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3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6/733


“大王所定五科取士,大多数人考的,其实是四科,共计百分。”
“其一为经术,占分最多,四十分。”
“其二为策论,也就是按照所给题目写六百字以上文章,议论当前形势、或向朝廷献策,占三十分。”
“其三为数术,占二十分。”
“其四是常识,只占十分……”
老博士们没听明白:“何为常识?”
你看,连常识都不知道,王隆笑道:“主要是本业,也就是农事,诸如几月种粟,几月收麦,夏耘如何耘,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这还用考?”有位老博士义愤填膺,但一张嘴发现……他皓首穷经,只关心经术和师承的上百万言对经传的解释注释,书窗外头的事,还真不知道!
王隆道:“农为万业之本,但有人养尊处优,五谷不识,这要是做了官,如何了得?”
“还有第五科,乃是‘明法’,就是汉时的明法科,此乃特科,专为那些刑律之家,代代相传大小杜律的士人开设。”
听到这老博士们才明白,魏王的考试,和汉朝、新莽时的太学考试大不相同。
过去是学上几年十几年,由老博士们来出题考较,精通一经者可为官,纵是不懂时势、不会算数,甚至没有常识的人,也能跻身为郎,在皇帝身边待几年外放做县令、县丞。
可如今,魏王如今,却似是想要全才。
国由等老儒惊呆了,在奉常官署他们不敢骂,等回到太学后,都齐聚辟雍馆内,捶胸顿足:“自汉时孝武皇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术独尊,至今百余年矣。策论也就罢了,数术乃六艺之一,也还尚可,竟尊刑名农稼,这是乱圣人之学啊。”
“然也,孔子说过,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像汉时射策一般,让吾等出题,专考一科足矣,何必加什么‘常识’?”
“诸君!”有人起身呼吁道:“不轨不物,谓之乱政,此乱政之行也!吾等不能坐视圣人之学被刑名策术农稼挤占,此事必争!”
“然也,吾等争的,是万世之本!”
……
到了次日,王隆被第五伦召入宣室殿,魏王笑着给他展示了尚书台陆续收到了二十多份太学博士奏疏。
王隆惭愧地垂首道:“臣管辖太学,虽对博士们好好解释,然未能阻其非议反对,有罪!”
他提议道:“大王,接下来还是要派人去好好抚慰,以免太学博士带着自己的弟子,到未央宫叩阙绝食,耽误了下月初一的考试……”
“他们敢么?”
第五伦乐不可支,笑道:“文山啊文山,你高估彼辈的骨气了。今日召文山前来,是想让你与余共赏奇文!”
说着就打开最上面、国由的奏疏,让王隆看看。
“大王发德音,下明诏,臣老怀欣喜……“
王隆颇为惊讶,往下看去:“汉元光五年,汉武试五经博士对策,遂有董仲舒《天人三策》,有公孙弘白衣为相,今大王增试策论,乃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也。”
“周时教之六艺,其六曰九数,而孔子尝为委吏,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
这典故第五伦都不知道,一问才知道是孟子说过的话,意思是孔子年轻时当过小吏,算数很厉害,大概是最早的会计……这也成了国由支持考试里加数术的依凭。
文中又曰:“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故官吏必有农稼之常识。”
王隆看完,叹为观止,其他文章他一一看过,二十多篇,竟无一抨击,全是大唱赞歌的,与他们刚得知五科取士时的义愤填膺,截然相反。
第五伦却丝毫不感到意外。
“如今还留在太学的博士,都是些什么人?”
“他们曾摒弃养士两百年的汉家,拥戴王莽。”
“他们曾跟着王莽在太学哭天诅咒余,但在王莽出奔后却又无一人殉新。”
在被饥荒和寒冬教做人,在被第五伦五过长安不入的pua后,这群人,留在长安的儒生们,怎可能还铁骨铮铮呢?
第五伦笑道:“余还没考策论,这些老博士,就一个个引经据典开始写了。”
王隆想象中老儒们会叩阙、绝食,让弟子抵制考试,有那胆子么?
第五伦很清楚他们的软肋,经过战乱动荡后,这是士林最虚弱的时候,内部还有今古文分裂。
“魏国的博士人选、名额还没定,彼辈都伸长脖子盼着,岂敢在这节骨眼上,拿学派前途来强谏?一旦被逐出太学,那就是罪人,死了都没脸见师长。”
所以这群人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哄骗同行上书强谏,而自己则歌功颂德,如此解决潜在的竞争对手。
结果二十多位老博士,竟没有一个糊涂人,他们在奏疏中都不忘描述自己对魏王如何忠心,学派如何悠久,甚至露骨地自荐。
“希望那四十分经术题,考的就是其学派的学问,彼辈愿为余出题。”
第五伦乐了,卷,士林和学术圈实在是太卷了。老儒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明白无法违抗魏王的决定,于是,如何往那有限的经术题中,塞入自己学派的私货,才是关键!
若能得逞,得到魏王青睐的学派,就能成为当之无愧的显学,众人都知道,做官的考试考什么,士人就会热衷什么。
学而优则仕,若是五经不能俯身而取青紫之绶,又岂会在百年内,被所有士人奉为圭臬,争相而学。同属儒学的荀、孟反而成了孤僻冷门学问?
某个五经学派,诸如左传,不能入选太学时,则无人问津,一旦成了晋升阶梯,就有无数人挤破脑袋争着来踩。
“今文十四家觉得,这是复兴壮大各自学派的良机。”
“古文六家则以为,这是延续古文经的最后机会。“
但他们的指望,全都要落空了,只因遇上了第五伦这不当人子的主考官。
第五伦道:“此番考试,经术题就由文山来出。”
“我?”
王隆大惊,连忙以自己学问浅薄,难以服众推辞,但第五伦却不管:“以士人开蒙就学的《论语》《孝经》为主,不必加五经内容。”
如果说五经属于儒学的高等教育,那论语、孝经就是启蒙教材。
第五伦不打算将门槛设太高,毕竟这次参与考试的,不仅有太学生,还包括第五伦家的义学子弟,乃至于所有愿意报名,并在三月初一来长安南郊的士人!
王隆犯愁了:“若只试论语、孝经,人人皆熟读,如何能有所区分?”
第五伦笑道:“文山果然是良善人,还是余教教你罢。”
魏王开始明目张胆塞私货:“在试题之中,加入几道扬子之学,拉开分距足矣!”
王隆先是一愣,总算明白老博士们都清楚的事了:“想让扬子之学发扬光大,光靠收藏其书还不行,还得让士人主动去学……”
“然也。”第五伦拊掌,让王隆下去依策照做,至于其他,策论的题目他自己出,数术、常识则找了管水利的杜诗,明法一科,则让廷尉掾郭弘出面。
但考虑到郭弘乃是学的小杜律,又找了一个会大杜律的官员凑题,这明法科相当于司法考试,和大众的儒学不同,依然是各个律令家族小圈子的游戏。
“即便还不完善,也比靠‘熟人介绍’来择吏要强吧。”第五伦如此喃喃说道。
倒是王隆应诺告退后,念及今日与魏王的交谈,一边为扬子之学可能因此被更多人主动去学而激动,又想到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暗暗念叨道:
“只不知有朝一日,这考试,会不会考诗赋?”
第366章
朝为田舍郎
张竦住回了尚冠里,不同于老友陈遵做了京兆尹后的忙碌,张伯松较为清闲。
二月底,他的弟子杜林却来拜见。
“三月初一射策,弟子有幸作为主考官之一。”
“你当得起。”张竦与杜林既是甥舅,也是师徒,说道:“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又因为同乡耿伯昭举荐,早早就入了魏王官府,做了少师,尤其精通小学。这次魏王射策,经术一科里主要考的,不就是论语、孝经这些小学么?”
张竦勉励弟子:“我听陈遵说了,魏王对此事颇为重视,特地令京兆尹协助宣扬,在各县都挂了诏书,届时恐有数千人齐聚长安。汝可要好好协助太师张湛、奉常王隆办好,于汝仕途大利。”
杜林作为最早投靠第五伦的五陵士人,虽然得了少师之名,但想要稳住这位置,可不能什么都不做。
说到这张竦晓有兴致地问道:“既然称之为主考官,莫非还有副职?”
“有,大王虽不让太学博士出题,却令其推举二人为副考官,只协助审阅经术、策论两科。”
张竦乐坏了:”二桃杀三士,妙啊,博士们顾不上怨恨魏王冷落太学,反而要为这名额争个头破血流了。”
杜林又道:“若论文章精妙,无人能及夫子,夫子本也应入选。”
“老夫名声差,当不起。”张竦摆手,又问道:“五陵的各家私学老叟,对此番射策态度如何?”
第五伦这次文官考试的目标有两类人,其一是王莽时代的太学生,另一类则是五陵私学圈子的数百上千名儒士。
虽然有太学作为官学,但博士毕竟不是人人都当得,也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去太学,故而民间私学亦颇为兴盛,以诗书世家为中心,当地士人自发前往拜谒求学,有的只是想粗通诗书后在地方谋个生计,入蒙学教人,野心较大的,则此作为考太学、举孝廉的阶梯。
关中学风,除了长安外,以五陵最盛,些儒家私学大师所带生徒少至几十,几百人,多则上千学生,有的人亦官亦师,名望比太学博士还要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6/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