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4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4/733


为何向后看?因为孔孟在后,三代也在后头啊!
“但我真正想推行的学问,是能让人向前看的理论!”
然而不管什么理论,都得面临“本地化”的问题,得和实际相结合。马列要中国化,后世思想就不需要古代化?
这个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不是说一句名言,搬两段理念就能解决的。第五伦不是什么思想家,只能慢慢摸索,这才是尽布荆棘的道路,只能靠他一个人徒手攀爬,能不能成犹未可知。
在这空窗期,也不能任由五经恢复元气,就打着推崇先师学问的名号,让“扬子之学”下场搅局吧。
一来符合魏王“孝义”的人设,让今古文经学搞不清楚他们真正的敌人是谁。
二来也能哄着王隆倾心办事,与五经学派唱对台戏。等第五伦真正需要的学问从小婴儿长大成人,扬子之学,也可以退场了。
只不知很多年后,当王隆发现第五伦骗了他时,会是怎样的神情?
“现在说出来,没人信啊……”
第五伦看着东方的曙光,叹息道:
“真正的‘三代之治’,不在身后,而在前方!”
……
昨日第五伦是在建章宫招待了侯芭,乃是私宴。
但次日侯芭正式入未央宫,却不再是以师兄的身份,而是作为蜀王公孙述的使者大臣!
侯芭对公孙述是有感激之情的,公孙不但妥善保护扬雄墓葬,还授予他光禄大夫的职位,侯芭在蜀中娶妻生子,五年下来,已经将那当成了家。
他心中是希望“魏蜀联盟”能够稳固的。
第五伦明面上也是这般打算,还发出了新颖的提议。
“余与蜀王相匹,会在长安修筑‘蜀邸’,还望蜀王也能在成都修‘魏邸’,两国互派使者长留邻邦,共抗诸汉!”
侯芭自然欣喜,第五伦希望他能在长安再多留些时日,但侯芭以使命在身为由,得回去复命。
“我希望师兄能来做这驻魏使者。”
第五伦也不强留,送他归去后,却问一旁因为入蜀联盟,并带回汉中情报的“奇功”,非但无罚,反而加了两百户的冯衍。兔死狗烹,还不是时候啊。
“敬通,你来说说,蜀王何许人也?”
冯衍应道:“王莽之乱,法物凋丧,公孙述宾宾然亟修之,确实使得益州安宁,其速不亚于大王定关中。”
第五伦笑道:“与余相比如何?”
冯衍觉得……好像半斤八两吧……
但嘴上只能道:“公孙子阳与大王相较,如烛光与日月争辉!”
“但却胜过刘玄、隗嚣等辈,以臣之见,公孙述对大王的威胁,远甚于西汉、绿汉、北汉!”
打完周原之战后,西汉已经彻底失去争天下的资格,连北地郡都快保不住,全然缩回陇右去了。
北汉不提,如今已经分裂内战,那边的情况一团乱麻。
绿汉则是体量虽大,人口兵卒虽众,当政者却不懂得治理。听说洛阳一带,经常有人受不了绿林渠帅土匪时的胡乱统治,逃到河内去,并且说……
“饥荒频发,秩序混乱,在河南、弘农,已经有人开始思念莽朝了!”
第五伦当时听后顿时一乐,这说明“人心思汉”的热潮,快消退了啊。
冯衍是亲自进蜀中走了一趟的,将公孙述的举止看在眼中:“战国时,横则帝秦,纵则楚霸,如今形势也差不多,天下势力虽众,然而值得称道者却寥寥无几。”
那是因为你还不知道刘秀,第五伦心中如此想,他近来听探子说,刘秀跑到了东南方,似乎还拿下了临淮这个人口大郡,只恨自己鞭长莫及。
冯衍继续道:“公孙述恢复民生之余,又大作营垒,陈列车骑,肆习战射,会聚兵甲,号称十万,在成都修筑宫殿,在葭萌积聚粮食,多刻印章,备置公卿百官。如今使将军取武都,接下来就要攻略汉中。”
“一旦夺取汉中,公孙述野心膨胀,或许会进一步觊觎关内,是故臣以为……”
冯衍预言道:“短则一年,多则三载,魏蜀之间,必有一战!”
第372章
鸡肋
“臣以为,不宜急于与蜀国反目。”
平林将军岑彭驻军于蓝田,正在训练关中新募的民兵,得到召唤后立刻抵达长安城南上林县,谒见魏王,在第五伦问他冯衍提议发兵取汉中时,岑彭坚决反对。
“如今大王遣车骑将军耿伯昭将兵一万,击北地;前将军景孙卿将兵两万,与河东军万余攻上党;同时打两场仗,且都是长途远征。”
“尚在关中的兵卒,或与卫将军万君游驻扎右扶风提防隗氏反扑,或与臣把守峣关观绿林进退,还有些散兵游勇奉命剿匪,新兵尚未练成,兵力难以再容许打第三场仗!”
岑彭道:”就算如冯典客所言,遣兵三千,再派一勇将走傥骆道南下,自然有愿投效大王的汉中绿林渠帅延岑接应,然魏可往,蜀亦可往,且蜀军已占据武都,正进攻阳平关,关隘一破,千里汉中畅通无阻。”
“纵我军奇兵立刻南下,也可能与蜀军相会于南郑,彼众我寡,届时是打,还是不打?”
一旦魏蜀开战,就不是三五千人能解决的问题了,势必旷日持久,两边都要翻山越岭才能派兵抵达汉中,以当地的凋敝情况看,那儿也承担不起大军的粮秣,又得大老远运过去。
就算花费大气力将蜀军赶回去,又得驻扎大量军队,才能守住汉中,可当地的人力、资源却聊胜于无……
第五伦拎起他刚才和岑彭吃完的一整只鸡的鸡肋骨笑道:“所以这汉中,就好比一根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啊。”
岑彭笑道:“大王妙喻,那臣也打几个粗俗的比方。”
“相较于汉中,上党就是鸡翅,太原是鸡腿,能让大王将肉吃饱。”
如此说来,河北是鸡胸肉么?第五伦莞尔,说道:“将军此言有理,当年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文王面前争论不休,张仪主张应先攻打韩国,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认为攻打蜀国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之言。”
“如今也是东进南下两条路,但形势却全然相反。”
有限的兵力要投放到何处,争哪块地盘,想都不用想。现在打汉中,注定是笔赔钱买卖,乘着北汉内乱,一举夺取山西,啃下冀州膏腴之地,才是大赚。
“但也有人忧心,公孙述若取得汉中,会效汉高北伐。”
某人自然就是冯衍,岑彭却以为不然:“臣听说自汉以来,故道已废!”
这常识岑彭还是知道的:“蜀军打下汉中,总得消化休养,纵是一年半载后,派兵沿着褒斜、傥骆、子午北上,皆险隘且无水路,士卒携带干粮,走上半个月方能出山谷,已是疲惫不堪。”
“而我军只需要以逸待劳,千人可御万人。”
子午等谷道,第五伦亲自走过,确实如此,防守确实比进攻要容易,第五伦颔首:“善,与蜀王暂且维持往来,于我有利。褒斜道交给右扶风万脩照应,傥骆道余也会遣兵卒去守备。”
“子午道的防务,君然就顺便担起来。”第五伦就怕岑彭太闲了。
冯衍拼死拼活送回来的情报,轻取汉中的“妙策”,就这样被第五伦否决了,甚至都没机会和岑彭争辩。
他现在只有资格涉及短策,整体战略甚至都没参与的份,不知不觉,已经被排斥到核心圈外围,大概和专门背锅的廷尉彭宠一个生态位,也就是根鸡肋。
而第五伦此番再来上林县,还为了另一件事。
……
第五伦还都长安后,在渭北的不少人也一起搬到了渭南,阴丽华因绣得一手好活,被安排到了织女集中的“茧观”中,担任女官。
茧观顾名思义,以桑蚕较多而得名,这儿在汉时就是宫廷蚕桑的中心,靠近昆明池,有沟渠直通渭水、长安,运输也很方便。
三月正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洁白的蚕儿生长迅速,昼夜不停地进食,采桑女们也颇为忙碌,万亩桑林里的桑叶被采摘下来,铺在藤匾上,春林暖雨,桑叶青青。
阴丽华就看着它们趴在绿色的桑叶上,以灵巧的细齿,无声地游走,打通一个孔,然后扩大,像涟漪铺展的湖面。整个茧宫之内,细细咀嚼的声音窸窸沙沙,似山泉溪水的潺潺流音。
蚕儿醒了又睡,睡了又醒,每休眠一次就脱掉一层皮,换上新衣,越来越白白胖胖,下个月就能结茧。
“若是能像蚕一样,什么都不担忧,就终日吃啊吃,该多好?”
这念头一闪而过,立刻又被否决了:“不行,若如此,等到结茧后被放入开水中烫死取茧,而自己尤不知,岂不可悲?”
阴丽华就颇为机敏,或许是因为魏王若有若无的关注,阴丽华做了织女后,升得倒是挺快,已经做了一个小头目。
她还让弟弟阴兴参加了文官考试,考入乙榜,进宫当了舍人,时常能见到魏王。
昔日的汉宫织女们忙碌之余,也会议论这位以雷霆手段让关中重新安定的大王。
“这魏王也奇怪,不做宫廷衣裳,反叫吾等为士卒制衣,听说建章宫里的王后也在踩纺车。”
“茧观所产的锦绣亦然,先制军旗,再供宫廷之用。”
织女们对现在的日子还算满意,魏王大兴农桑,除了民间的个体纺织妇女外。昔日隶属于宫廷的织女也被动员,官吏来告诉众人,虽说魏王解除了她们的人身限制,但外头依然很乱,倒不如先留下,既能受到保护,还能以用劳力换取吃食,每个月还发些布匹作为报酬,也算是攒个嫁妆,她们甚至得以住进曾经皇帝嫔妃才能住的宫苑中。
纺机几乎都被集中到了茧观,附近除了桑树林外,还有上万亩麻田,黄麻、白麻都有,所以除了纺纱,也要织麻布葛布。
但她们近来却也有不满之处,从二月份起,少府的人跑遍了上林的茧观的各个织坊,搜寻多余的丝麻边角料,过去这些东西常归织女自己所有,纳个鞋垫,做件小衣亵裤什么的……
可如今边角料统统上缴,不少织女只能将旧小衣洗了又洗,同时奇怪少府收那么多麻布边角去作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4/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