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4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5/733


而等他们再见时,便是父亲被五威司命缉捕,而自己沦为猪突豨勇之际了,魏王没有怪罪宣彪当初的无礼,反而对他伸出了手。
“宣伯虎,世上有不平事,可愿随我平之!“
第五伦没说谎,那之后在新秦中替天行道,痛击各路虐民的友军,让宣彪觉得痛快极了,又带着他们渡河击胡,救得一方百姓。
但魏王显然不会满足于小小新秦中,终究还是走了,倒是宣彪被留下,随着万脩、第七彪、蒙泽等人也相继离开,他就成了当地军民长官,去年冬天,张纯归来时,还给宣彪带来了魏王的书信和印绶。
他被任命为上河都尉,秩千石,并封为“伯”。
宣彪很珍惜那印,每天都要盘一盘,他已经在新秦中成家,这里成了他的半个故乡。每日结束办公后,宣彪都会在上河城头往东南方眺望一番,期盼有朝一日,自己能去长安谒见魏王,更希望魏王百忙之中,能够巡视边塞,到这龙兴之地看看,看看他宣彪没有懈怠,仍兢兢业业守着这片山河。
在梦里,他似乎当真看到第五伦再度乘在舟上,带着万千甲士踏浪而来……
“咳咳。”
一桶凉水浇在宣彪头上,梦戛然而止,他被绑在柱子上,抬起头,只看到了凶神恶煞的胡汉兵卒,再往前一瞧,目光定在卢芳那左衽的领口上。
原来这新秦中,他还是没能守住啊……剧痛传来,低头一看,腿上的那根箭还在,鲜血依然不断流淌而出,让宣彪越来越乏力。
“宣彪?宣伯虎?”
卢芳负手走到他身边,颇为得意,此人是第五伦心腹,当初将他从三水赶走,今日却成了他的阶下囚。
但卢芳没有急着报复,而是假惺惺说道:“宣都尉为了护得百姓东去,亲自留下断后,真是良吏。”
卢芳没有刘子舆的演技,心知宣彪是清楚他底细的,也不装模作样自诩孝武曾孙、大汉正统天子,只是直白地威逼利诱。
“但宣都尉如今在第五伦眼中,却根本排不上号啊。”
“当年追随他的众人,要么是三公九卿,要么是封侯拜将,唯独宣君,被扔在塞北,担任区区都尉。”
卢芳亮出缴获的宣彪印绶:“爵位也才是伯,真是让人可惜啊。”
确实,马援、万脩不敢比,同样中人之姿的第七彪,如今也做到九卿了,曾经算宣彪下属的郑统,更是当了杂号将军,哪怕是蒙泽,都快和他平起平坐了。
新秦中的旧部仿佛被遗忘了,要说一点想法和委屈没有,那是胡扯。
卢芳伸出了手,许以富贵:“只要宣都尉愿意归降于朕,过去的事,朕既往不咎,还能给宣君九卿封侯之位,何如!”
富平县被张纯家世道经营,配合周围的坞堡,纵是匈奴相助,也不像这边三个县这般好打。但若是能得宣彪归顺,说不定就能以他开道,劝降一批人投靠……
宣彪垂着湿漉漉的头发,只微微动着嘴,声音微小,卢芳还以为他意有所动,却不曾想宣彪鼓足气后,却骂道:“卢芳小儿。”
“汝不过是三水牧羊胡奴耳,禽兽披上人的衣裳,画了人的面孔,改名叫‘刘文伯’,就是人了么?沐猴而冠罢了!”
卢芳顿时勃然大怒,让人拷打宣彪,将他腿上那未拔出来的箭扎进去几分,然而宣彪依然骂声不绝于耳。
“汝认虏为父,引胡入寇,杀我百姓,毁我家园。宣彪虽然无能,不能守卫疆土,不幸为汝所俘,然自从受吾父御史中丞宣公教授,知忠君守义之道。魏王于我家有大恩,若无魏王提携,宣彪早已死于猪突豨勇营中,焉有今日?”
“我恨不得斩汝以谢魏王,焉肯从尔向匈奴卑躬屈膝,甘心为臣妾?我宁为苏武,不做李陵!”
与第五伦初见时,宣彪就直言,自己想做一个义士。
蹈义陵险,存殁同节,吾之愿也!
他虽然没有大才,文不成武不就,但岂会守不住这个“义”字呢?
卢芳被斥得如坐针毡,知道自己看轻此人了,恼羞成怒之下,令人用刀将宣彪舌头勾掉!
胡兵捏着宣彪的嘴,将他舌头勾烂,口中鲜血淋漓,卢芳心中舒服了些,得意洋洋,走到他面前冷笑:“宣彪,你复能骂否?”
话音刚落,宣彪就猛地抬头,将满口血沫喷在卢芳的胸前、脸上!然后哈哈笑了起来。
“押出去,绑在城头晒死!让人看看,违抗朕是何下场!”
卢芳摸着满脸血污,气急败坏,让人将宣彪拖出去,缚于上河城头,鞭子不断抽打,而宣彪没了舌头,却依大骂不息。
直到气息将绝,却仍有微弱的声音,宣彪已经十分迷糊,身体无处不在剧痛,但心里却有些自得。
“蹈义陵险虽然没本事做到,但存殁同节……我做到了罢?”
贺兰山在背后,太阳的影子照在他身上,苍蝇牛虻嗡嗡乱飞,城下,被匈奴俘获的民众脖子上系着绳索,悲愤而同情地看着宣彪。
宣彪的目光却越过他们,迷迷糊糊间,看到了横穿新秦中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阔。
他仿佛又瞧见,一位身材并不高的君王,昂首站在船头,仗剑破浪而来!
而其身后,则是千帆万马,高举龙旗,戈矛如林,誓将收复失地,将所有胡虏一个不剩,统统驱逐!
魏王嫉恶如仇,魏王有仇必报,宣彪清楚主君的性情,气绝之前,仿佛已经看到了结局,露出了笑。
“卢芳之亡,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第382章
弃地
在禀奏完夏收期间,渭北各县贪赃枉法者名录及惩处意见后,宣秉告辞而退时,忽然一失神,差点在殿中摔倒。
“御史中丞?”
第五伦连忙让人扶着他,宣秉惭愧地行礼:“臣失仪,让大王见笑了。”
宣秉当初因为不仕新朝,被五威司命缉捕,关在郡邸狱里落下了风湿腿疾,至今未愈。
第五伦怜惜他老迈,遂下了一诏:“往后御史中丞入朝奏对,可乘小马车。”
宣秉坚决推辞:“臣岂能与车千秋相比?太师张公、京兆尹陈公,朝中与臣年龄相仿者比比皆是,臣岂敢行此特例。”
这一推让耽搁了点时间,被第五伦召到宣室殿来问对的几人已到门外。
第五伦看出宣秉的心不在焉,知道他在担心儿子宣彪安危,心里一软,遂道:“接下来的燕朝,中丞也留下罢。”
“这不合规矩。”宣秉又道:“臣只管督查百官,军国之事不敢置喙。”
也只有这样身正的父亲,才能教出正直的儿子来啊,第五伦尚不知宣彪已逝,长安的信息,还停留在宣彪得到匈奴入寇消息后,立刻送来的急报上。
第五伦笑道:“并非是要中丞越矩,余只是想让中丞替余监督燕朝,以免群臣吵起来坏了礼仪。”
今日之议,确实有动手的风险,毕竟有冯衍、第七彪这文武俩活宝参加,二人意见还完全相反。
宣秉这才应诺,肃穆地站在厅堂中段,目视与会的少府宋弘、治粟校尉任光、典客冯衍、中尉第七彪一一抵达,盯着他们行礼时的每个动作神态。
“今日只论并州边郡急报,夏至前后,西河郡、新秦中两处同时告急,廷议如何应对,诸卿当日各陈其词,回去后又写了奏疏,余都已经看过了。”
第五伦制止了急吼吼要发言的第七彪,一个个点着去。
“冯典客,你先说。”
第五伦发现,不让冯衍具体拿主意办事,只让他坐在庙堂上说话还是不错的。且此人和机敏的任光相反,心大,凡事敢出头,常发惊人之言,可以调和朝堂气氛。
比如这次,冯衍就逆流而行,提出了一个明知道会得罪魏王乃至于大批元勋的提议:“臣以为,应当放弃新秦中!”
这并不是冯衍拍脑门想问题,而是他深思熟虑的结论。
他不管横眉怒对的第七彪,只自顾自道:“臣当年随新更始将军廉丹长居朔方,也去过新秦中,故知晓当地情形。”
“新秦中之兴,虽可追溯到秦朝,但大多数移民还是汉武时,卫青河南之战痛击匈奴,夺得此地,当时群臣议论在当地筑城设县,丞相公孙述反对,认为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但主父偃则坚持在此地筑郡,他认为当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此乃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如主父偃所言,新秦中确实成了塞上关中,产出粮秣,沟通凉州、并州,此乃人尽皆知之事。”
“然彼一时此一时,如今胡汉勾结匈奴,不止有骑兵,也有步卒,威胁远大于汉时胡虏入塞。彼辈兵分两路,一军击西河,一军攻新秦中,如今耿将军在上郡,守西河容易,若是还要驰援新秦中,恐怕顾此失彼。”
冯衍拿身上的朝服打比方道:“就如两件衣服都破了,拿其中一件裁了,补另一件,那至少还能有件完整的衣服,不然最后手里也只有两件都没法穿的破衣服。是故不如弃掉新秦中,专力于北边西河、上郡!”
冯衍还没说完,第七彪已经忍不下去了,指着冯衍就一通狂喷:“胡言乱语!”
“你竟敢将大王龙兴之地,比作是破衣服?”第七彪认为,冯衍这种人是根本无法理猪突豨勇旧部对新秦中的感情。
彪哥是个重义气的人,此刻颇为动容:”大王当初带着吾等远赴塞北,在新秦中屯田、戍守,这才有了定魏郡、打天下的基本。如今新秦中有难,还有不少旧部袍泽留在那,岂能弃之不救呢?“
冯衍打断他:“第七中尉,我所言的弃,是弃地保人,让新秦中百姓迁徙到北地或上郡戍边,也不是永远不回去。且将守不住的边缘之地丢给胡汉,待大王扫平中原,天下三分有其二后,抽出手来,再遣兵将数县夺回。”
他心里有杆秤,为了保住那几个县,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此去取汉中,夺河北,取得几个膏腴之郡难道不好么?
而且,按照冯衍的心思,胡汉、匈奴拿下新秦中后,与魏国的北地、上郡隔着千里荒芜之地,难以过来。他们接下来或将以新秦中为基地,侵犯陇右、河西,正好压制一下隗氏,何乐而不为?
第七彪哪管这些,捋着袖子要去收拾冯衍了,亏得御史中丞宣秉在场,一通呵斥,才让第七彪冷静下来。
岂料彪哥回头就对他道:“老中丞之子宣伯虎亦是吾等袍泽,他也在新秦中,难道中丞也同意弃地?”
宣秉十分冷漠,他今日只管朝堂礼仪,不管朝会结果。
第五伦让二人稍安勿躁,目光看向宋弘:“宋少府曾做过并州牧,你也赞同弃新秦中,为何?”
宋弘在并州牧任上干过好几年,还为王莽筹集过缘边作战的粮秣,新朝对外政策的惨败,给他留下了巨大影响,遂道:“臣常处并州,故知塞北缘边之地,从宣帝以来,几代没有见过烽火,没经过战事,百姓人口旺盛,牛马遍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5/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