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733


这话让扬雄老脸一红,他这几年处境艰难,而除了一身学问又身无长物,只能靠“卖知识”来混点酒钱,吃人嘴短嘛。
但那些所谓的游学弟子,不过是冲着他文名而来,利用完就断了交情。唯独来自巨鹿的太学生侯芭比较实诚,一直对扬雄以师待之,每隔几天就背着粮食,来替他清扫院落。
王隆对辞赋太过着迷,怎肯放过这“司马相如后第一人”,钱他家有的是,遂表示,愿意带着束脩和美酒再来拜访,希望扬雄能收他做弟子。
听到“酒”字,扬雄忍不住舔了舔嘴唇,神情变得十分犹豫。
他虽然老来贫贱,却也不是没有机会挣钱。当年撰写《法言》时,蜀中有富人愿出十万钱,就希望在书中留下名字。扬雄断然拒绝,说富人无义,正如圈中的鹿,栏中的牛,怎么能随意记载呢?
可此一时彼一时,肚子里的酒虫不饶他啊,扬雄最后只能长叹息道:“既然君子心意至诚,我便随便指点一二罢。”
“我其实没什么天份。”
算得上汉朝数一数二的辞赋家扬雄谦逊地说道:“但只认准一点,基础要打牢才行。好好记住这句话,能读千首赋,则善为之矣!”
王隆拼命点头,听得很认真。
扬雄笑道:“我这些年收集了古今几乎所有辞赋,从屈子到本朝宣帝时的蜀人王褒,应有尽有。文山,你且去将它们全诵读十遍,抄录三遍,再来见我!”
王隆没察觉不对,只以为掌握了秘籍,欢天喜地地跟着侯芭去扬雄家了。
第五伦和景丹在旁听着,差点没笑出声来,果真是随便指点啊,看来,扬雄起码有五六天清净了。
扬雄也不回家,还赖在这,眼睛不时看向第五伦,欲言又止。景丹了然,立刻起身回屋,他才拄着杖一瘸一拐过来,朝第五伦拱手。
“昨日得了伯鱼相救,又在桓君山和我弟子公辅面前,给老朽留了一点颜面。我家贫,除了空空的酒坛就再无他物,实在是无以为报。”
扬雄抬起头,态度真诚:“老朽七十有一,此生禄禄,若说还有什么自得之处的话,那便是学问广博。”
“伯鱼若是像王隆一般,想要学老夫的一门学识,我一定尽心教授,分文不收。”
第五伦却没太大热情:“小子来自陋乡鄙野,孤陋寡闻,除了辞赋,还真不知大夫都会什么?莫非是五经?”
扬雄摇头道:“我少而好学,但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对五经不太擅长。”
他和桓谭,都不是典型儒生,反感在五经章句里耗尽一辈子的俗儒,认为读了原文理解圣人之言即可,而将时间用在试图蹚出一条新路上。
扬雄着迷老庄玄学,桓谭则对无神论十分笃信,只是这一路荆棘,殊为不易。
而扬雄确实是位高产的大才子:“我好古而乐道,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
“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
“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
“箴(zhēn)莫善于《虞箴》,作《十二州箴》。”
“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而传颂甚多。”
“至于其他篇章,则有《蜀王本纪》《赵充国颂》等。”
说了这么多,扬雄却丝毫没提《剧秦美新》,那才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吧,都变成朝廷宣传教材了。
提及自己的得意之作们,老扬雄也恢复了一点自信,笑道:“不知伯鱼想学哪一种?”
但第五伦拒绝得很干脆。
“不,我不想。”
……
第33章
你也配叫刘秀?
听到第五伦拒绝,扬雄的面色垮了,一下子变得十分失望,方才的昂扬自信也瞬间褪色。
他恢复成了那个口吃不能剧谈,被兵追得从天禄阁上跳下,被人嫌弃只能以酒度日的落魄老叟,只讷讷起身,拱手告辞。
“子云翁且慢。”
第五伦却叫住了他:“我倒是对子云翁昨日一显神通,却没有列入这些得意之作的《方言》,有些兴趣!”
听到这扬雄却是一愣。
除了想要“报恩”不欠人情外,扬雄对第五伦其实是有些喜爱的,毕竟第一印象太好。
他家五代单传,传到扬雄时,两个儿子又同时死去,尤其是最聪慧的小儿子扬信。9岁时就能和扬雄辩谈那本以艰深而著称的《太玄》,竟也早早离世,让扬雄痛不欲生。
而侯芭虽然勤勉,但才学有限,对扬雄最得意的《太玄》《法言》理解有限。王隆等人,则只对扬雄早就自我厌恶的辞赋感兴趣。
若是能再收位有天赋的好弟子,将这些耗费了他一生心血的学问传下去,就好了!
却不料,第五伦只对他最冷僻学问有意向。
这方言一书,全称是《輶(yóu)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据说周、秦时期,每年八月会派遣輶轩之使,到各地采集异代方言,
收集整理之后,收藏起来,便于考察天下风俗。
秦朝灭亡后,这些文献散落殆尽。像前朝刘向这样的大儒,也只是闻其名,而不详其职。
倒是扬雄在蜀中时的老师严君平记诵千言,略知梗概。扬雄从学,并以此为基础,积三十年之功,终于收录天下各处方言于一书。
在时人看来,这是不入流的杂学,连扬雄也觉得,这不过是自己兴趣所在,为了完成师长夙愿而作,乃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等自己死了,送入石渠阁收藏即可。
殊不知,第五伦倒是觉得,扬雄方才列举了种种学识,都没什么用处。
辞赋作得好又如何,给王莽再写一篇剧秦美新?至于什么《太玄》、《法言》,光听名字第五伦就没兴趣。易经和论语第五伦晓得,但扬雄仿照体例所作的两本书,恕他历史不好,怎么根本没听过啊?
第五伦暗道:“应该只是扬雄的自嗨之作,后世要么失传,要么束之高阁了,一定是这样。”
他时间精力有限,不能用于实际的知识,诸如繁杂的章句训诂,第五伦是不会去学的。
但方言这项技能,第五伦有兴趣尝试着学一下。
第五伦之所以来常安,一是为了见识下王莽的“新朝雅政”究竟是如何闹得天下大乱,二是想与国师“刘秀”会一会。第三嘛,则是想在人物荟萃的京师结交四方豪杰,以待他日之用。
但这两天在郎署里,跟来自各州郡的孝廉们相处一番后,第五伦发现,大家光是想好好说话沟通都很难。
这年头十里不同音是常事,若是相隔千里,彼此方言基本就完全听不懂了。确实有洛音雅言作为“普通话”,但这年头没有拼音字母,随着时间推移,雅言本身都在产生偏差。就更别提因人而异,有的人不说雅言还好,一说你会发现……
“他还不如说方言呢!”
正因如此,数百人的郎官中,除了萧言与一帮前朝遗少自成一派外,基本都按地域分出不同圈子,彼此交流很少。
音韵相同是最简单的结交理由,谁会跟彼此无法交流的外乡人交朋友呢?
反正闲着也闲着,倒不如跟扬雄将这方言之术粗略了解下,多一项技能好过没有,以后可以说一句:没人比我更懂方言。
最起码,夸人和骂人的话得知道。
见扬雄久久不言,第五伦笑道:“莫非子云翁不舍得?”
“非也。”扬雄摇头:“只是想起,伯鱼是第二位对这学问有兴趣的人。”
“哦?第一位是谁?”
“当朝国师,刘颍叔。”扬雄露出了苦笑,不再想提这件事,他还是习惯称呼国师曾经的名字:刘歆。
二人一起做过黄门郎,曾是莫逆之交,一起交流学问,抨击前朝成哀的黑暗政治,又同时被周身散发着儒家理想之光,俨然周公再世的王莽吸引住,甘心受他驱使。
但随着年纪渐长,随着新室的种种弊病显现,二人理念相左,居然反目成仇了。
刘歆曾嘲笑扬雄自苦创作,说他所写的简牍文书,以后要成绝响,世人不会理解,而要拿去当酱缸的盖子。
可刘歆又觊觎扬雄的《方言》,随着前年刘歆写信威胁索要,而扬雄回信说出了“缢死以从命“这样的话后,二人彻底闹掰,自那之后再无往来。
扬雄不愿再多提及老友,只打起精神来,开始给第五伦传授学问。
他前脚才支使王隆去翻阅辞赋自学,对第五伦却极上心,找来藏在家中的方言一书,耐心地说教。
“这天下方言,大致可分为十四区域。”
“秦晋为一系,梁及西楚为一系,赵魏自河以北为一系,宋卫及河内为一系,郑韩周自为一系……”
……
常安城郊的太学区舍处,刚来报到,准备在此游学一年半载的刘秀,正在面临一场刁难。
“你这前队人,名字叫甚么不好,偏要叫刘秀!这不是让吾等为难么。”
来为他们登记名册的博士弟子趾高气扬,手持木牍毛笔,对刘秀、邓禹等人呵斥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