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6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1/733


“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第五伦说道:“但予翻阅纬书,其中与孔子相关故事,尽是鬼神荒谬之事,予想,这一定不是圣人真意。”
就在众人以为,第五伦要直接封禁图谶纬书时,他却放下了因愤怒而举握成拳的手,感慨道:“若予直接禁绝此类,难免有俗儒方士,事后抨击为‘效暴秦焚书’。”
“桓卿。”第五伦点了桓谭出来,对他道:“予令人收集《春秋演孔图》等伪书,天下愚夫愚妇,乃至所谓名家宿儒,笃信其中故事者不乏少数。卿素来不喜谶纬,可愿助予一臂之力,写些文章,逐一破除异端邪说?”
王莽时,谶纬迷信成疯,唯独桓谭一人沉默不语,不为所动。而在他旧作《新论》中,更对这些东西嗤之以鼻,在桓谭看来,所谓的谶纬预言,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其实是牵强附会的胡编乱造,借着孔丘的名义编故事,甚至直接把孔丘神化,都是为了自己的失利。
虽然知道这不是一件轻松的活,但桓谭还是欣然应诺: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第五伦颔首,又看向那个瑟瑟发抖的人,孔子的第十六世孙:
“孔志。”
“小人在!”
孔志不敢抬头,只听第五伦放缓了语气:“卿与颜翁,截然不同,不愧为圣人子孙,予心甚慰啊!抬起头来说话。”
孔志抬起眼睛时,发现第五伦的手已经伸到了他们点前:“孔宅所藏孔子真容,可能借出旬月?”
“当然能!”
孔志被颜翁的下场吓坏了,就算现在第五伦让他批孔,指不定都会答应。
但第五伦怎么会这么做呢?对孔子,他是绝对没有坏心眼的,只和蔼地笑道:“如今有雕版之刻,可令能工巧匠仿照刻画,再印刷上几千份,散于天下,贴于郡县学堂,好使世人知晓,孔子是圣人——吾等凡人中的先贤、先圣,他是人!”
第五伦意味深长地说道:
“而非黑龙精、怪物!”
……
且将目光看回淮南,汉、魏虽然没谈成停战,但淮水两岸实际上已经休兵,刘秀先等了一个月,直到听闻第五伦北上齐鲁,这才将前线交给麾下将校,自己则去了江东巡视,以安抚人心。
虽然靠着俘获的盖延和渔阳兵千余人,刘秀让邓禹将这场失利说成是“失地存人,重创魏寇”的大胜,但就算这招能骗得了淮南、江东豪强,也骗不过刘秀自己,他白天情绪高昂,入夜后却颇为沮丧,过去被桓谭说成“不好酒”的他,竟也开始沉湎于杯中之物。
之所以如此难受,是因为刘秀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他称帝时,在沛县高庙中期许,自己能像高皇帝一样,三年灭秦,四年平楚,再花二十年恢复天下民生。
但如今看来,三年四年内不被第五伦灭了,便已属不错:荆襄一战是汉军主动进攻,淮北一役是他们被迫防御,但不论攻防,都输得一塌糊涂,荆襄是战术上冯异、邓禹不及岑彭,淮北则是刘秀亲抓战术,做到极致赢了两仗,却无法挽回巨大的实力差距。
想到这,刘秀难免有些气馁。
“臣下常用昆阳之战来宽慰我,说第五伦集北方之兵,也不会超过三十万。”他在独处时自言自语道:“但昆阳时,我对面,是朽木一般之新莽。”
“可如今,北方却是勃勃生机之第五魏!”
就在刘秀沉湎在自己的小郁结中时,郎官来报,说是“太学祭酒”来见。
这祭酒名为“强华”,乃是刘秀在太学读书时的同舍生,也就是舍友,关系最为要好,强华虽学儒经,但又对谶纬颇感兴趣,后来刘秀称帝,多靠了他及时献上的赤伏符撑场面。
刘秀这才收拾起心情,让人请进来。
强华进来拜见刘秀,刘秀见他比上次见清瘦了不少,仔细算算,已经大半年没见这老同学了,听说他跑到会稽等地游历,今日怎么回来了。
“陛下。”强华虽然疲惫,但话语里却带着一丝兴奋:“臣听说,会稽山中有不少古书,躲过了秦时焚书烈火,故前往寻找。还真让臣找到了一份!”
换了平时,颇好儒术的刘秀是很乐意和他聊一聊的,但他如今心中只有国事,哪还有心思辩经?正寻思怎么打发强华离开,强华却从怀中掏出一份古朴的竹简,双手奉上:“此为《孝经右契》,是战国谶纬古书,记载了从未见过的孔子事迹,陛下一定要看看!”
“朕累了。”刘秀依然没提起兴趣,只笑道:“卿简略读来听听罢。”
“诺!”
强华颇为认真,说起了这古简上记载的事。
“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夜梦三槐之间,有赤烟气起,惊醒后乃唤上子贡、子夏等人,俱往观之。”
“等孔子等人驱车到曲阜西北,路过范氏之街时,却见有樵夫绑了一只怪兽,伤其前左足,束薪而覆之。”
“孔子遂唤来那樵夫,问其姓名。”
“樵夫曰,吾姓为赤诵,字时乔,名受纪。今日归家时,见一兽,如麋,羊头,上有角,其末有肉,以是西走,遂追而获之。”
“孔子乃视之,曰,麟也!”
以上故事,和左传中孔子获麟差不多,但之后的事,哪怕博学如刘秀,都闻所未闻!
强华读道:“樵夫发薪下麟视孔子,孔子趋而往,茸其耳,垂泪,感慨其与自己一样,生不逢时,麒麟嘤嘤而鸣,依垂泪,而后乃吐书三卷……”
“孔子展卷而读之。却见其广三寸,长八寸,每卷二十四字,原来是天书!”
随着强华的话语,刘秀的注意力却一点点被他吸引,见其停顿,遂追问:“孔子所见这三卷麒麟天书,都说了何事?”
第617章
为汉制法
东南吴楚之地的儒学传播,主要靠两个人,一是春秋之际,孔子的徒弟詹台灭明,二则是汉楚元王刘交,他们一前一后将儒术南传,至今大盛。
但不论什么学问,从一地到另一地,都难免有一个“本地化”的过程,因为南方巫鬼文化繁盛,“不言怪力乱神”自然是行不通的,于是发端于公羊派的天人感应,谶纬怪说,遂在淮南江东颇为盛行。
过去顶多是群儒自己鼓捣,官方对他们还算“敬而远之”,直到三月初,一份神奇的诏令从残汉小朝廷都城江都发出,一时震动了东南儒林——皇帝刘秀,也带头搞谶纬了!
刘秀在诏书中宣布了一件大喜事:太学祭酒强华在会稽山禹穴,找到了孔子之徒,澹台灭明所埋古简,上面记载了孔子获麟并得到三卷天书的经历。
为此,刘秀还召集了东南群儒,大会于江都王宫“青龙殿”,他坐于高位旁听,而强华则将三卷天书,一一公布于众!
先是将那“古简”传于众人观看,从材质、字体、行文、用语上,各位名门宿儒纷纷作证:这确实是春秋战国古简,绝对不会假!
接下来,就轮到宣布天书内容了。
却见强华早已沐浴更衣,身着礼服,郑重地念道:
“其一卷曰: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后而霸王出焉!”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的老梗了,本是周太史对秦献公说的话,如今却将源头引至天书。
“夫子知其将有六国争强,从横相灭之数,秦项驱除,积骨流血之虐,深闵民之离害甚久,故抚麟而豫泣也。”
强华继续念道:“其后,孔子跪读第二卷文字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
“于是孔子慨然曰:天下有主矣!周虽亡,赤气复起,火曜兴。”
这下,孔子连秦亡楚汉等事都知道了,但更夸张的还在后头。
“其后孔子欲开第三卷书,然始终不得其解,这时,那麒麟以角拱孔子,以前蹄指向泰山,孔子遂大悟,遂效古之帝王,登泰山,身穿绛色衣袍向北辰告拜,此时白雾笼罩大地,有赤虹化为黄玉,第三卷天书乃飞上半空,文字现于漫天赤霞之上,却见亦是二十四字……”
强华看了众人一圈,公布了谜底: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群儒直呼内行,原来,这便是被刘秀视若珍宝的“赤伏符”来源啊,竟是孔子亲启天书所载,还由其弟子埋在东南,后来此书流出,被那改名刘秀的大新国师刘歆误以为是自己,殊不知,真正的应命之人,乃是南阳刘秀刘文叔!
这不是天命,什么才是天命?
甭管心里怎么想,一时间,青龙殿上群儒拜服,文武亦在面面相觑后,也随声附和。
刘秀倒是谦卑,下堂朝那古简再拜:“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今日见此天书,不胜惶恐啊!”
若只以为,强华搞点预言,骗骗无知大众,那还是小看他了,在刘秀力挺下,这青龙殿会议连开三天,一举鼓捣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玄圣孔子为赤汉制法”理论。
强华不愧是太学高材生,尽其杂糅混合之能事,将《易》、《诗》、《书》、《春秋》、《礼》、《乐》、《论语》、《孝经》以及各种章句逸文,和图书谶纬混合在一起,旁引博证,不论是孔子乃其母感应黑龙而生,还是“玄圣”身份,都视为真事,塑造了孔子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神人形象。
而孔子降生的原因,便是作为先知,来拯救这礼崩乐坏的季世!
但孔子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却是无法更改的历史事实,但这难不倒徒子徒孙们,公羊派一直认为,受命救世的孔子是一介布衣,他既无尺土之封,也无斧钺之伐,只好加“王心”于《春秋》,通过对历史的褒贬,来行使天子的赏善罚恶之权,在天下无王的时代确立“新王”的秩序,所以春秋便是万世准则。
到了强华这,谶纬家门更结合公羊派的学说,开始了脑洞大开的发挥:
“圣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显天心。丘为木铎,制天下法。”
为谁制法?为已经无法挽救的周?为暴虐该死的秦?都不是,当然是孔子在天书中发现未来的天下新主,卯金赤汉了!
论证至此,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便脱胎而出,刘秀比前汉诸位皇帝走得更远,以天子身份,首次承认孔子“素王”地位,而反过来,有了孔子神圣加持,天书里指名道姓的刘秀,重新复兴大汉岂不是上天注定?
“古简有云,周寿八百,汉则有四百,今汉运虽因王莽、第五伦等辈窃国劫德而中道衰微,然大汉终将于东南复兴,再续社稷两百载。”
青龙殿会议的最后,强华做了提纲挈领的发言,这“汉寿命四百载”,古简上没有,是他随手加进去的,也不曾多想,只觉得必须让世人相信:刘秀的汉,不会像其余一样昙花一现般速亡,还有两百年国祚,都别慌!
会后,刘秀令强华,宣布图谶于天下,诸儒群臣咸呼圣德……
然而已经重新担任九卿中“太常”的邓禹,事后却忧心忡忡地拜谒皇帝,想把自己在青龙殿上不便直说的话告诉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1/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