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5/733


当织女们好奇地问据说“有背景”的女官阴丽华时,她只一笑。
“听说,是用来做赫蹏(tí)。”
……
“过去叫赫蹏,往后按魏王的说法,就得叫纸了。”
“魏王怎和王莽一样,喜欢乱给事物取名?不变不好么?”
“嘘,小声些,八要命了?”
制作赫蹏是少府的老手艺了,官府织室每天都会产生大量针头线脑、碎布边角。为了不浪费,早在汉初时,就有工匠将它们切碎、蒸煮、舂捣,做出了类似布匹的薄薄东西……
因为质地粗糙,不太适合书写,更多是用来裹细碎的物品,不过自汉末以来,工艺越来越精细,直接书写倒也无不妥,不少人已用这廉价的东西替代帛来抄文章。
二月份时,魏王入主长安后,给少府和水衡都尉下了一道命令,甚至还写了一些工艺流程,要工匠在赫蹏基础上造“纸”。
工艺没什么难的,按照魏王提议略为改进即可,人手也不缺,但有一样东西却差点将工匠们难死了。
手艺人喜欢讲大实话,又暗暗吐槽:“魏王还有脸给别人考‘常识’,他自己就没常识!”
“要吾等以麻造纸,这季节也不对啊!麻要秋后才收,这刚开春,麻还没冒芽,制个屁!”
可领导动动嘴,底下跑断腿,少府官员工匠能怎么办?只能将各织室的边角料收集起来。
好在魏王提议的材料里,除了麻外,还有桑皮、藤。
但正值养蚕忘记,谁敢打桑树的主意啊,匠人们遂将目光转向上林中那些陈年老藤,收了不少,去皮泡在沤麻的池塘里,一泡就是大半月。
至于魏王口谕要他们试试砍木头造纸,就是个笑话——木头要想软到和藤一般,得泡上一年半载吧,行,泡着吧,等魏王一统天下,再回头看瞧瞧软了没。
这造纸过程不必过多赘述,反正“魏王没常识”,已经是少府工匠们心里共识了。
但等忙活个把月,到了三月下旬,东西当真做出来时,匠人们摸着这黄黄的纸面,啧啧称奇,确实和赫蹏略有不同。
这些按照第五伦要求,不同原材料、配比的麻纸、藤纸,又被摞在一块,送到了御驾光临的昆池宫。
麻纸有白麻、黄麻,后者较为粗糙,背面未捣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
藤纸则质地更松软些,色泽也偏白。
这些都只是“样品”,是否要批量生产,还得魏王定夺。
“杜笃、伏隆,汝等去写写看。”
第五伦字一般,只让字好的随从郎官持笔一试——他一般就带着前十的郎官外出。
郎官中排名第一、第二的杜笃、伏隆奉命持笔试过后,第五伦问他们感觉如何。
杜笃的回答是有些讨好意味的,虽然他心里觉得“不如帛书好写”,但这毕竟是魏王要求做的东西,只道:“下笔轻滑通畅,确实是书写之妙物。”
而伏隆就说了老实话:“此物容易吸墨,臣还是习惯用简牍,若是写错了还能用刀削刮改,而此物落笔沾墨,墨迹渗透到了另一面,便再不可更易了。”
其余郎官的感觉都差不多,第五伦笑而不言,习惯了一种书写载体,骤然换一种,能第一时间适应才奇怪呢。
倒是承宫的反应让第五伦颇觉有趣,他试过后回禀道:“大王,此物虽不比帛好写,但肯定比帛便宜;虽不如简牍方便更改,但轻盈无比。”
没错,兼有帛之轻盈,比简牍更便宜,这就是纸张注定会淘汰前两者的原因啊。
不过,第五伦急令少府造纸,并非要立刻用来替代简牍木板,这可是足以载入文明史的大事,非数十年上百年潜移默化不可完成。
在第五伦的规划里,短期内,纸张不是用来给一般人写字浪费的,而是作为武器来用!
宣传的武器!
光有纸张还不够,得与他上个月令少府研发的另一项大工程,雕版印刷相配合才行。
因为魏王崇尚简朴,不喜雕饰,少府中的木雕工匠差点事业,近来却有了用武之地,也是折腾了月余,他们发现梨木、枣木的木板最符合魏王的需求。而所需的墨也配置也大半月,方有成效。
策论文章,被工整抄在纸上,粘贴在刨得平滑的厚木板上,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画清晰可辨。
雕工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细心雕刻,随着刻刀一点点游走,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
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特制的墨,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于纸上。
等将崭新的纸小心翼翼取下,吹干后奉到魏王面前,相较于麻纸,较为结实的藤纸显然更适合印刷。
第五伦看过后,勉强满意,反正作为宣发武器,批量印刷后散播到全城、各郡乃至于新占领的土地上,是完全足够了。
遂将其传到诸郎官手上,杜笃、伏隆等人看着自己的文章不用抄写就出现在上头,都颇觉惊讶,但也没愕然到哪去,这原理跟印章也差不多嘛。
甚至还有嫌印刷途中,令本该空白处沾染墨迹,让字变形模糊的。
但只有承宫,捧着这神奇的印刷品,竟忽然激动起来,朝第五伦再拜。
“承少子,你为何而拜啊?”第五伦询问。
承宫手捧纸张道:“臣忽然想起过去在右扶风乡中教授弟子时,常苦于无书可读,抄写不便,常是数十人共观一牍,亦或是听臣口述,颇为不便。”
“而如今有了这两物,若能够将圣人之学印于纸上,一日可印无数,则假以时日,弟子人人皆有书看!”
第五伦很满意,他一直觉得,自己将承宫从四十几提到前十,没看错人,遂将目光转向其余人:“还有呢?”
杜笃想起家传的大小杜律,应道:“若能将大王诏谕及律令印于其上,则可免小吏传抄有误,坏了大事。”
能名列前茅者没有傻子,伏隆继承了他父亲老伏湛的政治敏感性,立刻就举一反三。
乖乖,从考试到今日,魏王当真是一环扣一环啊,高,实在是高!
遂道:“若能将策论文章印于其上,传于长安,遍及天下,令人阅读传诵,则无人不知,天命在魏,而汉家气数已尽矣!”
第373章
降维
长安城中,班彪也一脸疲惫地结束了创作。
他的《王命论》,终于写出来了!
洋洋洒洒千余字的雄文,从帝尧受命说起,重点阐述了高祖得天下的过程。
班彪看着自己呕心沥血的文章,心情澎湃,暗道:“世俗之人见汉高祖兴于布衣而得皇位,不通达其缘由,以为只是恰巧遭逢暴乱之世,得以举兵得势。而如今有些游说之士,竟把争天下比作逐鹿,好似侥幸捷足者便能得到。”
“他们都错了!”班彪朝空气猛地一挥。
“岂不见饿俘徒隶,饥寒失所,想有一套粗布短衣,一石粟米仍得不到,终于抛尸荒野,为何?因为穷达有命!连贫穷都是命中注定,更何况是天子之尊?”
他在文章里,总结了高祖兴盛之由,大概有五点:一是帝尧的后裔,二是身体形貌多奇异,三是神武而有征兆应验,四是宽厚明察而仁德忠恕,五是知人善任。
按照这排序,第一、二显然比后三点更重要。
“跋足劣马之车,不能驰骋千里的道路;燕雀之类,不能飞到鸿鹄的里程;楶棁小材,不作栋梁之用;凡夫俗子,不能任帝王之位。”
劣马、燕雀,指的是谁,不言自明,魏、蜀两王是也。
“《易经》说:鼎折足,覆公餗(sù)。就是因为不胜其任啊,天命难违,神器有命,强求觊觎汉家天下没有好结果。若是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寿。遇折足之凶,伏斧铺之诛!”
“而真正的英雄,应当谨慎避祸,学习王陵、陈婴明于天分,杜绝韩信、英布的非分之念,不听逐鹿邪说,好好为汉守土,保护百姓,以待英主兴起后献出,如此,则不失为一长沙王,福柞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
再看了一遍,班彪颇为满意,觉得此文足以批驳第五伦让人写的那些歪理邪说,剩下的事,就是散播出去。
他深知魏王心眼小,当初刚进长安时,就将复汉一派的一群遗老秘密处死,班彪当然不能暴露本名,否则必死无疑。为了谨慎起见,也不敢假其余人之手,只能自己抄。
班彪艰难地将一大摞笨重的竹简抬上案几,揉着酸痛的手腕:“无事,我写字快。”
“每天能抄两篇,五天就是十篇。”
“等慢慢散播出去,必能十传百,百传千,好叫世人知晓,王命在汉!”
……
“叔皮,这几日怎如此憔悴?”
班彪作为秘书郎,掌管图书经籍,他本就爱书,本职工作做得十分勤勉得当,但这几天却颇为疲乏,不但整个人瘦了一圈,黑眼圈也日益明显。
奉常王隆遇到他时,还当班彪这二十有一的小年轻不懂得爱惜身体,彻夜勘伐,少不了一番规劝。
殊不知,班彪白天里在藏书阁中忙活,暮鼓响后下班回到官员宿舍,又要阖门后,就着怎么点也不明亮的烛光,抄写他的王命论。
从日入抄到次日夜半,困倦得不行,就头悬梁,锥刺股,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
有时候被鸡鸣吵醒,猛地醒来,发现自己居然在案几上睡着了,墨迹未干的字粘在手上,竹简的痕迹印在面皮,那些理念也仿佛刻在了骨子里。
抄到第四天实在是撑不住了,遂告病休憩了一日,终于将十篇副本写完,竹简已告罄,又得想办法让家里送来——他不敢在长安大量购买,第五伦的绣衣卫鼻子很灵敏。
等班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入得宫中时,却发现各官署的官吏,都在捧着一些黄色的东西阅读、议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5/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