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之世(校对)第2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2/341

  实际上双方之间的距离并不算远。在萨托河两岸全都是一望无际的田地,这种地形非常适合双方之间的装甲对决。
  已经渡河的明军装甲部队隶属于几支不同的装甲部队,总数已经超过了二百辆之多。当获知俄军已经发起反击之后,何文钊急忙命令已经渡河的第24装甲师师长牛贲少将为指挥官,统一指挥渡河的部队抵抗俄军的反击。同时加大部队过河速度。
  牛贲将几支不同的部队统一起来,以二十多辆虎式坦克为核心。在虎式的周围部署豹式与四号坦克组成一个装甲方阵,与扑过来的俄军装甲兵团撞在了一起。
  数量上是俄国人占据绝对优势,不过其编制内拥有众多的轻型快速坦克。这些轻型坦克的速度很快,但是其火力与装甲防护力量就不够看了。他们装备的37毫米或是50毫米口径的火炮甚至于在五百米的距离上都无法击穿明军四号坦克的前装甲,就更不用提虎豹了。
  攻击力不足或许还不足以致命。但是俄军轻型坦克那让人绝望的装甲在明军的面前就是一炮死的角色。不管是哪一款的明军坦克,只要能够命中目标,那俄军的轻型坦克只有被击穿之后殉爆的下场。这种几乎没有什么作战能力的轻型坦克在这次的反击之中数量不少,足足有一百多辆。
  在双方的装甲兵团相遇的时候,首先遭到打击的就是这些轻型坦克。因为这些轻型坦克知道自己的弱势,所以从两翼高速包抄试图赶往浮桥切断明军的后路同时吸引明军的注意力。这种情况下明军坦克集团怎么可能当作没有见到?四号与虎豹们当即就用凶猛的火力将一辆辆的俄军轻型坦克变成燃烧的废铁。
  只是,以这个时代的科技而言,哪怕是技术能力最好的大明也无法做到射击高速行驶的坦克的时候一发命中。哪怕是明军的训练和装备都非常优秀,不过也依旧让至少一半以上的俄军轻型坦克成功的绕过了战场,直扑后方的浮桥阵地。
  经过短暂的思索之后,牛贲命令放过那些轻型坦克,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正在逼近的俄军装甲军团身上。至于那些绕路突袭浮桥的轻型坦克,则是交给那些驻守在桥头堡上的步兵们去对付。
  让步兵们去对付装甲部队,这话听上去有些怪异,尤其是在此刻这种平原地形上更是如此。只不过,大明的步兵可不是普通的步兵,而俄军的装甲部队也不是强力的装甲部队。
  大明陆军的步兵都是机械化步兵,装备有大量的装备器械,各种口径的高射炮就是其中之一。虽然现在那些对付坦克拥有奇效,但是身躯过于沉重的88毫米口径高射炮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被运送过来。但是大量的40毫米口径和20毫米口径的高射炮却已经被部署在了桥头堡附近。
  这些小口径的高射炮对付那些kv自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打那些俄军的轻型坦克却是绰绰有余。尤其是这些高射炮的射速极快,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打出大量的炮弹形成弹幕,对付那些速度非常快的俄军轻型坦克简直就是神器。而且他们的数量非常多。
  事实也是如此。数十门各种口径的高射炮被部署在桥头堡上。这几年的战争早就把官兵们给磨练了出来。老兵们的战场经验非常丰富。他们知道部署这些防空炮不但能够对付天上的飞机,还可以打地上的坦克。此时有许多88毫米口径的高射炮正在运输途中。
  数十辆俄军轻型坦克原本是准备捡便宜的,却没有想到一头撞在了铁板上。数十门高射速的防空炮用密集的弹雨把俄军轻型坦克唯一值得称道的优势,他们的机动能力给打回了原型。
  一长串的弹链覆盖过去,跑的再快能快的过飞机不成?只要被打中哪怕一发,以俄军轻型坦克这种完全就是用来凑数的防御力量,那可就是意味着死定了。
  数十辆俄军坦克就像是春节时候燃放的鞭炮一样被一个个的打爆,他们甚至都没有能够靠近任何一座浮桥。至于这些轻型坦克的反击。他们都是不敢停下来开火的,而这个时代坦克在移动中的射击命中率哪怕是明军装甲部队也是惨不忍睹,俄国人就完全是看运气开炮。这种情况下,明军只有三门放空炮被摧毁。
  俄国人的轻型坦克全部损失掉之后,热身结束。双方的装甲兵团开始挥舞钢铁拳头进行互殴!
第437章
燃烧的莫斯科
(七)
  对于在萨罗瓦执行防御作战的俄军来说,他们此刻的战场形势非常不容乐观。前线的萨托河畔到萨罗瓦城内不过区区不足五公里的距离,这么点的路程根本就不足以让俄军构建起来良好的纵深防御力量用来抵抗明军的进攻。双方装甲部队遭遇的时候,战场也是非常的狭窄。
  明军的坦克集群就像是钢铁刺猬一样聚集在一起,用精确而又凶猛的炮击将一辆辆的俄军坦克击穿。而俄军第13坦克军的装甲部队受限于自己坦克本身的防御力量与攻击力,在距离较远的时候只能是苦苦承受。不是不想还击,而是距离太远的话除非是运气,否则根本就打不穿!
  俄军第13坦克军的指挥官莫索连科中将在派出了轻型坦克去攻击明军浮桥之后,利用明军坦克攻击轻型坦克的这段时间将手中的t34分成两部分,分别从左右两侧去包抄牵制明军。而俄军装甲部队的中间核心力量则是近八十辆的kv坦克,其中包括二十余辆装甲极厚的kv2。
  因为本国工业科技方面的技术限制,俄军装备的坦克装甲一直都存在质量不足的问题,因为冶金水平低下,所以他们的装甲质量也就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军工科研人员选择了一种土办法来解决装甲问题,那就是不断的增加厚度。这种理念与现代时空历史上日本人建造大和号的时候如出一辙。
  作为这一理念的代表作品,kv2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尤其是其炮塔部分的装甲厚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甚至可以说其炮塔就是一个巨大的铁疙瘩。哪怕是老虎的88毫米主炮想要打穿kv2的炮塔正面装甲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对抗明军的虎式坦克,kv2重型坦克还加装了一门15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这绝对是各国坦克主炮之中口径最大的主炮了。不过这种拥有巨大口径的火炮与kv2坦克本身一样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威力远远没有火炮口径那么大。不过没有办法。这也是俄国人手里唯一能够勉强和明军对抗的武器了。
  七十多辆kv2坦克在来到战场的路上就抛锚了三辆,随后在向着明军推进的时候因为速度太慢被接连命中。虽然哪怕是虎式上装备的长身管88毫米火炮都很难打穿kv2的正面炮塔,但是明军的装甲兵们又不是傻子,打不穿炮塔我还不能打你其它地方吗?你身上总不能所有地方都一样厚吧?那就不是坦克了,那是钢筋混凝土工事!
  许多kv2坦克的履带和前装甲被虎式的重炮打坏打穿。如果不是此刻战场狭窄,而且身后就重要的浮桥与河流。明教的虎式一路倒车后退一路开火。利用速度优势放风筝磨也把他们给磨死了。向来都是以速度慢著称的虎式也有能够利用速度完胜的一天,这可真不容易。
  不过kv2坦克的重炮倒是有些作用。他们发射的穿甲弹威力不大,实际穿甲能力甚至还远远比不上明军的88毫米火炮。但是这么大口径火炮发射的高爆弹在明军坦克附近爆炸的话却给明军带去了不小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攻防机动能力都还不错的t34成为了俄军的主力。虽然无法对抗虎豹,但是t34坦克至少在性能上却与明军大量装备的四号相差无几。众多的t34高速前进好似一把巨大的钳子,从两侧向明军围拢过来。
  面对俄军师声势浩大的合围攻势。牛贲少将冷静应对,重新调整了自己的部署。他用虎式缠住俄军的kv2坦克,让四号与豹式坦克去攻击那些俄军的t34。两边都是争锋相对的打阵地战,消耗战。
  此时萨托河上的浮桥依旧在快速通行着大量的坦克部队。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一支全新的装甲力量在桥头堡集结起来。牛贲只需要缠住俄军,最多一个小时之后增援上来的明军装甲部队就将投入战场。而俄国人短时间之内是别想得到增援了。朱可夫不可能一次性的将所有的装甲力量全都投入到一场战斗之中。
  从下午一点到下午两点,双方之间数百辆坦克在一片狭小的区域之中拼死作战。不断有坦克被击毁,战场上到处都是冒着浓浓黑烟的坦克残骸以及装甲兵们的尸首。
  许多装甲兵从自己被摧毁的坦克力量逃出来的时候身上都带着火焰,这种因为油料而燃烧的伤亡几乎就无法抢救。许多装甲兵都是被生生的烧成黑炭。
  短短不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之中,双方之间战损的坦克总数已经超过二百余辆。这些耗费了无数资源的作战兵器此时全都成了废品收购站里才能用的上的东西。
  当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的时候,快速渡河增援过来的一百余辆明军坦克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支生力军从后方杀出,像是一股钢铁洪流一般扫荡整个战场。而俄军第13坦克军却已经后继无力。只能是被迫全面后撤。在撤退的时候,俄军第13坦克军的军长。莫索连科中将的指挥车被击中,莫索连科中将当场阵亡。他也成为了这次战役之中暂时来说俄军阵亡的军衔最高的一位指挥官。
  激战到傍晚时分,双方不约而同的纷纷收兵在现有阵地上固守,等待着吃晚饭。没有谁可以无时无刻的处在高度紧张的作战状态之中,他们都需要休息。张诚可没有给自己的官兵们派发毒品用来提高精神兴奋度的念头。
  明军成功的在萨托河西岸建立起来了桥头堡阵地,并且将大量的部队送过了河。可以预见的是。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必然会将这里作为出发阵地大举进攻。
  而俄军在一天的战斗之中损失极大。数百门火炮与数百辆坦克装甲车的损失对于俄军来说绝对是伤筋动骨。虽然俄国人的各种军火产量很大,而且还能够从盟军手中得到支援。但是这种规模的损失换做大明也会叫苦不迭。
  当天夜里,心急如焚的朱可夫在接收到了数个步兵团和炮兵团的增援之后,立刻发起了一场凶猛的夜袭反击作战。朱可夫不是准备依靠这些步兵们去把明军的桥头堡给夺回来,而是决心使用这些部队给明军制造麻烦。拖住明军的脚步让他们至少能够在明天攻击的时候不会那么顺利。
  同时,朱可夫还再次下达了命令,将萨罗瓦前往梁赞的铁路线和公路大规模破坏,不让明军有使用的机会。从地图上看,从萨罗瓦到梁赞之间两侧分别是茂密的森林与大规模的沼泽地。能够通行明军大规模装甲部队的只有一个并不是很宽敞的几字形平原。在这片地带之中,只有萨罗瓦与萨索沃有比较好的阻击条件。这两座城市都比较大,有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同时城外都有河流环绕。
  俄军的官兵们还是比较英勇的。当天夜里,数千名俄军官兵抱着炸药包和手榴弹,每人都喝光了一整瓶的伏特加之后就在明军打满了天空的照明弹映照下发起了乌拉冲锋。
  这些大都只是在新兵训练营里面接受过短期基础军事训练,勉强能够站好队形以及操作枪械的士兵们在这种血腥残酷的战场上根本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这个时代已经是机械化作战的时代。面对着机械化的部队和密集的自动武器,以人数为主要优势的步兵们已经没有了往日里的辉煌。
  至于夜袭,如果是一百年前还好说。可是在现代这个科技时代之中,无论是探照灯还是照明弹,或者是密集的雷区以及铁丝网早已经将夜袭能够起到的作用削弱到了最低。
  俄军的夜袭不出所有人意料的以失败而告终,在密集的火力打击之下,俄军的夜袭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持续了一整夜的双方炮兵互射压制最终也是以明军的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取胜而宣告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朱可夫只能是将拖延时间的希望寄托在了城内的巷战之中。
  1942年七月七日,明军第九装甲军的军长何文钊一改装甲部队不适合巷战的往例,以装甲车辆搭配步兵的方式杀入了萨罗瓦城,与城内的守军展开激战。明军用了一整个白天的时间就夺取了半个萨罗瓦城。而朱可夫虽然不断发起反击,但是却依旧无法阻挡明军强行拆卸的行动。
  明军的攻击部队根本就不沿着道路走,他们直接就是一路平推。遇上任何建筑都是击毁或是直接爆破。躲藏在建筑甚至是废墟之中的俄军全都被掩埋起来。俄军在各处设置的阵地几乎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与此同时,明军优势炮兵部队继续对俄军掌握地区进行猛烈炮击进行战场遮断。天空之中的战火也丝毫没有削弱的迹象。双方现在都是在硬拼。大明拼的是装备,短短几天的时间明军就损失了数以百计的坦克大炮和飞机。而俄军拼的是人,他们的装备损失比明军要多的多,在失去了装备之后只能是选择用人来填。战场上可从来都没有什么公平与不公平。
第438章
燃烧的莫斯科
(八)
  钢铁与鲜血,数不清的生命和各式装备都被消耗在了这片土地上。或许是因为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俄军的抵抗力度空前激烈,很多阵地上的守军都战至了最后一人。但是这种抵抗最终都没有能够起到真正的作用。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朱可夫是在七月九日的凌晨带领自己的指挥部撤出萨罗瓦城的。不是他想要逃跑,而是他手中的部队已经打不下去了。明军的实力远远超过俄军,第六集团军也不只是只有第九装甲军一支部队。当第九装甲军与朱可夫的部队在萨罗瓦城内激战正酣的时候,其它的明军部队并没有闲着。
  陆续抵达萨罗瓦附近之后,众多的明军部队纷纷按照君墨的命令从萨罗瓦城的两侧开始迂回包抄,准备断绝俄军的退路,将这里的俄军部队全都一网打尽。而此时朱可夫在派出了手上几乎所有的机动力量去试图阻击明军的包抄。但是最终全部都以失败而告终。
  朱可夫几乎打光了自己的装甲力量,等到他的手里面只剩下了一堆的步兵的时候,这场战事实际上已经可以宣告结束。
  整个萨罗瓦城实际上已经被完全摧毁。城内没有剩下任何一栋像样的建筑。到处都是杂乱的废墟以及破损的器械物资,满地都是巨大的弹坑。到处都是许多两军官兵们的遗体。无论生前如何,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不会再有什么纷争。
  朱可夫带着他的部队坚持到了最后。他手下的坦克第13和第28军几乎被打残废。最终能够在明军的追击下逃走的坦克只剩下区区数十辆而已。至于精锐的坦克第158旅则是全军覆灭。步兵第131师在萨罗瓦城内拼了个一干二净。而且还不只是步兵131师,在两天的巷战时间里,朱可夫将众多的溃兵和从各处增援来的部队不断的填进萨罗瓦城,最终的伤亡被俘数字可能高达数万!
  在撤退的时候,朱可夫将自己手中最后一个成建制的部队。被当作战略预备队使用的步兵第399步兵师用在了阻击明军追击上。
  这个齐装满员的俄军步兵师从早上八点一直坚持到了中午十二点,整整阻击了明军优势部队的强攻四个小时,为朱可夫带着残兵败将们逃离战区争取到了时间。不过最终这个步兵师也被打了个干净。
  在前后持续了四天的萨罗瓦阻击战中,朱可夫指挥着俄军部队以接近十万人的伤亡被俘作为代价,阻挡了看似无法抵挡的大明装甲部队的强攻整整四天。这四天的时间里面盟军大规模调动部队,运输物资。为之后的战斗争取到了时间。
  这次作战明军的损失也不轻,超过二百辆坦克装甲车战损,上万名官兵伤亡。一百多门火炮和近三百架战机的损失对于明军来说也是非常肉痛。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萨罗瓦城,距离莫斯科还远着呢。这一战实际上并没有许多明军官兵想象的那么容易。
  而且明军现在正在进行转变,不再是之前那种利用优势来消耗对手的战术。而是开始硬拼起了伤亡。明军的作风转变对于盟军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原本在各个方面都被压制,现在一旦明军不怕死的拼死作战,那盟军可就更惨了。
  在第六装甲集团军狂攻萨罗瓦城的时候,明军中央集团军的其它部队也并没有闲着。几个装甲集团军跟随在第六装甲集团军的身后出击,步兵集团军们则是不断的向着两翼攻击拓展阵地和突破口。从下诺夫哥罗德到本萨之间数百公里的地段全都被数不清的明军部队给填满。
  而此时在喀山的中央集团军群指挥部内。张诚却与自己的参谋长路之缘发生了争执。至于原因倒是很简单,因为张诚想要在这个时候修改自己的作战计划。
  此时因为明军的迅猛突击导致盟军与中央集团军群交错的前线部队几乎全部崩溃。盟军的战线被从中央打出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在这个豁口的南方不过数百公里之外就是俄国极为重要的城市察里津。
  察里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扼守在伏尔加河与顿河交汇处的察里津是俄国南方最大的一处交通枢纽。无论是铁路公路还是水运全都是如此。而且在察里津的南边就是高加索地区,此刻至少有超过三百万以上的盟军部队与大量的技术兵器正在高加索地区与大明俄国战区南方集团军群激战。
  此时的大明已经完全控制住了原土耳其的土地,强大的地中海舰队浩浩荡荡的杀入了黑海之中。将俄国黑海舰队的主力逼迫着躲进了塞瓦斯克托波尔港内,依托着坚固的岸炮与岸基飞行部队的保护苟延残喘。
  张诚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次战机。他只需要让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快速南下一举拿下察里津,并且封锁整个伏尔加河。随后再让装甲部队从察里津调头向西。沿着顿河河畔一路杀向亚速海岸。这段距离不过数百公里而已,对于大明的装甲部队来说并不算什么太过困难的事情。只要他们能够快速杀到亚速海。从而彻底锁四顿河沿岸的话,那在高加索地区的数百万盟国军队和大批量的技术兵器就将被切断退路和补给线。
  在高加索地区的右侧是里海,此刻整个里海都是处在明军的控制之中,盟军无法向那边突围。而在高加索地区的左侧则是黑海。现在大明地中海舰队大举进入黑海,俄国黑海舰队躲在塞瓦斯克托波尔港内,只要明军舰队封锁刻赤海峡。那被包围起来的数百万盟军就死定了。
  而且,盟军哪怕是看到了危险也很难选择撤退。首先是部队规模很大,数百万的军队哪里是想走就能走的?有着大明强大的南方集团军群在纠缠,想走的话实在是太过困难。再有就是高加索地区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盟军很难选择放手交出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
  所以张诚就看出了一个大好的战机。他想从中央集团军群之中抽调部队南下配合南方集团军群围歼高加索地区的盟国军队。
  张诚的目标可不仅仅是高加索地区的盟军。扫荡伏尔加河与顿河沿线的时候同样也会打击到众多驻守的军队。而且不论是为了阻击明军还是解救高加索地区的盟军部队,张诚都有机会将更多的盟军给吃掉。
  实际上张诚的性格比较偏向于实际,相比于占领众多的土地,张诚更加倾向于大规模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与技术兵器。毕竟一个普通男子成长到可以上战场至少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这些男人都是有人数上限的。而那些技术兵器生产出来也需要时间。但是战争时期最为宝贵的东西就是时间。
  当张诚提出全新的作战计划的时候,作为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的路之缘却极力反对。他的想法很简单,规模如此庞大的战役已经正式展开,现在想要重新调整战略部署再次展开一场规模更加庞大的战役简直就是在开玩笑。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在上千公里长的战线上想要改变战略方向,哪里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阁下。”喀山,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路之缘再次来到张诚的办公室内试图劝说张诚放弃调集主力部队南下的计划“现在第六装甲集团军已经快要靠近梁赞了,这个时候重新调整部署是不可取的。这会给部队带去极大的混乱。”
  路之缘的语气比较冲,他这也是急的。毕竟这种战略方面的调整真的是非常重要,稍有闪失就意味着巨大的挫折。身为中央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路之缘认为自己必须要尽到参谋长的责任。否则的话,还真没有谁敢这么顶撞张诚的。
  “没有什么不可取的。”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张诚放下手中的钢笔,起身示意路之缘在一旁的沙发上坐下。
  来到路之缘的对面坐在沙发上,张诚翘起腿靠在沙发靠背上,掏出香烟点燃之后开口道“你的顾虑我都知道,不过现在既然有了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可以眼睁睁的放过?”
  “阁下!”接过张诚递过来的香烟,路之缘皱着眉头开口道“现在都已经是七月中旬了,重新调整部署的话至少也要到八月初的时候才能发起攻击行动。就算一切行动全都非常顺利,可是想要沿着伏尔加河一路南下攻占察里津,之后还要西进一直打到亚速海岸。就算是我们的部队行军速度再快也至少要等到十月份的时候才能够结束作战。这还是理想的情况下。”
  路之缘拿起面前案几上的火机点燃香烟,深深的吸了口气之后接着说道“如果事情中途不顺利的话,那或许会将时间拖到十一月份。而那个时候俄国的冬天就已经来了。这里的冬天非常寒冷,想要在顿河以北地区进行大规模作战行动非常困难。冬季几乎就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至于明年春天,因为冰雪化冻导致原本就很烂的俄国交通完全陷入烂泥塘的状态,想要大举出击至少也是要到四五月份。也就是说我们将会失去一整年的时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2/3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