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6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2/733


然而才到殿堂外,就听到里面传出一阵呵斥之声。
“九江太守非圣无法,念汝初犯,暂不处置,且回去多读读谶纬,再来见朕!”
旋即就有卫士将一位大臣拽了出来,他狼狈得冠带都歪了,邓禹一看,却是九江太守桓荣——桓谭的族侄。
原来,这桓荣虽与桓谭各为其主,忠于大汉,但学术思想上,却受桓谭影响很深,他听说刘秀在都城大搞谶纬,心里一急,便赶来劝阻,刘秀正欲让强华以谶纬来决定观星的“灵台”位置,桓荣却直言:“谶纬非经,多荒诞之事,绝非正道,王莽因此而亡,还望陛下勿信!”
这却是在打青龙殿决议的脸了,遂被刘秀轰了出来。
桓荣见到邓禹后,又唏嘘感慨了一番:“王莽因信谶而亡,前车之覆,陛下岂能再犯呢?邓公还是再劝劝天子罢!”
邓禹应诺,但等他进了殿堂后,刘秀却已知其来此的目的,只对邓禹说道:“仲华都听到了?”
不等邓禹说话,刘秀就指着桓荣远去的方向道:“这是忠臣啊,朕要私底下给他升爵加封。”
原来刘秀什么都明白?那这几日,又为何要摆出对谶纬笃信不疑的姿态,任由强华等人胡闹?
“因为此事对朕有利,对大汉社稷有益。”
经过刘玄等“前任”们的折腾,刘秀无奈地发现,单纯的“复兴大汉”已经难以汇集人心了,看看彭城一役就知道了,虽然有刘植这等宗室中的好男儿英勇殉汉,但也发生了大批刘姓争先恐后投降第五伦的可耻行径。
刘家人都如此,更勿论旁人,淮南、江东的士人们,眼看刘秀两败两场,恐怕已开始生出别样的心思,对“汉旗还能打多久”产生了疑问。
所以,刘秀必须速速给出一个答案,既然在现实中受限于实力不足,难以反攻,那就只能从其他地方想办法……
搞谶纬就是个没办法的办法,虽然“拥刘复汉”的口号不响亮了,但亏得儒生们百年宣扬,孔子全知全能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试想,连圣人都为“赤汉”制法,还有谁敢怀疑刘氏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和必然性呢?
而孔子援引古图,推集天变,为刘秀的“天命之子”身份背书,他必定能战胜第五伦,再不济,汉亦有两百载之寿,不至于速亡。这边有了圣人光环加持,反观北方的第五伦,却是个僭称五德,不顾儒统,离经叛道的家伙,士人豪强们,大不必现在就跳船跑路……
听了皇帝的肺腑之言,邓禹这才恍然大悟,心中颇为欣慰,刘秀确实迷信谶纬,但他笃信的,只是对自己有利的那些!
“朕当然知道,此事骗不了旁人。”
刘秀很清楚,强华的“孔子为汉制法”理论看似缜密,但若是桓谭等博学之人来此,一一推理反驳,就很可能土崩瓦解,只能骗骗愚夫愚妇,或者那些愿意相信的人罢了。
之所以在青龙殿上无人反对,是因为刘秀让强华仔细甄别,选了些“听话”的儒士来。
“但哪怕是一杯毒酒,朕也得喝下去!”
刘秀拳头砸在案几上,道出了他的无奈,任何能帮助他对抗第五伦的东西,天书也好,谣言也罢,刘秀都得利用上,谁让他是劣势一方呢?
他让邓禹放心,自己还未糊涂:“这谶纬预言等,只能让大汉人心稍稍安定,真正能挽狂澜于既倒者,还是得靠仲华及文武群臣,得靠下一场胜仗!”
刘秀的想法倒是不错,但任何事都有两面,青龙殿会议后没几天,他发行图谶于天下的反噬,很快就来了!
原来,此事传至江东,会稽吴县的顾、陆、朱、严四大家族,就联名给刘秀上了一道奏疏,先是大赞孔子为汉制法乃真理,刘秀必将复兴大汉,旋即却矛头一转……
“图谶言,大汉复兴于东南,然广陵江都乃洼地,荆王、吴王刘濞、江都王、广陵王等,皆不得善终,非良都之选。”
“反观江东,石头山虎踞龙盘,山川形胜,楚威王灭越,听人言此地有王气,乃埋金以镇之,故名金陵。”
“秦始皇时,听闻东南有天子气,乃巡游压之,时人以为,此乃丰沛高帝也,然秦始皇越江至于会稽,可知天子气实在江东,正是金陵!”
“臣等唯望陛下,早日迁都金陵,以图复兴!”
第618章
不许秀!
吴会,乃是吴县、会稽两地统称,位于后世江浙沪核心区域,气候适宜,文明发端也早,乃是古时吴国、越国所处。别看扬州这么大,汉时拥有五郡一国,人口320万,实则三分之一都集中于吴、会,新末战乱导致徐、豫人口大量南徙,作为移民南下首选之地,吴会人丁更加充沛,成了刘秀钱粮主要来源。
吴会也是阶级与中原最像之处,过去江东“无千金之家”的局面不再,有四个家族渐渐脱颖而出,成了“吴中四姓”,坐拥广袤地产。
最根深蒂固的,当数会稽顾氏,他们是土生土长的越王勾践后裔,传承千年的地头蛇。
其余三家则是外来者,吴县陆氏和第五伦一个祖宗,出自田齐后裔,这一家族出过大名鼎鼎的陆贾——也既是《新书》的作者,祖先在前汉来吴县做县令,遂留于此。
同属吴县的朱氏也很久远,乃是那位被老婆休了的朱买臣后代。
和朱氏同气连支的则是吴县庄氏,汉武名臣庄(严)助后代,刘秀的同舍老朋友庄(严)子陵便是这一族的成员。只可惜庄子陵性格与俗人不同,听说刘秀入主东南后,非但不来迎接求官做,反而隐姓埋名,刘秀数次派人去延请都没找到,只听说是退居山中,不见踪迹。
虽然未能招揽老同学略显遗憾,既然朋友做不成,那便做亲家!
早在刘秀入主江东那一年,便把吴中四姓的女儿娶了个遍,充实后宫之余,也将四大家族与他牢牢绑在了一起。
有了这层关系,四姓与刘秀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今大汉面临劣势,四姓背叛跳船倒不至于,但难免有另外的考虑。恰逢刘秀发布图谶,他们就顺水推舟,倡议迁都江东,让秀儿感受到了乱玩预言谶纬的恶果。
然而更让刘秀警惕的是,朝中群臣,尤其是文官们也很赞同此策。
三公之一的“大司空”,一直以来为刘秀稳固后方的侯霸便振振有词:“金陵确实是好地方,前据大江,凭高据深,形势独胜。西可引荆楚之固,东能集吴会之粟,要论定都,确实较江都(扬州)更佳。”
连被刘秀信赖的神棍祭酒强华,也对金陵这地方赞不绝口:“陛下,臣往来会稽禹穴时路过金陵,但见钟山龙蟠,石头虎踞,隐隐有紫色天子之气,绝佳帝王之宅也!”
刘秀让文官们一个个来询问后,发现他们对四姓倡议普遍支持。
“这下坏了,朕实乃自取其咎。”
刘秀对发布图谶救急大为后悔,召见自己的谋主邓禹时,与他说了心里话:“群臣或论地利,或议形势,但彼辈看中金陵邑,只因八个字,仲华可知?”
邓禹会意,低声道:“陛下所言八字,莫非是‘大江天险,足以为固’?”
刘秀颔首,众口一词请求迁都,什么风水谶纬都是虚言,唯一的原因,是群臣被第五伦的攻势打怕了!这次虽阻魏军于淮泗,但下次呢?若第五伦带二十万之众再来,一旦淮水不守,光靠淮南那些河流沼泽,能挡得住北方虎狼之师么?届时,位于江北的江都城,是否也要经历如彭城一样的攻守血战?
“众人惧魏,只觉淮南亦不安全,恨不得躲到江东去。”
刘秀无奈地指向南方,长江下游动辄宽阔十余二十里,如此天堑,确实能给人虚幻的安全感……
“人心如此,竟无人相信,朕能北伐光复淮北么?”
刘秀长吁短叹,而邓禹则主动禀报了另一件事:“臣奉命彻查,只听闻,吴会四姓最初倡议迁都,是希望陛下徙于吴县,后得人教授,才定在金陵邑。”
刘秀是聪明人,立刻反应过来:“何人指点彼辈?实乃高明手段!”
何止高明,简直是神来之笔,要知道,刘秀阵营大臣里,有土、客之别,客籍以南阳、颍川为主,多是刘秀元从、亲戚、绿林旧部。土籍则是江东集团,其中又分成丹阳、吴会两批人,吴会四大家族出文官士人,丹阳民风彪悍,则构成了刘秀的主要武装丹阳兵,是他征伐淮南荆南的主力。
若四姓倡议定都吴县,且不说刘秀手下客籍大臣态度,连丹阳的军官们都不一定会支持。
改成金陵邑就大为不同了,此地就在丹阳境内啊!一旦迁都,无疑能加大丹阳军吏们的话语权,无怪乎他们亦鼎力支持。
刘秀在那猜测起指点四姓的“高人”来:“卿方才说了,迁都之议,乃是吴县庄氏首倡,改吴县为金陵,以博取众人附议,这莫非是吾等老友庄子陵所献?”
虽然庄子陵好老庄之学,一副不问世事的架势,甚至躲起来不见刘秀,但刘秀对他印象颇深,觉得庄子陵胸中有大韬略,只恨不能为己所用。
邓禹摇头不知,究竟是谁给吴会四姓出的妙计,一时间难以查明,现在的问题是,迁都之议已掀起了舆论,行或不行,刘秀必须立刻做出回应!
于是刘秀看向邓禹:“仲华以为如何?”
邓禹垂首:“若仅以地利、形势论,金陵邑确实是上佳之选,金陵控引吴会,襟带江淮,漕运贮谷,无不便利,确实是中兴之本……”
见邓禹都如此说,刘秀只觉深深的失望,好在邓禹话音一转:“然臣以为,必有淮南藩篱形势之固,然后金陵方为可都!”
“朕总算听到谋国之言了!”
刘秀很认可邓禹的看法,感慨道:“如今大汉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莫如守淮,淮甸者国之唇,江东者国之齿,唇亡则齿寒啊。”
“如今汉魏南北分疆,两淮皆战场也。淮南乃是五方人民所聚,四海百货之所集。田畴沃衍之利,山川薮泽之富,淮北不能与之相比。”
“在险要上,淮南之东,根本在广陵,而山阳、盱眙为门户;淮南之西,重镇在合肥,而钟离、寿春为捍蔽。若第五伦再至,朕必倾国以争之,依靠长淮山泽,不利于骑兵,靠南方步卒,往来角逐,见利则进,择险而守,胜负之数,大约在五五之分。”
在淮南和第五伦打个平手,这是刘秀有信心的。
“但倘若弃广陵而都金陵,势必让世人觉得,朕已无北进之心,欲偏安于东南扬州,与第五伦划江而治了!一时人心骚动,等魏军再至,汉军若不以背水必死之志,纵以举国之兵八万之众,敌第五伦数十万大军,众寡殊绝,料无胜机,势必败退江东。”
刘秀又想起了那个让祖先刘邦不得安眠的敌人:“两百年前,西楚霸王项羽败退垓下,最后逃到大江乌江亭,乌江亭长驾船来迎,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但项羽只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项羽,只是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么?”
刘秀自己摇了摇头:“不止如此,项羽看似孟莽,实则心细,他想必也看来了……”
站在临江的楼阁上,风吹拂着刘秀的美髯,邓禹的目光随其手指看向他们背后那片土地:
“江东一隅,吴会、丹阳、豫章三地,口数不过两百万,哪怕穷兵黩武,甲兵亦不过五万,一旦渡过去,休说什么中兴,连自保都不够!”
“江东之形势,系于淮南、江汉,敌在淮南,而长江之险,吾与敌共;敌在上游,而长江之险,乃制之于敌矣。若朕被第五伦逼到江东,等魏国先略取益、荆,令岑彭在江陵等地筹集艨艟大舰,顺流而下,不消半月便能抵达钟山之下;而两耿在淮北大众分兵渡江,沿江镇戍必为其所拔。”
“到时候,哪怕金陵再有王气,亦将在西、北两面夹攻下,黯然而灭了!”
这是刘秀肺腑之言,哪怕刘秀真是天命之子,一旦退到江东,也根本秀不起来!
只可笑大汉的文武群臣,除了那些一心想跟刘秀打回北方的死忠外,其余人还以为,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腾挪后退,殊不知,身后这条大江不但对敌人而言是天堑,于复汉大业而言,亦是万丈深渊!
“陛下英明神武,远见卓识!”
邓禹心服口服,原来刘秀一直看得清清楚楚,但同时也感到无比的悲凉,这么英睿的圣天子,怎么就摊上这样一块让人有心无力的地盘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2/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