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5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9/733


而是从本朝躯壳里成长壮大,趁势而起,并最终取代他的豪杰。
“就像刘邦之于秦始皇。”
第五伦合上日记,轻声道:
“又如,第五伦之于王莽!”
……
最先开展公投的,是驻扎在济阳附近的魏军主力,他们经历了一系列大战,目前在附近休整,等西边的粮食陆续运过来后,才会和粮车一起行动,入驻已经来献土的梁郡睢阳等地。
不管哪个部分的魏军,多少都有一些昔日的猪突豨勇,最早追随第五伦的八百吏士,早就是旅、营一级的军官,虽然他们本身的素质已经跟不上统帅的编制了,但忠诚度毋庸置疑。
而营以下,屯一级的军官,也常有随第五伦鸿门起兵的那几万人中佼佼者担当,他们的地位没上司显赫,但亦算皇帝“嫡系”,积功分到了不少田地,个个都是小地主。
当听闻皇帝陛下让三军一起来决定王莽生死时,这些平素还算稳重的军官,便一个个跳将起来!
“大好事啊!”
众人如此高兴,原因无他,他们当年多是苦出身,或想起在莽朝治下家人的饥寒交迫,或是在被捕为壮丁后,一路上倒毙的兄弟或亲朋乡党。
而进入营地后,又被新朝官吏盘剥,过着狗彘不如的生活,若非遇上第五伦,他们很可能就物故于北上新秦中的路上,亦或是丧命征剿绿林、赤眉的战场了。
造成这一切苦难的,不就是王莽么!
平日都是让入营的新兵诉苦,而现今,却轮到军官们了,说到动情处,有人已忍不住流泪哭泣。
他们的诉说,也牵出了普通士兵的悲惨回忆。
“我家住在大河边,听说大河之所以发水,都是王莽不让堵。”
“我家过去是猎户,王莽的六筦一来,就没活路了。”
“我家在县里做点小买卖,就是贩夫贩妇,王莽的货币几年内换了四五次,生意也没法做了!”
哪怕是半路加入魏军的投机派,诸如冀州兵中的豪强子弟们,也想起王莽在位时,限制豪强的种种“弊政”来,顿时义愤填膺。
豪贵、商贾、农民、佃户、工匠、虞猎,王莽的改制当年对各阶层的人伤害有多大,他们对他的恨意就有多浓!
甚至连曾经是奴婢的,也能念起因王莽不准奴婢买卖,导致自家父母卖不出弟、妹,导致他们活活饿死的悲剧来。
一时间,魏军中对王莽的“公投”是一边倒的,哪怕是当初年纪小,对王莽之恶没什么概念的年轻士兵,也只跟着长官和袍泽一起投。
结果,济阳附近三万魏军,竟投出了百分之百的票来,无人不希望王莽去死!
军队效率较高,几天就完成了公投,结果送入济阳宫中。
王莽也住在里面,第五伦给王莽提供的待遇也颇好,相当于软禁,给他吃和自己一样的食物,还说什么:“王翁在民间数年,该吃的苦都受过了,临了还是应体面些。”
甚至还给王莽书看,听说王莽随赤眉军转战各地,每到一处,就搜寻赤眉不感兴趣的儒经典籍翻阅。
而第五伦随身带的多是长安少府印制的轻便纸书,王莽读书不倦,仿佛忘了自己的安危,一副“朝闻道,夕死可”的架势。
但他的好心情,却被第五伦给破坏了,第五伦故意将军队公投的结果,拿来给王莽看,还说道:
“王翁,这或许就是庄子所说的‘人人得而诛之’吧?”
王莽没有搭理第五伦,他依然觉得,第五伦是存着胜利者的得意,如狸猫戏鼠般,拿自己消遣呢!只冷笑道:“汝之士卒,当然是尊汝号令行事,若不如此,岂不怪哉?”
看来王莽还是不服气,第五伦遂笑道:“赤眉俘虏那边也快了,王翁与彼辈的羁绊,可不浅啊。”
王莽翻书的手停住了,赤眉军,确实是老头子如今最在乎的人,毕竟这是他此生唯一一次“到群众中”去的经历啊。
赤眉军会念着“田翁”良善之举,而忘了“王莽”作过的恶么?
第五伦似乎就想将王莽的理想和期许,一个个掐破,站起身,临走前却又回头道:
“王翁,你我来赌一赌,看樊崇会如何选?”
“樊巨人是王巨君汝死,还是望汝活?”
……
第522章
殉道
“请樊细君投瓦。”
相比于王莽一口一个樊公,朱弟一般会称呼樊崇的字,如此既不有失朝廷官吏的身份,又能对这位曾经震撼天下的大寇保持最起码的敬意。
就朱弟所见,第五伦肯定也对樊崇心存敬佩的,否则就不会留他这么久,皇帝陛下杀起人来可从不会手软,从前汉遗老到渭北豪强,只要威胁到他统治的,就是手起刀落!
那些曾经为敌却还能活下来的人,樊崇、王莽,还有据说已经抵达长安的老刘歆,都是有某种缘由的。
朱弟以自己的为中心,指着左右两边道:“投右,则支持王莽死,投左,则支持王莽活。”
简单的二选一,再复杂,让第五伦兴致勃勃的这场游戏,就没法操作了。
樊崇坐在牢笼中,看着手里的小小瓦片,皱起眉来。
在他看来,第五伦这是纯粹的抄袭赤眉惯例,赤眉军就爱用这法子决定生死,樊崇就曾在抓获董宪后,在投瓦时支持让他活下来。
可今日的瓦片,似乎比那天要更重一些。
抿心自问,樊崇之所以受如此大辱,还继续活着,就是心里存着念想——他想亲眼看着,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王莽去死!
但当樊崇要将瓦扔向右方时,却又停住了。
他想起来的不止是王莽在位时对小民的折腾,对他们直接或间接作的恶,还有南阳宛城,昏暗的烛火下,田翁耷拉着眼皮,忍着困意,与自己讲述“乐土”,为赤眉尽心筹划未来的场景。
在一定程度上,樊崇是敬“田翁”为师长的。
可要让他就此放过王莽,却也绝不可能,那意味着原谅,也意味着背叛了赤眉起兵的初衷!
如今这两个影子重叠到一起,怎能不让人充满烦躁,难以抉择?
再者,樊崇只觉得,不管自己如何选,都在第五伦的操控下,成了他羞辱折磨王莽的帮手。
见此情形,朱弟倒是想起,在得知王莽尚在人世的那天,第五伦亦有过类似的踌躇,皇帝完全可以放出消息,假赤眉军或其他人之手杀掉王莽,这实在是太过容易。但皇帝陛下,却为此纠结了一整晚,最终决定用更复杂,更漫长的方式,来审判王莽的一生。
清脆的响声将朱弟从回忆里唤回,樊崇已经投出了瓦,却是用力扔在了朱弟的脚边,而其本人,则双手抱胸,以一种不合作的姿态,挑衅地看着朱弟。
朱弟却露出了笑,这,亦在皇帝陛下的预料之内啊。
他大声宣布了结果。
“樊细君,弃权!”
……
樊崇弃权的消息,让王莽如释重负,你看这老头子,假装翻阅典籍的手都轻快了不少。
但樊崇身陷囹圄,已经无法左右赤眉俘虏们了,他的弃权,也不过是让戳王莽心的刀子,少了一把而已。
在魏军维持秩序下,分散在陈留郡、济阴郡各地屯田的赤眉俘虏陆续分散举行了公投,这一套本就是他们常做的,扔起瓦来也颇为娴熟。
而最终的结果,与第五伦的预想的也相差不大。
“五成的赤眉俘虏,选择希望王翁死。”
第五伦又晓有兴致地向王莽宣布了这个消息:
“三成的拒绝投瓦,也不知是对本朝有对抗情绪,还是难以抉择。”
“有趣的是,竟有两成之人,选择让王翁活下来,据绣衣都尉查证,多是在南阳或淮阳与汝打过交道,或在汝主持下,分到了土地田产的。”
王莽终于抬起头来,他眼神里是什么情绪?释然?高兴?好歹有两成,将近两万的赤眉俘虏,心中对田翁的爱戴与敬意,压过了对王莽的嫌恶痛恨,他在赤眉军中的两年时间,没有白呆啊。
但第五伦却道:“不过,赤眉既已是俘虏,自然不能与兵民等同,只能算半人,每人半票,这两万人,只相当于一万票……”
好家伙,直接将王莽票仓砍了一半,让王莽“活下去”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王莽却对第五伦的无耻毫不意外,只冷笑道:“权柄在汝,就算汝将希望予活下去的赤眉投瓦,统统算不得数,予亦不觉惊奇。”
第五伦反唇讥道:“王翁这就丧气了?我已遣官吏去往魏郡元城,以及刚归附于魏的南阳新都县,主持当地人投瓦,元城是王翁故里,祖坟所在,常年免税。”
“倒是新都刚遭大乱,百姓流亡散走,一时间难以聚集,而盗寇依然横行,难以公投,只能改由右扶风武功县来投,武功和新都一样,乃是王翁封地,曾名‘新光邑’,白石祥瑞出焉,免税受益更大。”
“元城、武功的百姓,是否会念着旧恩,想起王翁当年给予的好处,而手下留情呢?”
王莽却缄默了,换了过去,他肯定有把握,认为这两地之民对自己忠心耿耿。
但当年第五伦起兵,王莽出奔时,曾想去武功避难,岂料当地却墙倒众人推,简直是忘恩负义。
至于元城,王莽曾为了保住祖坟,没有同意恢复大河故道的治水方案,关东十几个郡,其实是替元城受了灾,该念一点旧情吧?但魏郡却也是第五伦的大本营,如今已成“北京”所在了,若第五伦想要他死,元城人胆敢忤逆么?
不知何时,曾笃定“民心在予”的王莽,没自信了,在民间走了一遭后,他才明白,当年自以为对天下好的改制,却如此遭人痛恨,恨屋及乌,他已成了有汉以来,风评最差的皇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9/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