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5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733


庙内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辉映,据说其中不少还是孔子七十二门徒所种。只是随着赤眉军踏入,平日居住在古树上上百只鹭鸶被惊飞,而孔氏家主、颜氏家主及其家眷子弟,心中比鸥鹭更加慌乱。
孔家自不必说,哪怕是当年以贫穷著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后裔,如今也成了名门望族,每代人都能出几个大官,经济地位也日益膨胀,成了鲁郡仅次于孔家的大豪强,只是两家主重经术,吃相没土豪们那么难看。
眼看赤眉将至,颜氏家主颇为忐忑,对孔子第十七代孙孔安道:“世兄,素闻赤眉皆闾左无赖,最恨钟鸣鼎食之家,世兄虽有保全孔庙宅第之心,但吾等满腹经术,对付刘永、张步尚可,碰上不识字的赤眉军,如何讲理?”
要他说,还是跑路要紧,经书宅第搬不走,金银细软卷上,除了赤眉,不论是西边的魏,北边的齐,南方的吴,作为圣人后裔,到哪都能被尊为上宾!
但孔安还是不想放弃家族世代守卫的孔庙,孔家传承数百年,经历了楚春申君灭鲁、陈胜吴广起事、秦灭楚、项羽又灭秦,汉又灭楚等剧变,无数的王朝豪杰兴灭,唯独孔家延续至今。
他们早就练就了一番长袖善舞的本领,哪怕面对暴秦、陈吴、项羽,都能顺利转换阵营。鲁地儒生们在楚汉之交站错队,差点被汉朝封杀,唯独孔家,竟使一贯不好儒的刘邦亲自来祭拜,给家族混到了铁饭碗。
“过去大风大浪都过来了,赤眉军,不过是一个小坎坷。”孔安神色淡定:“更何况,此番入鲁的渠帅,乃是徐宣,此人是赤眉中少有读过经术之人,当初赤眉之所以不曾侵犯曲阜,便有他规劝樊崇的功劳。”
所以孔安决定赌一赌!
孔宅的外大门被推开,赤眉军络绎而入,但这群衣衫褴褛的草莽汉子,却没有像攻破其他城郭那般对富得流油的大豪喊打喊杀,反而被徐宣约束着,要求他们不得破坏孔宅的一草一木。
孔安也笑着迎了过去,让人送上自己的准备的礼物。
“素闻徐公在东海为吏时,最精通《易》,孔氏没有千金之财,却有万卷之书,这是几本家中长辈注解训诂的《易》,还望徐公勿要嫌弃。”
徐宣今日穿得颇为体面,甚至还戴上了高冠——这在樊崇做主的赤眉军中,是被禁止的,樊巨人,不喜欢这种人为的“高人一等”。
可现在樊崇已是阶下囚,逢安、杨音战死,谢禄也在窜入鲁郡途中,被大野泽的董宪伏击被抓。
赤眉,只剩下徐宣,也轮到他做主,按自己的想法,为赤眉寻找出路了。
于是,徐宣竟双手接过了孔安赠送的《易》,感慨道:“听说孔圣晚年,最好《易》。”
孔安松了口气:“然也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还说,若是上天能再多给几年,于《易》定会有大成。”
“孔圣之学彬彬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只有到了曲阜,到了孔宅,方能领会。”
徐宣捧着经术,抬起头,凝望着阶梯之上的孔庙,犹如一个曾经桀骜叛道,如今却重新归化的门徒,重新拜回孔门之下,希望能得到豪强们的接纳。
而他额头上的赤眉,则早已洗去。
“我虽也学《易》,却才疏学浅,未能参透,以至于不能约束赤眉,竟使樊崇与王莽老贼胡作非为,坏圣学之府,破良绅之家,今日便特来孔府,聆听圣人教诲,别无他物,只能献上少牢之祭。”
徐宣握住孔安的手,笑道:“孔君,须得让曲阜、鲁郡乃至于兖州人知道……”
“赤眉和过去,不一样了!”
……
而在天下的西端,第五伦的车骑及五彩旌旗,也已经穿过了狭长的崤函古道,进入平坦的关中。
王莽偏过头,就能看到,巍峨华山依依在望,这是他阔别许久的故都啊。
自从刘歆死于洛阳后,王莽就像是蔫了,虽然相互背叛决裂,但毕竟曾是人生一知己,物伤其类啊。西来的路上,他只只整日愣愣的,连第五伦出言刺激,都不再有反击的欲望。
朱弟奉第五伦之命,来车队末尾看看老王莽可还撑得住旅途的劳,末了,朱弟还颇为自豪地多了一嘴。
“接下来的路上,王翁可得好好看看。”
“长安和过去,大不相同了!”
第528章
看好了,我只示范一次
“王翁,新室的大忠臣田况,便是在京师仓以北不远处被击败,最终自尽而亡,殉了国。”
在华阴县京师仓下车换船时,第五伦拍着船栏,遥指北方如是说。
此言激得本来愣愣出神的王莽怒从心起,骂道:“只恨当初瞎了眼,不识忠奸。”
第五伦脸色厚如城墙,闻言反而大笑起来:“听王翁之意,吾乃乱世之奸雄乎?”
王莽冷笑:“然也,亦如荀子所言,听汝言则辞辩而无统,用汝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弄权欺世、窃取高位,是之谓奸人之雄也。”
“王翁骂我不学无术、不能顺汝心意,可以,但若论和齐百姓嘛……”第五伦摇头:“王翁与我之间,恐怕差了不少。”
言罢,第五伦只上了自己的御船,而王莽则乘后面的一艘,让少府宋弘“照拂”他。
他们乘船走的是水路,这条运河名叫“漕渠”,乃是汉武帝时所建,顾名思义,是为了关东漕运入京方便而修。自长安西南昆明池起,引渭水流经长安城北,切穿龙首原北麓东行,沿途接纳浐水、灞水,经鸿门、华阴京师仓入渭,长三百余里,此渠较蜿蜒曲折的渭水更加笔直,能使京师仓到长安的漕运从六天缩短为三天。
不仅便利运输,渠水还能灌溉新丰、华阴等地上万顷土地,让这儿成了继渭北、周原后,关中第三大的粮仓。如今关东战乱,漕运断绝,关中不但要自给自足,甚至还要供应军粮,此地就显得更加重要,御船向东航行时,但见两岸人家都在忙碌:如今是四月份,抽芽的粟苗需要照料锄草,麦子开始由青慢慢向黄变化,正是急需水的时候。
除却人工的提水外,自去年起,如雨后春笋般建遍关中的水力器械也修到了漕渠两岸,当然,上林苑和渭北少梁山的树木自然再遭到重创,连第五伦都自嘲说这是“饮鸩止渴”,但却不能不做。随着大量壮劳力东去输送粮秣,支援对南阳、兖豫的战争,大后方的劳力缺口,就得靠水力器械来补上。
宋弘方才也听到了王莽和第五伦的对话,此刻只道:“王翁还记得,始建国年间的丈量土地么?”
王莽颔首,当然记得,那是王莽上台后,意识到一切问题都是土地问题,兴致勃勃开搞的,弄清楚天下有多少田地,就能按照他设定的井田制,重新均分,如此则天下大定了……可十五年间,这桩事就始终没办成。
宋弘当时也参与了此事,叹道:“仅仅是漕渠旁土地,花费数年,一共上报土地一万一千顷,较汉武时,才多了一千顷。”
他告诉了王莽一个可悲的事实:“可实际上,武德元年,重新测量关中土地,却量得渠旁沃田,有一万七千顷!”
凭空多出来六千顷,当然不是十年间新开的,而是瞒报的。数字出入不算特别夸张,但这是关中京畿,天子脚下尚能如此隐瞒,其他州郡,报上来的田亩数字,与实际相差几倍甚至十倍,则是寻常事。
宋弘虽然主管少府,但对搜粟校尉任光管辖的田土也颇为清楚,说道:“如今度田量地只在关中进行,然渭北、右扶风均如此,实际田亩较新室时地方上报,往往多出小半。”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想当初,王莽想重测田地,结果惹得满朝反对,不得不将锅甩给主持此事的大臣,让他们下野。按照井田重分土地的计划,也从官府强制,变成了“呼吁良绅自觉进行”,结果可想而知。人家非但不肯分田,连田租都不想如数上缴,随便编个不算离谱的数字让官吏报上去,王莽却一点办法没有,上下利益捆绑,牵一发而动全身,他能杀几个复汉的刘姓宗室,却动不了这群地头蛇。
连最起码的丈量都做不到,谈何均田?王莽别无他法,又不敢直接掀桌子,故而只能通过改革币制和五均六筦,试图掏空豪强,充盈国库,结果适得其反。
如今,当初死活没法丈量清楚的土地,在魏却轻而易举完成了,是关中豪强的觉悟变高了么?
那是自然,宋弘亲眼所见,觉悟低的关中豪强,都在第五伦创业初期,就在各种“通刘伯升、通绿林、通隗嚣”等罪名下,在一次次大清洗中被铲除殆尽,且家产还被魏军查抄,坞堡也被捣毁没收,渭北三十二家的冤魂,还飘在五陵上空呢。
因为类似的事干得太多,以至于彭宠管事的廷尉官署,被百姓戏称为“收地廷尉”,为此赫然造反的也有几家豪强,但因为没有外援,往往在谋划阶段就被镇压,顺便又兴起大案,连累了一批姻亲。
宋弘指着渠边连绵成片的大田,往往广近十顷二十顷,旁边则是庄园,过去那是豪强的私产,如今田边却插着官府的旗帜,代表被没收的土地,农夫埋头在里面耕作,田埂上则坐着戴草帽遮阳的屯田兵监督。
宋弘道:“这些大田,官府从获罪豪贵手中没收后,授予作战有功士卒,彼辈不必亲自下地,自有官府从流民中募佃农为其耕作,又专设农都尉管理,统筹引水灌溉等事宜。”
最终的收成被一分为三,佃农拿四成,作为小地主的士吏家中可分得三成,官府也拿三成,作为田租。
王莽时,面对瞒报摊牌的豪家,一成田租都收不上来,第五伦官府的税收效率无疑提高了不少。
除了没收授田外,关中剩下的田地,属于小自耕农的亦不多,要么是跟第五伦一起举事的五陵豪贵,他们不但保全家中宅地,甚至还有封户赏赐,是妥妥的既得利益者,暂时不会在度田这种小事上跟第五伦纠结。
此外还有“觉悟高”的豪强,则积极拥抱新官府,希望能让子弟混入军中朝中,面对带兵上门的度田官,也只能任他们在田间踱走。
如此一来,自汉武之后,瞒报了百多年的土地,就在大乱后的武力逼迫下得以厘清。虽然关中经历了大乱,人口锐减一成,但外部流民涌入,撂荒的土地立刻就被重新开垦。宋弘看过,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魏国在关中各郡收上来的田租,居然是新莽最好时的三倍!
这不比王莽没钱粮时临时加赋,最终只落到平头百姓身上强多了。
“有此粮源,这便是魏皇能源源不断,出兵河北、凉州、豫兖之缘由。”
宋弘不得不承认,虽然第五伦也有太过好战,用民力过度,将大批战俘充作农奴佃农的“不仁”问题,但这种应急的“战时经济”,确实维系住了频繁的战事。
第五伦通过改朝换代带来的混乱,依靠主要为猪突豨勇的穷苦士卒,趁机大肆收回土地,算是一举解决了根源,至少暂时看起来是这样。
王莽看在眼里,经历了跟着赤眉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后,他当然也知道,想要拿回土地,除了依靠暴力别无他法,第五伦的作为,与他在南阳时的做派,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老王依然不松口,只冷笑道:“第五伦虽得田亩,却不均分于民,反效仿暴秦军功名田宅制,小心他也闹得二世而亡!”
……
船到新丰鸿门停下时,第五伦听说了王莽对自己的评价,不由莞尔。
“二世而亡,总比一世而亡要好啊。”
第五伦还认真地在王莽面前算起一笔账:“若从秦始皇帝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算起,到汉高入咸阳,子婴降亡为止,刚好十五年。”
“而新室自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为止,也是十五年而亡。”
“王翁虽常欲剧秦而美新,欲让新朝成为秦之反面,但这国祚,倒是颇为相同,而天下人也常以秦、新并列,视为闰统暴政,王翁笑秦?那岂不是百步笑五十步么?”
老王莽气得说不出话,只道:“还不是除了汝等赵高、章邯之辈!”
第五伦却话音一转:“不过,王翁有一点比秦二世强,亡国之际,虽然出了不少‘章邯’,但好歹有几个忠臣。”
言罢,他目光凝视前方,一个车队也正往鸿门驶来,规模不小,举着哀旗,驷马大车拉着沉重的梓木棺椁,更有玄甲士卒百余名,列阵护送于左右,此时冷雨飘飞,让士兵铁鞮瞀顶上的赤缨化为暗红,犹如凝血。
第五伦就这样冒着雨,静静地看着那棺椁靠近。
王莽初时诧异,还以为这是第五伦麾下哪个大将战死在外了,看这来的方向,应是南,莫非是那个“平南将军”岑彭?他顿时心中一喜,南阳是王莽呕心沥血改制的地方,虽然赤眉主力葬送在河济,但当地亦有几万残余,或许是他们有了土地的羁绊后,大败岑彭?
但很快,他这念想就被打破了,因为他看到,第五伦竟吊服而加麻,看那规格,应该是葬礼五服中的第二等“齐衰”没错,带群臣对着棺椁下拜。
更有礼官高呼起来:“恭迎帝师严公伯石魂归于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