偶,配偶死了则终生孤独。
  古人认为大雁往来南北的习惯顺乎阴阳,只找一个配偶代表忠贞不移,因此将大雁作为纳礼的礼物。
  后世有用鹅代替的做法,主要就是因为大雁太难找了,而且婚礼上用到的大雁还必须是活的,这就更难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