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5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4/733


“由尧、舜至于商汤,五百有余岁。由成汤至于文王、周公,五百有余岁。周公至于孔子,亦是五百有余岁。”
“由孔子而来,其间多有名世者,或成霸业,或为贤儒,但终究距离贤王圣人尚远。直到近世,王莽制礼作乐,他以为,他是那个圣人。我最初也如此认为,但后来对王莽失望后,又见到了《赤伏符》,觉得自己才是。”
“但王莽错了,我也错了。”
刘歆喘息着道:“孔子于哀公十有六年夏四月乙丑卒(公元前479),要论其卒后五百年……应是地皇三年(公元21年),但那却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之际,纵观九州,唯有一人,于魏地崛起,后来推翻新室,建国号为魏……”
经历了西汉的覆亡、走过了从长安到洛阳的旅程,甚至最后见了王莽一面,被第五伦一席话点破一生,大彻大悟后,刘歆终于能超越族姓之限,说出一直想对第五伦说的话。
“以此观之,那位王者,舍君其谁也?”
但第五伦对刘歆之言,却表现得颇为淡漠,他也看过所谓的《赤伏符》,反问道:“那位同样符合赤伏符中名姓的吴王刘秀呢?”
“诚如汝严,汉已不可救,刘文叔虽欲振作,但最多偏安东南,难改大势。”刘歆老泪纵横,他的这些话,乃是拼着死后没法被祖宗原谅的后果说的。
“而汉武曾有谶纬,代汉者当涂高,当涂高者,阙魏也。”
刘歆道:“由此可见,真正继承汉德的,乃是魏皇!王巨君的新室,不过是闰德,是一条错路,不可视为正统,伯鱼应当三思啊!”
第五伦却笑道:“刘公用心良苦啊。”
刘歆从长安一路走来,觉得魏横扫北方,甚至他日一统南方的大势难以遏制,就希望用他的这一席话,来给汉家,争取一个好点的处置。毕竟,若第五伦宣布魏直接上承于汉,肯定会优待“前朝”。
最终,刘歆还是彻底背离昔日与王莽的事业了,第五伦不知道王莽听闻此事后,会作何想。
但看着弥留的老人,第五伦也没法再讽刺他,只不作回应,轻轻拍了拍刘歆的手。
仿佛全身的力气被抽干,刘歆弥留之际,只定定地看着第五伦,眼前之人,仿佛就是他一生苦苦求索的“圆周率”。
“朝问道,夕死可矣,能在性命最后一刻,找到真正的‘天命王者’,那我这一生,至少也不全是一场空罢?”
仿若跳出了衰朽的躯壳,刘歆的意识扶摇而上,曾经在《山海经》里的那些怪兽一个个出现,蠃鱼、天狗、九尾狐,纷纷排成阶梯,让刘歆扶摇而上。而在九天之上,长着豹尾的西王母含笑设宴,而一位瘸着腿的老朋友,正朝刘歆轻轻招手,正是扬雄……
这一次,他们终于能跳脱开残酷污浊的世道,专心于谈论彼此的著述了。
而随着刘歆彻底咽气,第五伦亲自为他合上了眼睛,不像扬雄、第五霸逝世那般伤心,所剩只有感慨。
刘歆、王莽,他们是上一辈的“屠龙者”,最初有好的初衷,但落到现实里,效果却大相径庭,反成了灾难。找到对的方向,并拥有实践的手段,当真比单纯的坚持理想更重要。
而在群臣恳问,要如何布置刘歆的后事时,第五伦只道:“葬礼规格,略低于吾师扬子云、严伯石,葬太白山下,那是刘公早就寻好的墓穴。”
又道:“刘公既不是以新臣身份而死,而汉亦亡多年,他早非汉臣,墓碑上,便不必加汉、新官职,只书……”
第五伦沉吟后道:“硕儒刘歆之墓!”
否定他在政治上的制作,连谥号都没一个,毕竟不论是汉、新,都不可能给刘歆追认谥号了。但第五伦又肯定了老家伙在学术上的贡献,也算是给刘歆一生的盖棺定论。
至于刘歆临终前说的“代汉者当涂高”,既然决定承认新朝正统,第五伦自然也就弃之不用了。
第五伦看着刘歆尸体,轻声道:“我只信拳头。”
“不信谶纬!”
然而第五伦一贯是个双标狗,对“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他却欣然受用,这说法大可用于政治宣传,更何况……
第五伦理所当然地想:“穿越者,不就是天命之子么?”
……
几乎是同一时刻,徐州彭城之中,一位风尘仆仆,大老远从南阳跑来投奔的儒生,却将一份外表涂成如火焰般赤红的“谶纬”,奉于吴王刘秀面前。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不错!这便是赤伏符!”
儒生强华抬起头,看着昔日在太学中的舍友刘秀,恳切地说道:“据说此符乃新朝国师刘歆所制,为了应符灭新复汉,刘歆特地改名刘秀。但他万万没料到,真正承接此符的,乃是生于南阳的同名同姓之人!”
言罢,强华与将他找来的南阳籍吴臣们一同再拜: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大王,才是真正的天命之子!”
第527章
相异
对吴汉诸将来说,这份名为《赤伏符》的谶纬,简直是及时雨!
自打刘秀从江东入主淮南,有了立足之地后,群臣不知劝进过多少回了。
劝进的套路也就那么几样,诸如刘秀的妻兄马武等将,最看重实力,便如此劝:“大王当年初征昆阳,三十万新军自溃;后拔淮南,东南弭定;跨州据土,带甲十万,也该是称帝的时候了!”
但那时候刘秀说,他的实力不如第五伦,伦不称帝,秀也不称,如今第五伦早已占据帝位,你打败了赤眉,我也打败了赤眉,也是时候平起平坐了罢?
昔日的绿林重臣李通等人,则力劝刘秀说:“汉遭王莽,宗庙废绝,豪杰愤怒,兆人涂炭。大王与伯升于舂陵首举义兵,然帝位竟为更始刘玄所窃取,南阳人早已不忿多时。如今更始败乱纲纪,为赤眉所败,流窜荆南。帝王之位不可以久旷,还望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早定大统。”
然而刘秀却频频以刘玄还在人世为由推脱。
李通等人一合计,觉得应该效仿项羽害楚怀王,让征伐荆南四郡的邓禹、冯异二将把刘玄干掉,要么沉河,要么勒死。
岂料刘秀却反复叮嘱,数次去信,说入荆师旅是为了“救驾”而去,一定要将刘玄平安送到彭城来,甚至还派了亲信去盯着,看这架势,竟是认真的,不像作伪。
这下群臣可就急了,你推我我推你,最终是与刘秀关系最亲近的来歙严肃地谒见刘秀:“群臣抛弃故土,带着亲戚子弟,追随大王于矢石之间,除了深感大王英武神睿外,无非是想谋一个好的功业。”
“如今天下群雄,有实力者,首推第五伦,其次便是公孙述及大王。第五、公孙皆已称帝,若大王继续拖延,不正号位,吾等忠恳之人倒也就算了,其余人等,恐怕就要生出别样心思。更何况,大王一心要迎回刘玄,难道还要继续让他做皇帝,自己当臣子不成?时不可留,众不可逆,若大王竟让于刘玄,休说别人,连来歙都不肯居于其下!”
这一席话倒是让刘秀意识到了严重性,不再以“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为由婉拒,只召集来歙、李通、马武等人,对他们说了实话。
“余岂不知继帝位不可再拖?”
“但想要成就帝业,需要文武二途,否则就像这数年来诸多悍然称帝者一般,百姓不附,豪强不服,最后骤然灭亡,平添笑话。”
刘秀并非因彭城大胜而膨胀:“论武力,余虽控有徐、扬及半个荆州,然顶多与公孙述相匹,更勿论第五伦。”
“既然武力不足,那文德方面,便不能随意。”
“诸位可曾从赤眉俘虏中听闻一事?第五伦捕得王莽后,未曾直接诛杀,而是假意令魏兵、赤眉等投瓦决王莽生死,称之为‘公投’。”
“著姓豪贵皆以为此举轻浮,天下大事,君王与士大夫自决,何必问于小民?但余却觉得,第五伦此举甚妙!”
对第五伦的任何举动,刘秀都会反复琢磨领会:“天听自我民听,如此一来,诛杀王莽,便是下应民心,上承天意之举。有百万生民与他共同承担,便不必一人背负弑杀旧主之名!”
在刘秀看来,第五伦这是作伪作到登峰造极,倒是给了他一些灵感。
“第五伦已占有天下近半,却仍如此谨慎,余又岂能大意?”
刘秀对亲信们摊牌:“近来得到荆南邓禹回报,说已打着救驾之名,攻克长沙,收降绿林残部,又擒得刘玄,不日东返彭城。不论过去有何恩怨,余与刘玄,终归还有一份君臣之名。”
“但刘玄经邓禹‘规劝’,已深觉自己无能庸碌,耽误了复汉大计,有意退位……”
妙啊!这一退一进,岂不比直接将刘玄沉江里,再虚情假意哭一通更体面?虽然刘玄对他们兄弟不仁,但不少来投的人是绿林旧部,也没少落井下石,真要清算,那自己内部就要相互攻讦。
众人恍然大悟,得了刘秀承诺后,心中大定,恰逢强华来献上赤伏符,更是让这件事水到渠成。
于是众人皆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
之所以专程提了黄河白鱼,是因为有传言说,第五伦渡河时曾得到了相同的祥瑞,但刘秀不知的是,从不信谶纬的第五伦,将那条鱼给炖了……
不过刘秀本人,对谶纬,倒是颇为笃信的。
“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如今海内淆乱,乱贼窃位,大王当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在众人呼喝下,得知邓禹带着刘玄已抵达淮南,不日将赶到彭城后,刘秀终于不再五辞五让,而是让李通等人准备。
“既然天意如此,且命有司,设坛场于沛县泗水亭处,届时,余当与更始、建世二位兄、侄,共祭太祖高皇帝英魂,以推出刘氏子孙,继承大汉帝统!”
建世?这不是梁汉刘永年号么?
众人面面相觑,终于明白刘秀在等什么了。
刘秀揭露了谜底:“赤眉徐宣部见东南不可入,向北杀入鲁郡,攻克曲阜城,刘永失去了最后一座城池,为余偏师所救,不日亦将会于沛县泗水亭!”
……
新末乱世,赤眉军举事的地方离曲阜很近,但奇迹的是,鲁郡一直得以保全,这多半是鲁郡太守云敞守备有方的功劳,但孔家却说,这是孔子在庇佑地方呢!
刘永信了这番话,遂将曲阜当成了最后的基地,维持他那笑话般的“皇帝”头衔。
然而孔老夫子,也未能保佑刘永国祚绵长,就在前几天,随着赤眉残部为逃脱魏军追击,自西、南涌入鲁郡,刘永派兵抵抗。本以为面对饥肠辘辘,已经丧失战斗力的赤眉,能够轻松取胜雪耻,岂料依然兵败如山倒,赤眉很快就兵临城下。
打不过魏军,还打不过你?
刘永仓皇出奔,本想去北方投奔齐王张步,却在半道被刘秀派出的军队截胡,带往徐州。
刘永可以跑,但孔氏家大业大跑不了,只能与本地大姓东鲁颜氏一并,退守孔宅孔庙,战战兢兢地看着赤眉军入城。
曲阜孔宅虽无后世那般规模,但也存在了几百年,自刘邦平定淮南英布,回程时经过曲阜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始,官方祭奠的孔庙便拔地而起。后来虽经历过鲁王坏孔家宅壁等破事,但孔庙的规格却是步步攀升的,自汉末以来,孔子已经被封为公,孔家世代为侯,“建世皇帝”刘永,更一口气将孔子追封为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4/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