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733


徐宣在县里当过狱吏,还读过《易》,不但有文化,还会阴阳卜算,在赤眉军中是二把手,他已经听说董宪要来的事,只引导他走到帐外团团坐的赤眉战士处,指着那位吃炒粟米糊了一胡子的浓髯大汉道:“这位才是樊三老!”
这是董宪万万没想到的,这樊崇除了身材高大,孔武有力外,身上竟无任何能凸显他地位的装饰,衣着与旁人没什么区别。
”樊王……“董宪只好上前见礼,不料却板起脸来:”再称呼我王、公、将军,我可要翻脸了!”
董宪听愣了,他原本还想按照投靠自己的那几个读书人所言,吹嘘樊崇:“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新,功宜为王。”
然后来个成昌相王,彼为樊王,他为董王呢!
徐宣连忙对董宪道:“泰山赤眉里没有什么高低贵贱,虽然有三老、从事,但平日里,众人都是以巨人相称。”
这是什么狗屁规矩?不是为了做人上人的话,造什么反?董宪根本无法理解,但既然在人家的地盘,又想约樊崇做大事,只能告罪。
直到他改了称呼,樊崇才露出了笑,只唤董宪坐下,谈起这几日的战事来眉飞色舞,对董宪感激泰山赤眉来救则摆手道:“不必客套,既然都叫赤眉,那便是一家人!”
不多时,另一支参加成昌之战的赤眉领袖,“大河赤眉”的女头领迟昭平也来了,她的打扮则是故作神秘,毕竟人设是仙姑。
赤眉三巨头就此汇拢,开始谈及今后的去路。
“樊巨人年初时杀了景尚,败官军两万,如今吾等又杀更始将军廉丹,击溃官军十万,赤眉天下无敌,只要樊巨人带着吾等挥师向西,我看这濮阳、定陶都能打下来!“
朝廷为了打这场仗已经府库空虚,几个月内再征召不出十万以上大军来讨伐,关东诸郡绝不是赤眉对手,他们正好可以趁机发展势力。
“我提议,往西南走,去打定陶城!”
董宪说起定陶的富庶,简直是眉飞色舞:“定陶是大都会,粮仓里的食物足够三部赤眉吃一整年,又是天下之中,家家户户门口挂着丝绸,占据了那儿,就能将整个梁楚囊括到手中来。”
不料迟昭平却出言反对:“定陶才被官军十万人吃了几个月,哪还有什么余粮,樊巨人,依妾薄见,还是应该向北走,去打河北!”
迟昭平描述了魏地的安定,笃定地认为那里一定储藏着大量粮食,当然,她最终的目的,还是带着赤眉大队人马进攻元城。
“杀了更始将军还不够,只要烧了王莽皇庙,掘了他的祖坟,肯定能得到更多人响应。”
二人都有各自的目的,在那苦劝樊崇,倒是樊崇就一声不吭地吃着手里的炒米,末了抹着嘴巴道:“冬天快到了。”
“要论暖和,何处能比得上故乡暖啊。”
“我想家了。”
樊崇站起身来,看着坐在他周围各有创伤的赤眉战士们道:“众人也一样。”
他当初只是一个普通农夫,因抗税被官府逮了,鞭打一夜后杀了税吏落草,其余人也差不多。
“过去是被官军拦着堵着回不去,可现在,谁还拦得住吾等?是时候去将吾等丢掉的物什,夺回来了!”
被豪强兼并的土地、被官府强取的租税、离散的父母妻女、还有他们原本平静安乐的生活!
樊崇高兴起来:“明天,就带着所获的粮食衣物散伙,想回泰山的回泰山,我要带着跟我几年的老兄弟们,去往故乡琅琊、城阳、东海!”
这不一定是徐宣等三老、从事们想要的,也和董宪希望能效仿陈胜吴广,做强做大,王侯将相的目标相背。因为东海等地在东方,在天下的边角角处,一旦去了,如何再主导反新大业,如何号召天下人响应?
但这肯定是底层赤眉战士渴求的,赤眉士卒们也打累了,如今缴获颇丰,确实应该回家炫耀炫耀,都欢呼起来。
樊崇抿了口酒,看着目瞪口呆的董宪,以及只能依靠自己的迟昭平:
“什么定陶、魏郡,都是好地方啊,汝等去罢,我就不同行了。樊崇只想带着众人,打回老家过冬去!”
……
“经此一役,赤眉已成陈胜吴广之势啊!”
在带着一群溃兵去往魏成郡的耿纯眼中,赤眉打完成昌之战,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去岁关东大灾,飞蝗遍地,不止是大河沿岸,各州郡加起来,流民数量恐怕已经超过了汉武帝时的两百万,百姓对新政的忍耐已经到了一个极限,此为天时。
而赤眉大败官军,太师王匡西奔,洛阳以东再无一支万人以上的王师阻挡赤眉,耿纯想着,自己若是赤眉领袖,当务之急是统合梁山、泰山、大河诸部,然后便聚十万之众,西取济平……
没错,就是他老爹耿艾做二千石的定陶,这让耿纯越发焦急。
“定陶自春秋以来便是天下之中,南临淮、泗,北走卫、魏,当豫、兖之道,控梁、宋之郊,自古四战用武之地也。赤眉必围取定陶,然后遣一将夺卫地濮阳,扼大河之津。”
“托了李焉帮忙,他不是四处宣扬什么‘江湖有盗,自称樊王,姓为刘氏,万人成行’么?若我是樊崇,一定会应了这谶纬,在定陶,这汉高称帝之处,宣称自己是汉家刘姓宗室,又能骗一群士人拥戴,陈胜初建张楚之势必成!”
只要这旗号竖起来,郡县苦新者,四处遍布的刘姓豪强,必刑其长吏,杀之以应赤眉,很多地方甚至能传檄而定,朝廷重新征兵东讨前,陈留以东只怕不保。
巧了,太师王匡也是这么想的,这才一路奔逃千里,直接往洛阳去了。
耿纯唯独没料到,那樊崇战术上简直是个天才,没有建制的情况下让十万人跟着他干,但在战略上,却是一言难尽。
不管如何,此役之后,形势大变,他们耿家的“三窟”之一定陶成了最危险的地方,所以耿纯才念着要给魏成郡多拉点兵卒,壮大第五伦实力,抵御赤眉的同时……
“也能让我在魏成,多些说话的底气。”
所以耿纯在招揽残兵时越发卖力,兖州皆已大乱,河北俨然成了上佳的安身之所,溃兵败卒们如同惊弓之鸟,生怕赤眉追来,听说魏成有大河阻隔,都被耿纯说了一通那里的稳固,都纷纷加入其中。
越往西边走,他们的队伍就越是壮大,并且不断有散兵加入,保有建制的队伍瞧着让人信任。
路上没吃食时,耿纯直接带着众人号称赤眉,打下一个本地豪强的小堡垒,取其存粮之半,却没有害土豪的性命。
至于那些想要乘机祸害妇女的,被耿纯下令处死,不知不觉,他已经成了这支败兵的首领,众人都争着表现,希望过河后能得到更好待遇。
到十月初,他们抵达白马津时,队伍已经长了很多倍,粗略数下来,起码三千人,而耿纯一路号令呼喝,嗓子都喊破了。
魏成郡已经得知了成昌大战的结果,第五伦也料到,除了避难的百姓富户外,必有残兵败卒慌不择路欲遁入河北。
对岸的黎阳县渡口驻军增加了一倍,甚至派人一队人来到治亭郡白马津地盘上维持秩序。
但还是没想到,会一次性来这么多溃兵,居然还是保持建制的,守军大为警戒,直到耿纯出面解释,又让彭宠留在南岸维持秩序,他渡河去与第五伦说明情形。
在船上回首,耿纯看到了三千对期盼的眼睛。
哪怕收拢的败兵良莠不全,哪怕里面有人屠过无盐,但耿纯决定,自己一定要说服第五伦,让他们渡河。
只有这样,他耿纯才能和马援一样,手里有了兵。倘若日后定陶当真被围,耿纯要跟第五伦“借兵”去救老父亲时,也不至于开不了口。
这就是耿纯公义之外的小小私心,魏成郡丞一职,不再是给朋友帮忙,得当成宗族容身之所来经营了。
踏上北岸时,却见第五伦深衣大冠,身披裘袍,已亲临渡口,正在翘首等他。
耿纯跳下船,似乎恢复了往日的洒脱,哈哈大笑着往第五伦走去,对朋友的称呼却发生了悄然变化。
“郡君,我收拢了三千兵卒来投奔魏成,此事值得欢喜么?”
第五伦听着耿纯嘶哑的嗓音,靠近时又瞧见他担忧局势和父亲安危,数日未眠的满眼血丝,能想象一路的不易。遂走到河边,竟解袍给耿纯披上。
“相比于得兵卒三千,我更高兴的是,伯山平安归来!”
……
第191章
安排上了
第五伦说的是大实话,他喜耿纯毫发无损归来,对他一并带回的三千溃兵残卒,却是喜忧参半。
魏成郡其实并不缺人手,全郡口数九十万,要是算上隐匿、流民,只怕要直奔百万而去,跟第五伦的故乡列尉郡差不多。各县豪强将徒附统统拉出来,只怕能凑一两万兵卒。
所以第五伦缺的,并不是人力,而是能效忠于他,顺利转化成自己人的生力军。
对岸的三千溃兵,显然不是第五伦相中的好兵源,一来里面有屠过城的恶徒兵油子,二来他们多是关中、豫州人,不会铁了心留在魏成。
一直对外地兵卒抱有敌意和谨慎的冯勤也如此以为,他可是连猪突豨勇、流民兵都侧目而视的,更何况名声败坏的“王师”。
冯勤一向实话实说,遂当着耿纯的面向第五伦进言道:“郡君,下吏以为,不能让彼辈渡河!”
“素闻更始、太师麾下兵卒军纪败坏,所过放纵,兖州之民宁逢赤眉,也不愿碰上官军。而我又听说,所谓的无盐大捷,竟是彼辈屠了满城百姓,从豪右到贩夫都不放过,皆视为叛逆残杀殆尽。”
“如今兵败来投,魏成应该关门闭户,杜绝彼辈入内,不如让彼辈渡河不得,自行散去为妙。”
本地官吏也多是持此态度,魏郡是魏人的故乡,看看现在成什么样了?自从第五伦来了之后,什么歪瓜裂枣都放进来,三千人的吃喝嚼用,最终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指不定以后还要分地,损害他们的利益。
耿纯为郡丞期间,对冯勤是比较欣赏的,而冯勤反对第五伦给猪突豨勇分地,耿纯也保留自己的意见,觉得第五伦效秦汉名田宅没问题,只是有些操之过急。
可现在冯勤这二愣子居然反对到自己头上来了,耿纯立刻斥责他道:“本以为冯伟伯乃郡中智谋之士,岂料竟只盯着一隅,目光浅短!”
耿纯开始讲述他在成昌的所见所闻,甚至将赤眉的战力夸大了些许,力劝第五伦:“郡君,如今更始败死,太师遁逃,关东官军再无人是赤眉敌手。我听说曾冒犯元城的迟昭平,也参与了大战。倘若她引赤眉大军击河北,以魏郡数千之兵,能当十余万赤眉么?”
“魏成可能要面临生死攸关,这时候不想着收纳残兵增加军力御敌,还念着乡土客军的分别,实在是愚不可及!”
言下之意便是,你们这群“魏人”天天嫌弃敌视外来者,没了他们,靠自己能守住本郡么?
冯勤也不相让:“耿郡丞,此时应内外合力御贼不假,但彼辈刚刚被赤眉败于成昌,已成惊弓之鸟,如何再战?莫要添乱便不错。”
耿纯道:“之所以会败,是一将无能三军受累。”
他看向第五伦,请命道:“郡君,只要将他们交给我来收拾,不出两月,还你一支精锐之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