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3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5/733


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但第五霸却总觉得,这太社看似礼制规整,入目尽是青铜彝器,钟鸣鼎食,可却少了乡社时的热闹亲昵,回头看去,随祭的亲戚们也蔫蔫的,前几天,第五伦对宗室第一关、第六犊的惩处,着实将他们吓坏了。
也有不少人来央求第五霸,希望他能出面说说情,不就是几十顷地么?
第五霸年纪大了,也不太会说道,点了第八矫的名。
“季正,你来说几句罢。”
第八矫应诺,有些话第五伦不方便亲自出面说,他这个做宗正的,就得担起责任来,第八矫也觉得宗室出事,他有很大责任。
“诸位都是诸第亲戚,或是我的长辈,或是我的父兄,但既然矫身为宗正,有规正之责,今日就说几句明白话。”
“不知诸位听没听过一首《五侯歌》?”
此歌耳熟能详,自然是听过的,第八矫道:“王氏五侯被封侯得势后,气势猖狂。为了修筑自己的宫室,竟绕了杜门外,把高都河水引过来。又筑成水中高台,竟然比未央宫白虎殿还高!”
“彼辈肆意盘剥百姓,大肆挥霍,长安人恨之,遂有此歌,敢问诸位,如今五侯何在?汉、新两朝宗室何在?”
“汉家被天下人摒弃不过十余年,王莽被逐出长安还不到一年,如今魏王入主此城。吾等身为宗室,不能辅翼国泰民安也就算了,竟学起五侯来,夺人田地了!难道汝等想听世人也唱起《诸第之歌》么?”
第八矫道:“宗室带头犯法,则国法难行,吾等若烂一点,魏国就烂一片,天下未定,大王方有一州之地,强敌环视。还望诸位谨记,覆巢之下无完卵。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众人讷讷,但也有一点异样的声音:“宗正纵是引经据典,但前朝王莽对宗室明明十分苛待,为何也覆灭了?”
说话的是第一关的堂弟,看得出来,他仍是不太心服。
这确实是绕不过去的问题,王莽在约束宗室上确实极其严格,王氏五侯全被他打了,王家子弟动辄处死,连欺男霸女都不敢,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新室之亡,源于骨肉离心。
“此乃本末倒置。”第八矫哑然失笑:“汝等认为,大王对待宗室,与王莽一般苛刻?”
虽然没人敢直言,但心里确实都如此想。
第八矫稍稍缓了口气,继续道:“大王讲究有功勋者方能受赏,宗室也不例外。从第一到第八,各族首脑,有军功者或为侯,诸如中尉;有劳者为伯,比如我与第四叔父。”
“但就算如此,其余人也念在同宗情分上,封了子男,有一亭一里之食邑。哪怕是普通族人,也都分到了地,坐拥田产数顷到数十亩不等。”
第五伦算是将全宗族都提升到了小地主阶级,最差也是自耕农的水平,但人心不足啊……不少人就希望第五伦把他们这几千人当猪养,还有些人则指望第五伦称帝了,将第一到第八,封上几个诸侯王呢!
但这种念想,今日就彻底被打碎了。
第五霸知道自己时间不长了,其他事帮不了孙儿,但宗族内,还是得靠他来压,遂敲了鸠杖:“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绝不可能,哪怕宗室也如此。老夫的万里侯,都是在渭北举事,拿下长陵才得来的,老夫两个幼子亦无爵位。大王让汝等衣食保暖,自有田亩,有佃农帮忙做活,甚至还赐城中里闾房宅,若是这都还嫌不够……”
老爷子冷笑道:“就滚回临渠乡,继续亲自种地去罢!”
他扫视在场众人:“若是有人当真想要一乡,一县之食禄,大可入伍参军去。前线在上党、太原开战,士卒浴血而斗,将军奋其智勇,为大王开疆拓土,方能得赏!”
不少人顿时缩了头,有心气入伍挣个更好地位的族人,早就在军中了,剩下的要么是年纪太大,要么年纪太小,亦或是指望靠着“宗室”身份不劳而获的。若是让这群人过的比军中的族人还好,岂不是荒谬?
“纵不愿从戎,亦可学文。”第八矫补充道:“宗族义学开了几年,如今族中日子好过了,弟子已增至二三百人,每年毕业数十。先前制度未明,完事草创,故而得以直接选为郎官。”
“但从三月初一起,纵是义学弟子,亦要先试而后为官吏!”
……
汉朝、新朝时主要的士人录用,还是依靠察举制,靠的是道德名声,人情故旧和家族资产。
第五伦当年正是钻了制度的空子,靠邀名养望而入选,他完全可以说一句:“没有人比我更懂察举。”
占了察举便宜的魏王,却对察举颇为不屑,然而他这政权建立后数月来,录用士人的方式,比汉、新察举还不如。
问:“魏国如今官吏上任的渠道主要是?”
答:“熟人介绍!”
乱世纷繁,连推举都免了,第五伦入主长安前,组建了九卿的草台班子,至于官署僚吏则要慢慢补齐,多是前朝官员留任。
但仍有很大缺口,于是便开始了传销似的拉人,由故吏推荐熟人或旧僚,主官稍稍考核,合格者录用。
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严格的程序,这才会有彭宠之弟靠着兄长关系,混上右扶风功曹的情况出现。短短旬月,政权中便良莠不全,小吏们拉帮结派,不管不行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需要新鲜血液注入啊。”
出了一些糟心事后,第五伦痛定思痛,更觉得统一标准的考试势在必行。
后世一听“考试”便想到隋唐科举,却不知汉朝的考试制度,早就推行上百年了……
宣室殿中,第五伦在为三月初一考试做最后的安排时,便感慨道:“光是让考试在世上推行,董仲舒,就值得尊称一声‘董子’了。”
这董仲舒将《尚书》里考试一次单独提出来,向汉武帝提出倡议:“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
“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
好家伙,月考、季考、年考,全都齐活,第五伦可算是找到万恶之源了。
不过真正让考试制度落实的,却是董仲舒的同门公孙弘,他的一大政绩则是创建了太学。
这考试作为与察举平行的取士方式,便放在了太学里。学成者都会参加官府组织的考试,射策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
而对于考试成绩低下,在学校里也不好好学习的人,则被赶回老家去……
汉时太学生少,基本都能包分配,到了新朝太学扩招,上万名太学生,每岁只有一百个考取名额,内卷实在太过厉害,遂有皓首穷经,在太学苦读数十年而屡试不中者。
第五伦特地让管教育的太师张湛做了调查:“太学生以三辅居多,莽末战乱,外郡大多跑回家了,但京畿尚有数千人分散在各县……”
这也是第五伦欲推行一次考试,将可用的读书人吸取进政权的底气。
事急矣,他根本等不得新式义学的鱼苗们长成,现在就要把池塘里的鱼儿一网打尽!先用着再说。
新朝时,一万个太学生抢一百个名额挤破头,如今魏王考试,就全都不来?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但只要鱼儿们听见撒食声来了,网眼是大是小,要筛选怎样的官吏,则是第五伦和考试内容说了算,只要钻进来,就是他的形状了。
“我作为最终主审者,诸生皆是魏王门生,而我,则直接作为他们的举主!”
一念至此,第五伦心中不由又感谢起了那人。
“你省吃俭用,留下的黄金数十万斤,堆积成山。全留给我,成了创业的本钱,至今连小半都没用下去。”
“你大搞教育,太学扩招,自己只拿来哭天闲置白白养着,却为我积攒了一批乱世里好歹能做吏的读书人。若无他们,我这场考试,根本办不起来。”
第五伦都有点想王莽了,笑道: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第365章
私货
自二月初一魏王还都于长安后,位于城郊的太学也顺利复学。
躲避战乱回跑回家、或为一口吃食混迹在军队里的弟子们虽尚未归来,但昔日的老博士们,却已经就位。
尽管第五伦还没颁布正式的博士名额,但为了曾经那二十个铁饭碗,博士们脸上笑吟吟,心中却已相互提防敌视。
太学博士的名额本来很少,汉宣帝石渠阁之会后也不过十二位,汉末时增加到十四。王莽时古文经大兴,遂增加了《古文尚书》、《毛诗》、《周官经》、《逸礼》、《左氏春秋》五种古文博士,加上本已失传,王莽却令刘歆和桓谭恢复的《乐》,凑齐了二十博士。
每个博士下面还有高弟十八人,合计三百六,如此才能教授上万人的太学生,长此以往,学术也成了生意和传承严格的手艺。
弟子还没回来,老师先打起了架,复学不到一月,屋舍间的残垣裂瓦都没清理干净,太学内就掀起了一场内战!
最初只是正常的学术争执,慢慢地上升到人生攻击,最后是不死不休,太学成均馆中响起了这样的呼喊!
“古文之学,乃是刘歆籍所创伪经,如今魏王肇基,古文及伪乐经六家,皆新莽余孽,学贼也!应当立刻逐出太学!”
国由是今文博士,上个月追着第五伦绕京兆跑了一圈,求了五次,头都快磕破了。
但如今的他,却又以“劝谏魏王还都”为己功,俨然成了太学领袖,振臂一呼,掀起了驱赶古文经的运动。
古文经和乐经六家博士灰头土脸,换了十年前,他们才是被王莽钟情的显学,刘歆从古文里找到了不少禅让代汉的证据,如今王莽被逐,刘歆跑到陇右,他一手开创的古文之学,自然也没了靠山,落到今日人人喊打的境地。
若真要坐下来辩经,再打一场石渠阁,古文绝不退让,可如今论其政治正确来,他们也无话可说,谁让祖师爷刘歆背叛了他们呢?魏王还让众人进太学,已是极大宽赦。
今文十四家群情激奋,都想趁着魏国肇造的机会,将古文的渣滓余孽轰出太学,完成反扑,就此奠定新王朝的学术基调。
但就在他们在太学一席之地而蜗角之争时,却听到两个消息。
好消息是:“魏王将重开射策考试!射策岁课甲科五十人为外郎,乙科一百人为舍人,丙科两百人补百石吏!”
尽管不少人得从基层小吏做起,但这数量,是王莽时太学射策考试的三倍还多,老博士们岂能不喜?
然而坏消息是……
“大王欲以五科取士中,而经术,居然只是其中之一?”
众人面面相觑,魏王莫非是要打压经术?他们也顾不得争执厮打了,立刻前往桂宫的奉常官署,要询问个究竟。
“诸位休要听人胡言乱语。”奉常王隆除了礼仪、祭祀外,还有责任管理太学,早料到他们会来兴师问罪,只让老家伙们坐下说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5/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