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4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0/733


如此才能让各县顺利归降,早日一统扬州。
最为忌讳的是,像绿林一样,将高低两个阶层都得罪殆尽,一个脖子上,怎么能砍下来两颗脑袋呢?江盗只是救急才用,往后还是得倚靠募兵征兵,而想顺利征兵,又需要地方实力派的支持。
但过于依赖于豪绅也不成,刘秀只暗想:“素闻魏王伦善舞,我能像他一般,能同时踩着豪姓和流民两个轮子往前走,长袖而舞么?”
……
然而军纪的改善不会立竿见影,六县依然选择顽抗,就是欺负刘秀兵少。正当刘秀久攻不下之际,从六县以西,却来了一支他期盼多时的援军!
“西平王!”
刘秀亲自去迎接自己的故友和亲戚们,老远就看到李通李次元骑着马朝他驰来。
“南阳朝廷已亡,李通再也不是什么西平王,只是吴王之妹夫。”
李通拜在刘秀面前,泣不成声,为自己过去的选择懊悔,也为这次总算没挑错人而欣喜。
且说夏末时赤眉入宛,李通没有随刘玄南渡,而是带着家眷族兵跑到了冥厄三塞,凭借险隘的数县之地,抵抗住了赤眉偏师的进攻,为南阳势力保全了一点骨血。
很快,王常、马武二人,以及新野的邓晨、来歙也陆续去投奔李通。
八月初,听闻吴王秀正战于淮南,众人一合计后,觉得不能什么事都不做,遂凑出了数千人来,由李通、王常、来歙三位牵头,从西进攻淮南,数战数捷,也打下了三个县城。
但因为部众士气低落,纵有来歙这般能征善战的校尉,速度赶不上刘秀,他们错过了合肥之战,只来得及到六县汇合。
这么多故人带兵来助,刘秀自然是欣喜的,但他麾下的傅俊、马成等将则不然,他们对刘秀当初在南阳朝廷被排挤,一行人不得不流落淮泗,差点被赤眉统统杀死的往事愤愤不平,也恨李通等人不助刘秀,遂冷眼而观。
来歙感受到了这种态度,他一贯勇锐,受不得这窝囊气,看着六县高厚的城池,遂请求率来氏族兵攻城!
傅俊不服,只听闻来歙是刘家的亲戚,看他年纪轻轻,也不知有多大本事,遂与之相争。
刘秀令二人同为前锋,休憩两日后,再强攻六县!各击一门。
最后竟是来、傅二师同时先登,六县难以抵挡,城中豪族杀了守尉,六安全境遂下。
换了以往,刘秀肯定容着丹阳兵和江盗大肆入城劫掠,但如今他方略变了,若再行屠戮之举,那淮南的各城打起来就没完没了,遂宽赦了城中豪贵,只取府库丝帛犒赏军队,自己分毫不取。
打完这一仗,傅俊不得不承认来君叔确实足够骁勇,又听闻他在关中曾以两千步击破两千骑,这才愕然。
还是刘秀给二人打了个圆场,笑着在庆功宴上牵起他们的手:“二位皆孤臂膀!”
但左膀和右臂还是有区别的,在刘秀麾下,虽然骁勇将校已经不少,但能独当一面者,只有一个半:冯异是一个,他目前独自领军在庐江郡袭扰淮南王;邓禹是半个,方略推演时没问题,实际操弄却很一般,光靠他,豫章能否夺取还不得而知。
所以刘秀对来歙颇为看重,更重要的是,他和王常,与魏军交过手!这对往后尤其关键。
当初追随刘秀出走的,多是颍川人,而如今来投的,则是南阳乡党亲戚,南阳系和颍川系泾渭分明,就看刘秀如何驾驭了。
这两个派系的暗斗,很快就显现出来。
既然六安已得,李通看刘秀高兴,遂提出了那个他憋了好几天的提议。
“乃者,猾臣王莽,杀帝盗位。宗室兴兵,除乱诛莽,故群下推立刘圣公,以主宗庙。”
“然而更始任用奸佞,杀戮贤良,驱逐大将,忤逆天心,最终导致盗贼纵横,竟为赤眉所害。”
尽管有消息说,刘玄带着几千人南渡去了荆南四郡,但这不重要,从刘玄放弃宛城那一刻起,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死亡,更始皇帝驾崩了!这是李通等人一口咬定的事。
也只有这样,他们才有理由拥立新主啊!
李通朝刘秀下拜:“幸而皇天祐汉,圣哲应期,吴王神武奋发,以少制众。昔日王邑以百万之军,溃散于昆阳,淮南以十万之师,土崩于合肥,丹阳江湖盗贼,望旗消靡,汉臣得入吴王麾下,如赤子之遇父母!”
“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早承帝位啊!”
傅俊是大老粗,只会说“俺也一样”,还是刚从临淮赶来的偏将军王霸一听不对劲,他也是太学出生的高级知识分子,立刻补充道:
“大王与伯升首举义兵,更始因其资以据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统,败乱纲纪,盗贼日多,群生危蹙。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合肥,江淮弭定;如今更始已崩,帝位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啊!”
虽然在争,但两个派系目标是一致的:希望刘秀早点做皇帝!如此才能凝聚更始覆灭后散乱的人心,也让手下人有个奔头。
刘秀知道麾下众人的打算,但依然摇头。
“天下势力最大者,莫过于第五伦,跨州据土,占据司隶及东西两京,号称带甲数十万,三分天下有其一。”
“若不论文辞,单言武力,则天下莫之与抗。”
“但他急着称帝了么?”
这只是托词,如今刘玄未死,毕竟有君臣之名,刘秀若急于称帝,吃相太过难看。再者,一旦为帝,再建一个大汉,那他与淮北梁地的刘永,就当真不死不休了,刘永若南下与自己缠斗,获利最大者,还是第五伦。
刘秀暗暗对自己道:“兄长说过,宁予家贼,不予国敌!兄弟阋墙,外御其辱,切不可为了一时虚名幻欲,而令亲者痛仇者快啊。”
“话虽如此,但国家不可无制度,孤也是时候历数诸位功勋,封侯定邑了!”刘秀用好处稳住众人,让他们暂时放下这件事。
等群臣散去后,刘秀独自一人,朝北方举起酒樽,敬自己最大的敌人和对手。
“只要第五伦一天不称帝,秀亦不称!”
“纵刘秀有朝一日称帝了,也不是为了掺和与诸刘的争权夺利,而是为了对抗魏五。”
在刘秀心中,王业不偏安。
“汉魏,不两立!”
……
刘秀不急着称帝,但有一人却没他这种涵养,就是很急,急不可耐。
益州成都锦官城昨夜并不安宁,半夜时鸡犬争相鸣叫,少顷却又变得蔫蔫的,仿佛被什么东西压制住了,还有人看到蜀王公孙述的宫殿里隐约若有光传出。
而次日更有消息放出来:“昨夜大王宫中出现了龙!”
而等到百官上朝恭贺这祥瑞时,公孙述向他们展示了昨晚出现的两个“神迹”。
却见公孙述的左手巴掌上,纹路居然发生了变化,凑到一起,形成了三个字:“公孙帝!”
这还没完,公孙述右手拿出一物,那玉章上纽交六龙,晶莹剔透,捧在帐中,这难道是……
“没错。”
公孙述笑道:“白龙给孤送来了失踪许久的传国玉玺!”
第406章
陇蜀
公孙述手中的传国玉玺,乃是去年王莽南奔时,在汉中被逆子偷走。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夺之以献,公孙述称帝的野望,也是在那时种在其心中。
玉玺不偏不倚落入他手里,这是什么?这就是天命啊!
发生在锦官城的“白龙赐玺”自然是一场自编自导的闹剧,真正献玺的王弟公孙恢,却抵达巴郡阆中县,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隐士,想要劝他出山辅佐公孙氏——用公孙述的话说:“若能得谯玄一言,那些谶纬便无人不信!”
公孙恢将姿态放得很低,拜谒面前黄衣老者道:“久闻谯公之名,只可惜当时异郡而处,未能前来拜会。”
谯玄态度冷淡,他也是汉家老臣了,精通《易》、《春秋》,汉成帝时就通过举孝廉进入朝中为郎,等到成帝欲立赵飞燕为皇后时,谯玄便上书劝谏,不被采纳,遂离职而去。
他一直等到二十年后的汉平帝时,才被王莽请回朝中,担任大夫,也一度被安汉公迷惑,但在王莽做了“摄皇帝”后,看清楚其欲望,遂改变姓名,弃官归家,一隐居就是十几年。
公孙恢笑道:“蜀王久仰君名,连续几次聘请,但谯公连聘不诣,这不,蜀王只能让我代他备礼前来征之,还望谯公勿要再回绝!”
谯玄依然在竹庐中微闭双目:“老夫年事已高,恐怕不能侍奉蜀王,还是另请高明罢。”
“请了。”公孙恢告诉了谯玄一件事:“与谯公同郡的方术士任文公便应征入了成都。”
那任文公是蜀地著名的方术士,家传天官风角秘要,做官到益州出差时,竟能从天象看出蜀中越嶲太守要造反,别人都不信,只有他一个人跑了,结果其余同僚统统遇害。
这之后预测降雨准确无误又出过好几桩,连安汉公都注意到了这个人,征辟为司空掾,专门管水利,就当是专业对口了。
但那任文公却看出大汉国祚将断,觉得别搅和这个烂摊子为妙,于是称疾辞官。五年之后王莽果然篡汉,请任文公去长安,任文公回想王莽面相,觉得他这皇帝也做不长久,遂隐居至今,还时常和谯玄往来,本地人常言:“任文公,智无双,谯君黄,德无量”,将他们称作阆中二老。
没想到老朋友也承受不住公孙述的压力,被迫出山了,一想到这世道,他们连做伯夷叔齐都不能得,谯玄只感到莫名的悲哀。
公孙恢说道:“任文公精通星象,而谯公擅长《易》,蜀王希望二位能作为左右国师。”
但谯玄只肯当汉臣,态度颇为坚决,此人要收买也不容易,因为谯家本身就是阆中大姓,家财数千万,公孙恢只好威胁道:“谯公,君高节已著,朝廷垂意,诚不宜复辞,自招凶祸啊!”
然而谯玄这硬汉仍不为所动,公孙恢总不能真强灌毒药将其毒死吧?只好退而求其次:“不应征也行,我有蜀王生辰,还望谯公能看一看。”
公孙恢遂将一张帛递到谯玄面前:“看蜀王这生辰,可否做皇帝?”
只要谯玄点个头,替蜀王背个书,公孙恢就能顺利交差。
岂料谯玄只瞧了一眼,就啧啧冷笑了起来。
“这生辰不太好啊,以《易》推断,为王尚能偏霸一时,为帝恐无可能!”
言罢随手将帛一弹,扔回公孙恢面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0/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