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5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0/733


元城、武功尚且如此,人口更多,当初受五均制和改币祸害最深的长安、洛阳又会如何呢?王莽根本就不敢想,越想越绝望——不是怕死,但他也暗暗期盼,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被天下人理解。
可第五伦却往往将残酷的真实,摆在他面前,让王莽无法沉睡在圣人的迷梦里,这就是他的目的吧?
于是王莽嘴上继续犟道:“逆臣操弄民意,必置予于死地,死又何妨?反正不论为君还是在野,予都无法使天下重现太平,既如此,只能以身殉道了!”
第五伦哈哈一笑:“这是孟子的话罢?说得好啊,天下政治清明,就为实现道义而呕心沥血,殉身不惜;天下政治昏暗,就宁肯为坚守道义而献身,绝不苟且。”
“但王翁,这后边,好像还有一句话。”
第五伦肃然道:“道义存乎天地之间,绝不会为了迁就某人,而以道殉人。王翁以为道义系于己身,身死则人间道义消亡,也未免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你!”王莽气得七窍生烟,拍案而起,却被第五伦的气势逼得又坐下了。
却见第五伦笑道:“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此番西去洛阳、长安,王翁大可好好睁大眼睛看看。说来也怪,这天下离开了王翁,到了我手中后,反而变得更好,更符合道义了!”
两句话戳破了老头子的自我感动后,第五伦又告诉了还在寻思如何反驳的王莽一个好消息。
“也不能光顾着公投。”
“那些经历过莽朝,有话要说的证人,还是要依次到场。”
说到这,第五伦的语气不再咄咄逼人,舒缓下来道:“这证人,便是刘歆。”
听到这个名字,王莽一下子就怔住了,第五伦啊第五伦,果然每一脚,都踩在他痛点上!
“刘歆未随隗嚣及孺子婴入蜀,而是从凉州赶到长安,想来是有话要对我说,又怕等不到,遂拖着病体东行,今已抵达洛阳。”
“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刘子骏是王翁老友,亦是改制的同志,最后却结仇决裂。这世上,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王翁改制的内幕,加上文采非凡,一定能提供详略得当的证词,须得去见一见。”
“但吾等可得赶快些。”
第五伦负手,回瞥王莽道:“洛阳传讯说,刘歆抵达后,便一病不起,就快撑不住了。”
……
从去年春后到今年,陇右、河济两场大战,十多万人的部队转战数州,几十万人的民夫转运,基本将存粮吃得七七八八,尤其是中原地区,在赤眉、绿林反复折腾下本就凋敝,昔日富庶的地方竟成了无人区,魏军休想在当地获得补给,全得靠后方运输。
于是战争的脚步开始变得迟缓,今年上半年,第五伦给诸将诸卿制定的策略,是有条不紊控制兖州、豫州各郡,没到一处,剿灭盗匪和赤眉残部,抓紧屯田恢复生产,向东方青州、东南徐州的进取,恐怕要到秋粮成熟之后了。
这意味着,将近半年的时间,东方不再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第五伦遂带着亲卫及王莽、樊崇这两个“战利品”启程西去。
与此同时,徐宣带着数万赤眉残部,已经在魏军追击下,放弃了梁郡睢阳,向东专进到刘邦的故乡丰沛一带,准备与徐州赤眉汇合。
赤眉军过去一路胜仗,才能让势力如滚雪球般扩大,而今一旦大败,主心骨樊崇被俘,脊梁一下子断了,开始四分五裂。徐宣的部队,竟是越走越少,许多赤眉战士不愿继续做流寇,往往在各县落脚,占山为盗,彻底放弃了理想。
抵达丰县时,清点人数,竟跑了泰半。
丰县同样一片凋敝,别说平民百姓,连豪强都不剩几个,打下坞堡后,发现他们竟也瘦弱不堪,拷掠不出粮食,赤眉军只能挖野菜剥树皮维持,食人之事时有发生,根本管不住。
眼看战士们东倒西歪,已经完全没了昔日的精神气,徐宣大急,若第五伦遣骑兵追赶至此,千骑破万人!
好在于此休整时,派往东方的信使回报了一个大好消息!
“前几日,三公逢安与吴王刘秀战于彭城,赤眉大胜,追敌百里!”
此事让徐宣颇为振奋,三公逢安不愧是赤眉军中,打仗能耐仅次于樊崇的人,若真如此,赤眉残部就还能在两淮站稳脚跟,稻米饭虽然不合他们胃口,但总比相食殆尽强一百倍啊!
这还不算,等徐宣好不容易说服众人,向东抵达沛县时,还听到了更加夸张的传言。
“据说,连刘秀本人,都已被逢公斩了!”
卡文,今晚无
没写出来,抱歉。
第523章
创业未半
来自东南的好消息,无疑是给处于崩溃边缘的赤眉残部打了一剂强心针,徐宣顿时精神起来。
“刘秀好歹是昆阳大战的名将,若真被赤眉所斩,必然震撼徐扬。刘秀起兵亦才两三年,没了他,部下必然四分五裂,而赤眉便可趁势南下两淮。两淮富庶,尤其是淮南诸郡,民众二三百万,物产丰饶,没有遭遇大的祸乱,足以养十万赤眉,待收拢残部,再与第五伦抗衡几年。”
徐宣将赤眉当成自己的事业,定陶的屠杀堵死了赤眉与魏和谈的路,那他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然而,等徐宣带着一众残卒南下抵达离彭城不过百里的留县时,却在这遇上了一大批从南方溃败而来的赤眉军,从一位衬三老口中,得知彭城战事,发生了极大的反转!
“吾等上当了,汉军乃是诈败,逢公追抵泗水时,遭刘秀反击,遂大败,而又有一支汉军从东海郡绕后,堵吾等后路,逢公战死于军中,我好不容易逃出,其他人多被擒获。”
徐宣大惊:“不是说,刘秀也被斩了么?”
“误传,明明是只在追击时斩了个叫刘终的汉军列侯,众人一听姓刘,一传十十传百,便说成杀了刘秀。”
三老说完就唉声叹息,而徐宣则怔在原地。
这只意味着一件事。
赤眉军,已经无路可走了!
……
此时的彭城,亦是一片惨烈,尸骸遍地,乌鸦吃得飞都飞不动。
先是去年冬天,汉军坚壁清野,而赤眉军围城三月,两波下来,周边方圆百里内的居民都被抢掠殆尽,能跑的都跑光了,跑不了的只能相食而活。
开春后,刘秀带着汉军主力又抵达彭城,与赤眉连番大战,尽管汉军食淮南、江东稻米,与饥肠辘辘的赤眉角抵,但亦赢得不轻松。
刘秀派麾下将领杜茂、舂陵宗室刘终二人诈败诱敌东进,结果变成了真败,一退三十里,差点导致了全军的大崩溃。亏得刘秀本人稳住局面,这才反败为胜。加上早早令爱将来歙走东海郡,绕后而击,总算依靠战略扭转了战术上的颓势,一举歼灭赤眉军逢安部,其细节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且不细论。
只说决战告一段落,收敛伤残,看押俘虏等事也有条不紊安排下去后,刘秀于彭城外泗水上,举行了一场悼念亡魂的仪式。
刘秀仍是一身戎装,炎炎汉旗竖立于侧,杀牲洒血,又将斩获的赤眉三公逢安头颅摆在正中,而后倒满一碗酒,将其高高举起。
“第一碗,祭此战死难的军吏士卒。”
刘秀兵力不及赤眉一半,恶战之后,战死及重伤不治者就多达十分之一,其中不少还是在江东收编的江盗,好在精锐丹阳兵损失不算大。
他对待降服者一贯是“推心置腹”,尽管这无法改变徒卒在军中糟糕的处境,但起码姿态做得足,底层士卒有怨气,也会怪到直属主管那,对吴王只有感恩戴德的份。如今又见刘秀首祭便是坟冢上甚至留不下名字的士吏,更是感动。
“第二碗酒,祭战死的中坚将军杜茂、高邮侯刘终!”
那杜茂乃是南阳郡冠军县人,曾做过刘伯升旧部,后对绿林灰心丧气,回了家乡,赤眉进入南阳时,他携带宗族跑到冥厄塞,又跟着南阳豪强一起投入刘秀麾下,被任命为偏将军,后因功升为中坚将军。
至于刘终,乃是刘秀兄弟的舂陵族亲,参加过渭水之战,目睹了刘伯升的战死,并携带他的遗书,不远千里来交付给刘秀,是舂陵宗室中最受吴王器重的人。
然而,在彭城决战里,二人请命作为前锋引诱赤眉军,结果却低估了赤眉的战力,导致了大败,败退途中刘终坠马,被赤眉斩首,而杜茂则坚持到了伏击点,硬拼着带还能战的残兵调头,配合刘秀歼敌,但战后也身负重伤,不治而亡……
一战痛失爱将、亲戚,刘秀自然悲痛莫名,少不得在祭奠时多喊几句“呜呼哀哉”,将胜利的喜悦都冲淡了许多。
再加上当年刘秀南下时,为了保邓禹脱身,在彭城附近被赤眉军所杀的陈俊,创业未半,而虎臣已折损颇多,好在绿林、梁汉的崩溃,使得大量对复汉还心存幻想的遗少及士人来投,好歹让刘秀的文武班子稳步增加,不至于派不出官吏去管控制下的诸郡。
刘秀念完亲自给杜茂、刘终、陈俊三人写的祭文后,举起第三碗酒。
“这第三碗,则祭自王莽乱世,赤眉横行,而流离受难的徐州百姓!”
徐州除了琅琊郡尚在齐王张步控制下外,其余五郡皆已被刘秀掌握在手,设想的“两淮藩篱”初步成型,但各郡的情况不容乐观,淮南还好,淮北的彭城、东海,本是富极一方的大郡,如今却户口十不存三,比豫、兖好不到哪去。
和第五伦那边一样,魏、吴目前接受的地盘,统统可以视为负资产,使得双方都无力再大踏步往前。
等到祭典结束后,一个大问题便摆在刘秀面前:战斗俘虏的几万赤眉,要如何处置?
作战多好杀戮的傅俊、马成等诸将力主将赤眉屠戮殆尽!
“大王,这股赤眉皆乃亡命贼子,祸乱徐州多年,陈俊便死在彼辈手中,实在不可姑息,倒不如……”
傅俊指着不远处的泗水:“统统念入泗水河中溺死!”
以朱祐为首的一众“文臣”则有不同看法,力劝刘秀道:“杀俘不祥,所俘赤眉虽众,还能比江东盗寇、山越多?大王推心置腹,能收贼寇之心,或许也能令赤眉死心塌地。”
刘秀没有表态,冯异、邓禹带兵在攻略荆南,那才是吴国主要进取的方向,他遂问了目前在身边最受他信重的来歙:“君叔以为如何?”
来歙与刘秀是发小、亲戚,说话也耿直,只问刘秀:“大王虽胜于彭城,手中约合有扬、徐及半个荆州,如今可能与第五伦对抗?”
刘秀有自知之明:“不能。”
这是显而易见的,第五伦手里的地盘,皆是关中、河北膏腴之地,江东、淮南虽在汉朝有所开发,但也完全不能与之相比,论数量,魏国只要稍稍恢复,就能轻松发动十万、二十万大军远征。而吴国倾国之力也勉强才能凑出这么多人,论质量,丹阳劲旅,不一定能敌过幽并骑兵。
来歙:“然第五伦残暴,近来从赤眉俘虏口中得知,魏军竟在定陶屠俘,杀戮万人,济水为之不流,除了交战俘获外,赤眉残部大多远避魏军,不肯就范。”
“大王杀逢安,已报爱将、族弟之仇,赤眉士卒不过是被裹挟从贼,纵有过错,也不该妄加杀戮。吴与中原不同,有余者土地,不足者人民也!若大王愿意,可将赤眉俘虏交予臣来甄别,假以时日,或许又是一支‘丹阳兵’,用于与第五伦相抗!!”
刘秀很欣赏来歙的见识,不愧是仅次于冯异、邓禹的方面之将,遂笑道:“每与伦反,事乃可成耳,君叔之策大善。”
但又有一个大问题,来歙是身在山中不见山,没搞清楚现状,刘秀的吴国,除了一路追随他创业的诸将外,提供粮秣、人力的主体,则是淮南及吴会豪强,虽然和南阳著姓没法比,但也不容小觑。
他们支持刘秀的原因,便是害怕乱世里被赤眉渡淮席卷,所以在抵御赤眉的战争里,颇为卖力,若刘秀大肆接收赤眉残部,恐会导致淮南、吴会各家离心离德,甚至里通魏国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0/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