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7/528

  皇帝陛下从御座上起身,几步来到御陛前,目光从诸子百家各派巨头的脸上一一扫过,平静道:
  “朕闻,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诸公以为如何?”
  李承乾说的这些,是汉初诸子百家对夏商周三代更迭的原因进行辩论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儒家独霸话语权之前世所公认的真理。
  但是换到现在,这些话听上去就有点刺耳了。
  尤其是最后那句「文之敝,小人以僿」,更是在啪啪打儒家的脸。
  僿,有质朴,粗鄙的意思,但大多数时候,它的意思是「虚伪,不诚恳」。
  “文之敝,小人以僿”,就是在说宗周的制度,让百姓变的虚伪,只会夸夸其谈。
  ……
  儒家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就已经表明自己遵循的是宗周的道路,皇帝现在居然说周礼虚伪,那不就是在说他们儒生虚伪吗?
  李承乾的话音未落,儒生们就齐齐低下了头,没人敢说话。
  实际上,儒家发展到现在,早就不止一次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这些缺点。
  只不过他们没有去改正这个缺点的动力——假如夸夸其谈就能让学派发展壮大,那为什么要费力不讨好的去改变呢?万一变了以后还不如现在,又该怎么办呢?
  就好像当年秦国儒生杜挚在面对商鞅的时候说的那样:“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当然,儒家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他们自身虽然有错,但更多的,却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锅。
  中国的统治者,对于老百姓议论国政,大多都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
  只要不是恶意诅咒皇帝,或者嚷嚷着要造反,基本上没人追究。
  但另一方面,对于士大夫和官员私下讨论国政的处罚,却极为严苛。
  一旦说错话,随时有可能被人扣上「妄议国政,图谋不轨」的罪名抓住治罪。
  为了监控官员和读书人的行为,统治者甚至破天荒的发明出了「风闻奏事」的制度——
  连证据都不要了,只靠听来的传说就能抓人,简直不要脸。
  既然不能讨论现实,那学术界自然就只能拿理论和古人出来打发时间。
  但是,这并不是儒家能够夸夸其谈的借口!
  因为朝廷从来反对的都只是在外面乱说,而没有堵死官员和读书人正常进言,讨论政策弊端的道路。
  上到国家大政,小到某个官员的过失,这些都是能够讨论的。
  但他们为什么不讨论?
  天天拿着三皇五帝,尧舜禹汤,忠孝仁义说事烦不烦?
  难道圣王之治,三代社会,靠嘴巴就能实现?
  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他们都是用嘴来治理国家的?
  ……
  恨铁不成钢地看了儒家一眼,李承乾接着说道:“朕自继位以来,七年间夙兴夜寐,战战兢兢,嘉与天下士大夫更新。”
  “然朕不明,不能远德,是以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远达也!”
  说到这里,李承乾声调抬高,接着道:“朕既不德,未免使先帝蒙羞,故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亲率百官,明修政务,以慰生民!”
  “朕闻,荀子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与诸卿共勉之!”
  身为皇帝,李承乾当然不能亲自下场,去强行矫正某些人的三观。
  但是,他手里可还握着科举这件大杀器,更有天子的威权做底牌。
  话都已经说到这个份上,如果某些人还是听不懂,或者假装不想听懂。
  那可就别怪他不客气了!
  ……
  感受到李承乾话里话外的威胁之意,诸子百家同时俯首拜道:“陛下教诲,臣等必铭记于心,不敢或忘!”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天子」这个名号可不是白叫的,在古典中国,皇帝既是D政军一把抓的最高统治者,同时还是宗教和学术的仲裁者。
  谁要是敢不听,就准备迎接其他学派的攻讦吧。
  拍马屁这种事,可不只有官员们会干,这些搞学术的也是其中老手了。
  看着众人的态度,李承乾满意地点了点头。
  其实,他这个办法,学的还是天朝故智。
  想当年,天朝太宗就是用这个办法,扭转了乾坤,发明了XX主义初级阶段的说法。
  如今李承乾照猫画虎,来了个三代之治初级阶段。
  三代之治要不要实现?
  当然要!
  但是……
  现在条件还不够,还不成熟。而且,朕德行不够,「不能远达」。
  所以,大家就别整天吹牛逼,还是老老实实跟着朕,先修己身,先治世吧。
  咱们一起努力,推动世界发展,至于其他的,等到时机合适了再说。
第680章
:威权
  李承乾的表态,不可避免地给很多人造成了影响,儒家各派更是如鲠在喉。
  皇帝的一番话,完全就是在指着他们的鼻子骂。
  但是,却没有谁敢站出来跟皇帝顶牛。
  大唐天子可不是两宋时期那些软蛋,任由臣子当面说「君尽君道,臣尽臣职,君臣相与,各致其义」都不敢还嘴。
  此时的「天子」,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天之子」、「天生圣人」,拥有世间一切事物的裁断权。
  不要说只是让一个学派改变学术风格,就是直接改变国家政体,将所有制度推倒重来,也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
  ……
  “陛下待我儒门何其薄也……”
  人群中,一个鲁儒的夫子脸色发白,喃喃自语,只是他的话才说到一半,就被身边的同仁捂住了嘴巴。
  开什么玩笑,周围那么多站殿御史,一旦被他们听到刚才的话,传到皇帝耳朵里,鲁儒还要不要混了?
  另一边,萧瑀转头看向张柬之:“孟将(张柬之表字),看来我孟子之学,也到该变革之时了,此事就由你带着众师兄弟们去做吧……”
  张柬之拱手一礼,平静道:“诺,谨遵夫子之命!”
  孟子的学问,本就介于理论和实用之间,虽然这些年逐渐有些跑偏,染上了和鲁儒一样拍马屁、说大话的习惯,但只是调整一下方向,增加些实用主义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不算难事……
  儒家各派对李承乾的话反应不一,但大体上都和鲁儒、孟子差不多,唯二两个例外,就是新儒和荀子了。
  这两家本来就是经世派,荀子学派更是儒家内部最主张「实践出真知」的一群人。
  对于李承乾的态度,他们没觉得有丝毫不妥,反而都欢欣鼓舞,喜不自胜,一边赞颂「陛下圣明」,一边用挑衅的目光看着其他儒家分支。
  ……
  李承乾坐在御座上,将儒家各派的反应都看在眼里,满意地点点头,对杨师道吩咐道:“杨卿,继续吧。”
  杨师道躬身应是,转身面对诸子百家,朗声道:“请黄老贤达登台明道。”
  房铎从座位上起身,神情严肃地朝演讲台走去。
  他很清楚,从皇帝说出刚才那番话开始,明道之争的风向就已经变了。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大言炎炎,虚言欺世之辈,诸子百家一定会使出浑身解数,来为难接下来登场的学派。
  而黄老学,将成为第一个接受考验的学派。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7/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