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5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6/733


第五伦很少像这样直接微操前线将军,事情透着诡异。
但张宗毕竟文武皆修,详观地图,很快就明白过来:“陛下莫非是觉得,赤眉此行有诈?”
……
横野将军郑统,尽管在外多年,却不属于任何派系,非要论的话,他只属于第五伦的嫡系……
所以第五伦也才能放心将落在后面的京兆亲卫师交给他,此师上万人中,多有猪突豨勇旧部,皆是骄兵悍将,别人他们不服,面对郑统这位昔日的“建章宫卫尉”,却统统只能低头,就差喊一声“老首长”了。
郑统的困境与张宗类似,都是早早因勇锐得了杂号将军,可接下来却死活升不上去,郑统心里也急,主要是觉得,猪突豨勇旧部无一人为重号,有些丢人。
所以此番东进,郑统虽然离得最远,速度却最急,也不管京兆师刚抵达,就死命往前赶,出陈留城后,两天就急行军百余里,抵达济水边的济阳县。
这也导致,第五伦派出的传诏使者,连追了几站才追上他,见面就交给郑统诏令,还附了好几枚金牌,以示万分紧急。
吓得郑统还以为赤眉突袭河北,把皇帝为围了,要他去救驾呢,听使者读完才得知,是第五伦改了主意,让各路兵马就地驻扎,勿要深入河济之间!
张宗还猜出了个大概,郑统却一下子愣住了。
“只要渡过济水,我就能与赤眉外围之兵交战。”
“怎忽然要停呢?”
他不敢抗诏,只捧着金牌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莫非是陛下身边的文臣进谗言,误导了圣天子?”
……
马援当初在河北也一度军权独揽,但后来第五伦将其调到中原,就给了一个师的老兵,其余全得新募。
马援算是重头建军,从偏将校尉到普通士卒,向心力都极强,他这“丈人系”也算成型了。
比如本是吴汉旧部的渔阳骑将盖延,敖仓一战后,就拜倒在马援脚下,对他钦佩不已,此番马援突袭定陶,亦是以盖延为先锋,一路上对赤眉杀戮甚重。
马援四万大军,分布于冤句到定陶之间,基本封死了赤眉南下的道路,若樊崇直接往南走,他们已经做好了打一场硬仗大仗的准备。
可赤眉偏就调了头,这就使得马援不得不“运动”起来,稍稍向北才能加入会战了。
可就在三军将出之日,第五伦的诏令如期而至,让将军校尉们颇为诧异。
他们突袭定陶,打垮赤眉的断后之军后,却没缴获到粮秣——这赤眉还真没有一点补给,全靠抢啊!
人还能靠着炒面撑许久,可他们渔阳突骑的战马不行啊,平日都是吃麦、豆的,如今怎么办,就靠啃济水河边那些嫩绿没营养的小草?眼看战马不出战,好不容易在河内喂饱的肚子都一点点瘪下去,盖延就越发焦急。
“丈人系”的偏将们议论起来:“莫非是陛下想像招降城头子路一般,招抚樊崇?”
盖延说道:“贼虏张狂,不揍一顿打趴下,岂会轻易降服?”
他心急之下,不由出言道:“战机不可失,陛下岂能如此优柔寡断?”
一时间,帐内所有人都不说话了,就盯着他看,这个身高马大、口无遮拦的渔阳土包子,不知道参与军议的,还有来自陛下身边的郎官,专门持笔记录,美其名曰“方便编撰军史兵书”么?
郎官记录其实也没那么详细,不会具体到某人说了某句话,但像盖延这样直接质疑皇帝命令的,恐怕书面上不记,心里也得记下来!
见盖延还没反应过来,马援直接就骂了他一顿。
“盖巨卿,汝也就只懂兵技巧,岂知陛下兵权谋之术?”
“兵法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赤眉发现我军在济水一线布下陷阱,故转而向北,看似是中了陛下以浮桥诱惑之计,可岂知就不是赤眉故意为之,欲钓我军赶赴濮阳会战,以逸待劳呢?”
四路军队,就算天气晴朗、就算渡水没有阻碍,进入赤眉遍布的河济之间后,会遇到什么情景,一天打多少场遭遇战,都是未知。就算第五伦规定某一天抵达进行会战,四支兵也恐怕会走出十个时间来,这就给了赤眉各个击破的风险。
马援倒是有信心一往无前杀到濮阳,但第五伦在无法判断赤眉真正主力所在,目前双方还处于战略试探截断,第五伦最终出于谨慎,取消了这个计划,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第五伦跟别人讳莫如深,对马援这位此战的“副统帅”,却是在密诏中透了底的,只是马援也不宜宣扬,因为这招实在是有些阴损。
第五伦密诏中是这样对马援说的:“三路皆止,唯东路不止,且先让董宪,试一试河济之间的水,有多深!”
……
董宪去年冬天被樊崇打成了光杆司令,甚至被俘,在赤眉的投瓦中侥幸被释放,当时的他落魄不已。
可才短短四个月,董宪就再度神气起来。带着马援分给的黄金丝帛、河北地区送来的上百副甲,几千兵刃,又在大野泽畔拉起了一支近万人的队伍。
轰轰烈烈的杀官造反过去后,大野泽还是那么穷,甚至比大乱前更穷困混乱,董宪带走的本地壮士,要么战死要么重新投了赤眉,但当地总有仰慕他名声的年轻人愿意为了“王侯将相”的许诺,以及金饼丝帛的诱惑,投入董宪麾下。
只是他这“游兵”,做得实在是够差劲,倒不是说董宪无能,他新拉起来的兵,虽然难敌樊崇的主力精锐,但与其余几公交战,却总能打个五五开。
麻烦之处在于,楚汉之际的老前辈彭越还能断楚军后方,但赤眉却根本不存在粮道,从来都是以战养战。
董宪也不着急,一面招兵买马,一边替魏传檄兖州各郡县,然后转头用这些“功绩”跟马援要金子要粮食、甲兵,借虎皮扯大旗,董宪有把握在今年内扩充到三万人,控制两个郡的地盘……
直到他收到了第五伦的诏令,要求董宪带兵向西进发,参与在河济之间的会战。
眼看董宪面露犹豫,他手下有旧部劝道:“大王当初投马援,是迫不得已,如今旧部陆续归来,兵卒也收得差不多了,何不继续当王,何必屈于第五伦之下做一个小侯呢?”
这是要他学楚汉韩信,做赤眉、魏之间的第三方么?董宪立刻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这败军之将,哪能和韩信当时的形势比啊,他连彭越、英布都不如!
但部下也说得对,这乱世里,不管是单干还是投靠强权,手里有兵是最重要的,没了这筹码,第五伦那,他恐怕连个侯都混不到!
于是董宪下了决心。
“河济之间的大战,我得去。”
“但又不全去……”
魏军不是有四路么?按照赤眉军的习惯,往往是“围点打援”,谁先到就打谁!他走慢点,稳一点,因为董宪深知,总有积极的将军比自己先进入战场。
于是,董宪点了七千部下,磨磨蹭蹭地沿着“瓠子河”出发了,这条河是汉武帝时黄河决口,冲入巨野泽流下的河道,如今黄河水闹腾时,还经常以此为主道,灌入兖州,将原本富庶的山阳郡(昌邑国)淹成一片泽国,也早就了百万兖州难民。
董宪的军队十里一停,五里一顿,以日行二十里的速度龟爬,等爬到濮阳,必是十日之后,他只希望能赶上战役的尾巴,若第五胜而赤眉败,他就跟着打打顺风仗足矣,而若是赤眉胜第五败,董宪就能溜回巨野泽,然后跟第五伦索要更多东西……
第五伦给他们的诏令,都是从安全地区渡河送达,而两支军队之间,隔着赤眉军遍布的河济,基本不可能实时沟通。但董宪还是努力派人联络马援,他这降将,也只能自诩“丈人系”,抱马援大腿才能生存。
可一连派出三批使者,马援都杳无音信,董宪这才察觉不对,此时,他们已经沿着瓠子河西行百里,走到名为“甄城”的地方,与赤眉军的遭遇也频繁起来,他们的主力难道不该在别处,堵截其他先入河济的魏军么?
好在,董宪有个避人耳目的办法:他令部下也涂抹赤眉,打算装成来自兖州的三老混进去,又发了五颜六色的巾一枚,以便大战中作为区别,一路来避免了许多麻烦。
然而董宪的小伎俩,这时候却不灵了,几股赤眉军忽然朝他们靠近,并发动了进攻,董宪连忙让人告诉他们:“吾等是兖州赤眉,赤眉不打赤眉!”
可董宪迎来的,却只有更加猛烈的进攻,以及奉樊崇之命,来收拾董宪的赤眉五公杨音。
“还在乃公面前装?汝等眉是红的,心却是五色的,打的就是你这叛徒!”
第495章
阳谋
赤眉军收拾董宪麾下的乌合之众,倒是颇为轻松,加上这位董王没有战心,一触即溃,很快就弃军逃走,带着几百残部跑回大野泽去了。
这消息很快就被随军的郎官报到卫地大营,一时间文臣武将对董宪喊打喊杀之声不绝于耳。
“陛下,董宪冒进,在甄城损兵大败,贻误了战机,导致其余三路亦不得入河济,应该严惩!”
第五伦还没那么无耻,只满脸痛惜:“是予下令让董将军出师,只可惜他行军太慢,未能出奇效,竟为数倍赤眉所击,非战之罪也。来人,立刻绕道去大野泽,赐金帛抚恤之,以期董将军再接再厉。”
他当然要对董宪好点了,对第五伦而言,用几千反复降兵,试探出赤眉的部兵力署,这是一笔极划算的好买卖。
目前可以判断,赤眉主力分为三个大营,五公杨音在东,位于雷泽一带,樊崇自领主力在濮水,四公谢禄在濮阳周围,三营合计二十余万上下,占了赤眉军泰半。
“由此看来,赤眉并非一意要来夺浮桥,击河北,还是围点打援那一套,只不过这次,是将他们自己当成了诱饵,以期我军各路向濮阳逼近会战,三个大营便盯着贸入河济者穷追猛打……”
这场仗说好打也好打,只要第五伦集中兵力于一处,平推过去,便能逼走赤眉,但他追求的不是一个“小河济”,而是“大河济”,力求将赤眉主力歼灭于此!
这和第五伦最初的计划是不一样了,他原本的打算是驱赶赤眉离开中原,迫使他们向青州、淮北流窜,以给秀儿添麻烦,达到驱虎吞狼的效果。
可在目睹黄河凌洪,人力在这洪荒之力面前何等渺小后,第五伦稍稍改了主意。
他还是希望赤眉能为己所用,但不是这么个用法。
如今既已明确赤眉此战的目的,该采取哪一套方案应对,就明了多了。
“传诏,告诉白马的虎威将军张宗,可以动了!”
……
如果说第五伦能够根据各方情报,站在制高点上俯瞰战争,对此作出部署的话,那作为军队中的最底层,来自河内的民夫们,却是身在局中,一塌糊涂。
这几日,数万民夫又被要求持着旗帜、木矛,在大河北岸冲对面的赤眉军摇旗呐喊,喊得嗓子都哑了。
可饭食却没有增加,依然是几碗厚粥就豆酱,理由是他们这数日不用干体力活,动动嘴巴即可,不必吃太饱。
“保长说呼喊不费力,他则不也来喊几天试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6/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