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4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1/733


张骞西行,带来的不止是天马和葡萄,还有此物,汉武帝时当异物种植,如今渐已扩散,是军马最好的草料。
这可是好东西,三个季节都能长,一年能收好几茬,营养也丰富。
如今已是盛夏,春天时收过一次的苜蓿,再度如滚绣球似的乱生,园囿中满地都是,苗高一尺余,但很嫩,用手掐最宜。
粮食缺口太大,渭北陈粮填不满,第五伦就号召上林人兼食麦饭、苜蓿,甚至带头开吃,朝会后还让群臣同食。
第五伦不让庖厨弄太复杂的做法,想体验吃糠喝稀,也没必要弄蜜糖酿糠皮来自欺欺人。
最开始群臣也吃得挺开心,蒸好的苜蓿倒也不算难吃,有咬劲,味微甘,不苦不涩,还能让他们大鱼大肉的肠胃通畅。但偶尔几顿可以,天天野菜,谁受得了?几天下来,众人再见苜蓿,脸都绿了。
第五伦却只道:“吾等尚能加醋蒜吃,百姓却只能蒸后就麦饭干咽,岂不更苦?”
“只要夏收一日未到,饥情不曾缓解,这苜蓿,余就天天吃!百姓吃什么,余就吃什么!”
君辱臣忧,群臣自然也只能效仿,顶多回家开小灶。
但第五伦接下来的宣言却将他们吓坏了:“百姓吃土,余也带汝等吃土。”
“若是百姓被逼到人食人……”
第五伦点着在场群臣:“那不但余要下诏,割发以罪己,九卿,也少不得就要换几个了!”
这也太苛刻了,旱情饥荒,饿死几个人难道不是正常的么?有大臣遂规劝道:“大王,这是乱世,比不得盛世啊,纵是有惨剧发生,大王也不应自咎。”
“王莽虽然昏聩糊涂,坏了天下事,但至少还有心救民。如今其余各州也有饥荒,但更始等却无一救之,只顾得享乐混战。世上诸汉,连王莽都不如!与之相比,大王犹如尧舜!”
第五伦也曾好奇诸汉究竟废弃了什么,又复了些什么,让黄长等人派遣细作潜入绿汉后,大概总结了这样一番话:
“新室废,汉家复;王氏废,刘氏复;予废,朕复;常安废,长安复;新朝古服废,汉官威仪复;五等爵废,诸侯列侯复;天文冠废,刘氏冠复;新历废,汉历复。王田废,兼并复;私属废,买婢复;猪突豨勇废,汉军奔命复。”
王莽曾经将汉家制度改了个遍,更始政权又统统改了回去。
但大多“废”与“复”,都是换汤不换药,甚至连汤都不换,只换了盛汤的破碗,情况甚至还更加糟糕。百姓所思的汉是轻徭薄赋的汉,如何却盼来一个禽兽满堂、朽木为官,压榨之能甚至超过新朝的“汉”。
百姓贫苦如旧,压抑如旧,稀饭和豆腐还是从前的味道,千呼万唤的汉家是回来了,肩上的负担显然加重了,岂能没有失望?
总结下来一句话,近来不少境外州郡竟出现了“人心思新”的情形,不少人后悔造反,究其缘由,不是因为大新太好,而是因为诸汉太烂啊!
“那余就更得赈济了!”
第五伦见群臣都有些志得意满,觉得魏国已是人间灯塔了,遂提醒他们道:“临渠乡诸第宗庙,最初叫‘里仁堂’,取自论语《里仁》一篇。”
“那一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余很喜欢。”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诸汉做得多糟糕,第五伦可以当乐呵来听,但他的政权,纵然有诸多不足、问题,也必须向好向善处走!
“余不屑与更始、王莽等不贤者比烂。”
“要比,就与文景、昭宣比好!”
第378章
五学
承宫回乡颇为低调,没有跟任何人说,他不喜欢官员父老相迎,故人前倨后恭的场面,仍换上了贫贱时的补丁衣裳,只雇了个车夫,赶着一辆单车回到武功县。
他家太小,连车棚都没有,只能停靠在家旁大槐树下,正好妻子听到马匹嘶鸣走出来一看,没料到丈夫竟此时回来,惊得手里的瓢都掉地上了,惊喜后却又别过头去擦起眼泪来。
因为不少乡中闲人都说,承宫考上郎官,得了富贵,再不会回来了!
“时间紧,考完就入了宫,直到今日才得空归家。”
尽管仍穿着粗布衣裳,但承宫整个人精神气质有了明显变化,昔日的穷酸儒生,如今却是魏王身边的红人。短暂温存过后,承宫还给妻子头上添了一根东市买的银发髻,上头缀着一颗珍珠。
承宫也不避讳此物来源:“听说此乃汉宫之物,也不知是哪位美人、嫔妃所戴,魏王撤离长安时,有百姓进宫里拿的,近来天下大饥,关中也粮食吃紧,这样的好簪,只用一斗米便可换到。”
而承宫作为两百石的郎官,每日食俸都超过了五斗米,他们家再也不用过饥一顿饱一顿的贫苦日子了。
到了中午,弟子们才得知消息陆续赶来,他们一部分拿着符节,去卫将军万脩军中做了刀笔吏,也有几人不甘心,决定两年后再考一次。
承宫自然没忘了弟子们,让他们去车上将满载的好东西搬来分了。
“笔墨,书简,还有纸,好多纸!”弟子们读到过魏王派发的宣传册,但目前产能有限,出了长安,纸张仍是稀罕玩意。
五陵士人喜爱丝帛,太学弟子钟情于“一闻就有丹青之味”的笨重竹简,视纸张为贱物,认为它们不配承载好字好文章。
但乡野寒士却不在乎,对一群常常只能在沙地上练字的穷人而言,岂会有太多奢求?
妻子则哭笑不得,原来承宫俸禄的大头,又投在这些东西上了,他们家的日子,往后也不一定能好过。
弟子们在院中团团坐,好奇地问起宫中的一切——承宫等人被第五伦集中培训月余,合格者方能外放到各官署郡县“实习”。
这月余学些什么?莫非是扬子之学?
承宫摇摇头,他事先也没想到,魏王口口声声要发扬先师遗学,但两月期间却无半分涉及,非要给他们学的东西取个名的话,姑且就暂时称之为“五学”吧。
“先是宗正第八矫出面,给吾等讲了魏国立国之本!”
“宗正在太学学的是尚书,他便从一首《五子之歌》讲起。”
妻子摇着头去勺米做饭,丈夫刚回来,就又进入老师的角色了,不到天黑,他们是不舍得散的。
“汝等知道《五子之歌》么?”
众弟子面面相觑,还是家境最好,见识也较广的一人答道:“出于《夏书》,乃是夏后太康失国,夏后氏五位公子叙述大禹的教导而写了歌。”
承宫颔首:“第一首歌,开篇便是这样一句话。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又曰: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这两句是何意?”
弟子们应道:“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为邦国之本,本固了国才能安宁。”
“而大禹治理兆民,恐惧得像用坏索子驾着六匹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人民呢?”
“没错!”承宫拊掌:“魏王也曾亲临,自陈说,‘余不止敬天与祖宗,还敬百姓;余不怕绿林、赤眉、诸位,只怕一件事,那就是亿兆斯民’!”
敬畏人民,本是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的事,却在改朝换代中一次次被遗忘。而第五伦如今重新将其提取出来,作为“五学”的开篇立意。
这五子之歌也有意思,还有一段是“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dǐ)灭亡。”
讲的是陶唐氏本来有很广大的土地,因为失德,败坏纲常,导致灭亡。时人不是经常将刘氏汉朝视为唐尧的后裔么?这不就对应上了。
弟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有一位在体制内的夫子就是好啊,说不定下一次文官考试,策论考的就是这些事。即便押题押不中,他们也能知晓朝廷的理念和动向,在策论时写出合乎魏王心意的文章。
而还有一堂让承宫难以忘怀的课,是魏王巡视上林时,召集当地父老后,公开提及的。
“大王说,民为邦本,农稼又为民本,是故古之圣贤,皆重农事。”
“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伏羲氏结罗网教人捕渔,养野兽以为牲畜。”
“神农氏更不必言,耕种粟米,作陶治斤斧,制农具,以垦草莽,然后得五谷储藏。”
“是故能饱天下者,方为人皇!”
经过这两件事,承宫对魏王是越来越敬仰了,他也不遗余力地将这些道理教给弟子们。
而借着突出三皇以农为尊的故事,第五伦一下子把农官拔到了极高的地位,这也和承宫新得的差事有关。
“如今关中饥荒,所有人都指望五月麦熟,我便奉诏回右扶风来,监督夏收之事。”
……
“果然,和当地官员所禀并无出入,右扶风夏日的麦子,几乎要颗粒无收了。”
长安城未央宫,四月底时,第五伦看着承宫回报的奏疏皱眉。
直接原因众人都知道,去年腊月,出产右扶风最多粮食的周原一度沦为战场,几万人马在田里践踏厮杀,将麦苗毁灭殆尽,那些地的农夫,还眼巴巴等着第五伦赈济呢。
不过就算不打那一战,去年右扶风在魏、陇势力争夺下,也没法安心种田,只能在春天时抓紧种粟,以求亡羊补牢。
“陇右的细作可传回线报了?”
司直黄长禀报道:“陇军自从败退后,隗嚣得以接管大权,此人不善作战,治郡确实有些本领,让陇兵回乡务农,保住了春耕。”
“但陇右地贫瘠而少沟渠,只能指望雨水,大旱持续月余,听说刘子骏垂垂老矣,还赶去陇西成纪求雨……”
一提到刘歆,第五伦就觉得这老头儿是又可笑,又可悲。
“类似的事,刘子骏又不是没做过。”
第五伦当年曾听扬雄提及,王莽摄政期间,有一年接连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天下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就在王莽一筹莫展之际,刘歆请求行方术,作“土龙”求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1/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